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后日本文化語境中的“池田魯迅”研究》序一

2018-03-22 12:03黃健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18年3期

黃健

摘 要:池田大作注重從社會實踐層面發掘魯迅思想、精神的當代價值和意義,并結合戰后的日本發展乃至東亞與世界發展的境況,探討了魯迅精神在日本乃至東亞和世界范圍內的生成、傳播和衍生新的精神過程?!稇鸷笕毡疚幕Z境中的“池田魯迅”研究》從竹內好到池田大作梳理出一條清晰的時間線性型脈絡,同時也做出了一種空間立體型的場域開拓。

關鍵詞:“池田魯迅” 魯迅傳播 中日文化交流

學界早就有“東亞魯迅”之說,這指的是有關魯迅的研究早已超越了先生的故鄉,而在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李冬木教授在評述張夢陽先生的《魯迅學在東亞在中國》一書時曾指出:“‘魯迅在海外,尤其在日本,占有‘現代中國學思想文化領域研究的很大比重,是‘現代中國構成機制當中的不可缺少的要素。自20世紀80年代有中國現代文學學者與海外發生交往以來,‘魯迅也一直是這一交往中的重要內容?!雹俣鴮O郁教授在《東亞的起點》一文中則進一步指出:“魯迅作品傳播的過程中,東亞文化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日本人、韓國人研究近代化過程時,往往把目光落在魯迅那里,因為沒有誰像魯迅那樣,為世人提供了如此豐富的話題?!雹诘拇_,在東亞的文化圈中,魯迅所給予的話題總是與東亞的現代化歷史進程有著密切的關聯。我在提交給國際魯迅研究會第五屆論壇的論文中,曾通過回顧和分析東亞地區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對儒家文化給予東亞地區文化提供闡釋資源,在促成東亞地區“魯迅經典”的生成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進行了分析論述,并給予了積極評價。在我看來,發揚魯迅精神,創造性地轉化儒家文化傳統,將成為東亞文化深層次溝通和交流的新的切入點,而魯迅在這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及其東亞地區對此所開展的研究而形成的“東亞魯迅學”,也必將會在東亞文化和學術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并迎來新的研究局面。

今日讀到卓光平博士的著作《戰后日本文化語境中的“池田魯迅”研究》,使我看到了學界在有“竹內魯迅”“丸山魯迅”等之后,又有“池田魯迅”之說了。如果說前者主要是結合日本乃至東亞的現代化進程特點,探討了魯迅的價值和意義,那么,后者則主要是結合戰后的日本發展乃至東亞與世界發展的境況,探討了魯迅精神在日本,乃至東亞和世界范圍內的生成、傳播和衍生新的精神過程。也許,學界對“竹內魯迅”“丸山魯迅”等的認識比較一致,譯介、評論和研究都比較全面和深入,而對“池田魯迅”則顯得比較陌生,譯介、評論和研究也可以說是剛剛開始,盡管對于池田大作本人及其所做出的杰出貢獻,人們或多或少都會在相關的媒體報道中得知一二,但對于他與魯迅的關聯,對魯迅所做的論述、評價,則相對要不熟悉得多。據相關資料介紹,池田大作是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創價大學創辦人,是一位著名的宗教家、作家、攝影師。池田和他領導的日本創價學會及國際創價學會,是以佛教的生命尊嚴思想為根本理念,謀求人人幸福,推進世界永久和平,致力于推動世界文化、教育、和平發展而獲聯合國承認的非政府組織,至今他共榮獲世界學府、機構頒授名譽博士、名譽教授等榮譽多達355項,主要的有:1983年獲得聯合國和平獎,1989年又獲得聯合國難民專員公署的人道主義獎,1999年獲愛因斯坦和平獎。據相關統計,在中國獲得的獎項主要有:1959年獲得中國藝術貢獻獎,1990年獲得中日友好“和平使者”稱號,1992年獲得“人民友好使者”稱號,1997年獲得中國文化交流貢獻獎等。他還曾與著名歷史學者、哲學家阿諾爾德·約瑟·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共著《面向廿一世紀的對話》,與中國著名作家金庸合著《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池田大作對魯迅有著深刻的認識,特別是他對魯迅的研究及其所發表的言論,顯示出他對魯迅思想和精神的精準把握和透辟認識。不同于竹內好、丸山等人對魯迅的認識、評論和闡述,池田大作對魯迅的認識和把握,主要是結合戰后日本社會、文化的現實發展的境況,突出了魯迅思想、精神、人格等特點,特別是擇取魯迅改造國民性的價值理念,強調了在戰后對改造日本“島國根性”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池田大作注重從社會實踐的層面,發掘魯迅思想、精神的當代價值和意義。在他看來,魯迅對人性善惡的挖掘、分析和闡述,尤其是有關人性的“內在之惡”與“外在之惡”的分析、闡述和批判,并結合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現狀而展開對國民性的探討,分析國民劣根性產生的根源,最終目標是要在改造中國國民“奴性”的基礎上,確立“立人”思想,重鑄民族的魂靈,維護每一個國民作為人的存在的尊嚴、權利、地位,進而獲得新的人生價值和意義系統的建構,讓全體國民進入都享有人的尊嚴,獲得人的幸福的“第三樣時代”。池田大作強調指出:“魯迅先生的目標是民眾覺醒,是‘變革奴隸根性,同時消除舊社會的‘主人與奴隸的關系?!雹鄱扒八从械摹谌龢訒r代,是無辜民眾不再受戰火與騷亂之苦的時代,而且什么也不隸屬,所有民眾都贏得人的尊嚴和幸福的時代”④。無疑,“立人”思想是魯迅思想的原點和基點,他一生致力于國民性的改造,倡導用現代文明的價值理念來喚醒仍在“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鐵屋子”昏睡的國民,意在讓占人口絕大多普普通通的國民能夠接受現代文明的洗禮而獲得思想觀念的解放,精神人格的自由和獨立。

在與金庸的對話中,池田大作曾論及了魯迅的代表作《阿Q正傳》。他說:“如果要舉出代表魯迅的‘民眾觀的作品,當然應推《阿Q正傳》,那實在是一部巔峰之作。阿Q沒有姓名,單從字面來看是‘無名的平民?!x到那些表現阿Q愚蠢的章節,讀者就會有歷歷在目。置身其境的真實感,教人掩卷長嘆……這不免引起當時挺身欲圖救世的某些青年的指責,說這樣描寫阿Q只有‘黑暗的一面。然而,相反來說,這正好證明,魯迅的眼光洞穿民族精神的原質,那是非一般人的生活經驗能領悟的?!雹莸拇_,在《阿Q正傳》中,魯迅對處在愚昧、麻木、無知和落后狀態的國民進行了深刻的心理和性格的分析,旨在畫出一個“現代的”“沉默的”國民魂靈,讓所有國民都能夠在阿Q的身上發現自身的性格缺陷和心理病態,找到進入現代文明的重重障礙及其根源。他曾表示:“許多人所怕的,是‘中國人這名目要消滅;我所怕的,是中國人要從‘世界人中擠出?!雹抻纱?,他清晰地表明了他的擔心和恐懼:“于是乎中國人失去了世界,卻暫時仍要在這世界上??!——這便是我的大恐懼?!雹邽榇?,他也給自己規定的任務是,努力促使現代中國“在現今的世界上,協同生長,掙一地位”,由此獲得現代文明所認同和倡導的“進步的智識,道德,品格,思想”的基本素質和基本精神,同時,他還明確表示,在“勾銷舊賬”中,要在“完全解放了我們的孩子”當中,寄希望于下一代,讓“人之子”屹立于世界的東方。所以,他堅持認為,要打破中國歷史“想做奴隸而不得”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超穩定”循環,創造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就必須站在“立人”的思想高度上改造國民性,這樣才能使現代中國能夠甩掉傳統的包袱,并在“矯19世紀文明之弊”當中,邁入“深邃莊嚴”的“20世紀文明”時代,能夠以一種新型人格,也就是現代人格,躋身于“世界人”的行列。在他看來,近代西方之強“則根柢在人”,要使整個中國擺脫近代以來的落后窘況,在文化建設方面就應“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這樣,“國人之自覺至,個性張,沙聚之邦,由是轉為人國。人國既建,乃始雄厲無前,屹然獨見于天下”⑧??梢?,魯迅的“立人”,并不僅僅只是注重將人從社會物質壓迫中解放出來,關鍵的則是要使人能夠從一切源自內外在的精神奴役和禁錮中解放出來,以獲得個性的解放,人格的獨立和主體意識的自覺。他強調,現代“立人”的主旨是要“人各有己”“朕歸于我”,最終達到“群之大覺”,實現“中國亦以立”的民族復興理想。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魯迅的“立人”,也就不再是政治、倫理等外在范式的道德人格訴求,而是高揚了人的主體性、個體性,具有鮮明的現代文明價值理念的人生意義訴求。他始終都將人的個性、個體性作為“立人”的出發點,強調人的“思想行為,必以己為中樞,亦以己為終極:即立我性為絕對之自由者”,并指出個性、個體性是人擺脫一切內外在的強制性規范的內在精神動力。他曾激烈地批評傳統文化中的“以眾瘧獨”“滅裂個性”“滅人之自我”的思想學說,指出作為個體的人,應具有個性鮮明的獨立人格意志,具有他所推崇的“獨具我見”“人各有己”“不和人囂”“不隨風波”的個性品格。因為只有這樣,人才能在與強大的世俗進行博弈當中,保證思想的純正和精神的高潔。通過對“此我”的高度關注,魯迅從中進而引申出了一系列關于人的主體性、主體意識自覺性的思想學說。他認為,人的“主觀之心靈界,當較客觀之物質界為尤尊”。人的“內部之生活強,則人生之意義亦愈邃,個人尊嚴之旨趣亦愈明”。他把人的主體性、主觀性,與人的個性、個體性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其價值和意義的指向,就是要求“此我”能夠充分地領會到人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做到“去現實物質與自然之樊,以就其本有心靈之域”,實現“思慮動作,咸離外物,獨往來于自心之天地”的精神自由和個性解放。魯迅強調了卓越的個體在歷史上的特殊作用,非常推崇尼采的“大士天才”“大士哲人”思想,欣賞拜倫的“一劍之力,既其權利,國家之法度,社會之道德,視之蔑如”的精神。在他的視閾中,個體的卓越性及其對于社會和人生的特殊作用,應是人的現代化的一個具體指數。這種卓爾不群的獨立人格,是成為“叛逆的猛士”“真的猛士”的前提。人一旦完成這種現代性的思想轉變,就能夠真正做到“敢于直面慘淡的現實”和“慘淡的人生”,自覺地抵御人性之惡的侵蝕,承擔起社會的責任,完成人生的使命。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在這方面他受到了尼采的影響,但他不是像尼采那樣,將卓越的個體與普羅大眾決然對立,而是要以此去對眾多的不覺悟者進行思想啟蒙,促使他們以“立人”為目標,實現對自身蒙昧的超越。由此,在“立人”的思想體系中,魯迅建立起了有關人的一種新的倫理法則:以卓越的個體目標去引導、改造眾多的不覺悟者,使之能夠在現代思想文化的召喚下,獲得自身的覺醒和覺悟,并承擔起改造國民性,重鑄民族魂靈的歷史重任。因此,魯迅一生都堅持把人的現代化作為進行廣泛的“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的價值出發點和基本尺度,并且從中設計出以追求人的精神解放、心靈自由、人格獨立為終極目標的,關于人的解放、民族獨立、社會發展的文化藍圖。

我雖在20世紀80年代初在山東大學讀碩士期間,就在孫昌熙教授指導下開始魯迅研究的學術生涯,但少有建樹,有負導師的期望,也愧對先生,對海外的魯迅研究更是知之甚少,對池田大作的魯迅研究,幾乎是一無所知。卓光平博士從北京畢業后來到魯迅的故鄉紹興,任教于紹興文理學院,也開始了魯迅的研究工作,后來他申請來我校進行博士后的研究工作獲得批準,我是他的合作導師。來校后,我們一起商討如何結合新的學術生長點來開展魯迅研究的問題。他與我系統地談了他的研究設想,所提交的研究計劃就是要全面系統地梳理池田大作的魯迅研究。我雖對池田大作的魯迅研究不熟悉,但認為這樣可以將現代的日本魯迅研究,從竹內好一直到池田大作,梳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這不僅僅只是時間線性型的脈絡梳理,同時更重要的是一種空間立體型的場域開拓,故對他的研究計劃表示十分的贊同。通過兩年多的研究,他拿出了一份出站報告,并提交給博士后工作站導師組審核和答辯。參加審核和答辯的導師均對他的選題表示了高度的認同和贊許,認為是一部全面、系統的具有開拓性的關于“池田魯迅”研究的出站報告,并建議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完善,撰寫一部具有開拓性、創新性的學術著作。在博士后工作期間,他還以此為題申請到了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和中國博士后基金面上項目的立項資助,并在《文藝報》《中國社會科學報》和多個學術刊物上發表了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獲得學界的關注和好評。如今他將他的研究成果作為學術專著正式出版,并囑我寫序,看到他的學術成長,我由衷地感到高興,衷心地祝賀他,祝他取得更大的學術成就。

是為序。

① 李冬木:《一個魯迅學史家眼中的“東亞魯迅”》,《上海魯迅研究》2008年第2期,第231頁。

② 孫郁:《東亞的起點》,《社會科學輯刊》2006年第1期,第173頁。

③④ 池田大作:《談革命作家魯迅》,《上海魯迅研究》2006年第4期,第170頁,第171頁。

⑤ 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金庸/池田大作對話錄》,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217頁。

⑥⑦ 魯迅:《熱風·隨感錄三十六》,《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23頁,第323頁。

⑧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