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選本經典性及相關問題的幾點思考

2018-02-26 21:53查洪德袁梅
中州學刊 2018年1期
關鍵詞:經典性選本唐詩

查洪德+袁梅

摘 要:唐詩的經典化在一定程度上有賴于選本之流行,而選本本身也有經典與非經典之別。能夠推進唐詩經典化的,是那些經典性的選本。什么樣的唐詩選本才具經典性呢?經典選本應該具備兩個特點:體現唐詩風貌,為廣大讀者接受、認可。由此考察人們對選本經典性的認識,會發現人們觀念上的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還影響著我們對古代文學經典和文學批評史的認識。

關鍵詞:唐詩;選本;經典性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8)01-0139-06

唐詩的經典化在一定程度上有賴于選本之流行,而選本本身也有經典與非經典之別。能夠推進唐詩經典化的,是那些經典性的選本。非經典性選本對唐詩經典化的推進,作用是有限的。那么,什么樣的唐詩選本才具經典性呢?這確實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明末清初人徐增(號而庵)有《說唐詩》一書,其自序對唐詩選本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

人問而庵曰:子何不選唐詩,而說唐詩也?而庵曰:余不敢也。何為乎不敢也?唐一代之詩,不止充棟;自宋以來,選者不下數十家。余家貧且病,身又向衰,目既不得盡接全唐之詩,只見今之選本,則所見隘,烏可以他人之耳目為耳目?若以他人之耳目為耳目,則亦何取乎選?此余所以不敢也。且詩道散失久矣,人皆狃于時習,不知古人用筆。其選唐詩也,取其近乎己者,如高、李、鐘、譚之選詩是也,則唐詩竟為高、李、鐘、譚之詩,非唐詩也。故選唐詩,必先正其眼目,循其徑路,升其堂,入其室,得其神理、意趣之所在而選之,始當。②

他這里對唐詩選本提出了幾個問題:第一,應從全部唐詩中選,如僅據前人選本再選,則不能見出你的眼光,當然也沒有意義;第二,選家按照自己的眼光與愛好選,則所選之詩,帶有選家個人的詩學偏好,不能反映唐詩的特色與風貌;第三,要深入把握唐詩,得其之“神理、意趣”,如此選唐詩才能從精神層面準確體現其風格特點。在這三個問題以外,其實還有一個問題:他的《說唐詩》當然也是一個唐詩選本,也有一定影響,史學家謝國楨曾談到徐增的《說唐詩》,說:“而庵《說唐詩》選集了唐朝詩人代表性的作品,不擺起道學家的面孔,不存唐詩‘初盛中晚的偏見,所選的詩,一以人所同喜者為主?!雹郯凑罩x國楨先生的看法,徐增選詩的原則,是“人所同喜者”,即為人們普遍喜歡和接受,也即選本的接受面的問題。

以上幾個問題,可以歸納為兩句話:唐詩選本應該體現唐詩風貌,為廣大讀者接受、認可。經典選本,應該具備這兩個特點。

一、大家選本與流行選本的經典性問題

經典選本應該體現唐詩風貌,為廣大讀者接受、認可。從理論上說,這似乎沒有什么問題,但要進行具體考察卻不容易。首先,所謂唐詩風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彼此之間可能相去甚遠,我們沒辦法在諸多分歧中做出評判。從接受者的角度看,這也可以說是一個塑造讀者唐詩觀的問題。于是這一問題落實下來就變成了選本對讀者唐詩觀影響的問題。其次,要對這一問題做具體考察,還得回到現象層面上來。從現象層面上說,我們只能考察選本的編選者和流傳情況:編選者,一般說都看重大家所選;從流傳情況說,當然是認可流傳廣泛的選本。大家所選,我們稱之為大家選本;廣泛流傳的,我們稱之為流行選本。如果對唐詩選本做初步考察就會發現,這兩者往往并不一定重疊。也就是說,流行選本不一定是大家所選,大家選本也不見得一定會廣泛流傳;從流傳的時間上看也是如此,大家選本可能流傳一時,但未見得持久。

檢核古代唐詩選本,著名的大家選本有明代李攀龍《唐詩選》、清代王士禛《唐賢三昧集》、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等。流行選本,最為著名的便是清代孫洙④編選的《唐詩三百首》,至今此選本依舊盛行,并衍生出“三百首”現象。在考慮選本的經典性時,選家因素和流行因素,哪一種更重要呢?試以李攀龍《唐詩選》和孫洙《唐詩三百首》進行具體比較分析。

李攀龍為明代“后七子”的領袖人物,提倡復古,他提出的著名復古詩歌觀點是“詩必盛唐”。除理論倡導和以創作引領外,以詩歌選本展現其詩歌觀念也是重要手段。他編選《唐詩選》(即徐增所謂“高、李、鐘、譚之選”的李選)。此選本很鮮明地體現了他“詩必盛唐”的詩歌主張?!短圃娺x》共七卷,共選唐代詩人128家之詩465首。以詩歌體裁來分類分卷,分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言排律、五絕、七絕共七大類。其中初盛唐詩人入選作品較多,如:杜甫(51首)、李白(32首)、王維(31首)、岑參(28首)、王昌齡(21首)、高適(18首)、李頎(12首)、沈佺期(9首)、宋之問(9首)、杜審言(8首)、陳子昂(7首)。初唐和盛唐詩歌數量幾乎占全部所選詩歌總數的70%。而盛唐以后諸家除劉長卿(7首)、韋應物(8首)、柳宗元(4首)、劉禹錫(5首)外,其余詩人入選詩歌基本低于3首,入選詩歌多集中在五七言絕句。李攀龍在本書自序中有言:“后之君子覽茲集以盡唐詩,而唐詩盡于此?!雹菰诰幷呖磥?,他這部唐詩選本,所選的唐詩就已經盡得唐詩之精髓,所以聲稱覽此一集可盡得唐詩。但客觀來看,這部選本并不能展示唐詩的全貌和唐詩各個時期的發展特點,并且所選各家詩歌也并非盡是精品,存在所選非所專的情況。

客觀地說,《唐詩選》所選比較偏頗。相對盛唐詩而言,中晚唐詩人詩作較少入選,對后世有較大影響的詩人如:白居易、李賀、杜牧等,未有一首詩歌入選。像韓愈、李商隱等在詩歌發展史中有重要地位的詩人,也僅有幾首詩入選。從以下所列初盛唐名家選詩情況表中,可以看出,在各取作家所長這方面尚存在一些缺陷。李白詩歌,其所長的歌行未選,七古僅《江上吟》和《烏夜啼》入選,未能展現李白詩的真正面目。岑參的七絕竟選了12首,而最能展現岑參詩歌風格的七古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和《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皆未選入。

具有經典性的唐詩選本,在一定程度上應當能夠以小見大地展現唐詩的風貌,體現唐詩于各個時期的發展特點。由以上對李攀龍《唐詩選》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選詩全面性和所選詩人詩作代表性這兩個方面,《唐詩選》都存在很大缺陷。雖然它在當時影響很大,卻不能體現唐詩整體風貌。如此看來,徐增認為《唐詩選》所選“非唐詩也”,并非沒有道理。endprint

《唐詩三百首》與它有很大差異。作為啟蒙性的唐詩讀本,它不囿于某種詩歌觀念,在詩歌藝術上不主一格,而兼顧各種詩歌風格。編者在“自序”中說:“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余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雹蘧C覽該選本所選篇目,確如所言。所選唐詩一方面非常之精,各家代表作品幾乎都有入選。如在所選李白29首作品中,古體詩和樂府占19首,而古體和樂府最能體現李白詩歌風格和個性特征。李商隱入選的24首詩中,詩人最擅長的律詩選了15首;另一方面相當全面,兼顧整個唐代各個時期的詩人。選詩較多的詩人有:杜甫(36首)、李白(29首)、王維(29首)、李商隱(24首)、孟浩然(15首)、韋應物(12首)、劉長卿(11首)、杜牧(10首)、王昌齡(8首)、李頎(7首)、岑參(7首)。李商隱入選詩歌數量接近盛唐大家李白和王維,說明在重視盛唐詩歌的同時并不偏廢晚唐。由此可見此選本旨在盡可能全面體現唐詩風貌。今天看來,該選本所選詩人及作品入選數量,大致符合他們的文學史地位。這樣看來,與李攀龍《唐詩選》相比,《唐詩三百首》倒更具經典性。

研究者以學者眼光關注大家選本,一般讀者以讀者眼光關注流行選本。我們聽到的是學者聲音,一般讀者沒有學術話語權,我們聽不到他們的聲音,但他們通過市場發聲。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應該也是如此。作品之是否成為經典,在于社會的接受度,亦即歷史疊加性的讀者選擇,亦即“人所同喜者”。流行選本以唐詩客觀自在的本來面貌選唐詩,大家選本則以個人的眼光選唐詩。兩者相較,大家選本有很強的主觀性,而流行選本倒是較為客觀,更接近唐詩的主體風貌。

從以上分析看,相比大家選本,流行選本應更具經典性和代表性?!案?、李、鐘、譚之選詩是也,則唐詩竟為高、李、鐘、譚之詩,非唐詩也?!毙煸鲋f,確實一語中的。

二、大家缺位的唐詩選本帶來的問題

有一些唐詩選本并不選最為著名的唐詩大家。歷史上較為著名的此類選本有不少,如王安石《唐百家詩選》不選李白、杜甫、王維等;元好問《唐詩鼓吹》不選李白和杜甫;楊士弘《唐音》缺李白、杜甫和韓愈。清人金圣嘆《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也不選杜甫詩(因另有《唱經堂杜詩解》)⑦。未選大家的原因,楊士弘在《唐音》中有所說明,其《凡例》云:“李、杜、韓詩世多全集,故不及錄?!雹嘣谒麄兛磥?,選詩是一種推介。大家之大,無須推介,因而也就不必選。這在當時,作為一種策略性處置,并非沒有道理。但對今天的選本研究,和以選本為依據研究唐詩作品的經典性,卻帶來不小的問題。在選家心目中地位最高的詩人,因不必選而不選,那么,第一,選本能體現選家眼光和選詩主張嗎?第二,以上所舉,多是某一時期有影響的、重要的唐詩選本,今天我們又如何評判其經典性呢?

王安石《唐百家詩選》是爭議較大的唐詩選本。不僅“李杜韓詩不與”,且“唐名人如王右丞、韋蘇州、元、白、劉、柳、孟東野、張文昌之倫,皆不在選”⑨,但其自序卻信心滿滿地說:“欲觀唐詩者,觀此足矣?!雹鉀]有李、杜、韓、元、白、柳以及王維、韋應物,還能代表唐詩嗎?對王安石的選詩意旨后人猜測紛紛,評價則褒貶不一。清人葉德輝《郋園讀書志》卷十五說:“荊公此選,多取蒼老一格,意其時西昆盛行,欲矯其失,乃有此舉耶?所選諸詩,雖不能盡唐賢之妙,亦可謂自出手眼,非人云亦云者?!盉11他對《唐百家詩選》較為肯定,因“多取蒼老一格”,而唐詩中以興象、氣韻著稱的諸大家皆不入選。葉氏也承認,此選“不能盡唐賢之妙”?!吧n老一格”并非唐詩本色,王氏選本既不能體現唐詩整體風神情韻,也不能反映唐詩主流發展脈絡和各時期詩歌風格特色。

《唐百家詩選》不選唐詩大家的選詩體例,對后來選本頗有影響。元代楊士弘《唐音》便受其影響。論者將《唐音》未選李、杜、韓三家視為一種缺憾和不足,胡應麟就說它:“遺李、杜,詳晚唐,尚未盡善?!盉12胡震亨也說:“李、杜大家,猥云示尊,未敢并騭,豈非唐篇一大闕典?”B13胡應麟對《唐音》的評價相當高;即便如此,他也認為不選李、杜、韓,是該選本的一大不足。

《唐音》的分類比較特殊,它分:“始音”“正音”和“遺響”三個部分,其中“始音”只錄王、楊、盧、駱四家詩?!罢簟币泽w裁分卷,每種體裁中區分初、盛、中、晚?!斑z響”不分體,將“正音”不收,但“墮于一偏”“唐風之變”“惜其音靡”這些特征的詩收錄其中。從他的選詩分類中,可見他對唐詩分期的自覺,以及求全求備的選詩觀念?;诶畎?、杜甫和韓愈三位唐詩大家在唐代詩歌發展史中的地位,缺少他們的詩歌而進行的唐詩“正音”體系建構,是非常不完整的。同時,從這個選本很難見出楊士弘完整的唐詩觀點。以“正音”中所選五言古詩為例,入選8人,依次為:陳子昂(26首)、薛稷(1首)、儲光羲(39首)、王維(19首)、孟浩然(19首)、常建(15首)、韋應物(45首)、柳宗元(14首)。儲光羲和韋應物五古入選最多,且二者五古多是語言質樸,風格平淡的山水田園之作。其他如王維、孟浩然、常建、柳宗元五古也多平淡質樸風格。是否能夠據此判斷楊士弘所推崇的五古“正音”呢?眾所周知,李白和杜甫皆有許多不凡的五古。試作如下猜想:倘若他們的詩歌入選,楊士弘對李、杜五古的評價和定位是什么?是否會改變這種以“樸質平淡”風格為主的五古格局?據缺失大家的選本,去考察選家的唐詩觀點,是不夠全面的。

諸如王安石《唐百家詩選》、楊士弘《唐音》等,大家缺位的選本,“不能盡唐賢之妙”,不利于大家作品淘擇篩選和傳播。正如沈德潛于《唐詩別裁集·凡例》中說:“唐人詩無論大家、名家,不能諸體兼善。如少陵絕句,少唱嘆之音;左司七言,詘渾厚之力;劉賓客不工古詩;韓吏部不專近體,其大校也?!盉14因此,選詩時要“錄其所長,遺其所短,學者知所注力”。通過選本的選擇推介,大家獨特的詩歌風格得以彰顯。大家缺失的選本,這一功能不可能發揮。對于古代文學經典性研究來說,這里還有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由于這類選本的存在,我們就不能不對流行的以統計學方法所作的經典化研究提出質疑。這種研究,一方面依據選本所選詩人詩作的代表性判定選本的經典性,一方面又依據詩人詩作入選歷代選本的頻率認定詩人詩作的地位和影響(詩人和詩作的經典性)。這種看似很客觀的研究方法,由于歷史上這類不選頂尖級大家,不選最流行詩人、詩作選本的存在,使得這兩項研究的可靠性都大打折扣。endprint

三、選家詩學主張與選本選詩之間的錯位

這是一個與選本經典性有關的問題。文學批評史的研究,往往依據選本了解選家的詩學主張,并由此認識此一時期的詩學風氣。特別是一些重要詩論家以及被認為是經典性的選本,更多為研究者關注。但選本呈現的選家詩學主張,有顯性的,有隱性的。研究者看到的往往是其顯性的,亦即其聲稱的選詩標準;容易忽略的是隱性的,亦即實際選詩中體現的詩學傾向。我們一般會認為,選家實際選詩,應該與其表明的詩學主張一致,選詩應該體現其詩學主張。但事實上,不少選本,這兩者是錯位的:選詩中實際體現的選家觀念,與其聲稱的主張并不一致。當兩者錯位時,哪一個更能體現選家和時代的真實好尚呢?

這種錯位的選本,在唐人選唐詩中就已存在,早有學者指出高仲武《中興間氣集》便是如此B15。在集序中,高氏明確道出本集編選宗旨:“今之所收,殆革前弊。但使體狀風雅,理致清新,觀者易心,聽者聳耳,則朝野通取,格律兼收?!盉16其中“體狀風雅,理致清新”是高氏所標榜的選詩準則。他在序中反復強調“風雅”精神,批判詩歌“浮靡”之風。但結合所選之詩及其對詩人的品題來看,他真正的重點乃在于“理致清新”,而具有“風雅”精神的詩歌入選較少,并且,他的理論表述還存在一些前后不一,自相矛盾之處??梢?,若僅據選家自己依據的理論去判斷他的詩歌觀點,便有不實之處,難以形成準確的認識。

還有一些唐詩選本明確標榜盛唐詩歌,但在實際選詩時,所選中、晚唐詩反而較多,宋末元初方回《瀛奎律髓》就是如此?!跺伤琛繁憩F出的詩學主張與選詩傾向的錯位體現在多個方面,莫礪鋒在《從〈瀛奎律髓〉看方回的宋詩觀》B17一文中已經指出一些。如方回提出江西詩派著名的“一祖三宗”說,十分推崇宋代黃庭堅和陳師道,但在實際選詩和具體評價中,選詩最多的卻是具有唐詩風味的梅堯臣(127首)和陸游(188首),而選黃庭堅詩只有35首。在黃、陳之間,盡管處處標榜黃,但實際選詩卻揚陳而抑黃,選陳詩111首,是黃庭堅的三倍多,體現出他真實的態度是“越過黃庭堅把陳師道看作杜甫的直接傳人”B18。方回不僅是對具體詩人,而且對不同時期的詩歌,也存在態度錯位問題。此處具體談他對盛唐詩和晚唐詩的態度。

《瀛奎律髓》選唐宋律詩約3000首并詳加評點,書中評語表現出推崇盛唐批判晚唐的強烈傾向。方氏張揚盛唐詩之氣象和人格精神,推崇盛唐詩之渾成,批判晚唐詩湊合、牽強,時漏斧鑿痕,終難至渾成境界。B19但他選晚唐詩人作品并不少,《瀛奎律髓》共選唐代詩人163位,詩1287首(其中重出12首),其中晚唐詩B20379首,約占30%。盛唐詩入選324首,約占25%,從整體數量上看與晚唐詩差別不大,而杜甫一人選入221首(其中重出4首),約占17%。除杜甫之外的盛唐詩人共入選詩103首,僅占8%。由此可見晚唐詩所占比重并不輕。將杜甫以外的數據對比,晚唐詩明顯重于盛唐。

從《瀛奎律髓》選詩數量分布上可見兩點:其一,推崇杜甫;其二,中、晚唐詩人詩作入選較多。方回對晚唐詩的矛盾態度,究其原因有三:首先,由他的詩學觀點所決定。方回論詩重渾成,但同時他標舉詩法,重視詩歌技巧,標舉句眼,贊賞警句。故他一方面推崇渾成之盛唐詩,一方面多選中、晚唐詩。其次,針對當時詩壇弊病而發。當時詩壇上效法晚唐詩的江湖末流,詩歌創作百弊叢生。鑒于此種情況,方回才對晚唐詩批判特厲。但方回還認為,晚唐詩的“細潤”特點,正好醫治江西末流大片粗抹、槎枒生硬之病B21,故他又主張不廢晚唐詩。最后,方回受時代風氣與個人偏尚之影響。方回的詩歌創作明顯受到晚唐詩的影響。錢基博先生在《中國文學史》中指出:“然方回為律絕,體物寫懷,以愁苦出清新,以瘦煉臻幽秀,則有不期而比于四靈以攀晚唐者?!盉22又進一步說他:“流連光景,同于四靈;感喟身世則似司空圖、方干;而瘦煉幽秀,澄遠發趣,此固晚唐之所以開宗,而禪永嘉之清音者已?!盉23從詩歌風格和詩歌內容兩個方面,都指出了方詩與晚唐詩的聯系。這說明方回在自覺或不自覺中效法晚唐詩。他對晚唐詩如此矛盾的態度便不足為奇。選詩者的個人偏尚,對詩歌理論與選詩實際之間錯位的問題影響更大。

若僅據方回所標榜的詩歌理論來考察他的唐詩觀點,所得出的結論必然是不準確的。這也反映了詩論家詩歌觀點的復雜性。因此,在唐詩選本的研究中,應當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眼光,去挖掘潛藏的隱性觀點,全面地分析詩論家的詩歌觀點,避免單一武斷地下結論。

這類現象也出現在其他詩學著作中,如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短撇抛觽鳌冯m非唐詩選本,但它載錄了唐代300多位詩人的傳記,傳后附以辛氏之評論,本書具有較強的理論色彩,可以一窺辛氏的唐詩觀點。撰者個人偏尚的影響,在本書中表現相當顯著。整體來看,辛氏對初、盛唐詩評價頗高,也充分肯定中唐詩,但對晚唐詩的評價卻不甚高。如在于濆傳后評:

觀唐詩至此,弊亦極矣。獨奈何國運將弛,士氣日喪,文不能不如之。嘲云戲月,刻翠粘紅,不見補于采風,無少裨于化育,徒務巧于一聯,或伐善于只字,悅心快口,何異秋蟬亂鳴也。B24

又于殷文圭傳后評:

唐季,文體澆漓,才調荒穢,稍稍作者,強名為詩,南郭之竽,茍存于眾響,非復盛時之萬一也。如王周、劉兼、司馬札、蘇拯、許琳、李咸用等數人,雖有集相傳,皆氣格卑下。B25

可見辛氏持以時論詩之觀點,他認為晚唐國運傾衰,唐詩至此百弊叢生。晚唐詩內容狹窄,氣格卑弱,僅于字句間雕琢。晚唐詩人沒有闊大的心胸和雄壯的氣勢,不關注社會現實,作詩只為“悅心快口”。

但辛氏真的特別鄙薄晚唐詩嗎?恐怕不盡然。有論者指出他對晚唐“一些缺乏風骨的詩人,包括大量的詩人表現出由衷的喜愛”B26,并通過具體的傳后評論和摘句批評的方式來展現對晚唐詩的喜愛B27。對比辛氏在《唐才子傳》中所摘取的各時期詩人“警策”詩句數量,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對晚唐詩人詩作的偏愛。

《唐才子傳》在初、盛、中、晚唐詩人傳記中所引用的詩句,按來源和用途分類統計出的數量分布狀況見表2B28。endprint

晚唐“警策”詩句87,遠高于盛唐,以上數據清楚地顯示出辛氏對晚唐詩的偏愛。辛氏引晚唐詩句多以“警句”“警策”二字冠于前,表現了對具有造語清麗、工新特點詩句的偏愛。晚唐詩無壯大情思;詩歌境界雖狹,但造語工麗,多出警句,令人心悅。如辛氏這樣一邊批判晚唐詩一邊喜愛的人歷代都不少。

詩歌理論與選詩實際之間的錯位,難免會對由選本承載編選者理論觀點的研究方式帶來影響。由唐詩選本探究編選者唐詩觀點的方法,便存在一定的不確切性。

對于我們的文學史和文學思想史的研究來說,這里的問題是:依據選本,以及如《唐才子傳》這類詩學著作,來把握一個時代的詩歌好尚,是顯性的詩論主張還是實際的詩歌選評更貼近真實?要得出客觀的結論,需要研究者具有更深廣的學術眼光和思維方式,方能得出精準判斷。

我們在這里提出了有關唐詩選本經典性的三個問題,這應該是有關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認真而客觀地對待這些問題,有關研究的結論才能更可靠。

注釋

①這里所說唐詩選本,指以有唐一代詩歌為選錄對象的選本,不包括特定對象的選本。

②徐增:《說唐詩》卷首《而庵說唐詩自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頁。

③謝國楨:《答樊維剛同志談〈而庵說唐詩〉》,《光明日報》1963年3月10日,署名剛主,后收入《謝國楨全集》第7冊。

④《唐詩三百首》的編者一直題名為“蘅塘退士”,后經朱自清和金性堯考證后得知編者為孫洙,詳情見朱自清《〈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和金性堯《唐詩三百首新注》。

⑤〔明〕李攀龍:《唐詩選》,日本明治翻刻本。

⑥〔清〕蘅塘退士編,陳婉俊補注:《唐詩三百首》,中華書局,1959年,第3頁。

⑦此選有忽略大家的傾向。選詩20首以上4人,分別是王建21首,李商隱29首,溫庭筠20首,許渾33首。一般認為是重要詩人的,只有王維選15首,其他人都在10首以下。

⑧〔元〕楊士弘編,〔明〕顧璘評點,〔明〕張震輯注,陶文鵬、魏祖欽整理點校:《批點唐音》,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凡例。

⑨〔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44頁。

⑩王安石:《臨川文集》卷八十四《唐百家詩選序》,《四部叢刊》影印上海涵芬樓藏明嘉靖三十九年撫州刊本。

B11〔清〕葉德輝撰,楊洪升點校:《郋園讀書志》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87頁。

B12〔明〕胡應麟:《詩藪·外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91頁。

B13〔明〕胡震亨:《唐音癸簽》卷三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26頁。

B14〔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凡例,第4頁。

B15此觀點詳見孟二冬:《論高仲武〈中興間氣集〉》,《北京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B16傅璇琮編:《唐人選唐詩新編》,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56頁。

B17B18莫礪鋒:《從〈瀛奎律髓〉看方回的宋詩觀》,《文藝理論研究》1995年第3期。

B19此論詳見查洪德,羅海燕:《從〈瀛奎律髓〉看方回的唐詩觀》,《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

B20注:在《瀛奎律髓》中,方回將賈島、姚合等詩人視為晚唐詩人,此處的數據統計依舊依照現代學界的劃分,將其視為中唐詩人。

B21查洪德,羅海燕:《從〈瀛奎律髓〉看方回的唐詩觀》,《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

B22B23錢基博:《中國文學史》,中華書局,1993年,第780、781頁。

B24〔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卷八,中華書局,1990年,第459—460頁。

B25〔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卷十,中華書局,1990年,第369頁。

B26B27B28王海燕:《辛文房〈唐才子傳〉研究》,南開大學,2012年。

B29注:“他人詩”是指在傳主的傳記中,所引用別的詩人詩作。

責任編輯:行 健endprint

猜你喜歡
經典性選本唐詩
選本編纂與“朦朧詩派”的建構
中國京劇選本之“選”與比較研究(1880—1949)
中國古代戲曲選本概念辨疑與類型區分
京劇《白蛇傳》經典性的內在構成
倫理困境與易卜生晚期戲劇的經典性
教出說明文的“立體感”——從于漪老師《晉祠》一課的經典性與現實意義說起
軍事文告的第一個選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