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外青少年藥物濫用家庭治療的研究回顧與反思

2018-03-13 23:27劉素素孔詩逸
社會工作 2018年1期
關鍵詞:家庭治療青少年家庭

劉素素 孔詩逸

青少年藥物濫用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發布的《2015世界毒品問題報告》中顯示,截至2013年,全球共有兩億四千六百人使用非法藥物,其中約兩千七百萬人藥物成癮。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在美國,在30天內有19.7%的中學生吸食過大麻;在歐洲,15-16歲的青少年中有10%到40%的人吸食大麻,比率最高的是捷克共和國(44%),其次是愛爾蘭(39%),英國(38%)和法國(38%)。而在中國2014年新發現的48萬名藥物濫用人員中,18歲到35歲的藥物濫用人員占近7成。這些現象表明,藥物濫用人群開始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

青少年作為國家未來的儲備力量,如何健康成長、遠離毒品的深淵成為家庭及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國內外很多專家學者對吸毒(藥物濫用)青少年的介入方法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其中,家庭治療方法在治療青少年藥物濫用領域被認為是最為徹底的方法之一(Ozechowski&Liddle,2001)。家庭治療作為心理治療的一種重要形式,很多學者都認為家庭中溝通系統的失敗會導致精神障礙,這一結論將個體問題從“內心沖突”擴展到家庭層面,打開家庭治療的大門(趙芳,2010)。家庭治療以家庭為治療單位,將個體問題放在整個家庭系統中,通過改變家庭系統的互動情境,進而改善或消除個體問題。系統家庭治療法、多系統治療法、多維家庭治療(MDFT)和結構性生態系統治療法等這些新的治療方法例證了家庭治療的變化。在國內,家庭治療主要運用在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和人格障礙的治療,青少年行為問題和行為障礙的治療,以及青少年網癮和抑郁癥的治療等領域(姚進忠,2010)。在國外,家庭治療主要運用于成人精神分裂癥、心身癥狀、成癮、抑郁、婚姻壓力等多領域(趙芳,2010)。

家庭治療用于藥物依賴領域始于70年代中期,是目前歐美青少年藥物濫用最主要的一種治療模式(趙敏、Liddle,2002)。導致青少年藥物濫用的因素包括自我意識(如青少年特性、競爭發展);人際關系(如家庭和朋輩群體);周身環境(如學校支持、鄰里社區在反社會機會和行為方面的影響);以及歷史因素(如藥物濫用及其他問題開始的年齡)。藥物濫用的青少年通常會在兩個及以上的因素中存在問題(Liddle,1999),且家庭因素之外的環境因素和其他事件在家庭治療理論發展中被認為是有影響力的。

雖然相關概念研究和知識領域的拓展已有較多文獻,然而將知識運用在介入治療中的案例仍然很少(Liddle,1999)。中文文獻中,家庭治療運用于青少年藥物濫用介入的論文在在中國知網上的文獻資料不足十篇。國外相關的文獻研究也主要來源于邁阿密大學的學者Liddle。通過對中文及英文文獻的回顧發現,絕大多數的學者都傾向于研究家庭治療的來源、選擇、發展及實證研究等,研究框架并不固定。通過對比和思考,本文采用國內外家庭治療在青少年藥物濫用方面的發展對比能更清晰地表述家庭治療在發展歷程中的特點。圍繞如何通過家庭治療方法對青少年藥物濫用進行介入這一主題,本文分析國內外家庭治療方法的理論、研究過程以及發展趨勢,并就當前家庭治療在中國文化中的適應性提出反思性建議。

一、國外有關青少年藥物濫用家庭治療的研究綜述

(一)國外青少年藥物濫用家庭治療的理論

美國學者在長期的實證研究中,成功開發和評估了以家庭為基礎的治療青少年藥物濫用及相關行為問題的家庭治療方法及其影響機制。早期的家庭治療模式在實踐過程中以多種方式區別于個人及團體治療,并沒有強調個體的內省過程及家庭之外的因素(Nichols&Schwartz,1998)。這一時期的理論模式主要包括結構-策略治療模式(Structural-strategic Family Therapy)和功能性家庭治療模式(Functional Family Therapy)。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家庭治療模式逐漸發展起來。新的家庭干預方法的理論界限更為全面,并不僅局限于家庭系統理論。這一時期家庭治療發展的主要方向表現在對家庭外環境和家庭生態因素作用的關注,以及對如何促進發展和減輕功能障礙的探索。其中,短期策略家庭治療模式(Brief Strategic Family Therapy,簡稱BSFT)、多維家庭治療模式(Multidimensional Family Therapy,簡稱MDFT)和多重系統家庭治療模式(Multisystemic Therapy)即代表了家庭治療發展的新路徑,也是目前被西方社會工作者廣泛采用的方法。從既有文獻來看,國外有關青少年藥物濫用家庭治療的文獻主要集中于1980年至2010年間。本文選取國外家庭治療實證研究及干預服務中最常見的短期家庭治療模式和多維家庭治療模式進行綜述。

1.短期策略家庭治療模式

短期策略家庭治療是一種綜合性的家庭治療模式,其主要針對美國西裔青少年和對藥物濫用處于早期依賴的青少年(Liddle,2004)。該模式通過短期介入,針對由不同問題行為引發的青少年藥物濫用情況,以期對青少年的行為進行改善。其目的有兩個:癥狀聚焦,消除或減少青少年的藥物濫用及相關性問題行為;系統聚焦,改變與青少年藥物濫用有關的家庭互動。BSFT是基于三大原則建立起來的:一是家庭系統論;二是家庭交互模式影響每個成員的行為,如青少年問題行為;三是對問題的精確定位,為改變青少年藥物濫用行為提供實用方法。短期策略家庭治療的策略主要包括:采取快速有效的實務方法,堅持以問題為中心的導向原則,以及根據問題做出合理計劃;依據策略,重視家庭當下的狀態,并及時給予引導;重構家庭,瓦解家庭中的三角關系,改善家庭互動(Szapocznik et al.,2003)。

2.多維家庭治療模式

多維家庭治療模式是一種綜合性的、以家庭為中心的青少年問題治療模式,其目的是減緩或消除青少年藥物濫用或相關行為,提高吸毒者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提升家庭功能。這種模式被更多地視為一種系統,而不僅僅是狹義上的模型。MDFT的理論支柱是家庭心理學以及生態學導向的發展心理學和發展病理學。MDFT有著30多年的研究作為支撐,對適用人群也有嚴格規定:年齡須滿足9-26歲且沒有精神障礙的青少年,且父母能夠參與治療過程。MDFT基于的原則是:青少年問題是多維的;家庭的治療動機是可變的,并且社會工作者有加強該動機的責任;動員并利用家庭成員的力量;強調治療的態度和技巧的重要性。MDFT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評估問題范圍及可利用的資源,與所有家庭成員及相關人員建立關系;第二階段緊接著評估階段進行改變和嘗試;第三階段是引導家庭將在治療初始階段中得到的知識、技巧等自發地應用于家庭治療的后續階段(Rowe,2010)。

(二)國外有關青少年藥物濫用家庭治療的實證研究

為了確保家庭治療的有效性,國外學者通過實驗和研究驗證各種家庭治療模式在緩解或者消除青少年藥物濫用行為及其他相關行為中的效應以提升家庭功能。

Szapocznik等學者將BSFT和團體輔導控制治療進行比較。在Joser的研究中,研究對象是79名年齡在12歲到18歲之間,來自于西裔家庭,并被學校指導老師或家長認為有行為問題的青少年。這些青少年所在的家庭被隨機地分配到兩種治療方式之中。其中團體輔導控制治療的方式是通過家長填寫修訂的行為問題檢核表(Revised Behavior Problem Checklist)評估青少年問題。BSFT則通過兩種方式來評估:(1)通過分析變量來檢測BSFT是否比團體輔導治療更有效地減少青少年吸食大麻等越軌行為;(2)對所面臨問題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與越軌青少年的聯結上進行探究式的分析。通過對變量的分析,就吸食大麻來看,接受BSFT模式治療后的吸食大麻情況好轉的青少年人數是接受團體治療的3.5倍。同時,學者還比較了這兩種治療模式對家庭功能的影響。以結構式家庭治療模式來評估,結果顯示接受BSFT治療的家庭比接受團體治療的家庭有更強的家庭功能提升(Szapocznik et al.,2003)。

Howard分別通過MDFT和認知行為治療(CBT)分別對224名吸毒青少年進行介入。這224名青少年中,81%為男性,72%為非裔,58%來自于低收入的單親家庭,且平均年齡為15歲。檢測的指標為:藥物使用的嚴重性;30天內的大麻使用頻率;30天內的酒精食用頻率;30天內使用其他毒品的頻率;30天內的禁毒情況。結果證明,兩種方法均減少了青少年對大麻和少量的酒精的消耗,并且在減少的頻率上并沒有表現出差異。但是,MDFT在減少毒品使用的嚴重性上、30天內使用其他毒品的頻率、30天內的禁毒情況這三個指標上顯示了更持久的改善效果。MDFT治療效果最強的時候不是在治療過程中,而是在治療完成后。這兩種不同的治療方式表明,與家庭有關的治療、致力于改變家庭環境和家長實踐的治療會對青少年戒毒產生更深遠的積極影響(Liddle et al.,2008)。

Williams等學者系統地總結了不同的治療方式對于青少年濫用藥物的治療情況,其中下表摘錄了幾例有代表性的實證研究,均是有關家庭治療與其他治療方式對于青少年濫用藥物的效果比較(Williams et al.2000)。(見表一)

表一 不同治療方法對青少年藥物濫用的效果

(三)家庭治療在國外的發展趨勢

近些年來,家庭治療有關于青少年藥物濫用的理論與實踐在國外已經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由實證研究支持的治療模式。但一些專家認為,青少年藥物濫用治療作為家庭治療方法的一個主要應用領域,需要更多創新性研究的支撐,以實現更全面的發展。

首先,家庭指導手冊中的治療手段和過程正在遵循越來越詳細的計劃,但這些發展并沒有被一致認可。有學者擔心治療手冊如食譜一般會限制關于個案治療的變通,但是一些治療手冊已經聲明:規定和變通之間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未來關于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不同的規定是怎樣適應不同的治療方式的,以及這些規定對于預期的治療結果會產生怎樣的影響(Liddle,2004)。

此外,治療師本身正逐漸成為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有學者認為在針對吸毒青少年的家庭治療發展上,不同治療師之間的差異性也應當被重視(Ozechowsky&Liddle,2001),因為他們與吸毒青少年及家庭的關系、與治療結果維持時間的關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此外,治療師對治療方案的執行程度以及他們本身的技能也應當被囊括到評估因素中。

最后,家庭治療除了研究人員、管理人員以及服務提供者之外,還需要更多其他方面的協助者。因此,青少年的家庭治療模式需要被整合到社區戒毒治療模式中,從而構成一個綜合的治療系統(Ozechowski&Liddle,2001);而這個治療系統本身也成為了一個研究的焦點,研究人員則根據不同系統的治療方法和管理模式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家庭治療模式。

二、國內有關青少年藥物濫用家庭治療的研究綜述

(一)國內青少年藥物濫用的家庭治療理論

在我國,家庭干預的工作方向主要集中在宏觀層面開展相關的政策研究和保障工作,鮮有從微觀層面介入,為家庭提供有針對性的專業服務(姚進忠,2010)。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中徳心理治療講習班”的開設,家庭治療模式被引入中國內地(Lee,2005)。針對家庭治療方法,國內學者主要運用精神病學、心理學在社會工作領域中推廣、培訓和發展家庭治療的理論和技巧。在實務過程中被我國研究者普遍采用的有結構家庭治療和聯合家庭治療兩種家庭治療模式。

1.結構家庭治療模式

結構式家庭治療以系統論為基礎,把家庭看作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每個成員之間互相影響,并形成一張關系網;通過這種方式,青少年的藥物濫用問題可以轉化為整個家庭的關系問題。結構式家庭治療模式的理論主要有系統和次系統、家庭結構以及邊界(姚進忠,2010)。該治療模式認為,吸毒青少年所產生的問題往往是由消極的家庭結構和互動衍生出來的,如聯合對抗、糾纏與疏離以及倒三角等。因此,社會工作者通過改變原先不合理的家庭結構,建立有界且富有彈性的次系統,發揮健全的家庭功能。在實際操作中,社會工作者主要運用該模式的“連接”技巧,融入到所接觸的家庭中去,潛移默化地引導家庭改變;在與家庭成員溝通中,運用“集中焦點”的技巧,將話題的范圍控制在要解決的問題上;請求家庭成員“重演”特定的片段來思考問題的癥結。

2.聯合家庭治療模式

聯合家庭治療模式,又稱“薩提亞治療模式”。該理論基于人本主義的理論,在平等價值觀下以整個家庭系統為治療對象。薩提亞治療模式的目的是讓案主能夠認識和接納自己,注重健康和成長,提高自尊;聚焦于改變;提倡“表里一致”的溝通方式。其理論認為每個人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但接觸的資源不同導致了個體之間的差異;在成長過程中,每個個體都有能力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去改變并承擔一定的風險(楊明娟,2008)。薩提亞治療看重的是治療的過程,而不是治療結果。因此,在針對青少年藥物濫用的治療過程中,“家庭重塑技術”得到廣泛運用。通過為吸毒青少年家庭解讀對過去情景的正確認識,運用“雕塑”技巧,社會工作者通過擺置吸毒青少年的姿態和肢體來讓他們意識到與家庭成員之間的應對方式,引導他們積極的尋求改變。

(二)國內有關青少年藥物濫用的家庭治療研究過程

我國相關領域的研究者通過實驗和研究論證家庭治療對青少年藥物濫用的效果,檢驗家庭治療對吸毒人員戒毒及康復的影響。但從文獻回顧的情況來看,國內學者系統、專業的運用家庭治療方法進行干預的實證研究結果并不充足。

鄧明星(2011)等學者選取15名強制戒毒康復期的女性,年齡在18-48歲,均為吸食冰毒者。這些戒毒人員的特征有:符合CCMD-3病毒依賴綜合癥;3個月以上無戒斷癥狀;無嚴重生理及精神疾??;均初中以上學歷。學者將這15名服務對象分成5個治療小組,每組配備一名心理治療師。治療期為4個月,在治療前后,治療對象們被安排填寫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治療前后的SCL-90進行SPSS處理統計后的結果顯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敵對等因子水平明顯降低,戒毒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提升。

沈文偉(2014)使用結構家庭治療對一個青少年家庭進行研究。在治療前后,他分別對其家庭功能和吸毒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進行量表測試,并對青少年的藥物濫用情況進行詢問和回訪;最后,通過治療前后量表數據的變化以及后續回訪情況判斷結構家庭治療對吸毒青少年及其家庭是否產生改變。同時,他還請兩名結構家庭治療專家運用治療評估量表對該家庭進行獨立評估,以準確判斷介入結果。

(三)家庭治療在中國文化中的適應性

自古以來,家庭在中國社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家庭文化也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最初產生于西方的家庭治療模式在被引進并運用到中國社會中時,需要就其如何適應中國本土化的家庭文化進行分析。

1.中國的家庭文化特點

(1)家庭的地位變遷。中國的傳統文化所崇仰的是“家本位”思想,這在很大程度上緣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影響;具體表現為個人的一切發展都以家庭為核心,在利益沖突中應為了大家庭的和諧而犧牲個人利益;除此之外,父系長輩在家庭中還擁有絕對的權力。隨著中國進入全球化的時代,西方追求個性的思想文化滲透進了國內,中國家庭也在發生著改變,具體表現為大家族向核心小家庭的轉變(李靈,2004)。家庭成員開始重視個人的尊嚴和利益,因此成員間的利益沖突也開始出現。

(2)次系統的不平衡。在當下的中國社會,由于受到當年“計劃生育”國策的影響,如今很多青少年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的關注點集中到了家中的獨子身上,這造成了親子次系統的過度發達。這種縱向的親子次系統的發達,一方面容易衍生出親子次系統的模糊和糾纏,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得夫妻次系統等這類橫向次系統受到忽視,從而導致家庭次系統發展的不平衡。

(3)隱私的界限?!半[私”這個概念在中國越來越被重視;而在不同的關系中,中國人的隱私概念與西方有著很大的差異。對一個中國家庭來說,家庭成員認為“家丑不可外揚”,自家的事情不能讓外人知曉;而對于家庭成員之間,卻不像西方個體之間存在強烈隱私概念,很多父母會抱著舊式家族的觀念,有意或無意地侵犯子女的隱私;另一方面,大多數中國家庭成員之間似乎又受到自身“隱私”的心理羈絆,不愿意互相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從而造成了溝通的障礙。這些都可以說是封建禮教文化中虛偽的延伸(舒敏、饒夏溦,2007)。

2.家庭治療與中國文化的碰撞

家庭治療注重的是改善整個家庭治療的系統,而非個人。即使西方文化對中國家庭所產生的影響正逐漸增強,個人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漸獨立,但在幾千年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中國家庭的結構化程度依然很高,家庭凝聚力很強,這與家庭治療模式的觀念相契合,為家庭治療在中國社會的適應奠定了基礎(李靈,2004)。盡管如此,全盤照搬西方的模式并不能被稱之為“洋為中用”,應當立足于我國文化與國情對西方的家庭治療模式進行本土化。

由于家庭治療在中國仍是較為新興的概念,相當一部分家庭對于家庭治療抱有不信任的態度。當一個中國家庭中的長輩發現家中的孩子有吸毒行為,第一個念頭往往是如何向外界隱瞞,這對于家庭治療的介入是很不利的。此外,中國家庭親子次系統的邊界較為模糊,具體表現為很多父母認為子女的隱私是可以隨意窺探的,這與結構家庭治療中提倡的各次系統之間界限明晰這一概念相悖。同時,某些家庭中母親與子女之間的次系統過于親密,中國家庭中父親通常扮演比較嚴厲的角色,母親則通常扮演比較溫柔的角色,且父母都愿意為了孩子的發展而過于強化兩種角色的差異性,這與西方家庭中的親子關系的標準是不同的(沈文偉,2014)。家庭治療不僅需要讓吸毒青少年本身的情況,還需要讓整個家庭的情況暴露在社會工作者面前,讓原生家庭結構及交流方式做出改善。很多家庭無法配合完成上述要求,因此增加了治療的難度。社會工作者要向家庭成員反復強調家庭治療的系統概念,才能保證治療的效果。

三、國內外青少年藥物濫用家庭治療模式的對比與討論

通過對國內外針對青少年藥物濫用的家庭治療模式的研究進行搜集,我們不難發現,中外研究分別因文化、國情等因素的影響而存在差異。

治療模式使用上的差異。針對青少年藥物濫用情況,國外目前主流的方法是短期策略家庭治療(BSFT)和多維家庭治療(MDFT)。這兩種治療模式是針對青少年藥物濫用而專門創建的基于家庭的治療模式。此外,這兩種模式針對人群種族、毒品上癮程度等方面都有具體的規定,因此在具體實踐中社會工作者需要根據青少年的具體情況而選擇不同的治療模式進行介入。然而,國內目前主要使用結構式家庭治療和聯合家庭治療對青少年進行脫毒治療。這兩種治療模式較為寬泛,屬于從國外“拿來”的治療模式,就其理論依據來說尚且比較符合我國文化。但問題在于,這些治療模式將接受家庭治療介入的人群當作一個同質群體來看待,忽視了群體內部存在的差異性;再加上我國本土的家庭治療理論基礎仍然較為薄弱,在具體應用中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的技巧,還需要針對個體的異質性進行細化。

治療模式內容上的差異。從上文介紹的針對青少年藥物濫用的家庭治療模式來看,國外的家庭治療模式擁有更強的綜合性——它們往往融合了針對不同情況的理論基礎和模式——如BSFT和MDFT都包含了有關結構家庭治療與薩提亞溝通方面的內容;尤其是MDFT,其表現出來的是比BSFT更為廣泛深刻的整合,具體包括多系統評估和家庭內部與外部的介入計劃。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容易被有越軌行為的同伴同化,這些朋輩群體的影響雖然看似存在于家庭之外,但我們仍可以發現,其根源仍來自于家庭內部的因素,如由于家長的教育方式不當可能導致家長威信下降。中國的家庭治療模式相對來說還比較單一,忽略了家庭之外的因素(如由家庭因素引起的朋輩群體影響、社會影響等);此外,不同的家庭治療方式只針對單方面的改善,而對于不同理論和模式的整合則鮮有研究。因此我們應博取眾長,豐富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治療內容,加快實現家庭治療模式在中國的本土化和專業化。

研究方法上的差異。中外學者對家庭治療模式的效果等方面的研究也各有特色。國外研究者比較重視吸毒青少年的家庭治療模式,很多文獻都有關于相關治療模式的實證研究。通常學者會將其中一種治療模式與普通的治療模式進行比較,如將多維家庭治療模式與認知行為治療模式的治療結果進行比較,以找出更有利于吸毒青少年改變的治療模式。國內學者更傾向于使用量表對同一群體或個體治療的前后結果進行比較,再得出結論。這種縱向比較的結果可以顯示出家庭治療的積極效果,但是無法判斷是否存在其他更適合中國吸毒青少年的家庭治療介入方式。

四、總結與展望:文化適應背景下整合模式的推廣

隨著現代化與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我國青少年藥物濫用的問題日益突出,急需發展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模式。我國是一個重視家庭聯系的民族,家庭是青少年至關重要的社會支持系統,在干預及預防青少年藥物濫用過程中具有很大的潛力(趙敏、Liddle,2002)。本文通過對中外家庭治療運用于吸毒青少年人群的比較研究,意在表明,我國該領域的工作者應當加強家庭治療的整合,在整合多重理論、多重技術以及多學科知識的基礎上,系統把握中國傳統文化及當代家庭多樣性的特點,鞏固家庭治療在中國家庭中的文化適應性。1990年代之后,直至目前2010年代,中國家庭的復雜性與多樣性越來越多地呈現出來,人們也漸漸意識到家庭是一個復雜而多元的統一體,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可以保證對所有的臨床案例都有用,也沒有一種方法被證明是明顯優于其他方法的(趙芳,2010)。當今社會的劇烈變遷,家庭的形式及內容也在經歷著復雜的變化。個體主義思潮正深刻的影響著新一代青少年以及他們的家庭成員,傳統的家庭倫理及要義也需要結合當今的時代特征重新進行解讀。與此同時,諸多案例顯示,目前藥物濫用的青少年群體多具有不同種類及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疾病,他們與家庭成員的關系也傾向于兩極,其一表現為過分疏離與回避,甚至反抗,其二表現為過度依附及共生。面對日益錯綜復雜的案主內心,家庭治療整合模式的建構與推廣,應成為干預及治療青少年藥物濫用的重要方向。人類的思想、感情以及行為存在于一個受生理、心理、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的復雜系統中。只有對所有這些方面實施干預,治療才有可能成功。家庭治療的整合模式使社會工作者不需要把實踐限定在某一特定的流派或研究框架內,而可以從眾多的流派及實證基礎中尋找有益的內容,經過試驗與總結,找到在當前文化背景下的有效辦法。此外,家庭治療師也可與社會工作者協力合作,將“個案管理”引入家庭治療模式中,運用生態主義視角增加對社會因素的探討,以期為我國青少年藥物濫用治療事業開啟一扇新的大門。

[1]鄧明星、張霞、潘晉、李業平,2011,《薩提亞模式團體心理治療對強制隔離戒毒康復期人員心理健康的影響》,《精神醫學雜志》第5期。

[2]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2015世界毒品報告:http://www.un.org/chinese/News/story.asp?NewsID=24278,2015-06-26

[3]李靈,2004,《論家庭治療在中國的文化適應性——從傳統家庭文化的轉變看家庭治療在中國的應用》,《教育科學》第2期。

[4]舒敏、饒夏溦,2007,《論結構家庭治療在中國的文化適應性及其本土化途徑》,《科技經濟市場》第7期。

[5]沈文偉,2014,《中國青少年吸毒與家庭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6]無毒世界基金會,我們的毒品文化:http://tw.drugfreeworld.org/drugfacts/the-truth-about-drugs.html

[7]姚進忠,2010,《國內家庭治療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哈爾濱學院學報》第6期。

[8]楊明娟,2008,《薩提亞治療模式簡介》,《社會心理科學》第1期。

[9]趙芳,2010,《家庭治療的發展:回顧與展望》,《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

[10]趙敏、Howard A Liddle,《青少年藥物濫用的現代家庭治療——多維度家庭治療模式》,《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第3期。

[11]中國禁毒網,2014年中國毒品形勢報告:http://www.nncc626.com/2015-06/24/c_127945747.htm,2015-06-24

[12]Lee,W.Y.(2005).Three‘depressed families’in transitional Beijing.Journal of Family Psychotherapy,15(4),57-71.

[13]Liddle,H.A.,1999.Theory Development in a Family-Based Therapy for Adolescent Drug Abuse.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28(5).

[14]Liddle,H.A.,2004.Family-based therapies for adolescent alcohol and drug use:research contribu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needs.Addiction,99(2),76-92.

[15]Liddle,H.A.,Dakof,G.A.,Turner,R.M.,Henderson,C.E.,&Greenbaum,P.E.,2008.Treating adolescent drug abuse: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family therapy an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Addiction,103(10),1660-70.

[16]Nichols,M.P.,&Schwartz,R.C.(1998).Family therapy:Concepts and methods(4th ed.).Needham Heights,MA:Allyn&Bacon

[17]Rowe,C.L.,2010.Multidimensional family therapy:addressing co-occurring substance abuse and other problems among adolescents with comprehensive family-based treatment.Child&Adolescent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19(3),563-76.

[18]Ozechowski,T.J.,&Liddle,H.A.,2001.Family-based therapy for adolescent drug abuse:knowns and unknowns.Clinical Child&Family Psychology Review,3(4),269-98.

[19]Szapocznik,J.,Muir,J.A.,&Schwartz,S.J.,2003.Brief Strategic Family Therapy for Adolescent Drug Abuse.Retrieve on line from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http://archives.drugabuse.gov/TXManuals/BSFT/BSFTIndex.html

[20]Williams,R.J.and Chang,S.Y.,2000.A comprehensive and comparative review of adolescent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outcome.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7(2),pp.138-166.

猜你喜歡
家庭治療青少年家庭
青少年發明家
家庭治療對軀體化障礙臨床效果的干預研究
家庭“煮”夫
戀練有詞
青少年學習障礙的家庭治療
家庭治療在社區戒毒中應用的理論探討
不停歇的家庭三人舞
尋找最美家庭
尋找最美家庭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