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中期民窯青花瓷藝術特征

2018-03-21 09:03李偉
收藏家 2018年3期
關鍵詞:弘治民窯景泰

□ 李偉

明代中期包含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六朝。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社會動蕩,災荒、戰爭連年不息,景德鎮制瓷業也受到沖擊,《浮梁縣志》記載:“宣德中,以營繕所丞專督工匠。正統初罷。天順丁丑(天順元年),仍委中官燒造?!敝两襁€未發現帶有確切紀年款識的官窯瓷器?!陡×嚎h志》又記載:景德鎮在正統至天順年間,有三次大饑荒。因此,國庫空虛,社會經濟困難,官窯停燒,民窯瓷器燒造逐漸減燒或停燒,此時期青花瓷器也相對少見,陶瓷史上稱這三個朝代為瓷器制造的“空白期”。

圖1 正統 孔雀牡丹紋罐

成化時期國家政治體系逐漸回到正軌,國庫充足。成化時期的制瓷工藝和風格經過“空白期”近30年的潛移暗化,已與永宣時期有許多變化和不同。成化時期的民窯青花瓷受官窯影響,以官窯器為模本,瓷器制作也多精細,造型玲瓏清秀,胎體瑩潤,色料純正,圖案淡雅。

弘治時期的制瓷延續成化時期制作工藝,最有名的當屬英國大維德博物館青花纏枝蓮雙獸耳大瓶,另外,還有四川墓葬出土弘治青花人物三足爐以及在民窯發現的弘治五年青花松鶴殘片,底為雙方欄圈“壬子年造”。以上弘治器物比成化時期造型和線條更纖細,畫面更柔和。

正德時期的瓷器繼承了成化、弘治時期制瓷工藝,在繼承前朝造型、品種、紋飾外,還有許多本朝代獨特風格的創新。同時,也影響嘉靖朝的瓷器制作。并對其后代產生深遠影響。

現結合明中期民窯青花瓷器胎、釉、器物造型、青花料及紋飾等方面,來分析一下明中期民窯青花瓷藝術特征。

明中期民窯青花瓷器胎、釉

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分為前期和后期。前期的器物胎質較為白細,繼承了宣德時期的部分特征;后期與前期的比較相對粗糙些,釉面薄而白潤,也有閃青或灰青色的,都光亮透明。特別是景泰時期釉面加厚,泛青的釉面似湖面青色。

成化時期的青花瓷胎質細膩,胎體輕薄,瓷化程度較高。釉色光亮明凈。有的釉層肥厚泛湖水青色,呈滋媚腴潤,有的釉面薄,但細白如脂,亦有白中泛青灰色。

弘治時期青花瓷胎質與成化時期沒有大變化,胎質較為精細潔白,器物胎壁大多較薄。此時器物釉色也與成化時相差不大,器物瓷釉有的比成化時施釉略微厚。施釉薄的顯得青綠偏灰,但光亮透明。還有一種卵白色釉,釉面肥潤,但釉面透明度差。

正德時期青花瓷胎質與前朝基本相似。胎釉分兩種:一是施釉較肥厚,釉面渾濁呈鴨蛋青色,二是施釉較薄,釉面泛青,與弘治時的青綠偏灰的釉相似,但光亮透明度不及弘治時期的釉面。

明代中期民窯青花瓷的工藝和造型

正統、景泰、天順時期,民窯青花瓷器中大、小罐較多,此時的罐肩腹豐圓,束徑、器足外撇,罐型與元代近似,但罐身多比元代高(圖1)。瓶的雙耳以扁方耳、月牙耳、蟠螭耳多見。折脛筒形爐正統后期開始流行,直至弘治,青花回紋筒形“天順年”款三足爐被成化、弘治直接繼承。小型琢器瓶、罐,大多用模印再鑲接成型,接痕多并且較明顯,器物內壁不修坯。盆分折沿、花口和圓口??傊?,這時期制作工藝盤圈足較淺,足根內斜,有砂底和釉底。碗的圈足大而深。碗底常出現縮釉、芝麻點,碗底多是乳點狀。瓶、罐、香爐是砂底,接痕明顯,修胎粗糙?!翱瞻灼凇钡那嗷ù傻脑煨鸵陨钇髅鬄槎?,另外,還有祭祀用瓷和蓋罐、凈水杯、香爐等。

圖2 成化 纏枝蓮牡丹紋碗

圖3 正德 八卦紋象耳爐

圖4 天順 “松竹梅”紋梅瓶

成化時期民窯青花瓷的工藝:碗盤挖足“過肩”,足壁細薄,足底較平、足壁與器底垂直,圈足比明初略縮小,底部多施釉,底部的乳釘在這個時期較為少見。瓶罐底較少施釉,多是砂底,胎的接痕不太明顯,講究修胎。繪畫方法出現“分水”畫法,即以深色青花料勾勒出輪廓,再用多含水的毛筆蘸不同濃度青花料在輪廓內暈染,使紋飾圖案產生多色階的藝術效果,成化時期只有濃、淡二色度(圖2)。成化時期民窯青花瓷的“分水”精細之作濃淡清晰與成化官窯器不相上下,而粗獷之器物的“分水”渾濁不清。

成化民窯青花瓷的造型:“天順年”款三乳足直通爐在成化時期較為多見,還有三足鼓形爐、馬蹄形碗、臥足碗、折沿菱口盤等常見器型。這時期還出現墩式碗,直至正德、萬歷。成化時期的罐碗都給以滾圓之感。

弘治時期民窯青花瓷的工藝:胎體處理繼承成化時期纖巧規整及柔美。器物修胎工藝較成化略微遜色。盤有塌底現象,器底內底凸顯圈足的痕跡。器物圈足光滑圓潤,足墻矮,內墻較為直。蓋罐與成化比顯得較矮,器肩由溜肩轉為豐肩。弘治時期民窯青花瓷的造型敦厚,但缺少成化器物的精巧。祭祀器物增多,象耳香爐、凈水杯、長頸小瓶、臥足燈盞、菱口折沿盤、諸葛碗等。其中有一部分器物帶有底座。

正德時期民窯青花瓷的工藝:大件器物增多,胎體厚重,修胎較粗糙,器物胎體接痕明顯。碗內底部塌陷,碗底呈現雞心狀的凸出現象。因工藝不講究,器底常出現跳刀痕,粘沙,窯紅等。正德時期民窯青花瓷的造型:瓶罐臃腫笨重,胎體厚薄不均。碗盤胎體較薄,但造型顯得敦厚。琢器有花插、軍持瓶、貫耳出戟瓶、奩盒等。小件有高足碗、墩式碗。還有四方形香爐、象耳香爐(圖3)、弇口三足香爐、八方罐、石榴形小罐。另外,出現山形筆架、葫蘆瓶、繡墩、宮碗、插屏等新器物。

圖6 成化 纏枝蓮八寶紋碗

圖5 景泰-天順 菊花紋筒式爐

圖7 弘治 花卉紋罐

明代中期民窯青花瓷青花用料與呈色

明代“空白期”青花瓷的青花:正統朝的青花瓷的青花清新濃艷,發色淡雅,筆線清晰明快,暈散現象少有,青花濃的地方有下凹不平褐黑色或灰青色斑點。景泰、天順時期民窯青花釉層變厚和微小氣泡,青花顏色顯得松散朦朧,筆線暈散。

成化民窯青花瓷的青花料用平等青,色呈淡雅,青花色沒有民初青花濃艷,褐黑色斑點已較少出現。成化民窯青花一部分似官窯青花典雅恬靜,有一部分似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松散幽黯,還有一種因窯溫過高而鮮艷濃重。

弘治時民窯青花瓷還是以用平等青為主,青花色澤似成化,但缺少成化時的典雅,此時期民窯青花瓷器青花色多數不暈散,也少有褐黑色斑點。

正德民窯青花瓷前期還續用平等青料,后期逐漸出現回青料,由于回青料較貴,民窯青花瓷大多用便宜的國產料“土青”。因此,青花色澤灰青,靛青明朗的青花較少。淡青色不夠瑩透,但顯得清晰明快。

明代中期民窯青花瓷的紋飾

“空白期”畫面布局疏朗,繪畫用筆流暢,線條有輕重粗細變化。正統與景泰、天順的區別主要在于正統紋飾細致秀麗,接近宣德時期的繪畫風格。景泰、天順時期的線條肥潤柔軟,正統時出現抖屈筆法,畫面給人蒼老古拙之感?!翱瞻灼凇奔y飾寫意的多,圖案豐富。人物題材采用簡筆寫意,內容有高士圖、庭院嬰戲圖、蘇東坡夜游赤壁圖、張騫乘槎圖、琴棋書畫、八仙、三國故事、陶淵明愛菊圖等。動物花卉紋飾題材有:牡丹湖石孔雀圖、獅子繡球圖、魚藻圖、蝴蝶圖、池塘鴛鴦圖、牡丹麒麟圖等。還有松竹梅紋(圖4)、山石松竹紋、折枝茶花紋、纏枝蓮八寶紋、蒲草紋、梅花紋、靈芝紋、雜寶紋、菊紋(圖5)、寶杵紋、芭蕉紋等。器物上也有用青花書寫的梵文和吉祥漢字,如:隸書福、壽等。同題材的紋飾各時期的畫法也不盡相同。正統時期的卷云人物紋多以左右大片螺紋狀卷云襯托人物背景,人物神情生動,線條流暢。景泰后期器物的畫面趨于簡化,在亭臺樓閣后部只點綴遠山、勁草,頗有意境。少有人物為主體的紋飾圖案。麒麟紋在正統時多是蹲著昂首前瞻,大多與孔雀、牡丹組成主題紋飾,四周裝飾火焰紋、雜寶紋點綴空白。天順以后麒麟紋多畫成蹲姿回首狀,填白處的火焰紋、雜寶紋繪畫的較為簡化、潦草?;ɑ芗y也有區別:正統時纏枝蓮紋的花頭似寶相花狀,繪畫細致工整,景泰時花心畫成螺旋狀,花瓣似芒穗,卷葉短而粗,中心葉片似桃實、豆莢,有點纏枝蓮還保留元代特征,但畫的比元代小許多。折枝瑞果紋或纏枝茶花紋,正統初時與宣德時一樣畫的比較寫實,正統中期等景泰,畫面呈現描意畫,瑞果由三果簡化為一果,花瓣隨意點成“逗號”。折枝畫為分開狀。

成化時期的紋飾比明代初期的繁褥,繪畫采用渲染勾勒技法,圖案層次感增強。盤、碗除底心和器物外壁有裝飾外,內壁及外口沿也裝飾紋飾。另外,碗足外壁飾簡單的圖案或二條弦紋。常見紋飾有牡丹、八寶(圖6)、靈芝、蕃蓮等花卉紋飾,成化時紋飾圖案繪畫的生動傳神,如:三老對奕、嬰戲圖、松鼠葡萄、水藻浮蓮等。器物紋飾裝飾顯得飽滿。成化時期也有其繪畫特征,草龍紋民窯青花器物上始見成化時期,折枝花卉的花頭部大多畫成螺旋狀,水藻畫的細長似豆芽狀,葡萄等藤本科的植物藤繪畫成彈簧狀。湖石畫成蚌殼形。

圖10 正德 鳳穿牡丹紋

弘治時期紋飾用筆起落有致,輕重粗細變化自然,線條圓潤流暢,圖案的分水畫法與成化相似,但不夠清晰。弘治時期紋飾所繪畫的圖案特征:龍紋纖細柔軟,纏枝花卉的葉子畫的小而繁密,牡丹、菊花的葉子常畫成“個”字形狀(圖7);梅花的樹枝畫的俊俏挺拔,梅枝上點綴月牙,也稱為“月影梅”;松下鶴舞和孔雀牡丹紋里的仙鶴、孔雀畫成展翅欲飛;鴛鴦蓮池紋繪畫的簡練寫實,水波中常點綴白蓮;紋飾里的人物瀟灑閑適,人物在圖案里顯的較小,弘治時彈簧狀的卷云只在紋飾的空白處起到點綴作用。紋飾內容:纏枝(折枝)花卉紋,仙鶴松樹紋,孔雀牡丹,攜琴訪友(圖8),西廂拜月,四老(三老)對弈,火焰奔馬,嬰戲圖,梵文圖案這時期明顯增多。

正德時期紋飾工整嚴謹,缺少成化、弘治時的豪放,線條趨于纖細。正德時繪畫的“兩角兩頭(三頭)”靈芝狀云多裝飾在器物頸部、肩部;明中期流行的纏枝(折枝)花卉(圖9)、葵瓣邊紋、海水奔馬紋在正德時尤為多見。紋飾題材:正德時期始見的老者樹下讀書、仕女樹下奏樂、乳虎紋、樹石欄桿紋等,另外,有獅子繡球、龍穿花、鳳穿牡丹(圖10)、獅穿蓮、庭院嬰戲、魚藻紋、纏枝蓮八寶紋等,圖案中常運用回紋。

總之,明代中期的“空白期”前期,連年戰亂,瓷器燒造也因社會的動蕩而沒落。成化時期,政治中興,經濟得到了恢復,制瓷業得到了發展,瓷器制作也趨于精細。成化到弘治青花瓷總體造型趨于俊秀輕巧,青花發色淡雅幽靜,繪畫疏朗。正德時期繼承了成化、弘治的舊制,也有創新和發展,并且對后朝影響深遠。

圖8 弘治 攜琴訪友圖碗

圖9 正德 纏枝花卉紋碗

猜你喜歡
弘治民窯景泰
明末景德鎮民窯青花寫意花鳥的文化藝術特征探析
突發事件鏈的罐區定量風險分析
鄉土文化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實踐研究
浪淘沙·聽父親談景泰一條山 如山似水君
《憲宗實錄》成書時間考誤
明代的民窯青花:絢爛至極而非平淡
弘治帝先捧后殺除奸臣
淺談景泰方言親屬稱謂詞
好制度不敵廉恥之心
民窯青花并非不值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