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西竹藝傳承中的一棵不老勁松
——紀姚本順從事竹藝生涯57周年的調查報告

2018-03-09 02:54張應軍
長江叢刊 2018年2期
關鍵詞:簸箕竹編背簍

張應軍

姚本順,男,土家族,1951年10月15日出生在保靖縣比耳鎮比耳村。比耳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竹編村,村里人以編織竹器為主要職業。姚本順8歲就跟隨父親姚祖志、族叔姚復生學習竹編技藝。1976年被保靖縣竹藝社招為竹藝加工技師,1977年被保靖縣外貿局招為竹編彩色花籃指導加工技師,1987年,姚本順從竹藝社回家后,一邊務農,一邊為鄉鄰們編織竹器,不棄竹編技藝,至今已有57個年頭了。姚本順幾十年來,熟練地掌握了立體竹編、平面竹編和混合竹編各種編織技法,先后獲國家外觀設計專利8項,由此,他被批準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和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也是湘西自治州唯一的一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技藝傳承人。2014年8月以來,為了傳承和發展傳統竹編技藝,父子倆和比耳村村主任聯合辦起了保靖縣比耳本順竹藝專業合作社。因此,姚本順現為保靖縣比耳本順竹藝專業合作社主要成員,專門負責編織技術指導與竹藝人才培訓工作。

一、生活訴求 與竹結緣

比耳名稱的由來,據傳比耳就是講對面龍山比耳有座獅子山,和保靖比耳有座獅子山相互比耳朵,最后龍山獅子打敗,由此龍山比耳的那座山要矮些。從地形上看保靖比耳的獅子頂山下河邊的巖石就像獅子的頭、腦門、眼睛、鼻子和嘴,隔河龍山比耳那邊的矮山坡和保靖比耳約高的山坡似如獅子的耳朵,由此而得名比耳。比耳鎮比耳村位于保靖縣西北部,距縣城45公里,距湘西自治州吉首150公里(國道)。西與龍山縣里耶鎮比耳村隔河(河叫酉水河,也叫土家族的母親河)相望,是湘西自治州的貧困邊遠山區,也是當今國家扶貧的重點鄉村。

保靖縣比耳村群山環繞,溝壑叢生,風景如畫,是以山地為主的地形,喀斯特地貌明顯。竹材資源豐富,屬于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鎮域海拔較高,自然條件垂直分布明顯。氣候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6℃左右。保靖縣比耳村現有人口4200余人,旱地6600畝,稻田200畝,人均1.62畝。比耳村由于人多土地少,光靠土地種植難以維持生機,但竹材資源極為豐富,比耳村人為了生存,有史可查,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寶慶人周文采和侄子周從喜定居比耳。周氏初做篾貨不外傳,后來才傳藝女婿、外甥,至清同治年間,才廣招徒弟外傳篾匠技藝,竹編技藝由此逐漸傳到外村、外縣以及省內外,竹編成為了他們維持生機的主要職業,并一度成為久經聞名的竹編村。這樣,比耳村人與竹結下了不解之緣,姚本順就是其中最聚集代表性的結緣人。

二、竹編器皿 名聲遠揚

姚本順從8歲就學習竹編技藝,他在父輩們的指導下,潛心學藝,逐漸掌握了篾絲的裁、劈、剖、削、撕、勻、刮、編等十余道工序。姚本順竹編技藝學成后,常常給別人編織竹器,因為他的編織技術精湛,手藝好,慢慢地在當地小有名氣。1976年時被保靖縣竹業社招為竹業加工技師,1977年時被保靖縣外貿局招為竹編彩色花籃指導加工技師,在此期間,他的竹編加工手藝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和完善。他不僅會立體竹編編織和平面竹編編織、又會混合竹編編織,熟練地掌握了十字紋、二絞絲、三絞絲、四絞絲、五絞絲、人字路、菊花紋、三角孔、四角孔、六方孔、八方孔、圓口、胡椒紋、梅花十字紋、萬字格、玉盞格、七字萬、四梅花、雙龍抱珠、水波浪、井字底、狗牙齒、大梅花、小梅花、升子底等數十種編織圖案紋樣,同時也編織出具有土家族特色及集欣賞價值與實用價值為一體的小工藝竹編作品。如:睡簟、竹床、桌、椅、凳子、背籠、篩子、簸箕、籮筐、竹籃、蒸籠、小背簍、深簸箕、小花籃、小香簸、小提籮、提籃、提盒、魚簍、竹編字畫等數千件竹編器皿。

2004年,他所編織的土家小背簍、小簸箕、小花籃、佛珠、睡簟、竹家具等送往宋祖英的家鄉——古丈縣,參加《小背簍》全州竹編比賽,土家小背簍獲一等獎;2005年,他編織的竹編作品送往深圳、廣州參展,獲得好評,并當場有人求購;2006年在張家界參展,也深得大家的稱贊,求購者無數;2007年,他的竹編制品參加了“走進酉水”大型文化活動,為“走進酉水”活動增光添彩色;2008年,編織的小背簍和深簸箕被當作禮品送往日本,得到日本朋友的認可,并欲簽訂一年出口3萬個的合同;2008年,他編織的深簸箕、小背簍等竹編制品參加澳門“內地春節習俗展”的展示;2009年,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會在湘西自治州召開,他編織的小背簍、小籮筐、深簸箕在保靖展區展示,他本人也在展廳里當場展示編織技藝,得到了大家的稱贊,州博物館有意收藏他編織的有實用價值的竹編5件。

如今,他的竹編手藝名聲不僅享譽省內外、也在國內外享有一定名氣,求購和定制竹編器具的人樂意不絕,產品供不應求。

三、繼承傳統 勇于擔當

保靖縣比耳鎮比耳村的竹編發展,有近一百七十年的歷史,從1848年初期發展到六、七十年代的興旺時期。這個時期比耳村不僅家家有竹編、人人會竹編,而且縣里還辦起了竹器社,產品由縣外貿局出口國外??墒?,興旺發展時期不長。從1985年到2010年以前,由于塑料制品的出現,使竹編這一傳統產業產生了蕭條,各縣市竹編企業紛紛倒閉,年輕人出外打工,可以說,70后沒有幾個人會竹編。2011年6月,國家頒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以來,竹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項重要內容,引起了黨和國家及人們的關注,各地竹編事業又逐步恢復起來了。但從事竹編行業的人數不多,而且會竹編的人都在45周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姚本順來說,繼承傳統、培養竹藝人才時刻牽動著他的心,也時常擔心他的手藝失傳。為了繼承傳統,發展山區竹編產業,2013年他毫無猶豫地做出了一個決定,將在深圳打工的大兒子姚元飛叫了回來學習竹編技藝,而且大兒子姚元飛毅然回到了家鄉與父親一起創業。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思考和實踐,父子倆認為,這樣傳承技藝的面太窄,不利于全面發展竹編事業,于是籌劃了辦竹編合作社的念頭。這一念頭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并將原比耳鎮中心小學所以場地和房屋無償租用給他們。1984年8月,經有關部門批準,以姚本順命名的—保靖縣比耳本順竹藝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了。

四、傳承技藝 孜孜不倦

本順竹藝專業合作社成立以后,現有職工40余人。他不僅是竹藝專業合作社的主要成員,又是負責職工編織技藝的指導工作;不僅在竹編技藝的傳承上,孜孜不倦的先從自己的兒子和孫子培養入手,傳授竹編技藝(圖1,圖2),也不厭其煩的對本社職工編作方法進行耐心指導(圖3),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勇于挑起來本村及相鄰村鎮竹藝人才培訓工作的重擔,先后舉辦竹藝人才培訓班四期(圖4),親自授課四次,受培訓人員達200余人次。更可貴的是他為了傳承人培養和企業的發展,每天天一亮就起床上班,工作都在十二小時以上,真不愧為是湘西竹藝傳承中的一棵不老勁松。

圖1 姚本順在指導第四代傳承人兒子姚元飛編織小簸箕

圖2 姚本順在指導第五代傳承人孫子姚宇興編織《天開文運》

圖3 姚本順在指導女職工編織產品

圖4 姚本順在竹藝培訓班上傳授竹編

猜你喜歡
簸箕竹編背簍
竹編在室內隔斷中的應用
黃牛背簍
小小簸箕,大刑伺候
竹編藝人
1500m2竹編人文藝術,隱于自然的輕靈簡雅!
白嘴角馬的背簍
背簍 外一首
非遺“竹匠”醉心竹編50余載
行走的簸箕
忠滿:小小簸箕,大刑伺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