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交官太太呂途:中國女工傾聽者

2018-02-26 14:58麗君
風流一代·青春 2018年2期
關鍵詞:女工工友工人

麗君

她的身份非常有趣,曾是留洋博士、大學副教授、外交官太太,多次擔任國際項目的負責人,正式落腳的地點卻是北京“城中村”皮村;她的行為十分有意思,為進一步深入了解新女工生活,收集最真實的第一手女工故事,她兩次應聘進工廠打工,成為流水線上的一員;她的名字很有味,叫呂途,然而人們卻叫她“林姐”。是的,呂途是她的筆名?!皡巍眮碜运赣H的姓氏,“途”則意味著總是在路上。她的生活軌跡也的確如名字所暗示的那樣,不僅奔波于不同的地域和國家,也穿過不同的階層和人群,記錄差異與命運,并試圖消除誤解與偏見。

喬裝車間女工

夜幕降臨,呂途晚上8點準點到達工廠。匆匆跑進車間,她筆直地站著,抿著嘴,微弓著腰,將手指形狀的標簽,快速貼在電腦屏幕的前框上。她的工作內容是貼標簽。嫻熟麻利的動作,絲毫看不出這是一名假女工。

第二天早上8點,她筋疲力盡地回到女工集體宿舍,勉強洗了把臉,就癱倒在床。一覺醒來,已到中午。吃了飯,女工們有的看電視劇,有的聊天,有的忙洗涮。而她,卻用書做偽裝,在本子上做記錄。有的女工好奇,探過頭來,她卻迅速收起本子。工友們都覺得她很神秘。

2013年,呂途決定去蘇州打工。那年,她通過中介公司,拿到了一張身份證復印件,名字是別人的,年齡也比自己小十多歲。進入工廠之后,她被分到了夜班,從晚上8點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上8點,工作內容是貼標簽。晚班車間里60個工人,但互相之間很少交流。

呂途害怕暴露自己的身份,不敢給親友打電話。根本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女工曾是留洋博士、大學副教授、外交官太太。

實地打工,呂途吃了很多苦。甚至有一次,她太累了,差點在工作時睡著了。拉長在她耳邊大吼,差點吼出了她的心臟病。

采寫女工故事,很多時候也不順,有些女工警惕心很強。比如有個女工,就反復問呂途,你對我問東問西,到底是鬧哪樣?如果我出了什么不好的事,是不是和你問我的故事有關系?到時你是不是應該進行賠償?

幸好,所有的苦和累,呂途都扛過來了。

心系工友之家

第一次跟中國女工結緣是在2003年。那一年,呂途博士畢業,擔任一個亞洲社會運動研究項目的中方負責人,負責兩個議題,其中一個是與打工群體有關。這是她第一次將目光聚焦在打工群體身上,當時大家對這類群體的通行叫法是“農民工”。相應的,女工也被稱為“女農民工”。

2007年到2008年,呂途經?;貒鴧⑴c一個服務家政女工的項目,叫“社區姐妹行”,得到了北京工友之家的支持。后來呂途決定繼續對打工群體的生存狀況和打工子弟的教育等進行調研,并到工友之家正式任職。

工友之家位于北京“城中村”皮村,是由打工者于2002年成立的社會公益機構。這個機構通過義務演出、為打工子女提供發展教育服務、開辦互惠公益商店、社會調研、創業培訓等專門為在城市的打工群體提供服務。

對呂途的決定,家人極力反對。呂途曾在歐洲深造讀博,也在大學擔任過副教授,后和外交官丈夫到過很多國家,在國外跨國公司就業。決定回中國那年她與身為歐盟外交官員的丈夫一起去了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的生活安穩而舒適,家里有后花園和游泳池,一切瑣事都有傭人負責。

皮村的生活條件就差遠了,對于呂途來說并不容易適應。城中村的環境跟城市相比,完全是兩個世界。起風的時候,街道上時常伴有沙塵;宿舍里燒土暖氣,也不能經常洗澡;廁所味道很大。

呂途想要在這里做研究,首先要跟同事和工友打成一片,但做到這樣更不容易。平時大家住在一起,每個人一個小房間,相互之間交流并不多。工作之余,為收集更多資料,呂途會跟大家一起聚餐。幾個男同事比呂途年紀小一點,高興的時候,喜歡喝酒,但喝起來沒有限制,沒日沒夜,也不分中午和晚上。有時候喝大了,話不投機,還會互相大打出手。

看起來,要在這樣的環境里建造內心的理想家園似乎難上加難。但呂途覺得,工友們背負太大的壓力,她有必要為他們建設一個家園安放他們的靈魂。

除了做研究,呂途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參與工人大學的教學工作,身份是總輔導員。工人大學的正式稱呼是北京同心創業培訓中心,是工友之家在北京平谷區租下的一個已經廢棄的小學校園,距離北京市區70公里。

工人大學的房子非常破舊,屋子里燒了土暖氣,但還是非常冷,呂途專門做了很厚的棉被和褥子。工友們會有各種困惑和疑慮,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他們來到工人大學,希望得到答案。大家坐在一起,互相討論,而呂途則會對他們的問題進行闡發,并給出建議。許多工友需要協調時間,專門來聽課。手機普及之后,授課方式發生了轉變,由遠程和面授共同組成。呂途有時在外地做調研,或是回歐洲居住,但課程未曾間斷過。

許多人在工友之家找到了自己。對很多打工者來說,“城市待不下,鄉村回不去”。一名叫小玉的年輕人,因為迷失曾經多次自殺,在呂途的幫助下,她變得積極、陽光,還自學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大學。

居住在皮村的“女工作家”范雨素,也多次得到呂途的幫助。

對呂途來說,在工人大學授課其實也是做調研的一種方式,她近距離地與這些工友接觸,了解他們的困惑和感受。本來大家對她都比較客氣,按照她的真名叫她林老師。后來,距離近了,很多人開始改變稱呼,叫她“林姐”。

在皮村居住期間,因著工作便利,她訪談了100多位工友,涉及了多個主題,包括居住狀況、子女教育和拆遷問題等。她發現,那些到城市里打工的女性從一開始便面臨著更為復雜的生存境況,在社會保障、性別關系等問題上往往處于弱勢。年輕的一代呈現出比上一輩人更加自主和自我的特點,有了更多的選擇權,但在婚姻和就業方面同樣面臨著很多壓力。

為女工作傳

有一天,呂途覺得單純做調研還不夠,到生產線上親身體驗,或許是一個更有效了解中國當代女工的最好方法。于是她決定去打工,才有了文章開頭的“瘋狂”行為。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次呂途采訪了將近100名女工,選出了34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涵蓋了不同的年齡和地域,最年長的已經66歲,是呂途的一位女性親屬;最年輕的則只有23歲。她們的足跡遍及東北、北京、天津和蘇州等地,從曾經的老工業基地到如今的新工業園區。

有人問呂途,這么辛苦地為中國女工奔波勞累圖的是什么?呂途說,中國打工群體一直是相對弱勢的社會群體,而女工則是這個群體中更為弱勢的一部分。她試圖為她們作傳,讓她們的聲音和故事被更多的人知道。

其實,呂途并不只關注中國女工,她發現中國現在在外打工的新工人人數接近3億,再加上新工人群體的孩子、留守家鄉的父母,整個人數可以達到5億。她認為,這5億人口與中國的經濟、社會安定、你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梢哉f,這3億中國新工人沒出路,中國就沒出路,中國新工人的未來決定著中國的未來。所以,她覺得她的研究非常有意義。她也希望,她的專著《中國新工人:女工傳記》能給人以共鳴,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有所啟示。

猜你喜歡
女工工友工人
紡織女工
油田工人
皮帶女工
酒廠工人
建筑女工
春·工友
下坡時會遇見他們
向“橋”里的工友們看齊
團員給工友讀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