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三種融合角度解讀《網絡安全法》

2018-03-04 14:18范赫男
網絡安全與數據管理 2018年1期
關鍵詞:網絡安全法網絡空間網絡安全

范赫男,張 鐘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所,北京 100083)

1 網絡空間的“邊界融合”帶來空前的網絡安全需求

從1969年阿帕網(互聯網的前身)誕生伊始,網絡就開始了與人類社會的融合進程。經過四十余年的發展,隨著信息技術和應用技術的不斷創新,這一進程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目前正呈現出加速融合、深度融合的發展特點。網絡不斷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更在軍事領域被視為繼陸域、海域、空域、天域(太空)之后的“第五空間”。而廣義上,網絡已經打通物理域、信息域、認知域的邊界,將觸角伸入物理(自然)空間、信息空間和人類的認知空間,將各種“域”聯系起來,網絡和各種空間呈現出的高速融合態勢成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最偉大變革,一個全球化、全網化的時代正在降臨。

面對網絡空間融合發展的最新趨勢,各國政府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的信息化進程。我國的信息化工作籌備于20世紀80年代初,正式啟動于90年代的初期,從早期的“三金”工程,到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兩化融合”,互聯網、電信網、有線電視網的“三網融合”,再到“互聯網+”行動、《中國智造2025》、《智能制造十三五規劃》等戰略規劃相繼出臺實施,有力地保證我國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同步競爭。各國意識到在全球范圍內網絡空間作為一種權利和資源,正面臨重新分配,而新一輪秩序的重新建構才剛剛開始。

事實上,網絡技術與現實社會的深度融合是生產力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使然,國家治理能力、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都廣泛受益于網絡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它提高了生產效率,優化了資源配置,開放了信息獲取,解放了市場主體,各種物理、非物理空間邊界通通被打破,體現了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趨勢。而與此同時,網絡技術的實時性、虛擬性、無邊界、多維度等特點,給全球化、全網化的世界帶來了網絡霸權主義、網絡軍備競賽、網絡恐怖主義、網絡犯罪、網絡輿情監控等諸多安全挑戰。網絡空間畢竟不是一個無法無天、野蠻生長的烏托邦,網絡空間秩序的建構、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和網絡空間主權的需求應運而生,這是我國密集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以下簡稱《網絡安全法》)和《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等的背景和原因。

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實質上是物理域同信息域的深度融合,帶來了對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網絡安全需求。隨著“兩化融合”進程的加快,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網絡安全日益凸顯。此次頒布實施的《網絡安全法》第五條中突出國家對事關國計民生的能源、交通、水利、金融等重要行業和領域的關注,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提出重點保護,對安全態勢的監測預警和安全事件的應急處置均作了相應規定。通過對非傳統領域的安全態勢的感知,實現將國家安全面臨的潛在風險全盤納入掌控,這是本次立法的一大具有針對性的顯著成果。

隨著個人移動終端的普及,網絡空間已經事實上同人類的認知域相聯通。人們隨時隨地即時地與千里之外的對象進行信息的交互,從而造成空間的“壓縮”與“坍塌”,被形象地形容為“時間消滅空間”。人們通過網絡空間實現了信息點對點的水平傳播,自由、即時、自主地實現信息獲取,從而形成自身認知和判斷。根據電信部門統計顯示,截止到2016年末,中國手機平均保有量超過96臺/百人,而智能機普及率達到了58%;而根據Statista的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平均每人每天投入到手機上的時間達到3小時。以“兩微一端”(微信、微博、移動客戶端)為代表,今天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工作、生活、學習、娛樂的標準配置,碎片化、個性化、點對點的信息獲取常態化,事實上網絡空間已經實現對個體認知域的較為深度的融合。

網絡空間與認知域的融合,必然帶來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需求。在全球范圍內,利用互聯網蠱惑人心,傳播極端主義思想、分裂主義、恐怖主義思想,威脅國家安全、破壞社會秩序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事件屢見不鮮;少數西方勢力通過互聯網及其代理人,對目標國家進行持久的意識形態滲透,各種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自由主義思潮在網絡空間傳播擴散的情況屢見不鮮;質疑攻擊其他國家的社會制度,煽動社會民眾甚至助推發動“顏色革命”,在世界各地造成社會動蕩和戰亂的實例也已經屢見不鮮。

《網絡安全法》和《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均明確提出推動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加強網絡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培養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網絡氛圍,真正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我們要變被動為主動,利用互聯網推動中國優秀文化走出去,在世界舞臺上展示中國文明成果,促進人類文明的融合與進步,主動爭奪價值觀話語權,大力拓展國家軟實力。將網絡空間視為最重要的意識形態陣地,在認知域打響攻防戰,筑牢意識形態領域的“萬里長城”,勢必為實現“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和偉大的民族復興使命凝心聚力,鋪平道路。

2 網絡空間安全的“對象融合”帶來網絡法治需求

《國家安全法》規定,國家的總體安全觀是指“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毒W絡安全法》是《國家安全法》在網絡空間領域的具體體現和實踐。2010年爆發的“震網”病毒事件,在全世界敲響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網絡安全警鐘,非傳統領域安全同國家安全的關系變得異常緊密,通過網絡實現超越界限的攻擊,使得網絡成為軍事領域“第五空間”的“超限作戰”工具,對我國國家安全、經濟社會正常運行及個人信息安全都構成巨大威脅。非傳統領域與傳統領域安全界限開始融合,國家、社會及個人的安全需求作為三個不同對象層面,隨著網絡空間的拓展也開始融合。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網絡運行安全作為重中之重被提到突出地位。在第三章“網絡運行安全”中直接將“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行安全”與“一般規定”區分開來,單獨列為一節,共九條論述,“事關國家安全、國計民生、公共利益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穩定運行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我國對相關問題的高度重視。維系經濟發展和社會正常運轉已經離不開網絡,如果沒有網絡安全保障,網絡安全事件的爆發隨時可能引發大范圍的國民經濟運行秩序紊亂,嚴重的甚至造成社會動蕩,后果不堪設想。在網絡運行安全的“一般規定”中,對實施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網絡產品及服務的國家強制性要求、推行實名制、規定網絡運營者的法律責任和義務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最大程度地保證經濟社會運行的安全穩定。

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成為本次實施的《網絡安全法》的又一大亮點。隨著“三網融合”的推廣和個人移動終端的普及,全網化的信息社會悄然形成,由于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數據分析技術的逐步成熟,蘊含著海量用戶信息、交易數據、存儲數據、位置信息等被外部勢力匯總分析后,毫無疑問會得出對我國整體國情(包括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運行及發展趨勢的判斷,給國家安全帶來各種現實和潛在的威脅?!毒W絡安全法》也明確規定,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應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存儲在運營中收集和產生的公民個人信息等重要數據,從源頭上做好信息數據的保護工作。

正式實施的《網絡安全法》體現了對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對象層面的關切,抓住“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和“個人信息安全”兩個重點領域,精準發力,抓住了問題的關鍵,較好地應對我國當前面臨的急需解決的網絡安全現實威脅。

3 網絡空間治理的“主體融合”要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2017年5月,席卷 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網絡用戶的“勒索”病毒攻擊,標志性地宣告世界網絡安全發展態勢進入新階段。網絡空間治理必須融合國家、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個人等多主體參與,加強國際合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安全與發展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網絡作為一種共享理念的產物,它的治理也要最終通過共治理念來實現。由于網絡空間的復雜性、廣泛性和信息傳播的實時性,單純依靠政府部門監管,無法從根本上維護好網絡空間的秩序。除國家及相關部門履行職責外,《網絡安全法》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有權對危害網絡安全的行為向網信、電信、公安等部門舉報,發揮公眾在網絡治理中的作用;《網絡安全法》同時規定了網絡運營者對發布內容的審核監管責任,體現了“誰運營誰負責”的原則,將責任和權力捆綁下放,起到群防群治、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次立法第二章還單獨列出“網絡安全支持與促進”來支持共建共享共治的理念,由國家支持企業、研究機構、高等學校、網絡相關行業組織參與網絡安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定,支持各方的安全技術研發、應用和服務,支持大眾傳播媒介開展網絡安全宣傳教育,支持企業、高校和職業學校培養網絡安全人才,共同搭建起法律層面的共建格局。

法明則人信,有法天下和。網絡空間安全治理在做好運行監督、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的同時,要由法律追責來劃出紅線。脫離執法單純地談論網絡安全保護,將極大增加網絡空間治理全體參與主體的成本,嚴格執法將成為打造網絡空間秩序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根據最高檢發布,2017年1月~9月,全國檢察機關適用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等七個與計算機犯罪相關的罪名提起公訴334件710人,提起訴訟的比率同比分別上升82.5%和80.7%;對網絡電信侵財犯

罪提起公訴8 257件22 268人,提起訴訟的比率同比分別上升88.6%和118.6%,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有利態勢已經開始形成。

未來,計算機網絡犯罪、網絡金融犯罪、移動智能終端犯罪、侵犯公民個人隱私的犯罪將呈現高發態勢,要求參與網絡治理各方主體不斷更新思維定式,深入研究網絡犯罪產業鏈產生蔓延特點,提高線索發現、全程追溯、證據固定、依法打擊的能力,通過不斷占領網絡技術博弈的制高點,堅決把網絡犯罪高發態勢壓下去。與此同時,我們要加強國際間、國家間的密切合作,探索達成雙邊或多邊網絡犯罪跨國追溯、取證執法的合作協議,有效遏制互聯網跨國犯罪多發趨勢,營造清朗的國際互聯網空間。

總而言之,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要求我們登高望遠,認清網絡與經濟社會深入融合發展的現實與挑戰,通過法治手段依法治網,建立與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網絡安全需求相適應的綜合防御體系,勇敢擔負起維護網絡空間安全的責任,為建設新時代的信息化網絡強國而篤實奮進。

[1] 方濱興、賈焰、李愛平、張偉哲. 網絡空間靶場技術研究[J]. 信息安全學報,2016.3:1-9.

[2] 廖東升、石海明、郭勤、楊芳.全球視閾下的網絡空間國家安全戰略[J].湖南社會科學,2013.6:43-46.[3] 海予、秦安.網絡空間安全的國家責任[J].中國信息安全,2014.4:29-32.

[4] 田立加、王光厚.中國網絡空間安全現狀研究[J]. 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2-14.

[5] 林麗枚. 歐盟網絡空間安全政策法規體系研究[J]. 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15.4:29-33.

[6] 于淼、李遠. 網絡輿情的關鍵技術與系統構架研究[J].信息網絡安全,2011.1:21-22.

[7] 王丹丹、張海英、王云峰.微信對社會發展的影響[J].微型機與應用,2017,36(14):8-10.

猜你喜歡
網絡安全法網絡空間網絡安全
網絡安全
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專題概要
網絡安全人才培養應“實戰化”
網絡空間并非“烏托邦”
上網時如何注意網絡安全?
軍地聯動共治涉軍輿情 打造清朗網絡空間
論《網絡安全法》對信息經濟的保障支撐作用
《網絡安全法》六大亮點助力網絡強國
政治施壓《網絡安全法》行不通
中國《網絡安全法》草案引熱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