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域旅游,北碚是重慶的一張文化牌

2018-03-22 12:53羅雅
魅力中國 2018年39期
關鍵詞:北碚建設文化

羅雅

摘要:“北碚”作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行政區域開始于民國時期,但在其悠遠的歷史發展中,不斷融合了外來文化,特別是近代以來的鄉村建設運動、抗戰遷建和新中國建國后的大三線建設、國家兩江新區建設,促進其文化形態呈現了開放性、多元性、豐富性、差異性,其文化資源包括了靈秀的自然山水文化、綿長的民俗風土文化、醇厚的鄉村建設文化、興盛的抗戰救國文化、屹立的紅巖革命文化以及輝煌的三線建設文化。

關鍵詞:北碚;文化牌

一、靈秀的自然山水文化

自然山水文化是任何一個區域文化的起點和載體,北碚歷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自然山水呈現“天人合一”的基本特點,區域內山、水、泉、林、峽交融,譜寫了和諧的生態贊歌。區域內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縉云山,有中梁山、華鎣山支脈,森林覆蓋率48.7%,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6.16平方米,Ⅱ級以上優良空氣質量天數常年保持在340天左右。嘉陵江蜿蜒流淌全境,以北溫泉為中心的嘉陵江溫湯峽周圍形成了絢麗多姿的山水風光,造就文人墨客筆下的“西山夕照”、“東陽晚渡”、“白沙落雁”、“峽水拖藍”、“涪江秋月”等經典風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碚的溫泉,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據《圖經》載:“縉云山在縣西北百三十里,其山高聳,多林木,下有溫泉,分東西流”。西流在青木關寶峰山,東流即北溫泉,北溫泉有10個泉眼,日流量8000多噸。1927年,盧作孚先生于北溫泉開辟嘉陵江溫泉公園,即成為重慶知名的參觀游覽點和名人薈萃之地。華鎣山地區的金刀峽,以幽靜、險要著稱。而嘉陵江小三峽則承載了更多山水、名人的故事與詩話。

二、綿長的民俗風土文化

民俗風土文化是一個地區的本土符號元素。北碚從文化地理上看,屬于大巴渝文化體系,但由于其歷史上承載了幾次外遷移民的滲透,其傳統文化形態上也包容了大量的遷入移民文化。古鎮是民俗文化的集中固態載體,我區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是金刀峽鎮的偏巖古鎮和澄江鎮,是原生態的巴渝文化的展示區域之一。

非遺項目是民俗風土文化的分散固態載體,我區有非遺項目118個,其中市級項目21個,區級項目97個,市級非遺項目傳承人8名。北碚剪紙作為中國剪紙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些各級非遺項目是區域本土文化不可滅跡的符號,也是區域文化的集體記憶。

三、醇厚的鄉村建設文化

上世紀20年代,盧作孚、晏陽初、梁漱溟等在北碚掀起了“農村工業化、鄉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的鄉村建設運動,創造了實業興鄉的“北碚奇跡”。以北碚為中心的嘉陵江三峽地區的鄉村建設運動一直持續到解放前夕,是學術界公認的民國時期中國眾多鄉村建設實驗中時間最長、成就最為卓著的一個,是民國時期鄉村建設運動最完整的歷史記錄。鄉村建設文化不僅在重慶市乃至在全國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北碚地域特征,也是北碚創造的具有歷史繼承意義的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目前,鄉建建設文化遺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舊址群、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等。此外,西南大學內還設有盧作孚研究中心、鄉村建設學院等機構,不定期開展理論研究活動。

四、興盛的抗戰救國文化

抗戰時期,北碚成為中國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更是知名的愛國民主進步人士會聚之地,與沙坪壩區和南岸區所擁有的抗戰文化具有不同的內涵和特征。據統計,遷至北碚的國民政府中央部級以上單位13個,科教文化機構52個,復旦大學等大專院校16所,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中央地質調查所、中央農業試驗所、中央工業試驗所、農林部中央林業試驗所、中國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中國西部科學院等在北碚設立,孵化了多項科技成果,成為中國抗戰時期的科學的“諾亞方舟”。老舍、梁實秋、林語堂、胡風、路翎、蕭紅、端木蕻良等堪稱大師及一流的作家、詩人、藝術家近百人來到北碚,《四世同堂》、《雅舍小品》、《棠棣之花》數百篇文學名作在此誕生,中國第一個《共產黨宣言》的翻譯者陳望道在此擔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新聞系主任,在北碚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新聞館——復旦新聞館,北碚護佑住了國家民族的文化血脈。

北碚境內目前現有盧作孚紀念館,老舍、陳望道、梁實秋、晏陽初、顧毓琇舊居,張自忠烈士陵園,復旦大學、西部科學院舊址等人文景觀和陪都遺址104處,記載著那段抗戰救國文化,訴說著北碚的歷史貢獻。

五、屹立的紅巖革命文化

抗日戰爭時期,復旦大學遷建夏壩后,共產黨員在夏壩開展革命活動,夏壩與沙坪壩、華西壩成為當時大后方知名的革命進步活動三壩。在北碚老城地區,《新華日報》設有北碚發行站,《挺進報》設有印刷點,華鎣山游擊支隊設有北碚聯絡站。情報專家閻寶航曾在北碚建立秘密電臺,獲取戰略情報。解放戰爭時期,王璞烈士等地下黨依托蓮華中學為據點,開展地下革命,成為重慶市乃至川東地區重要的革命基地,留下了大量的紅色革命傳承基因。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北碚等地建設有西南局夏季辦公處和西南局領導住所,鄧小平、劉伯承、賀龍等開國元勛在這里領導大西南建設。同時,川東行政公署(管理原四川東部的省級行政區機構)設在北碚,北碚成為領導川東地區的首府,現有川東行政公署辦公樓(西南大學辦公樓)和川東報館辦公樓(西南大學附中附中辦公樓)遺跡。解放后,紅色諜將郭汝瑰遷居北碚,從此在北碚度過了他余生的18年。期間,主編了600萬字的《中國軍事史》著作與《中日作戰正面戰場史長編》,出版了《郭汝瑰回憶錄》。

六、輝煌的三線建設文化

建國后,按照國家發展戰略,大量工廠內遷,帶來了大量的技術、人才、設備,促成北碚歷史上第三次發展,建設有四川儀表總廠、儀表材料研究所、儀表自動化研究所、紅巖機器廠、浦陵機器廠、光學儀器廠等三線建設工廠。在改革開放后,又承接了華光機器廠、華偉機器廠的遷建,成為重要的電子儀表光學基地,寫照了我國國防三線建設的歷史,也為北碚再續科教文化高地的新篇奠定了基礎。

猜你喜歡
北碚建設文化
北碚: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最亮底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寒露
誰遠誰近?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北碚在抗戰: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
誰人識英雄?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文化之間的搖擺
城市雕塑是一項文化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