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徑研究

2018-03-07 03:16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8年30期
關鍵詞:專業課工匠培育

王 銳

(濱州職業學院,山東濱州 256603)

2015年,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計劃,標志著中國向制造強國的轉型,由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由“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智造”,人才是基礎。2016年,李克強總理將工匠精神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時隔一年之后,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高職院校作為培育技術人才的搖籃,承擔起培養工匠人才的任務責無旁貸,人才的培育需要精神的引領,研究如何在高職院校中進行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項涉及學校、企業、社會的系統性工作,以高職院校為主導,調動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實現四個對接,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產教融合、課程平臺建設等實現教育的全方位無縫對接,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為國家培養工匠人才。

1 樹立“崇德尚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育理念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培養工匠人才,教育是主要途徑,高職院校是人才輸出的主要搖籃。哈瑞·劉易斯教授曾經說過:“失去靈魂的卓越不是真正的卓越”,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教育不僅僅追求技術上的精湛,更是一種對職業的敬畏、對工作的熱愛、對事業的追求,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滿足。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浪潮下,高職院校在教育理念上要進行改革,順應時代與國家要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突出對職業精神、職業素質、職業能力的綜合培養,樹立崇德尚能,精益求精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倡導敬業愛崗、孜孜不倦、改革創新、奉獻犧牲、一絲不茍的精神目標。

2 思政課與專業課對接,促進“德育”與“智育”的融合

傳道授業是教育的根本,作為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應該是學生精神的引領者。目前,我國的高職教育中還存在著“德育”與“智育”兩張皮的現象。專業課教師重視授業輕視傳道,注重對知識技能的培育,忽視對學生價值觀、世界觀的培養。學生對國家發展、社會責任、人文素養漠不關心,一心學得一技之長,將學習功利化,只注重眼前利益的技術人員是無法成長為一名大國工匠的。

思政課是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人文素養、職業精神培養的主要學科,《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涵蓋了愛國、敬業、創新、傳承文化、時代精神等方面,與工匠精神的內涵相契合。高職院校要善于發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通過革新教育手段、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主體意識等促進思政課在工匠精神宣傳中的作用。同時,積極促進思政課與專業課的對接,在專業課中滲透德育元素,發揮專業課在價值塑造、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作用。例如,在中醫課程中加入對中國傳統醫學精神的介紹,將李時珍以身試藥的求真精神、拔山涉水采藥的躬親實踐精神、傾注一生心血著成《本草綱目》的執著精神融匯在專業課程中。對工程造價專業學生,以港珠澳大橋為例,在分析其構造的同時,講解為建成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技術團隊攻堅克難、團結協作、精益求精的精神。針對機械制造專業的學生,在講解中國機械發展史中,介紹黃華旭為核潛艇建設三十年隱姓埋名,不計功名、埋頭苦干的精神。在專業課建設中,挖掘課程的教育價值,在點滴之中弘揚工匠精神,做到傳道與授業的結合。

3 塑造濃厚的工匠精神校園文化,實現課上與課下的對接

工匠精神的塑造,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行形成的,濃厚的氛圍是價值塑造的有效途徑。職業院校要利用校報、廣播站、校園微博、公眾號、社團活動等宣傳手段,在潛移默化之中宣傳工匠精神,形成崇德尚能的校園文化氛圍。開設工匠講堂,請企業、行業的精英定期來學校演講,將他們數十年的工作奮斗經歷講給學生聽,通過與各個行業的高級工程師面對面,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匠人的精神氣息,從而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激發學生向工匠學習的熱情。通過學生社團、學生會舉辦以工匠精神為主題的實踐項目、主題班會、職業扮演等活動,在預演與模仿中增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在校園環境建設中,將老一輩工匠人才為國打造重器的故事做成文化長廊,在學生休閑之余也能受到工匠精神的浸染。

4 深化產教融合,實現教育校內與校外的對接

職業精神與職業能力的塑造是一項知行合一的工程,教師的講解、校園文化的浸潤還僅僅停留在感知、領悟階段,促進知與行的轉化,還需要在實踐上下工夫,走出校園進企業,放下筆墨走到崗位練技能變得尤為重要。實現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職院校需要大力推進校企合作,促進產教融合,創造學生進企業實習實訓、頂崗實習的機會,讓學生常常走進企業,熟悉崗位,熟悉生產,熟悉職業角色,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走進企業,要發揮師傅的作用,傳統的工匠是通過師傅的言傳身教、點滴傳授而練就的,如今,機器化大生產時代,師傅的幫傳代作用并沒有過時。大國工匠、技術人才們在工作中兢兢業業,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工作崗位,在技術領域開拓進取、團結協作、攻堅克難,這種工匠精神在工作中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只有走近他們才能感受到他們的“敬業”、“精業”精神,在崗位鍛煉中才能將精神的領悟轉化成實際行動。高職院校要探索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式,通過教師、師傅的聯合傳授,在教師的講解中領悟,在崗位的操作中鍛煉,幫助學生踐行工匠精神,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意識、職業素質。

5 提升信息化校園建設,實現線上與線下的對接

精神的培養是一項細水長流、潛移默化的工作,耳濡目染、潤物無聲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如今的時代,手機、電腦成為學生生活的必備品,微信、微博、網站、網絡平臺是學生喜歡接受的事物,刷朋友圈、看新聞已經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常態。工匠精神的培育要緊跟時代發展,遵從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推出公眾號,將大師級工匠的故事在微信公眾號中進行推廣,一天一人物,一天一故事,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學生,在學生中形成崇尚大師、尚德尚能的氛圍。同時,利用課程平臺,推出工匠系列課程,通過微課、微視頻、案例等豐富的素材,講述我國國情國史、行業產業發展概況、科技發展趨勢、國內外發展大勢、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素質養成等內容。線上課程具有方便快捷、不受時空限制、自主選擇學習的特點,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瀏覽、學習。線上學習資源的開發,與校園文化建設、課堂教師講授、企業實習鍛煉等線下模式交相輝映,相互配合,打造了全方位、無死角的育人模式,促進了對高職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培育。

猜你喜歡
專業課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風采
中職《醫護英語》與專業課的結合教學探索
“導入課”在高校專業課實施“課程思政”的實踐與思考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工匠贊
念好"四部經"培育生力軍
研究生專業課學分制教學改革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