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中國武術養生思想的幾個維度

2018-03-29 04:52
滁州學院學報 2018年4期
關鍵詞:中國武術體悟太極拳

范 斌

毋庸諱言在東亞文化圈內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而產生的中國武術,與其他民族文化影響下的武術文化有著截然的不同和本質性差異。就中西雙方在文明體系的對比而言,中國文化更側重對生命、對人本身的關注,如: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即提出“傷人乎,不問馬;未知生,焉知死?!边@種以人為本、重生存的理念使中國文化中的一切事物都傾向于對生命的關愛與養護。也因此,在中國文化中幾乎所有的事物總能與養生打上關系,如音樂養生,清代吳師機《理瀹駢文》中說“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者矣?!盵1];書法養生;足療養生;武術養生;散步養生;氣功養生等。尤其是中國武術,作為一種外在的身體運動方式,它與健身氣功、巫醫、中醫、身體技藝等有著同源一體的關系,將“保存、保養和體認生命的三大功能,有機的融合為一體,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系統思維’。[2]因此,有學者指出中國武術:“要圍繞人的生命應對進行展開,最終形成‘用技’、‘練身’、‘修性’三層操作系統,構建中國式廣義的養生體系,具有獨特的養生功能?!盵3]。那么,作為一種文化產物,作為一種致力于將對方致死、致殘、制服的技擊文化,是如何完成養生思維轉型的,在中國武術養生思想中都包含了哪幾個方面的維度?本研究試圖運用文獻法、分析法等,以歷史發展的脈絡進行梳理和探討,期望為中國武術養生的當代發展提供一種思路和參考。

一、武術的養生演進:由技擊到武術,到健身,再到健身武術

武術作為一種原始的技擊之法,其最早是用來擊打外界事物,它不可能突然和養生產生關系,而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地開始向著健身養生方向發展演變。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中就有關于“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眾者”[4],表明此一時期人們對“拳勇、筋骨、股肱之力”等有了初步的思考與認識。漢代時期的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有記載:“外可以應變,內可以治身,不能傳兵論劍,非信廉仁勇,與道同符?!盵5]將軍事武術與道結合,并指出其內治身,外防身,顯君子之德的認識。到唐代時期有文獻記載“宮中常設日百僧齋,王及夫人手自行食,齋后消食,習諸武藝?!盵6]說明此時人們已經對武術的健身功能有了明晰的認識,開始以練習武藝的方式來消食。

唐代是軍事武術向民間武術過度的分水嶺,雖然此一時期武術依然以“練為戰”的軍事功能為其主要目的,但是由于中國文化的內斂性傾向影響與軍事戰爭器械配備的不斷提高,武術開始大量向民間轉移,并使武術的健身功能在民間得到普遍認同與重視,并逐漸形成了打練結合的武術形式。

明清時期是中國武術向養生轉變并結合的重要時期,此一時期由于武術在民間得到較為廣泛的開展,加上此一時期社會秩序相對比較穩定,武術的技擊防身功能并沒有太多的發展空間,一些武術習練者開始將武術的身體鍛煉與養生功法相結合,使武術的演練開始向著養生方向演化,其典型代表是易筋經功法的出現,它不僅是養生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了武術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武術練內、調體、調息的重要形成。明末清初太極拳的出現更成為了武術養生的重要標志,其創始人陳王廷還鄉前為軍中將士,還鄉后將戚繼光的32式長拳、家傳拳法、《黃庭經》、中醫養生等理論相結合,創編了具有明顯養生特色的太極拳,并且在其《長短句》中提出,“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恬淡如?!薄俺梢矡o關,敗也無關”,表現出了明確的養生思想,在后續太極拳的發展中有拳家更是專門提出了“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養生追求。

近代以來,國家面臨著西方船堅炮利的沖擊,強種強國、體育救國等思想在社會中普遍得到共識,以武術來強身健體被一些有識之士所提倡。如孫中山先生專門為精武體操學校題詞“尚武精神”,周恩來總理曾經跟隨韓慕俠學習武術功法等。此時期大量的武術理論著作逐步開始向健身武術轉型,其中《少林拳術秘訣》就提出了“以強健體魄為宗旨,習此技術?!盵7]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對體育工作高度重視,提出了“每天鍛煉一小時,幸福生活一輩子”等口號,毛澤東主席也提出凡是能夠鍛煉身體的都可以用來推廣,在這種背景下,武術進一步向健身方向發展,1956年國家體委組織編撰24式簡化太極拳,之后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普及推廣,使武術健身受到了社會的普遍歡迎。20世紀末以健身為主要目的的木蘭拳在社會中廣泛推廣開來,并于1994年被中國武術研究院審定為中國武術的重要拳種之一。本世紀以來,各種拳種進一步向健身方向發生著轉型,如陳式太極拳代表性人之陳正雷專門編輯了《太極養生功夫》一書,李旺華主編的《武術與養生》、韓金龍主編的《武功絕技與養生》等,另外關于武術健身、醫療、修身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量問世,標志著武術已經形成了一個專門的體系——健身武術。

二、武術養生思想中的基點:生命的保存

生命保存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基礎追求,無論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最低級生理需求,還是最高級的自我實現需求,生命的保存或存活都是其基礎。就當前中國武術中傳統武術、表演武術、健身武術、軍事武術、競技武術等幾種主要形式來看,盡管其形式與目的不同,但其對于生命保存的基本前提都是一樣的。

傳統武術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以套路演練、功法練習和格斗擒拿為主的運動形式,這種運動形式中所追求的正是將生命作為其主要內容,將打人的技法內化為假想的對手,進行自我演練,以減少與對手的正面沖突,降低有損生命的危害行為,并通過大量的功法練習來提升打擊的精準度與力度,以便在實用時能夠減少由對手引發的外在生命威脅。表演武術更是將生命的保存視為根本基礎,它不僅包括通過自我表演來展示武術中的擊殺動作,及自身的靈活性與高超技術,而且它還通過雙方的對練演示將武術中的生死較量通過表演的形式演示出來,通過一種假想假演達到減少生命損害的結果。軍事武術作為一種以殺死對手為目的的技能,其“練為戰”,要求以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生命為基礎。明代著名的軍事將領戚繼光也認為:在戰場上武術不是為了好看,乃是上陣“殺人的勾當?!币舱侨绱?,軍事武術中的練習更多歸于簡單的一擊一刺,需要長期的、高強度的、大量的訓練方能達到保存自我生命的效果。競技武術作為一種與現代體育運動相結合的新的武術形式,雖然它以高、難、美、新作為競技評比的最高追求,但是它依然沒有擺脫武術運動中的最基本元素,其運動中不僅追求技術動作之美,也是通過體育、通過競技的形式將技擊拼殺手段弱化為競技演練,以減少暴力性的肢體沖突,進而達到保存生命的效果。正如南北朝時期顏之推的論述:“夫養生者全身保性,先須慮禍。勿徒養其無生也,有此生然后養之。張毅養于外而喪內,單豹養于內而喪外,先賢所戒也。石崇冀服餌之征,卻以貪溺取禍;嵇康雖著《養生》,卻以傲物而受刑,往世之所迷也”。[8]208

三、武術養生思想中的重點:生命的養護

養生即養護生命,武術養生也即是以武術運動的方式或理念對生命進行養護。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人類對工具的利用已經使肢體運動逐漸退化為次要地位,工業化已經切實成為了人類社會運作的主旋律,不僅如此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也正使人類智力讓位于機器??茖W技術的發展已經使人類的身體活動逐漸減少,研究顯示人類肌肉與關節之間的運動方式有七十萬種之多,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大概只有幾百種,并且在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中正在進一步減少,由此而導致的高血壓、肥胖癥、高血脂等現代文明病成為了當代社會亟需解決的問題。正是基于這種因素,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現已將全民健身運動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明確要求激發人們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倡導每天健身一小時、鼓勵日常健身活動、營造良好的健身氛圍,并把體育產業作為綠色產業培育扶持。[9]武術運動中所包括的“動中求靜”“安定神閑”“亦禪亦武”等理念較適合人們消解當代社會的嘈雜氣氛,使人們的心靈得到放松與寧靜。

早在南北朝時期顏之推就指出“人者有理性的動物也,則動必有道。動也者,蓋養乎吾生樂乎吾心而已”。[8]208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武術與養生之結合就成為了一種必然,拳諺講“拳起于易,理成于醫”,即是對武術與醫學、與養生關系的真實寫照,事實上自武術形成以來它從來沒有與傷科、中醫等學科完全脫離過關系,在歷史上既懂武術又懂醫學的武術家更不在少數,如當代武術家趙道新、鄭懷賢等。中國人發明的這種“養乎吾生、樂乎吾心”的鍛煉理念與西方體育之“你想變得健康嗎?那就跑步吧;……你想變得美麗嗎?那就跑步吧!”有本質的不同,有學者指出“西方體育求動,東方體育求靜?!比缃裰袊w育這種靜養的生活方式,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歡迎,而美國的國家健康研究中心通過對我國太極拳的研究后,“盛贊中國太極拳是一項完美無缺的健身運動,幾乎沒有任何副作用,并準備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10]中國武術養生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如今已經形成一套包含站樁功、易筋經、導引養生等在內的完整系統,它對于人體的內在生命生活質量的養護具有積極意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它對于全民健身、緩解現代文明病等具有積極意義。

四、武術養生思想的終極目的:生命的體悟

作為一種以技擊為目的發展出的武術活動,它產生之初的首要追求是以致殘、致死對手為目的。但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動植物有它賴以生存的土壤,文化事物也會因其文化生存空間的不同,而改變其功能與發展方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武術文化逐漸受中國傳統文化之儒、道、佛、醫等各家文化的影響,如陰陽理論有“一陰一陽之謂道”,拳諺則相應有“一陰一陽之謂拳”,正是在中國文化內在體悟性的影響下,武術養生思想也開始向著內在生命體驗與體悟發生著變化。如孫祿堂在其拳論中強調“夫道者,陰陽之根,萬物之體也。其道未發,懸于太虛之內;其道已發,流行于萬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物曰理,在人曰性,在天曰命,在拳術曰內勁?!盵11]因此,無論是講究剛猛遒勁、主搏于人的少林拳、八極拳等外家拳類,還是以道家為基礎、與中醫理論相結合的太極拳、形意拳等內家拳類,所有的中國武術拳種總是與中國哲學思想相聯系,使中國武術文化常常被冠以“哲拳”之名,也正因如此,中國武術文化所追求的是生命保存與養護基礎上的對人類生命生存的體認與體悟。

以武術修煉來體認體悟生命的過程中,不僅在武術養生修煉實踐上發展了豐富的技術體系,如木蘭拳、太極養生功、少林養生功等;而且在這個過程也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內容。如明代著名武術家吳殳在其著述《手臂錄》中指出“初時戳革,務使重實闊大,數年后,收為輕虛緊小,則體用皆備?!边@一方面反映著槍法練習的時間與層次的關系問題,另一方面也是通過身體練習來體悟個體或內在的生命或機體的變化。發展到清代,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更進一步提出“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盵12]“著熟——懂勁——神明”成為了太極拳修煉的三個層次或階段,著熟需要通過大量的身體練習與感受方可獲得,懂勁是個體內在體驗招式與對方來勢的具體感受,當個體訓練與招式掌握達到這些層面,方能夠達到隨心所欲的神明階段,達到個體生命體悟的更高層次。另外,在以武術養生為修煉的生命體悟方面,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武德仁勇,天人合一等境界,正是“形美、神美、德美、道美”的不同體悟層面。此外,武術與現代體育在用詞上的不同,也詮釋著武術對于生命體悟的追求,如現代體育更多的用訓練、鍛煉等詞匯,而武術練習到一定程度更多的是用修煉、藝業等。

五、結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都把健康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關懷問題,這不僅是實現生命生活質量的根本,也是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關鍵因素。武術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長期的發展中它結合我國儒道醫釋等各學派理論發展出了獨特的武術文化體系,不僅具有健身養生功能,而且還發展出了專門的健身武術內容,在這種背景下闡釋中國武術的養生思想,一方面有助于實現《健康中國2030》、完善小康社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推進。因此通過分析中國武術“由技擊到武術、由武術到健身、由健身至健身武術”的演進歷程,探討武術養生思想中“生命保存、養護、體悟”三個方面的維度,期望能夠進一步推動武術在當代社會中的價值實現與責任擔當。同時在新時代背景下,對于建設全民健身運動,緩解現代文明病,以及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猜你喜歡
中國武術體悟太極拳
太極拳:入靜和放松的養生效果
太極拳的『絕世秘籍』
史料整理:認識中國武術的一條路徑
郎世寧的心聲與體悟
太極拳的“教”與“學”應“以點帶面”
中國武術“元問題”的歷史思考——《中國武術思想史》評析
體悟偉大夢想 汲取創新力量
中國武術有哪些派別
體悟書法
不一樣的體悟 2014 RFC國際雨林賽后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