?

審美與人格
——初中文言文教學的雙重指向

2018-02-24 19:01
新課程(中學) 2018年12期
關鍵詞:指向人格文言文

葉 紅

(三門縣沙柳街道初級中學,浙江 臺州)

相當一段時間,我國教育側重的是“智育”,語文學科作為初中階段一門基礎學科,其工具性特征也被過度夸大,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無不共同指向“應試”這一目的。課程改革新時期,教育的“育人”功能逐漸被人們重視,強調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語文學科也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創新。通過語文學科達到陶冶學生性情、健全學生人格的目的,教師也可以選擇文言文教學這一重要途徑來實現。但當前初中文言文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學生大都認為文言文學習無用,因而對文言文學習缺乏興趣,部分學生甚至產生厭學、畏懼心理。針對當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不良現狀,教師要在探究其原因的基礎上,結合審美與人格的雙重指向,在文言文教學中進行創新,從而更好地達成良好的育人功效。

一、初中文言文教學存在的不良現狀、原因探究

(一)初中文言文教學存在的不良現狀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所占的比例相當大,但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卻一直不甚理想,這和在幾千年文化傳承過程中不少詞語的意義發生變遷、不利于學生正確理解有很大關系。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語言障礙,受教學時間限制,教師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很難令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產生興趣;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也難以在現實生活中學以致用;學生在課余時間缺乏對文言文學習的拓展閱讀、練習,這些共同導致了初中文言文教學質量低下這種不良現狀的產生、延續。

(二)初中文言文教學缺乏有效性的原因探究

文言文教學缺乏有效性的首要原因是文言文教學目標定位錯誤。長期以來,教育對語文學科重工具性的錯誤定位下,文言文教學也僅僅強調知識的灌輸,強調詞義理解、語法結構分析。其次,語文教師對大綱理解產生偏差也是造成文言文教學缺乏的關鍵因素?!澳軌蚪柚ぞ邥斫夤糯娢?、淺易文言文的內容?!边@一缺乏具體指向性的教學目標導致許多初中語文教師理解上出現偏差。大多數教師以講授為主,文言文教學無法達到其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并在日常生活中學以致用的目的。再次,教學方法單一,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袄首x—翻譯—背誦—分析—練習”是初中語文教師最常使用的教學思路,在這種教學思路引領下,學生僅僅是知識的容器,他們感覺文言文學習了無情趣,文言文教學的課堂自然也就缺乏活力。再者,繁多的參考資料造成學生嚴重的依賴心理。信息時代呈泛濫趨勢的參考資料不僅沒能起到助益學生文言文閱讀水平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學生嚴重的依賴心理。

二、以審美與人格的雙重指向,引領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創新

作為我國語言文化的珍貴遺產,文言文蘊含的審美內容是極為豐富的,文言文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審美過程;并且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大量歌頌歷史人物美德、崇高社會理想的文章,在這類文章閱讀過程中,學生的道德品質得以升華,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也不同程度地被激發出來,這對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應該以審美與人格的雙重指向引領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創新。

(一)科學、合理地設定文言文教學目標

在文言文教學中進行創新,教師首先要在雙重指向引領下,科學、合理地設定文言文教學目標。鑒于文言文教學的特殊性、雙重指向性,教師又應該科學合理地制定教學目標,促進初中生審美能力的提升,促進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白肿致鋵崱眱H僅適用于對文章內容的正確理解上,當前中考文言文針對學生理解能力的考查也是側重于直譯。但初中語文教師不能因此就忽略了對“意譯”能力的培養。做到正確翻譯文言文,僅僅是文言文教學的第一步,教師還應該根據文言文教學雙重指向特點,對文言文當中蘊含的審美因素進行深入挖掘,引導初中生借助聯想、想象,感知、理解文字背后蘊含的美,將文言文表現手法上的特點用于自己的寫作實踐當中,在理解美的基礎上學會創造美。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幾千年中華文明傳承未曾出現斷層,文言文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設定文言文教學目標時,教師要注重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如孔子的《論語十二章》當中蘊含著大量關于如何學習、如何提高自身修養等方面的內容,于謙的《石灰吟》、周敦頤的《愛蓮說》等更是贊美崇高人格的典范之作,教師應該在教學目標當中涉及這一更深層面,引領初中生在通過文言文閱讀學習我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偉大人格的熏陶,進而內化為自己的人格修養。例如針對《岳陽樓記》這一名篇,教師就可以設定包括“掌握本課常見實詞、掌握詞類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知識點”“通過合作探究,學習文章敘事、寫景、抒情、議論巧妙結合的寫法”以及“深入體會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政治抱負”在內的三維教學目標。

(二)創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

以審美與人格的雙重指向,引領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創新,教師要立足于課堂,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新。在課堂教學的整體構思上,教師要強調文言文教學的整體性、形象性、情意化,教師要在教學當中“感之以象,動之以情”,在文言文學習中帶給學生美的享受、思想上的啟迪,從而實現文言文教學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和人格教育。

1.以“引”“聯”引領字詞教學

對于文言文學習的基礎——字詞,教師要注意“引”“聯”,在引導學生理解字詞在文中、句中意思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他們從其他學過的文言文當中尋找相同的字詞,從而更好地理解一詞多義,或者在多次復現當中更好地理解詞語;教師還要注意“聯”,尋找文言文當中詞語和現在仍在使用的詞語、成語之間的聯系、區別,讓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形成脈絡,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國文字在運用過程中的繼承與發展。例如,部編版九年級上冊《岳陽樓記》當中的“集”一詞在文中的解釋是“停息”,這是對這個字造字之初意思的解釋,“隹”是甲骨文當中“鳥”的象形字,與禽類有關,而“集”作為一個合體字,意為“鳥停息在樹上”,因此有了“停息”的本義;在沿用過程中,由“眾多的鳥聚合在一起”延伸出了“聚合、會合”的意思,并產生了“聚集”“集大成”“集腋成裘”等詞語;后來產生的“定期交易的市場”和“成就,成功”等意思無不是從本義的基礎上延伸而來。在對文言詞語引、聯的過程中,初中生感受到了漢字的形體美、意蘊美,他們探索傳統文化的熱情、良好的思考習慣也逐步養成,這對他們良性人格的形成大有裨益。

2.以吟誦引領語法、翻譯教學

對于語法、翻譯,教師要從“講”轉變為引導學生吟誦,在不同形式的誦讀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文言文語言的美感、朗讀節奏的美感,還可以在多次誦讀當中逐步體會到文字背后蘊含的作者情感。在抑揚頓挫的誦讀過程中,學生不僅培養起了語感,還感受到了文言文言簡義豐的獨特美,他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在不知不覺當中得到提高。例如,在部編版九年級上冊《醉翁亭記》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吟誦法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讀貫講,從語調、語氣、朗讀節奏、情感把握等入手,指導學生誦讀。在誦讀過程中,他們不僅思考應該怎樣去讀,還思考這樣誦讀的原因。在涵詠吟誦過程中,他們不僅讀出抑揚頓挫的語調、明快的語氣、歡快的心情,還體味出了作者的復雜情愫,感覺到歐陽修的樂中隱悲。在誦讀過程中,他們走進了歐陽修的精神深處,不僅感受到了文章的節奏美、語言美、感情美,還受到了歐陽修“憂以天下,樂以天下”的曠達情懷之美,受到了人格熏陶。

3.以欣賞教學法促學生審美能力、人格發展

教師應該變“肢解式”的講解為引導欣賞。教師可以運用欣賞教學法,在提前幫助學生了解和文本相關的創作背景、人物故事、文章所涉及的歷史知識、不同時代的文化風俗、流傳下來的典故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欣賞文章,引導他們通過閱讀了解文本,通過表演,利用文本進行再創作等實踐活動對文本進行創造性解讀。例如,在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惠子相梁》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并幫助學生將這則寓言改編成課本劇,為了更好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正確把握人物表情、語氣,他們廣泛查閱相關背景資料,對惠子醉心功名富貴、偏狹猜忌的心態有了充分的了解,對莊子無意于功名利祿的清高品質也有了初步了解。他們除了將文中對話改編成現代文,還安排莊子在出場的時候吟誦《逍遙游》中的名句,以進一步表現人物的清高,并且在對話過程中語氣、神態把握十分到位。在對文本進行創造性解讀的過程中,他們不僅更為深刻地理解了文章內容,提高了審美能力,人格修養也變得更為充實。

總而言之,新課改背景下,為了提高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點——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真正學到對自己終身發展有益的知識,幫助學生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汲取更多傳統文化的養分,教師應該注意文言文教學的雙重指向。教師在文言文教學當中應該轉變條分縷析、“肢解式”教學的錯誤傾向,注重對文章審美意蘊的挖掘,引導學生對文言文進行深入探究、有效拓展,從文言文當中汲取有益于審美能力提高和人格完善的養分,從而促進他們語文素養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猜你喜歡
指向人格文言文
列寧的偉大人格及其當代意義
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
小題精練(二) 文言文翻譯
小題精練(一) 文言文翻譯
科學備考新指向——不等式選講篇
遠去的平凡背影,光輝的偉大人格
會背與會默寫
把準方向盤 握緊指向燈 走好創新路
讓文言文閱讀在選擇中漸進——以《師說》為例
漫畫之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