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傳承與傳播視域中民間藝術產業化的功能

2018-03-05 09:42張中波叢曙光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 2018年0期
關鍵詞:民間藝術產業化

張中波 叢曙光

(濟南大學美術學院 山東濟南 250022濟南大學歷史與文化產業學院 山東濟南 250022)

文化產業勃興背景下,民間藝術產業化呈現出多路徑協同發展的態勢,并對民間藝術的傳承與傳播產生了巨大影響。筆者在厘清文化產業背景下民間藝術兩條產業化路徑的基礎上,從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角度入手,探討兩條產業化路徑對民間藝術傳承與傳播的不同影響,豐富民間藝術產業化研究的理論成果,為我國民間藝術產業的可持續運營提供科學指導,推動民間藝術保護傳承與產業開發的和諧共贏。

一、民間藝術的直接產業化與間接產業化

文化產業背景下,民間藝術產業化在其主體、客體、中介與環境四大系統要素的綜合作用下[注]從系統論角度看,民間藝術產業化是一個由主體要素(民間藝術的生產經營者與消費者)、客體要素(民間藝術資源)、中介要素(民間藝術市場)與環境要素(主體、客體與中介要素存在的外部環境)構成的具有社會、經濟、文化多種功能的有機系統。(張中波:《論民間藝術產業化的系統要素》,《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四要素間的相互作用,決定著民間藝術產業化的路徑實施與功能發揮。,存在兩條路徑,即民間藝術直接產業化與民間藝術間接產業化。厘清民間藝術上述兩條性質不同的產業化路徑,有助于我們更為深入細致地分析民間藝術產業化對民間藝術傳承與傳播的影響。

(一)民間藝術的直接產業化

民間藝術直接產業化,就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傳統民間藝術資源進行挖掘與創新利用,使之轉變為現代民間藝術產品,最終形成民間藝術產業的過程。它將民間藝術自身作為文化產品進行產業化運營,形成適度的產業規模,實現民間藝術自身的規?;a與消費,以工藝品業、演藝業、旅游業為核心產業域。

民間藝術直接產業化緊密關涉民間藝術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問題,如果操作不當,既有害于民間藝術產業發展,更會對民間藝術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故而我們應審慎地對待民間藝術的這種產業化方式。其中,民間藝術直接產業化運作的前提,就是需要民間藝術資源本身能從供需兩方面滿足規?;?、標準化、批量化、大眾化的生產與消費條件。但是,民間藝術作為農耕社會的產物,其生產與消費大多具有個體化、分散性、小規模、周期長、時空節律性等特點,與直接產業化運作的要求往往不相匹配。因此,作為民間藝術產業化的客體對象,并非所有的民間藝術資源都可以進行直接產業化運作。民間藝術直接產業化的首要工作,就是應對民間藝術資源進行科學的評估與分類,進而依據民間藝術資源的不同類別采取相應的保護與開發措施,形成民間藝術資源的層級開發模式,[注]詳見筆者關于產業化視角下民間藝術資源評估與分類的研究論述。(張中波:《論民間藝術產業化的系統要素》,《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促進區域民間藝術資源的合理保護與有序開發,切忌一窩蜂地走直接產業化的道路。

(二)民間藝術的間接產業化

民間藝術間接產業化,就是將民間藝術的造型、色彩、圖案、音樂、舞蹈等元素提煉出來,創意性地應用到演藝業、影視業、設計業、動漫業等產業域的產品開發中,生產出符合當今民眾消費需求且富有民間藝術特色的文化產品,并以這些工業化產品為載體,實現民間藝術元素規?;a與消費的過程。

因此,只要存在廣泛的市場需求,任何民間藝術都有可能借助間接產業化這條路徑進行產業化運作,只不過是其元素符號的產業化而已。也就是說,民間藝術間接產業化只是借用了民間藝術的某些元素符號,并將其創意性地附加到其他產品之上,旨在提升產品文化附加值,促進產品銷售。通過這種產業化方式生產出來的產品,已不再是“民間藝術”,而僅僅是帶有民間藝術風格與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

民間藝術直接產業化是目前我國民間藝術產業化的主要路徑,民間藝術間接產業化則是文化產業背景下民間藝術產業化出現的新趨勢,兩者聯合銜接,構建起民間藝術產業化完整的產業鏈條。就民間藝術產業化的功能而言,民間藝術產業化的路徑實施對民間藝術的傳承與傳播產生了巨大影響,即直接產業化語境中,民間藝術呈現出由原生形態向市場形態轉型的發展態勢;間接產業化語境中,民間藝術呈現出符號化生存的傳播態勢(如下圖)。

民間藝術產業化的要素、路徑及功能示意圖

二、直接產業化語境中民間藝術的市場形態轉型

直接產業化語境中,民間藝術主要存在兩種表現形態,即原生形態民間藝術與市場形態民間藝術,且呈現出由原生形態民間藝術向市場形態民間藝術轉型的發展態勢。

(一)民間藝術的原生形態與市場形態

原生形態民間藝術作為農耕社會的產物,[注]原生形態民間藝術絕非等同于民間藝術在悠遠歷史中某個時間點(段)上靜止的、凝固的原始狀態,而是一個動態性、相對性的概念。當代市場經濟環境中,原生形態民間藝術主要指那些仍較多地保留了傳統特性的民間藝術形態,主要存在于受現代文明影響較小的偏遠、閉塞的農村及少數民族地區。具有活態性和變異性的特點,隨其生存環境的變化而發展演變。只不過在漫長的農耕社會環境中,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一直占據著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形成了超穩定的社會經濟結構。生發于此土壤中的原生形態民間藝術,其功能、內容和形式等雖然也一直在變,但變化比較緩慢,保持了較強的穩定性。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尤其是當前社會經濟轉型期,民間藝術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原生形態民間藝術隨著其賴以生存的農耕社會土壤的流失呈日漸衰落之勢,生存危機日益凸顯。隨著賴以生存的社會經濟條件的轉型,民間藝術也面臨著轉型發展的問題。

在民間藝術的演變過程中,“與傳統農業手工業生產方式和價值模式契合的原生形態的衰落,以及與現代文明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蛻變形態的衍生,構成了20世紀中國民間美術隨文化主流的價值調整而呈現的兩種基本態勢?!盵注]呂品田:《衰落與蛻變——百年中國民間美術態勢思考》,《文藝研究》2000年第2期,第96頁。民間美術作為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觀點對民間藝術的演變分析具有借鑒意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尤其是民間藝術直接產業化過程中,適應當代民眾需求的市場形態民間藝術隨之而生[注]所謂市場形態民間藝術,就是以原生形態民間藝術為基礎,從直接產業化運作的要求出發,通過創意研發而生產出來的與工業社會及市場經濟環境相適應的民間藝術形態,是當前民間藝術一種重要的蛻變形態。,并呈現出與原生形態民間藝術衰勢形成對比的繁榮局面,如濰坊楊家埠風箏、陜西鳳翔泥塑、山西廣靈剪紙、蘇州鎮湖刺繡、河南寶豐魔術、河北吳橋雜技等,走入市場,對接產業,獲得了廣闊的市場生存空間,邁出了時代轉型的步伐。因此,市場形態民間藝術作為民間藝術的一種活態蛻變形態,我們如果因勢利導,對其予以合理的引導和發展,不失為民間藝術轉型發展的一條重要路徑。

(二)市場形態民間藝術的特征

市場形態民間藝術雖依然帶有原生形態民間藝術的某些形貌或風味,卻因適應當代民眾的消費需求,經歷了一系列的適應性變化,呈現出迥異于原生形態民間藝術的特征。當然,不同的民間藝術在市場形態轉型過程中,相較于其原生形態,變化的程度和特點會有所不同,但總體而言,相較于原生形態民間藝術,市場形態民間藝術表現出兩個主要的整體性特征或變化趨勢:文化疏離化與功能審美化,即民間藝術所指層面的地方民俗文化意義逐漸消解,能指層面的審美娛樂因素日漸突出;民間藝術的實用功能逐漸弱化,審美功能日漸突出。這與民間藝術原生民俗文化土壤的流失及消費主體的外來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原生形態民間藝術作為民眾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功利性,這種功利性既包括作為生活器具等具有的物質功利性,也包括與傳統信仰相關聯的精神功利性。它以鄉民為生產主體,大多具有自足自用、自娛自樂等特點;消費主體多為生產者自身或本鄉本土的周邊民眾,規模及范圍有限,具有本地化的特點。原生形態民間藝術的消費群體與生產群體有著類似的生活環境,文化觀念和審美情趣趨同,其對民間藝術的消費除了對實用功能的需求,還包括對民間藝術承載的地方民俗文化的體認與消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原生形態民間藝術所依存的農耕社會土壤逐漸流失,傳統的民俗生活被消解,許多民間藝術隨著替代性生產與生活用品的出現,逐漸淡出民眾的日常生活,其與傳統生產和生活方式相關聯的實用功能逐漸退化,附著其上的民俗文化內涵也隨之淡化或消失,本地消費群體大多呈萎縮之勢。但作為一種具有濃郁地域、民族特色的藝術形態,民間藝術在其實用功能日漸弱化之際,其審美價值卻隨著民眾傳統文化自覺性的提升而得以突顯。也就是說,從功能上來講,民間藝術已大多不能再從實用功能方面滿足當今民眾的物質需求,但它卻可以從另一個層面,即從審美功能方面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其中,那些審美傾向原本較強或功利性側重精神功能而非物質功能的民間藝術,如年畫、剪紙、蠟染、刺繡、燈彩、皮影、雜技等,其功能轉型就較為順暢,頗受民眾青睞。

市場形態民間藝術生產主體與消費主體間的相互作用,決定著市場形態民間藝術的特征及發展方向。相較于原生形態民間藝術,市場形態民間藝術生產主體的構成、生產目的、生產方式,以及消費主體的構成、消費需求等均發生了巨大變化。生產主體方面,市場形態民間藝術作為民間藝術生產者為獲取經濟利潤而批量生產的文化產品,已非其日常生活之所需,生產目的呈現出由自用到他用、自娛到娛他的蛻變特征。消費主體方面,與原生形態民間藝術本地化的消費主體不同,隨著旅游市場、工藝品市場、演藝市場、會展市場等國內外各類市場的開辟,旅游者、城市居民等異地他族的消費群體構成市場形態民間藝術的消費主體,呈現出外來化的特點。

外來消費主體作為民間藝術原生地文化的“他者”,其生活環境和文化觀念往往迥異于民間藝術原生地的消費群體,他們對民間藝術的消費多滿足于文化獵奇式的符號消費,關注的更多的是民間藝術能指層面的審美娛樂因素,而非所指層面的地方民俗文化意義;關注的更多的是民間藝術的審美功能,而非實用功能。民間藝術生產者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往往更注重民間藝術能指因素的雕琢,淡化或消解所指層面的地方民俗文化意義,強化和突出民間藝術的審美功能,打破民間藝術固有的民俗規約性,相對自由地安排民間藝術生產活動的時間、地點、程序和規模。在此過程中,原生形態民間藝術內蘊的情感因素、文化意義逐漸疏離于市場形態民間藝術,功能結構呈現出實用功能弱化、審美功能強化的演變態勢。

綜上所述,隨著民眾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民間藝術原有的實用功能逐漸為審美功能所取代,能指層面的形式因素雖然猶存,但所指層面的文化意義已被消解或置換。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民間藝術直接產業化過程中,消費主體的外來化則進一步推進了民間藝術的這種文化變遷過程,使市場形態民間藝術呈現出文化疏離化與功能審美化的特征。

(三)市場形態民間藝術發展面臨的困境

市場形態民間藝術作為文化產業的產物,規?;瘡椭剖瞧渲匾卣?。但民間藝術生產者為利所惑,在規?;瘡椭七^程中,對民間藝術資源進行的各種不合理的開發利用行為,產生了諸多矛盾問題,嚴重制約著市場形態民間藝術的健康發展。

對造型類民間藝術而言,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偷工減料、模仿抄襲等現象普遍存在,市場的無序競爭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負面效應,致使市場上充斥著大量廉價的、雷同化的、粗制濫造的民間藝術產品。此外,生產過程中機械工具的大量使用,對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造成了巨大沖擊,文化的多樣性因之受損。對表演類民間藝術而言,脫離原生語境,不分時間、地點和場合的過度頻繁的重復表演,往往使民間藝術展演者心生倦怠,情感投入缺失,可能降低其對自身民間藝術的文化認同。此外,民間藝術開發者為刺激和滿足消費者的文化獵奇心理,不尊重或不理解民間藝術,對民間藝術做出各種歪曲丑化、胡亂拼貼、虛構臆造之舉,生產出大量膚淺庸俗、虛假的“偽民間藝術”,破壞了民間藝術的文化真實性,會引起消費者對民間藝術的誤讀,不利于民間藝術的傳承與傳播。

總之,民間藝術生產者上述種種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是對民間藝術的一種開發式破壞。長此以往,市場形態民間藝術必將失去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民間藝術的市場形態轉型也就無從談起。相較于民間藝術的自然衰亡,民間藝術走向直接產業化道路之后,“如果變得面目全非,非土非洋,也就失去了自己——這是另一種消亡。一種在市場上的迷失后的消亡”[注]馮驥才:《傳統民間美術的時代轉型》,《光明日報》2008年2月14日,第10版。。這是民間藝術直接產業化實踐飽受學界詬病的重要原因。此外,市場形態民間藝術的發展還面臨著人才供給、資金投入、設施建設、政策配套、產品創新、品牌打造、行業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客觀困難,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市場形態民間藝術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對待直接產業化語境中民間藝術的市場形態轉型問題,我們須注意兩種傾向:一種傾向對市場形態民間藝術持全盤否定態度,認為市場形態民間藝術作為“文化工業”的產物,是一種“偽民間藝術”,破壞了民間藝術的本真性,因而反對民間藝術的市場形態轉型;另一種傾向則正好相反,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即在商業意識和市場需求導向下,認為可以對民間藝術進行任意的商業化改造,導致民間藝術的開發式破壞。這兩種傾向均有失偏頗,前者因噎廢食,后者矯枉過正,均無益于市場形態民間藝術的良性發展。

其實,我們應辯證地、包容性地看待正處于萌芽及成長階段的市場形態民間藝術,既要看到其在促進民間藝術活態傳承等方面所具有的積極作用;又要對其特征及存在的各種問題保持清醒的認知,采取針對性措施引導、保障市場形態民間藝術的健康成長。如此,市場形態民間藝術的發展才能步入正軌,民間藝術的直接產業化實踐方能避免誤入歧途。

三、間接產業化語境中民間藝術的符號化生存

(一)民間藝術符號化生存的價值

民間藝術符號化生存,指在民間藝術的間接產業化過程中,民間藝術被轉化為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傳媒符號,通過報刊、廣播、影視、網絡等大眾傳媒進行傳播;或將民間藝術符號創意性地附加到演藝業、影視業、設計業、動漫業等產業域的產品之上,民間藝術符號借助現代文化創意產品得以廣泛傳播。民間藝術符號化生存作為文化創意和科技手段綜合作用的結果,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主要表現如下:

1.拓展民間藝術的現代傳播渠道與空間

傳統鄉土社會環境中,口耳相傳、行為示范與實物傳播是民間藝術三種主要的傳播方式。民間藝術的傳播媒介則主要有身體媒介和實物媒介兩種。前者以人體自身的語言、聲音、表情與動作為傳播手段;后者則表現為不同形式的物質材料,以民間藝術作品為存在樣態。[注]孫發成、程波濤:《跨學科視角下的民俗藝術傳播》,《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第130—132頁。社會經濟轉型期,隨著傳播環境的改變,民間藝術的傳統傳播方式受阻,民間藝術傳播面臨困境。民間藝術符號化生存作為文化產業語境中產生的一種新型民間藝術傳播方式,借助大眾傳媒和文化創意產品,豐富了民間藝術傳播的形式與手段,擴大了民間藝術傳播的時空范圍和受眾群體,提高了民間藝術的傳播速率和效率,有效彌補了民間藝術傳統傳播方式的不足,增強了民間藝術的吸引力,有助于普及民間藝術知識,提高民眾對民間藝術的關注度與認知度,為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2.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

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是提升文化產業附加值和競爭力的兩大引擎。一方面,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等現代科技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手段,在促進傳統文化產業的優化和升級、推動新興文化產業的培育和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另一方面,以民間藝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資源,可為文化產品開發提供題材內容、藝術形式等方面的創意素材,如將剪紙、年畫、木偶、皮影戲等民間藝術融入動漫產品,制作出剪紙動畫、木偶動畫、皮影動畫等民間藝術風格的動漫產品,有助于形成我國動漫產業的民族化風格??梢?,將民間藝術融入文化產品開發,有助于提升后者的文化附加值,將我國的民間藝術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二)民間藝術符號化生存的模式

文化產業語境中,民間藝術符號化生存主要有兩大模式,即原始記錄式與借用改良式。

1.原始記錄式

原始記錄式,指借助大眾傳媒對民間藝術進行相對忠實的記錄與傳播,即通過大眾傳媒將民間藝術制作轉化為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傳媒符號,實現民間藝術信息跨時空的記錄、保存、再現與傳播。該模式可分為兩種情況:其一,大眾媒體基于商業訴求,對民間藝術進行選擇性的、蜻蜓點水式的記錄和傳播。這種記錄方式多關注那些眼球效應強的民間藝術品類及其代表作,記錄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和連續性,傳播效果主要停留于受眾對民間藝術的觀賞和簡單了解層面,如旅游類節目對地方民間藝術浮光掠影式的宣傳介紹。其二,政府部門、學術團體等組織機構從保護民間藝術的角度出發,運用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現代科技手段,通過建立民間藝術數據庫、民間藝術數字博物館、民間藝術網站等方式,對民間藝術信息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保存與傳播。

2.借用改良式

借用改良式,指文化產業對民間藝術符號的借用和改良,即對民間藝術蘊含的造型、色彩、圖案、音樂、舞蹈等藝術符號進行挖掘、提煉與加工,并將其附加到演藝業、影視業、設計業、動漫業等產品之上,借此實現民間藝術符號的大眾化傳播。

民間藝術符號是千百年來廣大民眾集體創造、傳承并享用的文化成果,具有集體性、傳承性與模式性等特點,其能指與所指間的對應關系約定俗成、相對固定,這既是民間藝術符號穩定傳承的保障,也是其創新發展的障礙。如今,民間藝術符號作為農耕文明的產物,大多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但“羅蘭·巴特認為,符號的能指和所指的關系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結構上并獲得存在的本源意義,二者的關系并非一一對應的固定關系,而是具有任意性,通過換喻或轉喻方式可維持這種任意性的存在”。[注]祝后華:《民間美術圖形的符號化特征及其現代轉換》,《文藝研究》2010年第7期,第162頁。這啟示我們,民間藝術符號的能指與所指間的關系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空環境的變化具有發展和演變的動態特征。因而,文化產業對民間藝術符號的應用,不能生搬硬套,對其進行簡單的挪用與移植,而應根據人們的現代消費需求做適當的轉換適應,突破民間藝術符號能指與所指關系固有的規約性,增強民間藝術符號的時代性和生命力。

概括而言,文化產業對民間藝術符號的應用方式主要包括兩種:其一,民間藝術符號的直接應用,即提取民間藝術中的典型藝術符號,直接應用到演藝業、影視業、設計業、動漫業的產品開發中。如大型原生態歌舞集《云南映象》,將云南原創鄉土歌舞與民族舞重新整合,濃縮了云南原生民族歌舞的經典元素,展現了云南濃郁的民族風情。其70%的演員來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數民族,演出服裝全部是少數民族生活著裝的原型以及原生態的樂曲、歌曲和民族樂器等。質樸淳厚的土著舞者、原汁原味的真實服裝道具、不加雕琢的唱腔和原始自在的舞蹈,將傳統歌舞和新銳舞蹈、現代舞美完美融合,[注]賈銀忠主編:《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概論》,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第351頁。形成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為弘揚云南民族民間藝術做出了卓越貢獻。其二,民間藝術符號的間接應用,即采用解構、重組等方法對傳統民間藝術符號的能指形式進行再加工,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加強或拓展民間藝術符號的所指蘊含,實現民間藝術符號的創造性轉化。如2008年北京申奧會徽“以傳統的寫意手法,將傳統民間圖形‘中國結’和‘太極拳’進行了意象式的組合,將中國特色、體育運動特點和奧運標志融合在一起。作者并沒有直接借用或簡單地挪用既有的傳統圖形,而是將能指的傳統圖形和現代意義的所指進行新的對應,以轉喻的方式形成新的時代視覺符號”。[注]祝后華:《民間美術圖形的符號化特征及其現代轉換》,《文藝研究》2010年第7期,第162頁。

(三)民間藝術符號化生存的“雙刃劍”效用

民間藝術的符號化生存方式具有“雙刃劍”效用,我們在看到其對民間藝術傳播及文化產業發展促進作用的同時,亦應對其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保持清醒的認識。

民間藝術符號化生存借助大眾傳媒,使民間藝術傳播由“現實環境”進入“虛擬環境”[注]美國評論家W.李普曼在其名著《輿論學》中提出了“兩個環境”理論,即人類生活在兩個環境里:現實環境與虛擬環境。前者是獨立于人的意識、體驗之外的客觀世界;后者則是被人意識或體驗的主觀世界。他指出現代社會中“虛擬環境”的比重越來越大,而這主要是由大眾媒介造成的。也就是說,現代人和現實環境之間插入了一個由大眾媒介構筑的巨大的“虛擬環境”或“媒介環境”。(張國良:《傳播學原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7頁。),在提供民間藝術信息共享平臺的同時,隔斷了“現實環境”中民間藝術傳者與受者間的親和關系,消解了受眾對民間藝術的親身感知與經驗性接觸。此外,文化產業從業者(編輯、記者、編導、藝術設計人員、演藝從業人員等)作為“虛擬環境”中民間藝術傳播內容的控制者,或因民間藝術專業知識的缺乏,或在商業利益驅使下,為了迎合、刺激受眾的獵奇心理,將民間藝術作片面、夸大、扭曲的甚至是虛構臆造式的信息選擇、加工與移植,造成諸多問題,如對民間藝術的形式化、碎片化濫用以及民間藝術傳播信息的錯訛,會誤導民眾對民間藝術的正確認知,進而對“現實環境”中民間藝術的傳承造成不利影響。

總之,民間藝術作為民俗文化的載體,要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以活態形式傳承下去,根本還是在于“現實環境”中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民間藝術的符號化生存盡管存在諸多問題,不能取代民間藝術在“現實環境”中的活態傳承,卻是民間藝術一種不可或缺的、具有重要輔助作用的現代傳播方式。正確認識當今民間藝術存在的“現實環境”與“虛擬環境”兩種傳播環境,合理利用大眾傳媒,揚長避短,使民間藝術在“虛擬環境”中的符號化生存與“現實環境”中的活態傳承相得益彰,才是民間藝術符號化生存的正途所在。

結 語

文化產業背景下,民間藝術產業化在其四大系統要素的綜合作用下,沿著直接產業化與間接產業化兩條路徑,帶來民間藝術的市場形態轉型與符號化生存。從民間藝術產業化的系統要素出發,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化解民間藝術產業化路徑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問題,是優化民間藝術產業化系統功能,實現民間藝術保護傳承與產業化協同發展的關鍵。

猜你喜歡
民間藝術產業化
非織造材料產業化新進展
民間藝術演繹作品的著作權保護
民間藝術篇
魔芋產業化,打開致富新大門
觀賞石產業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機緩釋肥產業化邁出大步
首屆湛江市民間藝術大師頒證
系統產業化之路
畬族民間藝術述論
地熱能產業化開發PPP模式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