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古代醫籍中外科方劑消風散用藥規律及相關性研究*

2018-02-28 11:17李興澤李廷保
中醫研究 2018年2期
關鍵詞:成書頻數方劑

李興澤,張 偉,李廷保

(1.會寧縣中醫院,甘肅 會寧 730700; 2.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消風散是臨床常見外科方劑,自清代以前古醫籍[1]記載同名消風散甚多,大多具有祛風除濕,清熱養血之效,但其藥物組成,主治病證側重各有所異。對其所記載正名異名消風散通過列出方名出處、作者、成書年代,并建立消風散方藥數據庫,按照《中藥學》[2]和《中藥大辭典》[3]分類標準對藥物藥類進行統計,采用數據挖掘方法分析其頻數頻率,以期總結出歷代古醫籍中消風散的用藥配伍規律體系及方劑相關性。

1 古醫籍記載正異名消風散的出處、作者、成書年代

自清代以前古醫籍中記載正名異名消風散的出處、作者、成書年代分布情況見表1、表2。

表1 正名消風散的出處、作者、成書年代分布表

表2 異名消風散的出處、作者、成書年代分布表

2 古醫籍記載消風散使用單味藥頻數頻率分析

通過對38首消風散方劑所涉及的99味中藥進行頻數頻率統計分析,其分布情況見表3。

表3 消風散選用單味中藥頻數頻率分布表

3 古醫籍記載消風散使用藥類頻數頻率分析

將38首消風散方劑所涉及的99味中藥進行統計分析可分16類,其每類中藥選用頻數頻率分布情況見表4。

表4 消風散選用藥類頻數頻率分布表

4 討 論

由表1可知:自清以前古醫籍中,僅唐、宋、明、清4代共34部古籍出現消風散38首,按不同年代引用相同方劑重復計,則唐3部方4首;宋6部方7首;明14部方22首;清11部方11首。由表2知:在元、明、清共4部古籍出現異名消風散4首,其中元1部方1首;明1部方1首;清2部方2首。由表3知:所涉及的99味中藥使用頻率最高為7.37%,最低為0.25%。其中,2味藥物(2.02%)使用頻率大于7.00%;2味藥物(2.02%)使用頻率介于5.0%~7.0%之間;5味藥物(5.05%)使用頻率介于3.0%~5.0%之間;4味藥物(4.04%)使用頻率介于2.0%~3.0%之間;8味藥物(8.08%)使用頻率介于1.0%~2.0%之間;18味藥物(18.18%)使用頻率介于0.5%~1.0%之間;使用頻率小于0.5%的60味中藥(60.61%);使用頻率大于3.0%的9味中藥為核心藥物,是加減組成消風散的主要中藥;使用頻率小于3.0%的中藥較多,體現了運用消風散治療疾病的靈活性,是特色專病專藥用藥。由表4知:使用藥類頻率最高為解表藥(33.42%),其次是補虛藥(19.71%),再次是清熱藥(10.07%),體現了祛風清熱、除濕養血的基本配伍藥類,而平肝息風藥(6.14%)和活血化瘀藥(6.14%)等是臨床運用的增效配伍藥類。

通過對清代以前古籍記載消風散的研究可知:歷代消風散組成核心藥物為甘草、防風、荊芥、川芎、羌活、蟬蛻、陳皮、白芷、人參等;核心藥類以解表藥、補虛藥、清熱藥為主;消風散臨床運用廣泛,不僅用于外科,也可用于兒科、婦科、傷科、眼科及內科等。通過研究有助于認識和了解歷代消風散組方用藥的歷史源流,特別對歷代古醫籍所載消風散有更深入地了解,為臨床治療瘡疹、癮疹、粉刺、痘瘡、梅毒、口瘡、風頭痛、妊娠眩暈、小兒吐瀉、跌打損傷等疾病提供更好的用藥配伍規律體系,使消風散的臨床運用更為廣泛。

[1]彭懷仁.中醫方劑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27-936.

[2]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51-1932.

[3]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5:1-1489.

猜你喜歡
成書頻數方劑
蒙醫藥清瘟殺黏類方劑組方的知識發現研究
中醫醫案方劑多維相似度算法設計與探索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醫藥方劑相似度計算方法
《金匱要略》黃芪類方劑探析
頻數與頻率:“統計學”的兩個重要指標
Analyze differ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articulation in Schubert’s Impromptu Op.90 No.1 and No.2
中考頻數分布直方圖題型展示
學習制作頻數分布直方圖三部曲
頻數和頻率
浮生若夢,落眉成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