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秦華章波瀾壯闊砥礪奮進鑄就輝煌
——改革開放40年“陜西印記”

2018-02-25 01:36策劃王虹執行張瑞芬鄭飛
陜西畫報 2018年6期
關鍵詞:西安改革開放

策劃/王虹 執行/張瑞芬 鄭飛

2018年我國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砥礪奮進,40年眾志成城。40年,陜西搶抓機遇、埋頭苦干,綜合實力顯著提升,人民福祉不斷增進,文化建設成果豐碩,生態環境持續改善。1978年,陜西省生產總值僅為81.07億元,到2017年突破兩萬億元大關,達到21898.81億元,是1978年的270倍。陜西在全國的位次從1978年的第19位提升至第15位,在西部地區的位次由第3位提升至第2位。同時,經濟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持續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40年來,陜西循著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走過了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百姓生活得到極大改善?,F在讓這些親歷者們講述下他們眼中、心中的“40年印記”。

渭河綜合治理

張寶通(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一帶一路”看西安、看關中、看陜西

今年改革開放進入40周年。在改革開放初始,國家戰略重點東移,靠著鄧小平的沿海開放,逐步使我國經濟兩位數增長,超常態發展,由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改革開放前,陜西經濟主要集中在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陜南陜北非常落后,現在陜北成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跨越發展了;陜南正在建設綠色產業基地,突破發展了。全省三大區域開始協調發展了。關中地區發揮制造業優勢,不斷推動產業升級,已成為國家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西安發揮科技教育優勢,高新區在全國名列前茅,經開區在西部走在前列,航空航天獨領風騷,正在打造硬科技之都和新經濟之都,推進創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西咸新區交西安市代管,促進了大西安建設;“西安年最中國”彰顯世界著名古都歷史文化;長安號創中歐班列多項指標全國第一,支撐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的發展;西安正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

改革開放40年,陜西經濟在全國的地位不斷上升,已進入中等偏上行列,西安經濟重回全國城市20強。但是改革開放前30余年,陜西發展沒有沿???,東西部差距拉大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使東部出口帶動動力下降了,習近平總書記及時提出“一帶一路”向西開放,來彌補沿海開放的不足。國務院批準的《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要把關中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內陸改革開放的新高地和向西開放的戰略支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再創昔日輝煌,重振漢唐雄風。

沿海開放看深圳、看珠三角、看廣東,“一帶一路”看西安、看關中、看陜西。

張新停(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職工,大國工匠):“當好主人翁、建功新時代”

我剛參加工作的時間是1992年,也是改革開放的初期階段,經歷了我們國家改革開放走向復興、走向富強的整個過程。

作為工人階級的一分子,生產一線的工人黨員,如何“當好主人翁、建功新時代”,我覺得,我的陣地就是崗位,武器就是我的技能,解決生產中的難題,完成承擔的生產任務,就是我做為一名高技能人才的作用和價值。我的初心就是精益求精,努力把產品質量從99%提高到99.99%,在自己的崗位上踐行好工匠精神。

作為一名大國工匠,我遇上改革開放的好時代了,什么都趕上了,榮譽有了,工資待遇也提高了很多。這些都歸功于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歸功于各級工會部門給與搭建的好平臺,我是國家給予好政策的直接受益人。面對未來,我“不忘初心,以兵工赤子之心立報國一技之長”,為兵器工業發展集

王曼麗(西安市公交巴士公司工會主席,全國人大代表):我們這代人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建設者和受益者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歷了從振興到騰飛的過程,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人民的腰包越來越鼓,生活質量顯著提高,我們從平房住進高層單元房,餐飲多樣化,穿著高檔化,家庭電氣化已是日常節奏。

我們這代人是幸福的、幸運的,趕上了一個經濟騰飛、科技創新高速發展的時代,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建設者和受益者,享受到了改革的紅利。作為有著31年工齡的老公交人,我親眼目睹了西安公交的發展巨變。從有人售票到無人售票,從無人售票到IC卡乘車,再到現如今的手機二維碼支付;車型從14.5米的鉸接式通道車到10米單機車、6米中轎車;從柴油車、汽油車到純天然汽車(CNG)、混合插電式、純電動空調車等一系列的新能源公交車;司乘人員脫掉了“藍大褂”,換成了統一制式的公交服,儀容儀表整潔干凈、英姿颯爽;車廂內設置了語音報站、特殊人群專座、殘疾人通道等;周到細致的服務使老百姓乘坐更加舒適享受,公交人工作更加體面自信。如今人們的出行方式更加便捷、多元化,工作生活越來越有品質,幸福感和獲得感日益增強。

韓永安(陜西永嘉信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主任,執業律師):40年我省律師事業獲得不斷壯大和發展

聚更多的力量!

我省律師事業起步于改革開放,并隨著改革的深入和開放的擴大獲得不斷壯大和發展。1979年,產生了第一批法律顧問處和律師。1980年,成立了陜西人民律師協會。1988年,合作制律師事務所試點。1993年,第一批合伙制律師事務所誕生。2010年,第一個特殊的普通合伙制律師事務所改制成功。目前,全省律師事務所有570多家,執業律師已超過1萬人,共辦理民事案件83642件,刑事案件15332件,行政案件5135件,非訴訟法律事務5萬多件,提供法律援助3萬余件。

10個地市實現律師協會組織全覆蓋,律師事務所實現黨組織全覆蓋,黨員律師占比24.55%;助力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好”。成立省經濟發展服務團,1277名律師擔任政府法律顧問。落實律師值班制度,協助最高法院第六巡回法庭、省高院、省檢察院和信訪部門參與化解涉法涉訴信訪案件;“一對一”法律顧問制度“開先河”。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擔任法律顧問是全國律師行業的創新制度。目前有1253名律師為627名全國和省人大代表、626名全國和省政協委員擔任“一對一”法律顧問,為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供法律咨詢和解答法律問題48852次,為人大代表提供質詢和執法檢查11922件,為政協委員提供調研和社情民意5658件;履行社會責任“常態化”。成立省律師農民援助總站和20個工作分站,志愿援助律師達到700余人。組織知心律師助成長活動,200多名律師擔任青少年成長導師。實現村級法律顧問全覆蓋。

韓雋(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學副院長、教授,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特聘專家,陜西省教學名師):改革開放為陜西高校的新聞傳播學科帶來了新生、重生和

再生

35年前,1984年,西北大學在原來中文系新聞方向的基礎上創設了新聞學專業,由此開始了陜西有規模和連續發展新聞教育的歷史。我有幸成為其中第一批專業教師,沐浴著先輩學人的治學營養,和越來越多的同行共傳薪火。記得1985年金秋我們迎來了20位第一屆新聞學專業本科生;記得1992年起參與陜西日報社經濟特刊和周末一月一次的研討;記得從1994年起長達10多年的每月新聞出版局的專題審讀和質量分析研討,至今想起來我們認真踏實,把每次會議都開成了“高峰論壇”;記得新世紀后我們的研討多了web1.0的門戶網站和web2.0時期的微博、微信、微視頻客戶端,觀察著算法分發背景下新聞編輯學的重構,爭論著堅持內容為王還是更要注意渠道和運營……

35年的學術研究地圖是不斷延伸和拓展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學界引進了信息的概念,努力改變著社會對新聞的認知,我們呼吁將原先自上而下式的灌輸、宣講轉變為以讀者為本,真誠交流;傳播學的引入豐富了新聞學研究,擴大了新聞教育的范圍,新聞學借助其他人文社會學科提升了研究厚度,也穩固了學科地位。最近15年,你會發現新聞傳播學研究路徑在拓寬,不再是傳統的新聞史論業務范疇,更加宏觀、更加向具有現實意義的領域拓展,新聞宣傳、輿論監督、信息發布、輿論引導、互聯網與社會治理、風險傳播、人工智能、虛擬仿真都離不開新聞傳播學教師的參與。我們在這里工作、講學、研究、著述,教學和研究構成我們生命本體的重要組成,也自然成為陜西新聞教育和新聞業發展的歷史見證人。

王亞琴(陜西省人民醫院產科主任,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三秦最美醫生):我親歷了40年改革給醫療系統帶來的巨大紅利

作為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批參加高考、上大學的醫生,我親身經歷了40年來改革給醫療系統帶來的巨大紅利,給人民群眾惠及了福音。1978年我上大學時,醫學院的校舍簡陋,學習資料匱乏,甚至有些學生使用的教材是老師自己用鉛印印刷出來的,我們非常珍惜這些來之不易的教材至今它們還留在我的書房里。如今,學生們學習環境很優美,圖書和資料繁雜,信息來源也很豐富。我的第一個工作單位是延安地區人民醫院(現名延安大學附屬醫院),因為人才短缺特別忙,工作剛開始的10年沒有休過假。當時醫院資源十分匱乏,院長為此提出要改變整個住院病房夜晚搶尿盆的狀況……

近年來,國家醫療、醫保等惠民政策貼近群眾,老百姓的醫療和救治得到了有力保障。村衛生所、社區醫院、市級、省級等多方聯動方便基層群眾就醫就診。2008年5月,陜西在全國率先啟動農村孕產婦免費住院分娩補助項目。該項目整合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國家“降消”項目,再給予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一定補助,三者結合實現農村孕產婦免費住院分娩。通過項目實施,增加了孕產婦家庭抵御臨產經濟風險能力,切實解決了孕產婦家庭的實際困難。

省醫院建院以來,基礎設施及醫療救治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陜西省人民醫院是我省三級甲等公立醫院,承擔著全省及周邊地區的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急救等任務。我們婦產病院為了讓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時救治,2018年我們構建了陜西省孕產婦體危重癥綠色云技術網絡平臺的項目,通過電話、微信等聯絡方式對接上患者信息,方便患者治療及時轉診等。婦幼系統疾病以治療為主轉變為以預防為主,對孕婦做好生育方面的宣教工作,讓她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可愛的寶寶孕。

張英治(西安外環高速公路南段建設管理處處長):改革開放讓便捷交通惠利百姓

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陜西雖然是西部內陸省份卻從不缺乏創新精神。1986年開工建設西安至三原一級公路和西安至臨潼高速公路,高等級公路在質疑與希望中艱難奮進,那一年我上小學。

2000年,西安繞城高速公路南段開工建設,為了適應大流量、重軸載的交通需求,頂住壓力首次使用SBS改性瀝青獲得成功,那一年我大學畢業,參加了繞城南段的建設。2006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專用高速公路開工,做為陜西首條8車道高速公路,大量使用“三新”技術和工藝,建成了全國唯一的“OGFC”透水路面。2013年,西咸北環高速公路開工,全面推行交通運輸部“五化”管理,在沒有施工規范、沒有檢測方法的條件下,邊建設邊研究,建成了全國唯一的大規模綜合利用建筑垃圾的高速公路,實現了“建筑垃圾”從生活系統廢物到生產系統資源的華麗轉身,為建設“青山綠水”美麗中國提供了陜西方案。2017年,西安環高速公路開工建設,作為總長270公里覆蓋4000平方公里發展區域的大環線最后一段,承載了陜西人、交通人太多期望。后又開辟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新途徑,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開啟工業化設計、工廠化建造、裝配化施工新時代;建設信息化安全、質量管理新模式。

改革40年,陜西交通在老一輩不為人知的努力下艱難起步、在無數交通人默默奉獻中砥礪前行,新時代我們將再接再厲,蹄疾步穩,不負重托。

柏雨果(西安電影制片廠研究員,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國家一級攝影師):目睹并經歷了西影廠一批“西部片”走向世界的全過程

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之火點燃了沉寂多年的西影人極大的創作熱情:《沒有航標的河流》《人生》《老井》《紅高粱》等等一大批西影影片從西安走向了世界、一時間“西影”與西安“兵馬俑”一樣名揚中外,成為古城的文化品牌。

我當時任西影廠宣傳發行處處長,我覺得用相機記錄下這一批西影人為中國民族電影崛起所做的奮斗對整個中國電影發展史都是有意義的。今天,這些照片,不少已成為那個中國電影人奮斗史的縮影與經典畫面,被收入國內外諸多畫冊之中,也被許多關注中國電影的觀眾所熟悉。如《〈西安事變〉在華清池開拍》《人生》中的女主角劉巧珍(曾作為《人民畫報》的封面)《〈老井〉揚威東京國際電影節》《奮斗者張藝謀》《告別路遙——作者和他的讀者》等等。這些攝影作品也成為我攝影作品中分量很重的一部分。許多影友問我:你怎么想到去給他們拍這些照片呢?我回答道:正是當年他們在條件很差的情況下(根本沒有什么豐厚的報酬)這樣的奮斗與努力,才有了國產電影今天繁榮的局面??!

記錄時代的變遷,是每一個攝影人的使命與職責。幾十年來,我從多方面用鏡頭記錄了我的故鄉——地處秦嶺深山中鳳縣的巨大變化,鳳縣人民政府曾授予我“十大感動鳳縣人物”。我自己在有生之年仍將不懈努力!并將這種使命感傳承給我的一茬又一茬的學生們。

郝萌(陜西省歌舞劇院歌劇團藝術指導,國家一級演員,全國三八紅旗手):《春天的故事》伴我成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西安人的出行方式以自行車、公交車等為主

如今,西安北客站等客運樞紐讓群眾出行更快捷

記得小時候我最喜歡唱的就是這首《春天的故事》。對于那時年紀還小的我,從歌詞中就能聽出這看似“簡單”故事一定是不平凡且一定是偉大的。我是1981年生人,可以說我們這一代人是幸運的,因為我們正是踏著春天的腳步出生、成長。從小時候的磁帶、到上世紀90年代的CD、再到今天的U盤……時代的變化在我們身邊點點滴滴都在講述著春天的故事。作為一名黨的文藝工作者,在這些年里我演唱了歌頌人民的歌曲《親親的老百姓》、歌唱國泰民安的《和平萬歲》以及近期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而專門創作的《向春天匯報》等。我從內心里感謝每一位創造幸福生活的勞動者、感激這美好的時代、感恩偉大的祖國。

漢中市南鄭縣緊抓油菜花旅游業帶動群眾奔小康

我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用我的歌聲謳歌偉大的時代、偉大的人民,用最質樸的音樂語言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努力成為一名人民喜愛的文藝工作者。

李興斌(鎮安縣達仁鎮黨委書記):改革開放讓落后地區群眾奔向小康

改革開放以來,達仁鎮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改革帶來的巨大紅利。達仁鎮位于鎮安縣西南,總面積220.5平方公里,距縣城101公里。轄8個村6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586戶、11978人,201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942元。特別是國家實施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政策,給貧困群眾送來了致富經,脫貧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達仁鎮生態優美,奇峰峻秀,碧水蜿蜒,森林覆蓋率達87%,最高海拔1800米,最低海拔400米。王莽山革命遺址公園、金象山、象園美麗鄉村等景點頗具開發潛力;達仁資源豐富,有珍稀動植物30余種,工業礦藏6種;達仁產業明晰,盛產茶葉、蠶繭、板栗、魔芋等農副產品和杜仲、豬苓、白芨等野生中藥材,是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家AA級有機食品”象園茶的主產地。全鎮現有茶園6.96萬畝,年產干茶320噸,產值5120萬元;有桑園9200畝,蠶桑綜合收入達到240萬元,僅兩項產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7%。2017年6月,象園村被農業部認定為第六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2018年7月,達仁鎮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第八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

何瓚(西安繞城分公司收費站收費員,第五屆“最美中國路姐”):我目睹了交通行業的變遷和騰飛

我是一名80后,現任陜西省交通建設集團公司西安繞城分公司繞南管理所西高新收費站收費員。

我目睹了交通行業的變遷和騰飛。交通運輸肩負“開路先鋒”的重任和“大愛在心,為民開路”先鋒引領作用日益凸顯。從“車型+計重收費”到“全計重收費”;從人工發卡收費到ETC不停車自動計費;從人工記錄、實時上報到快快綠通車APP;從現金支付到手機智能化收費服務系統;陜西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從3000公里到突破5000公里……

工作9年來,我在三尺紅亭里努力學習專業知識,遇到困難毫不畏懼,艱苦訓練崗位技能。收費站是對外服務的窗口,崗亭的面積很小,服務的范圍很大;通行的時間很短,微笑的窗口很長。身為形象窗口的一線員工,承載多樣化的服務模式,體現精準化的服務內涵。正是這平凡的崗位,升華了我的生活,鑄就了我的信念。用一顆真誠的心對待工作、對待生活、對待社會、對待人生,讓我的青春在高速路上飛揚……

鎮安縣達仁鎮群眾通過養蠶等途徑走上致富路

靳康鵬(銅川市衛計局干部、宜君縣哭泉鎮哭泉村“第一書記”):做“駐”進群眾心里的第一書記

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我出生于1978年,正好同改革開放時間同齡。我深深地感受和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福祉和紅利,特別是近5年,我的扶貧工作點、第二故鄉哭泉村的巨大變化,持續改善生態環境,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山河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生態由黃變綠,產業由弱變強,生活由窮變富。

哭泉村境內擁有宜君縣著名的梯田景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開發資源及發展觀光旅游的優勢。我依托該村獨特的區位優勢,提出將哭泉村打造成為最美梯田旅游鄉村的建議,從根本上解決村里貧窮落后的面貌,長遠地讓哭泉村走上旅游發展和富裕文明的道路。我還和銅川絲綢之路公司積極對接,計劃在哭泉村投資建設以核桃、玉米深加工為主的農業工貿企業,并注冊了“梯田小鎮”的品牌。如今的哭泉村,一幢幢拔地而起、整齊劃一的房屋在安置點建成,一條條水泥路通到了每一戶門前,一盞盞的路燈照進了鄉親們心田,廣場上舞動著哭泉村鄉親們幸福的身影。

砥礪奮進,春風化雨。今天,站在改革開放的新起點上,我們筑夢三秦、追趕超越,向著美好未來一路前行。

陜西省人民醫院舊貌

如今的陜西省人民醫院

猜你喜歡
西安改革開放
西安2021
Oh 西安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來?
獻禮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夢想之城》3月8日上映
改革開放40年民族影像志
9部重點影片獻禮改革開放40周年
改革開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輝煌巨變——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改革開放:干點什么最時髦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