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巍山(山龍)(山于)圖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初步研究

2018-03-07 21:30華艷芬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8年2期
關鍵詞:南詔佛教

華艷芬

摘 要:巍山圖山南詔佛教寺廟遺址是云南唯一一座考古發掘的南詔寺廟遺址,通過發掘,出土了一批佛教石刻造像。此批佛教石刻造像出土時多已殘斷,完整者較少,而其造像風格與山東青州和蜀地造像極為相似。這批造像的出土,不僅為研究南詔時期的宗教、文化和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提供了有力的實物佐證,同時也為研究云南佛教史及佛教傳播線路提供了實物依據。

關鍵詞:巍山;南詔;佛教;石刻造像

1990年,云南省大理州巍山縣圖山塔灣石場嶺開山采石時,在亂石堆積層下面發現大批殘斷石造像。經過云南省博物館和縣文物管理所搶救性發掘,出土了一批佛教石刻造像,并發現了一處建筑基址,初步認定為佛教寺廟遺址。出土的石刻造像180余件(塊),其中完整造像7件,完整的佛、菩薩、羅漢、天王、力士頭像42件,殘斷軀體31件,其余均為殘軀碎塊及斷肢。與石刻造像同時出土的還有大量有字瓦、長方形粗繩紋磚、蓮花紋方磚、素面紋方磚、蓮花紋瓦當、柱礎等建筑物構件。下面試對此批出土石刻造像作初步分析研究。

1 造像概況及介紹

圖山寺廟遺址出土的石刻造像共180余件(塊),均為小型造像,最大者僅為60多厘米,并且多數已殘損,有的缺手或缺足,有的少頭或斷為幾截,完整者較少。從造像的雕刻形式上看,有背屏式造像、單體圓雕造像,有單軀、多軀合龕,有坐像也有立像。造像的造型主要有佛、菩薩、天王力士、羅漢等。下面筆者選取部分有代表性的造像進行介紹。

①釋迦如來坐像(圖1)。出土時斷為三截,經修復后已復原完整。通高60厘米,像高40厘米,寬30厘米。釋迦如來結跏趺坐于圓形束腰蓮花座上,身著袒右敷肩式袈裟,衣紋疏密有致,線條柔和流暢。雙手置于胸前施說法印,右臂戴蓮花臂釧,頭飾螺形髻,線刻波狀紋頭發,面頰豐潤,大耳下垂至肩,雙眼微睜,眉細而彎,直鼻,小口,豐唇,嘴角上彎,略帶微笑。

②彌勒佛坐像(圖2)。通高37厘米,通寬16厘米。肉髻,大耳,面部圓潤。身著袒右敷肩式袈裟,善跏趺坐于一長方形座上,右手平胸伸出,掌心向外,五指向上,施無畏印,左手施降魔觸地印。整座佛像頭稍偏大,身軀顯窄,腿健壯有力,面容莊嚴。

③佛頭像(圖3)。殘件通寬26厘米,佛頭高16.5厘米,寬8厘米。螺發,垂耳,戴蓮花耳珰,面部秀麗端莊,雙眉細而彎,額間有白毫,兩眼微睜,目光下視,神態慈祥。立體雕刻,頭像頸部下端有一榫眼,說明頭部與身軀部分為榫接。

④楊柳觀音立像(圖4)。通高40厘米,寬15厘米。頭戴蓮花高寶冠,頭部四周雕飾蓮花瓣紋,眉細而彎,肩披長巾,頸戴項圈,有臂釧,束帶著裙緊貼腿,身佩X形瓔珞,中間交叉處為寶蓮花,右手持圣柳,左手持凈瓶,赤足立于蓮花臺上,是一尊標準的民間楊柳觀音像。

⑤觀音及脅侍菩薩像(圖5)。正中雕有楊柳觀音像,頭后有圓形頭光,面部已殘,其上身袒露,下著裙,頸戴項圈,肩披長巾,身佩瓔珞,右手持楊柳,左手持凈瓶,赤足立于圓形蓮臺之上。其左右脅侍各3人。觀音左右兩邊各為供養菩薩1人,頭戴平頂冠,后有桃形頭光,肩披長巾,兩手相握,赤足站立。邊緣各有2名侍女,為站立狀,因剝蝕嚴重,面目不清。

2 初步認識

2.1 造像的年代

巍山圖山寺廟遺址出土的佛教石刻造像中,未發現有明確紀年的題記,而地方志書對該遺址均無記載。但是,伴隨石刻造像出土的大量建筑物構件,如蓮花紋飾瓦當、滴水、有字瓦,它們多與石刻造像同一層位出土,而其類型同附近圖城址出土的構件相同,這說明兩遺址的時代相同或相近。1958年,云南省博物館對圖城址進行挖掘,確認該遺址為南詔早期宮殿遺址。這一次出土佛教石刻造像的地點與圖城遺址僅相距1000余米,故該遺址被確定為唐代南詔早期的一佛教寺院遺址。

此批出土的造像雖然從遺址上判定為南詔早期,但從造像的風格上看,部分造像具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遺風。楊柳觀音立像、觀音及脅侍菩薩造像中的觀音,身材扁平,身體僵直,佩X形瓔珞,無論從身形還是裝飾都與青州龍興寺出土的北魏菩薩像以及甘肅涇川出土的北周菩薩像相似。部分佛頭從磨光高肉髻以及面部神情來看,與成都萬佛寺出土的南朝佛坐像極為相似。另外,在出土的一件殘底座上雕刻著菩薩腳踩小鬼,無論構圖和人物形象均與成都萬佛寺出土的南朝菩薩底座非常相似。彌勒佛頭部偏大,佛的面相豐滿圓潤,身軀飽滿敦厚,腹部微鼓,具有北周時期造像的特點。釋迦如來坐于圓形蓮花臺上,身著袒右敷肩式袈裟,臉形清秀圓潤,肩寬厚而胸較平,手臂豐纖合度,小腹微鼓,繼承了南北朝時期造像的風格,而右臂戴的蓮花臂釧則與初唐時期長安造像中菩薩所戴的臂釧相似。因此,此類佛造像可能是唐早期的造像。這批造像從體形及面相上看,多為“秀骨清像”,豐潤而不臃腫,與盛唐時期飽滿雄強的形象迥異,所以這批造像的時代下限應為唐早期。

2.2 造像的性質

巍山圖山寺廟遺址出土的佛教石刻造像有兩個現象值得重視:一是集中出土,數量較多;二是造像殘損較嚴重。對于這一現象,學界有“滅佛說”“葬佛說”。大理地區素有佛教齊魯之稱,南詔、大理國時期佛教盛行。

元代至元十七年到二十年(1280—1283)郭松年以西臺御史的身份巡行云南,在他所作的《大理行記》中談到大理佛教的狀況,言:“……然而此之人,西去天竺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數珠。一歲之間,齋戒幾半,絕不茹葷飲酒,至齋畢乃已。沿山寺宇極多,不可殫記?!泵鞔x肇浙《滇略》卷四也說:“葉榆(即今大理)以西接天竺國,故自唐宋以來,崇奉釋教,日甚一日。朔望則裹飯袖香,入寺禮佛飯僧,俗云:信三寶家,永為和合?!蹦显t、大理時期佛教盛極一時由此可見一斑。因此,“滅佛說”應不成立。而且此批造像出土時并不是凌亂無章,而是相對整齊地順墻基擺放,故“葬佛”的可能性較大,也從而說明了為什么此批造像中會出現早期造像的原因。endprint

2.3 造像的藝術特點及來源

此批造像佛、菩薩面相多呈橢圓,豐潤清秀,眉毛細長,雙目微睜,眼簾低垂,目光下視,低垂的目光流露出沉思靜謐的內省神情,具有印度笈多時期造像的藝術特征。尤其是其中一尊菩薩立像身軀(頭部已殘缺,圖6),非常明顯地帶有笈多時期薩爾那特(鹿野苑式)造像的特點。身軀呈優美的“三屈式”,衣飾基本無刻劃,近于全裸,這種“曹衣出水”式的造像與印度阿旃陀石窟的造像如出一轍。佛會造像(圖7)中的菩薩身材比較高大修長,肩較寬,身體微屈,高發髻,發髻為圓錐形,此類造像也與印度阿旃陀石窟的菩薩造像非常相像,具有笈多時期的馬吐臘造像的特點。而佛頭像面部秀麗、鼻直適中、鼻翼外張、頸部三道“蠶節紋”等都明顯具有笈多美術的特點。而菩薩造像中平冠、海螺形的發髻,釋迦牟尼坐像、佛頭像盤蛇狀的發髻卻具有本地獨特的特點。

此批造像的來源許多專家認為是由蜀地傳入,筆者也認同此觀點。此批造像與青州、蜀地造像極為相似,深受笈多造像藝術的影響,同時與中原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據《新唐書》記載,唐高宗(650—683)時期,南詔王細奴羅即遣使入唐。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記載:“晟羅皮立,是為太宗王。開元二年(714),遣其相張建成入朝,玄宗厚禮之,賜浮屠像,云南始有佛書?!睆闹锌梢钥闯?,南詔與大唐的關系密切,玄宗皇帝曾賜南詔浮屠像,但此浮屠像是否是這批佛造像卻無證可考,但證明了南詔時期佛教從中原傳入的史實。而《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七記載:“西川節度使杜元穎治無狀,障候弛沓相蒙,時大和三年也。嵯巔乃悉眾掩邛、戎、巂三州,陷之。入成都,止西郛十日,慰賚居人,市不擾肆。將還,乃掠子女、工技數萬引而南,人懼自殺者不勝計……南詔自是工文織,與中國埒?!碧拼蠛腿辏?30),南詔權臣蒙嵯巔攻陷邛(今四川邛崍地區)、戎(今四川宜賓地區)、巂(今四川西昌地區)三州,入成都擄回大量工匠,此批石刻造像也可能為擄自成都的工匠憑著對成都地區的佛造像記憶雕刻而成。據《南詔圖傳·文字卷》記載:“興宗王蒙邏盛時,有一梵僧,來自南開郡西瀾滄江處獸賧窮石村中,牽一白犬,手持錫杖缽盂,經于三夜……缽盂錫杖,(村主)王樂差部下外券赴奏于 圖山上,留著內道場供養頂禮?!眻D山在南詔早期就建有佛教寺廟(相當于皇家寺廟),考古發掘出土的建筑構件也證實了圖山寺廟的存在。而南詔后期佛法更為昌盛,南詔統治者令工匠雕刻佛造像供奉于南詔國皇家寺廟也是有可能的。

3 結語

巍山圖山南詔寺廟遺址出土的佛教石刻造像,從造像風格上看與青州造像、蜀地造像相似,并受長安造像與印度造像的影響,其中還帶有本土少數民族的特征。形成這種獨特風格的造像特征與當時南詔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南詔是唐代西南邊疆由彝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以大理地區為中心,最強盛時包括云南全境、四川、貴州、廣西部分地區,勢力可達緬甸、越南、老撾。其與唐王朝、中南半島、吐蕃毗鄰,文化成分較為復雜,其中以漢文化的影響最為顯著。這一批石刻造像的出土,為研究南詔時期的政治、宗教、文化和社會狀況提供了較為有力的實物佐證,同時也為研究云南佛教史及佛教傳播線路提供了實物依據。

參考文獻

[1]劉喜樹.云南巍山發現南詔石刻造像[N].中國文物報,1990-11-08(1).

[2]云南省博物館.云南巍山縣山南詔遺址的發掘[J].考古,1959(3).

[3]袁曙光.四川省博物館藏萬佛寺石刻造像整理簡報[J].文物,2001(10).

[4]西安碑林博物館.長安佛韻——西安碑林佛教造像藝術[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劉志遠,劉廷壁.成都萬佛寺石刻藝術[M].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8.

[6]青州市博物館.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9.

[7]黃春和.青州佛像風格與印度笈多藝術[J].雕塑,2003(2).

[8]吳葒,王永安,張俊民,等.甘肅涇川佛教遺址2013年發掘簡報[J].文物,2016(4).endprint

猜你喜歡
南詔佛教
佛教藝術
唐代“驃國獻樂”背后的秘密,一場以獻樂為名的救國運動
巍山圖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初步研究
佛教造像
淺談唐與南詔的和戰關系
論韋皋在南詔歸唐中的作用
看中國·在浙江
白族信仰阿嵯耶觀音始因初探
中國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與發展
五代兩宋佛教雕塑的佛學內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