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中國古代建筑屋頂結構建筑特色

2018-03-31 20:21張道明王丹丹
四川水泥 2018年3期
關鍵詞:屋頂屋面傳統

劉 平 張道明 王丹丹

(齊齊哈爾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 161006)

0 引言

在建筑工程建設和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建筑屋頂結構建筑特色的研究應用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最關鍵的就在于突出屋頂結構建筑特色,并嚴格按照科學、合理等方面的要求對整個中國古代建筑進行研究。在中國古代建筑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各個環節都存在技術和使用功能等方面的問題及其應對措施,必須調動相關資源相互協調,這一點對于中國古代建筑屋頂結構建筑特色的研究應用尤為關鍵。由于城市化建設腳步不斷加快,對于中國古代建筑屋頂結構建筑特色的研究應用來說,由于其具有周期貫穿于整個中國古代歷史時期、范圍覆蓋中國各個區域、內容關聯建筑結構的方方面面等特點,對建筑工程建設和發展來說作用巨大,所以,面對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趨勢,其逐漸普及和應用有利于將來的建筑工程朝著全新的方向發展,因此亟待引起高度重視,進一步強化屋頂結構建筑特色研究應用。

1 中國古代建筑屋頂結構的種類

在建筑中,屋頂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不但有遮擋的作用,還具有顯著的裝飾作用。我國古代建筑多擁有獨特的屋頂造型,將曲線與直線有機結合起來,飛檐能夠向上翹,令屋頂擁有更強的采光作用與排水作用,并令建筑物擁有更強的美感。在我國古代建筑中,屋頂是極富特點的組成部分,融合了深厚的古建筑文化。

在朝代更迭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也持續變化,種類越來越多,逐步建立了極為嚴苛的等級制度,共九個等級,這之中,最高等級是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硬山則是最低等級的屋頂,在下文中,筆者將就常見的古代建筑屋頂展開論述:一是廡殿頂: 這種屋頂的四周都是斜披,其正脊數量為一條,斜脊數量為四條,屋面存在弧度,在宋代的時候,人們將其叫做四阿頂,北京的太和殿屋頂就是典型的重檐廡殿頂,這種屋頂的級別最高。二是歇山頂:這種屋頂具體包括兩部分,即廡殿頂與硬山頂。歇山頂也被人們叫做九脊頂,這是由于歇山頂有四條依脊、四條垂脊,此外,其還存在一條正脊,也就是說其共有九條脊。歇山頂的具體包括重檐與單檐兩種,天安門為典型的重檐歇山式,頤和殿為典型的單檐歇山式。三是懸山頂:懸山頂運用的是雙坡的屋面,屋面上有一條正脊,有四條垂脊,屋面兩側對外延伸至山墻外,所以這種屋頂也被人們叫做挑山頂。四是硬山頂:這種屋頂的屋面為雙坡,且和山墻持平。五是攢尖頂。這種屋頂多運用圓形平面,亦或者是使用多邊形的平面,并沒有設置成正脊,其屋頂的最頂端有多條屋脊交叉。六是卷棚頂。這種屋頂的運用了雙坡的屋面,其正脊并不顯著。

2 中國古代建筑屋頂結構建設與發展的精神和理念

2.1 人文主義精神的鮮明體現

站在某種視角上,對中國傳統文化來說,其本質即為一種人本文化和人倫文化。人本主義精神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進程中逐步延伸至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的各個角落。而作為人民社會生活中一項重要文化載體,建筑顯然也具有人本主義精神的精髓。

2.2 文化底蘊高深醇厚

文化禮制倫理觀念都中國古代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宮殿、帝王陵墓、宗教建筑和城市規劃等,或多或少都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是風格獨特的建筑類型,特別是以莊嚴、恢弘的規模而著名,可謂是舉世矚目,而它在建筑群體組合和單體數理構圖比例等方面的技巧和構思也可謂登峰造極。

2.3 追求“天人合一”的環境理念

“天人合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深刻的地位。先民們從敬畏自然,逐漸發展到與自然和諧共處,這個過程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在以農耕為主的生產背景中,人過多依賴于自然環境,期盼風調雨順,先民們一碰到天氣的變化都十分敏感,因此也和環境、宇宙的自然生命形成了互相依存的文化心態。

2.4 建筑美學的體現

建筑美學(視覺)直接表達(全面或部分)真實的屋頂結構(全部或局部),注重建筑裝飾視覺化與藝術化的效果。建筑師可以利用傳統文化的元素或形態直接展現各種裝飾形式等。建筑的美學的內容并非以展現結構為目的,“無形”的結構更具有美感,只以純技術成就建筑,也成就建筑其他之美。達到建筑美的策略實際上是更大的范疇,全部建筑立面背后都會有建筑美學在支撐。各種建筑材料的構架方式各不相同,各種構架在建筑上反映的構圖方法也不同,在歷史的實踐中已經得到充分論證。相同種類的材料,如果改變其組織方法,形成的構架與構圖也會發生變化,這是建筑屋頂結構的表現與技術合理性的結果,二者合二為一,通過技術手段將建筑構思成為現實。

3 中國古代建筑屋頂結構中傳統文化的應用

面對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和古文明的歷史積淀,面對我國輝煌燦爛的建筑文化和傳統精神,如何良好地傳承中國建筑文化的傳統價值,完美地和現代文明相結合,進而設計和創造出帶有鮮明中國特色又極具現代性的建筑,是目前我國建筑師應對的巨大挑戰。

3.1 巧妙地運用象征和隱喻

古今中外,象征與隱喻都是建筑設計中經常使用到的一種重要手法,傳統建筑的象征與隱喻側重于表達內心樸素的思想,象征著方向、節令、風向與星宿等。我國當代一些在建筑本體基礎上的象征與隱喻建筑含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3.2 建筑文化的傳統再現

傳統再現即為在保護和重建有特殊地位的建筑,對帶有特定文化氛圍的街區進行模仿,充分保護原有文化結構,進而達到理解和尊重傳統文化的目的。強化或簡化傳統、地方建筑的基本構筑與形式,充分展現形式特點,從形式上創造一種視覺上對文化傳統的認同;并且有機結合建筑和特定的地理環境與鄉土文化,巧妙地使民族化的傳統建筑與現代化設施渾然天成地合為一體。

3.3 多元化應用傳統符號

傳統建筑文化是以各種形式的傳統符號來表現的,符號感展現給人的就是標志感,人們對部分傳統文化根深蒂固,一些現代建筑設計也使人印象深刻,符號是一種至關重要的傳統建筑文化要素。符號作為建筑中較小的結構與單元,大部分是設計和建筑者門長時間研究積累的成果。傳統符號必須具有多元化的應用形式,而非對古建筑的生搬硬套和簡單的堆砌?,F代建筑必須利用合理科學的方式充分展現傳統符號的深刻精髓與文化內涵,重視細節與整體的協調性。

3.4 挖掘地方文化特色

我國民族聚居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雜居、小聚居,我國少數民族有五十五個,相比漢族的建筑,少數民族的建筑業風格迥異、獨具特點,使得我國建筑的總體風貌更為充實和豐富。諸如藏族佛教建筑,維吾爾族、回族伊斯蘭教建筑,傣族、土家族和朝鮮族民居等等,都有自身的特點,并各自形成體系,其中最經典的建筑作品堪比世界建筑藝術精品。這些民族的建筑藝術在文化的浩瀚星空中閃閃發光,和漢族建筑共同構成璀璨的中華建筑。

4 中國古代建筑屋頂結構的特征與藝術特色

4.1 唐宋時期屋頂結構

秦漢時期的屋頂結構缺乏科學性,且造型比較簡單,美觀性不足。在唐宋時期,建筑屋頂結構形式得到有效發展,其舉架、起沖、出沖都相對舒緩很多,且斗拱方面有較大的上出,在這種結構形式下,屋頂的舒展大氣展現得淋漓盡致。舉折與舉架是非常重要的兩種技術,不僅能夠明確屋架高度,還能夠明確屋面的坡度。舉折是宋代的一種稱謂,舉架為清代的一種稱謂,兩者在做法上有明顯不同。在度量屋面坡度的時候,應充分考量建筑等級,并對屋面所運用的材料進行考量。在運用舉折的方法時應先明確脊的高度,隨后在明確各個椽的斜度。在運用舉架的方法時,應從檐部入手,從上到下陸續加強椽子的斜度。在這兩種技術方法的作用下,古代建筑屋頂的結構風格更為突出,能夠有效地掩蓋凹凸方面的誤差。唐代的建筑與之后的建筑相比,舉架相對平緩,且各個步架都不是等距離的。

比方說佛光寺大殿屋頂,其舉架平緩,令屋頂曲線更為低矮,如果視距不足,將無法看到屋頂。比方說太原晉祠,這之中圣母殿的屋頂從屬于重檐歇山頂,角柱明顯生起,尤其是相對于上檐,生起格外明顯,在建筑外形上,令人覺得柔和。另外,柱上的斗拱會出跳,下檐是五鋪作,上檐是六鋪作,斗拱方式更為復雜,賦予建筑物更多的美觀性。將宋代太原晉祠與唐代佛光寺對比來說,宋代建筑的斗拱要小很多,從而將其和挑檐木行間的距離減小,從而使得第一舉架能夠有效提升,進而令檐步架進一步減短。除此之外,第二舉架相對于第一舉架低很多,唐宋兩時期的建筑都是如此。在唐代,柱子生起這種做法出現,在宋代,這種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然而在明清兩代,這一技術卻消亡了。柱子生起這一技術能令檐口擁有更加舒緩而美觀的曲線。就這些方面可知,唐代建筑所具備的特點流傳到宋代,并得到了一定的加強。宋代建筑擁有更加精巧的屋頂結構。

4.2 明清時期屋頂結構

清明時代,建筑步架的距離能夠靈活設置,且這些距離是均等的,另外,在對步架和舉架進行計算的過程中,所運用的方式基本定型。秦漢時代,屋面是直線的,直到唐宋時代才開始出現了曲線,且因為舉架相對平緩,所以屋面曲線柔和很多。在建筑舉架持續發展的過程中,舉架高度逐步增加。在清代,舉架模數出現,屋面曲線日趨完美。建筑所帶有的美感是人類持續摸索而來的,其符合大眾的審美要求。

比方說廡殿頂,其最初帶有四條垂脊,且都是直線的。因此在造型方面,靈活性不強,未能夠妥善地處理好屋頂起翹的問題,針對此,古代工匠持續總結經驗,推山法應運而生,令廡殿頂在造型方面更加柔和。這種方法具體有兩種,一種是步架推山法,二是不等步架推山法。這之中,步架推山法擁有更為廣泛的應用。推山法自廡殿頂脊步架起始,依照金步架的趨勢,逐步推出山面。這之中的具體做法為:先令檐步架穩定,不出現任何挪動,隨后再將金步架推出,依據檐步架的百分之十而確定推出距離,將金步架向外推出10公分后,剩余的90公分的百分之十,再由金步架向外推出,推出9公分之后,隨后的81公分,金步架再推出百分之十。比方說北京太廟所運用的就是推山法,使得屋頂的曲面更加柔和,促使建筑更為大氣。再比方說歇山頂,其具體涵蓋兩方面,一方面是兩面坡頂,另一方面是山面收山。在建造歇山頂的時候,收山法是最主要的方法,其具體做法是自山面檐柱中線開山,依照向內的方向而收進固定兩側的山花。該方法令屋頂結構發生了變化,就視覺方面而言,不但不會使得屋頂非常龐大,還使得屋頂的藝術性加強。自唐宋直至明清時代,收山距離持續減小。

5 中國古代建筑屋頂結構的文化特色

5.1 屋頂結構上的脊飾

屋頂脊飾為屋面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指的是屋頂的表層。自正面來看,建筑屋頂正脊帶有橫向的直線。脊飾被廣泛應用到我國古代建筑屋頂上,最早的作用有兩方面:一是有壓住瓦片的作用,能夠提升瓦片的穩固性,防止瓦片被大風吹落;二是有屋脊收口的作用;三是在屋脊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開始引用帶有動物圖案或造型的裝飾構件,脊飾開始擁有裝飾的作用。將走獸類的裝飾應用到屋脊時,需要依照嚴格的順序,仙人位于最前端,隨后是走獸,最終是戧獸,此外還多在其旁邊設置一只。在設定具體的走獸數量時,還應該從房屋所對應的等級、建筑大小等方面入手。當前最高等級是九個走獸。

5.2 屋頂結構上的色彩

我國古代建筑的屋頂色彩也蘊含了極為豐富的文化,彰顯出道家與儒家思想。道家的陰陽五行學涉及到“紅、黃、青、白、黑”這幾種色彩,每一種色彩都有不同的含義,對應著天地中的五大方位,這之中,黃色所代表的是大地的顏色,是最為絢爛的顏色。另外,黃色是我國古代等級最高的色彩,能夠充分彰顯我國古代森嚴的等級?;适沂俏覈糯淖罡叩燃?,其將黃色運用到宮殿屋頂之上,另外廟宇與陵等也多運用黃色屋頂,黃色能夠充分彰顯皇室的威嚴;在皇帝祭祀的場所則多運用藍色屋頂;王府等地的屋頂為黃綠混合;普通老百姓則因為處于最底層,其屋頂為灰色。

6 結束語

總而言之,社會日新月異,也逐漸更新了建筑工程的建設和發展理念,推動了思想的進步,尤其是當前人們對中國古代建筑屋頂結構建筑特色研究應用的重視度逐漸提高,這一問題逐漸發展成建筑工程建設管理全新的趨勢。因此,在建筑工程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屋頂結構建筑特色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但有利于我國城市建設和發展,還極大推動了整個城市的規劃和基礎設施的建設。針對此,為確保中國建筑工程發展良好的趨勢,可以加強對中國古代建筑屋頂結構建筑特色的研究應用,進一步促進我國建筑工程行業的發展。與此同時,這一方面的問題的解決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建筑工程傳統管理問題的矛盾,通過先進的發展理念與高科技技術,極大促進我國建筑工程建設的發展和進步。

[1] 韓麗莉,柯思征,陳美鈴. 容器式屋頂綠化在古建筑中的應用——以上海黃浦區政協人大屋頂綠化為例 [J].中國園林,2015(11).

[2] 王赫,王炎松. 基于文化傳播與審美心理的中國古建筑屋頂曲線起源初探[J].華中建筑,2015(11).

[3] 化鳳春,李道國. 中國古建筑屋頂曲線變化 [J].江西建材,2014(11).

[4] 李揚,汪夢瑤,劉平,張道明. 淺析中國古建筑屋頂的地域性 [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02).

[5] 翟聰聰,張建廣,馬朝帥,王晨陽,徐曼. 基于SketchUp的古建筑屋頂建模技巧研究 [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09).

[6] 李函. 談中國傳統古建筑屋頂的營造意境之美 [J].現代裝飾(理論),2015(03).

[7] 何美姣. 古建筑屋頂形式及其在當代建筑中的應用 [J].建筑知識,2013(10).

[8] 李媛. 論中國古建筑屋頂的裝飾特征 [J].現代裝飾(理論),2012(10).

猜你喜歡
屋頂屋面傳統
借“光”生財的屋頂
住宅屋面及相關設施修繕改造關鍵技術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一場屋面火災引起的思考
屋頂屋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坡屋面掛瓦施工技術的探討
老傳統當傳承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屋頂的雪(外四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