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滿清政治文化對清朝冠服變革的影響

2018-04-01 12:14陳夢怡林燕寧廣西藝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00
絲路藝術 2018年11期
關鍵詞:滿族服飾服裝

陳夢怡 林燕寧(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引言

清朝服飾是我國傳統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服飾制度的確立是以滿族傳統服裝形制為基礎,并吸收融合了漢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因而清代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而在清代服飾中,當屬清代宮廷服飾的等級最高,在清代服飾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文化內涵的角度而言,清代冠服被統治者賦予了極強的政治色彩和階級標識,從審美價值的角度而言,又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承載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和審美內涵,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通過對這一時期的政治、文化、藝術等方面進行分析,深入研究其對當時的服飾變革帶來的影響,進而對我們認識和學習清朝傳統文化有著重大意義。

一、滿清時期——保守思潮

(一)滿清保守思潮形成的背景

清朝是以滿族為核心建立的中國最后一個君主集權制王朝,統治者按照漢民政權形式進行統治,擴大了疆域版圖,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君主專制也發展到了頂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專制,閉關鎖國,思想禁錮,導致社會矛盾尖銳,表面的強盛掩蓋著內在的虛弱,逐漸脫離了世界先進國家行列,與西方各國在經濟實力和科學技術方面大大拉開了距離。

鴉片戰爭爆發后,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外強紛紛入侵,主權和領土不斷喪失,中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隨著民族危機的加劇,為了自救我們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如洋務運動、維新運動,但最后都以失敗告終。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此時的清朝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局面。1911年,茍延殘喘的清政府被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徹底瓦解,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家天下時代也隨之結束。

(二)保守思潮下的上層建筑

在經濟方面,清朝的商業發達,紡織業、瓷器業都得到很大的發展,但小農經濟仍然一家獨大,高產作物的快速推廣像是給封建制度涂了一層防腐劑,此時的中國人沉浸在兩千多年的經濟模式的延續中,沉浸在這“盛世情景”中,而歐洲已經開始在資本主義的道路上漸行漸遠,早已是日新月異。

在文化方面,清朝為了加強對文人思想的控制,制造了文字獄,大肆損毀不合其政治體制的古籍,知識分子不敢發表獨立見解而只能去考究古書。明朝繁榮的浪漫主義至清朝為之一變,保守的趨勢表現在文化的各個領域,感傷主義彌漫,《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等小說作品層層折射出一個表面繁榮穩定,實則頹唐沒落的時代。曹雪芹的《紅樓夢》達到了中國古典小說最為輝煌的頂峰,小說帶有濃重的挽歌色彩,又是對種種金玉其外之下無聲無息腐爛的感傷喟嘆。

在藝術方面,清朝的建筑、瓷器、雕塑都注重技巧,繁縟精細,層層堆砌,呈現出繁瑣復雜、造作的風格。如圓明園、琺瑯瓷器,這種精致、繁縟、浮華的風格同樣也表現在衣物上。

二、滿漢融合與繁縟風格

(一)滿漢融合

滿族是元女真族的后裔,早先以游獵為生,善騎射,遂清朝是”馬背上得來的天下“。早期滿族的習俗,基本上是承襲女真族的《大金國志》卷中記載:“好白衣、辮發垂肩”,又“垂金環、留顱后發,系以色絲”,他們以“厚毛為衣,非入室不撒”。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制定了一系列的服飾制度,這為后來的服飾制度奠定了基礎。清朝的統治者為了達到消滅漢族的民族認同感并進一步維護滿洲貴族統治的目的,進而大力推行本民族的服制與發型,并用逼迫的手段來強制人們“剃發易服”,“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便是強迫漢民臣服的嚴酷手段。

這期間民族矛盾尖銳,不得不緩和滿族和漢族之間的激烈矛盾,使生產力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在不成文的“十從十不從”、“男從女不從”的條例下,兩族矛盾才暫時得到緩解。習俗有極強的傳承性,也會隨時隨地而變,由于兩族人民的廣泛接觸且頻繁,所以其演變過程中互為滲透融合,互為影響。

清代前期,官員冠上的花翎,朝服上的披領,領衣褂的朝珠,腰間束的帶及靴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花翎,是清朝的品級標志,其中以三眼花翎最貴,而無眼的則稱藍翎。在滿族的服裝上采用了漢族冕服中的十二章紋飾,只是不在常服上綴補子,而是直接繡方形或圓形補于衣上,稱之為補服;袍服袖口有吐出于外的“箭袖”,形似馬蹄,被俗稱為“馬蹄袖”,源于北方惡劣天氣中避寒而用,待狩獵射箭時又可卷上,不妨礙行動。袍服中還有一種“缺襟袍”,前襟下擺分開,右邊裁下一塊,比左面略短一尺,便于乘騎,因而謂之“行裝”。清朝平民男子以袍、褂、襖、衫、褲為主,相繼改寬衣大袖為窄袖筒身,衣襟以鈕扣系之,代替了漢族慣用的綢帶。領口變化較多,無領子,而另加領衣,俗稱“牛舌頭”。在“嘉乾”之后,開始效仿漢服,由于兩族人民頻繁的接觸,漢服趨勢也在不斷擴大。漢族女子清初服裝基本與明代相同,到后來不斷變化,終于形成清朝服裝特色。云肩在明代已經被作為禮服,清朝也有沿用;清初滿族與漢族女子各自保留本族發型形制,至中期漢女仿滿宮女,以高髻為尚;鞋式旗漢各異,旗女天足,穿花盆底高跟鞋,漢女纏足,多穿木底弓鞋。

(二)金玉其外下的繁縟風格

清朝雖有百年盛世,卻擺脫不了封建帝制統治的陋病,愚昧的閉關鎖國之政,使得國運每況愈下,而此時的服飾卻崇尚奢靡,追求繁縟的風格,導致服裝邊緣、飾物等形成精致繁復之風。乾隆時達官貴人為顯闊,曾實行過一陣反穿馬褂,以炫耀其高級裘皮。在衣服邊緣地方施繡鑲滾花邊,無論滿漢,早期只有三鑲五滾,后來越演越烈,有“十八鑲十八滾”的說法?!都t樓夢》中的賈府,不光老爺太太們遍體綺羅,就是妻妾仆人們也穿著綢緞為之,而其中描繪的家族生活奢侈無度,服飾攀貴顯富,便是這個封建王朝末期腐化的真實縮影,小說本身就是對種種金玉其外之下無聲無息腐爛的一切的喟嘆的升華。包括此時所有的建筑、家居、瓷器、衣物等等,都是精細俗艷,呈現出可類比于歐洲洛可可式的繁縟、矯揉造作之風。由于社會矛盾日趨尖銳,一切都企圖用表面的強盛掩蓋住內在的虛弱,沉浸在“盛世情景”中,以形成了這樣“不厭其繁”的風格。

三、后期西風東漸——衰落

清朝后期,民族危機加劇,一切都預示著清王朝開始走向衰敗。一部分留學生始開剪辮發穿西裝的先風,清王朝迫于形勢,準許臣民自由剪發改裝。西服革履、禮帽變成了青年男子喜好的裝束,還有少數的開明男子,將長袍、西褲、禮帽、皮鞋中西結合。而女子的服裝著重點在旗袍,旗袍本意為旗女之袍,清末時體寬大,腰平直,衣長至足,衣上飾有壽字和各色花卉圖案,如“如意牡丹”、“福祿壽喜”等,制作細膩精巧。服裝造型基本上采用直線,沒有明顯的曲線變化,掩蓋了女子的身材形體,也就談不上女性的人體美了。由于受外來文化影響,開始縮短長度,收緊腰身,衣領緊扣,曲線鮮明,或大襟或斜襟的旗袍為一些女性所青睞,邊緣處鑲滾花邊或刺繡紋飾,從而襯托出端莊、典雅、含蓄的東方女性之美;經濟便利,美觀飾體,更體現出婦女的秀美身姿。在全國革命熱潮風起云涌之中,清王朝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國兩千多年的家天下時代終于結束,“衣冠之治”也隨之消亡。

結語

回顧清朝政治文化的發展史,可清楚地看到清朝冠服發展的變革史,這也是中國服裝史上最激烈的一次變革。其制度的嚴酷、條文的龐雜超越了歷代,中國古代服裝在此結束了它的歷程,然而它的意義卻遠不止于此。

猜你喜歡
滿族服飾服裝
傳承滿族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
讓人心碎的服裝
動物“闖”入服飾界
聽諸子百家講“服飾穿搭”
雪人的服飾
新賓滿族歌舞音樂創作及時空表述
遼寧滿族民間故事的教育作用
現在可以入手的mina風高性價比服裝
改成漢族的滿族人
服裝家紡個股表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