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2018-04-15 09:48劉景龍劉海濱
健康必讀 2018年8期
關鍵詞:創傷骨科臨床治療應用

李光焱

【摘 要】目的:探討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作用,了解微創技術在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對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230例骨科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按隨機化原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15例。實驗組采用微創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比較兩組治療后創面愈合時間、換藥次數及恢復效果。結果:創面愈合時間,換藥的次數和異物滯留在試驗組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兩組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的臨床應用中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創傷小,恢復快,能明顯減輕患者的痛苦。

【關鍵詞】微創技術;創傷骨科;臨床治療;應用

【中圖分類號】R6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011-02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role of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rauma and to understand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orthopedics. 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30 patients with orthopedic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2016 to February 2017 was carried out. The randomized principle was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re were 11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treatment. The time of wound healing, the number of drug change and the effect of recover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wound healing time, the number of drug change and the retention of foreign bodies in the test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 is effective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rauma orthopedics. Small trauma, rapid recovery, can significantly alleviate the pain of the patient.

【key words】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 Trauma Orthopaedics; Clinical treatment; Application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療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健康和外觀的要求越來越高,醫療條件不斷改善和提高醫生對微創技術的基礎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骨科。微創技術是一種微創和最小的生理干預以達到最佳手術效果的新技術。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中的應用,達到了創傷小、手術精度高、療效好、術后恢復快的目的。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中的應用,具有特殊的操作模式的應用,手術使用專用設備,具有出血少、微創、操作準確、效果明顯的特點,可以大大減輕患者的痛苦。近年來,隨著各種先進醫療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外科技術和設備逐步完善,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領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本文結合實際情況,對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內容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方法對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230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隨機化原則,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15例。對照組74例女性,男41例,年齡21~47歲。實驗組男65例,女50例,年齡23~47歲。在微創手術前,應檢查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身體狀況,以排除血管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經診斷,髖關節損傷101例,肩關節損傷57例,膝關節損傷7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創傷骨科診斷標準。

1.2 試驗方法

實驗組采用微創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比較兩組治療后創面愈合時間、換藥次數及恢復效果。首先,實驗組的治療方法,所有患者術前支架保護,一般固定12d的手術。全身麻醉的病人,準備手術用品,患者在小切口前翼,通過動態觀察系統組織的影響,直到觀察清楚后,患者半月板、軟骨和韌帶部分磨損,然后骨折部位復位。在外科手術中,如果病人在創傷部位有異物,則需要用鑷子取出。手術完成后,傷口包扎包扎,間隔兩天,直到傷口愈合,包扎完畢。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在整個試驗過程中,由于病人的創傷部位不同,所有的護理程序都必須確保精細和準確,以確保治療的有效性。

1.3 觀察指標

顯效:患者無痛苦,術后,活動正常,可以正常的生活;有效:患者術后傷口疼痛偶爾進行基本的自理活動,不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影響很大;一般:傷口可能會有疼痛的癥狀,不影響生活基本自理活動??傊委熜?顯效+有效。

1.4 統計學方法

均采用SPSS 13.0 軟件對數據來進行分析處理,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傷口愈合時間、換藥次數對比

試驗組患者治療傷口愈合時間為(19.5±0.5)天,低于對照組(35.5±0.6)天,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換藥次數為(11.5±1.2)次,少于對照組(29.8±1.3)次,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試驗組患者顯效、有效和一般的治療效果分別為23 例(20.0%)、77 例(67.0%)、15 例(13.0%),總有效為100例(87.0%)。對照組患者顯效、有效和一般的治療效果分別為24例(20.9%)、55例(47.8%)、36例(31.3%),總有效為79例(68.7%)。試驗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3 討論

微創技術是當前醫學應用的先進技術是非常廣泛的,它的目標是關注小創傷,創傷手術外治療,并在治療精度的基礎上,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減少組織對造成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目前,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的應用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微創理念,二是微創技術。目前,骨科微創骨科的基本理念已成為共識,其中主要包括使用特殊器械,采用特殊介入技術,追求手術效果更精確、更穩定。傳統的治療模式缺乏固定的系統,忽視了骨骼生物學特性,因此常常導致患者內固定失敗,因此傷口愈合緩慢,也出現嚴重并發癥。肱骨近端主要由肱骨頭、大小結組成。肱骨近端骨折是創傷骨科最常見的骨折之一。主要治療方法為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和微創內固定。傳統的內固定治療方法能明顯暴露骨折部位的患者,對于患者來說,但切口傷口大,出血量大,術后感染風險也增加。微創技術的應用能有效地減少創面的大小,減少出血量。傳統的治療方法主要是用于骨折內固定重建,從而提高固定系統的穩定性,但這種方法的目的是在忽略骨骼的生物性能造成骨血供的破壞,所以會有很多的術后并發癥,如:內固定失敗的傷口愈合、延遲板骨質疏松,這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傳統的治療。通過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的應用,取得了滿意的效果:(1)微創技術在膝關節骨科疾病中的應用。目前,微創技術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膝關節疾病,其治療基礎十分充分,利用微創技術有助于減少創傷,且簡單方便。之前和關節韌帶重建治療后產生的創傷骨科治療半月板的過程是相對常規的骨科手術,微裂縫和鏡子清潔,拋光處理,除滑膜切除和關節粘連和關節復位已經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2)應用于肩關節骨科疾病的治療,由于微創技術的迅速發展,其在肩關節骨科疾病中的應用也大大提高了該病的診斷率?,F在,在診斷肩關節疾病,檢查和損壞等微創技術的成功運用,并能夠進行肩峰成形術、軟骨、滑膜切邊、治療肩袖損傷或創傷的自由體等,并取得了顯著成績。(3)在操作過程中對肌肉損傷和血少損失,術后關節更穩定,更好的關節功能恢復,減少術后疼痛,縮短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護理成本,患者恢復快,減少關節感染率,患者滿意度很高。結果表明,實驗組創面愈合時間及換藥次數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傊?,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的臨床治療中具有重要的應用效果。創傷小,恢復快,能大大減輕患者的痛苦。

為了進一步提高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應用過程中的效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 優化手術技巧

微創手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不容易感染,而且術后恢復快。為了進一步提高微創手術的治療效果,要從手術技巧的角度入手,有效的縮減患者術后出現感染的可能性。在優化手術技巧的時候,首先要加大3D醫療技術使用的力度,要在開展手術之前,通過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信息采集,并通過使用3D軟件建模,將患者骨折部位的實際情況還原到軟件上,這樣做可以對手術的開展起到促進作用,能夠幫助主刀醫生更好的進行手術;其次,要加大國外先進設備以及技術的引進力度,要定期醫院的骨干到國外參加尖端的學術研討會,并充分吸取國外先進的手術經驗;最后,要定期組織業務能力考評,對每一位具有微創手術資質的醫生進行綜合性的考核,并將考核的結果作為年終評審的一個重要指標。

3.2 增設學術研討部門

要以微創手術的學術交流為目的,在醫院內部建立起一個獨立的學術研討部門,部門要定期舉行相應的學術研討活動,研討的內容要以本院以及其他醫院的典型手術案例為根本,通過案例分析不斷總結經驗。不僅如此,還要定期邀請其他醫院的尖端微創手術人才來院進行學術交流。

參考文獻

[1]龔偉東.創傷骨科中微創技術的應用分析[J].當代醫學,2015,21(23):149- 150.

[2]熊亮宇,鄧亮.關節鏡微創技術在膝關節骨創傷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6,22(14):76-77.

[3]趙華磊,查建躍.關節鏡微創技術在膝關節骨創傷的應用[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10(3):202-203.

[4]白云鶴,吳若丹,盧斌,等.關節鏡微創技術在124 例膝關節骨創傷治療中的臨床療效探討[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4,2(1): 336-339.

[5]李海波.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9): 3368-3369.

[6]李民.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3): 97-99.

[7]楊慶,王榮生.經皮微創內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肱骨近端骨折效果觀察[J].華夏醫學,2016,29(3): 54-57.

劉景龍 劉海濱

【摘 要】目的:觀察對創傷骨科患者應用微創技術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64例接受手術治療的創傷骨科患者實施觀察,均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間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實施微創技術的32例患者被記為常規組,實施常規手術治療的32例患者被記為干預組。結果:手術治療相關指標統計與分組對照手術治療相關指標統計與分組對照結果顯示,微創技術組的術中出血量與術后換藥次數、手術切口長度、術后傷口愈合時間均明顯少于或短于常規手術組,P<0.05。微創技術組僅出現1例手術治療相關并發癥,常規手術組則出現4例,總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微創技術組,P<0.05。結論:對創傷骨科患者應用微創技術進行治療效果更為理想。

【關鍵詞】創傷骨科;手術治療;微創技術

【中圖分類號】R6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044-01

引言:

微創技術具有切口小、對患者機體干擾小等特點,已經成為各類創傷骨科疾病治療的重要手段。本文的研究過程中,觀察對創傷骨科患者應用微創技術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64例接受手術治療的創傷骨科患者實施觀察,均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間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35例為男性, 29例為女性;年齡 21-73(39.15±1.37)歲。實施微創技術的32例患者被記為常規組,實施常規手術治療的32例患者被記為干預組。就平均年齡等一般性質資料實施組間對照,P>0.05。

1.2方法

術前兩組均接受影像學檢查等各項基礎檢查,做好手術準備。微創技術組在結合不同患者的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以及患者的局部骨折部位等,制定出細致的微創治療方案。之后,結合不同患者的具體損傷部位、實際損傷程度等,選擇各種微創技術實施治療,包括內鏡下微創脊柱外科手術和經皮微創鋼板固定術等。常規組針對患者疾病情況按照常規手術方式施以治療,包括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等[1]。術后兩組均接受嚴密監護,定期實施傷口換藥,并接受必要的抗感染等處理。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手術治療相關指標,包括手術切口的長度與術后換藥的次數等,并統計手術相關并發癥例數,包括切口感染等。

1.4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均以例(%)形式予以表示,計量資料均利用(Mean±SD)形式予以表示,分別實施卡方檢驗和t檢驗。使用SPSS13.0軟件對各類數據加以統計和處理,統計后組間差異顯著的認定標準為P值小于0.05。

2 結果

2.1手術治療相關指標統計與分組對照

手術治療相關指標統計與分組對照結果顯示,微創技術組的術中出血量與術后換藥次數、手術切口長度、術后傷口愈合時間均明顯少于或短于常規手術組,P<0.05。表1:

2.2手術治療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

微創技術組僅出現1例手術治療相關并發癥,常規手術組則出現4例,總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微創技術組,P<0.05。表2:

3 討論

創傷骨科患者大多需要接受手術治療,但傳統手術的切口較大,術中也容易損傷到局部的骨血運狀態,給患者的術后恢復造成了一定的影響[2]。隨著臨床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微創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并極大的影響到創傷骨科的手術治療工作。微創骨科技術強調以最小的侵襲來完成各種手術操作,以盡可能的減少對患者造成的生理干擾,這對促進患者的快速康復意義重大。以往吐爾遜·肉孜等學者的研究證實[3],對創傷骨科疾病患者實施微創內固定技術治療,總有效率可以達到94.74%,且患者總住院時間較短,術后腫脹、創口感染等的發生率也較低,各項指標均明顯優于常規手術治療。此次研究中,研究結果顯示,微創技術組的術中出血量與術后換藥次數、手術切口長度、術后傷口愈合時間均明顯少于或短于常規手術組,且總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手術組。分析可能與微創技術的特點相關,在具體的微創技術治療中,相應的手術切口相對較小,不會對患者的機體造成過多的干擾和損傷。在手術操作中,在獲得骨折妥善復位和固定等效果的同時,充分考慮到骨骼的生物學特性,可以在術中更好的對患者局部的軟組織等予以保護[4]。同時,也可以有效減少各種全身反應的出現,維持患者內環境的穩定性。進而有效減少感染等并發癥的出現,并加快患者的術后切口愈合。

4 結束語

總之,此次觀察可以發現對創傷骨科患者應用微創技術進行治療效果更為理想,具有術中出血量更少、患者術后傷口愈合更快,且并發癥較少等特點。

參考文獻

[1]張英澤.智能微創手術的概念及其在創傷骨科中的應用[J].中華創傷雜志,2017,33(8):673-674.

[2]施向春,楊玉紅,梁家龍,等.微創內固定技術在創傷骨科的臨床應用(附187例報告)[J].貴州醫藥,2015,39(1):45-47.

[3]吐爾遜·肉孜,努爾艾合麥提·阿布拉.微創內固定技術在創傷骨科的臨床應用研究[J].雙足與保健,2018,27(1):162-163.

[4]宋小寧,曹偉.微創內固定技術在創傷骨科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8,28(33):10-11.

猜你喜歡
創傷骨科臨床治療應用
小兒腹股溝疝的臨床治療進展述評
創傷骨科下肢骨折手術圍手術期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與護理
GM(1,1)白化微分優化方程預測模型建模過程應用分析
煤礦井下坑道鉆機人機工程學應用分析
氣體分離提純應用變壓吸附技術的分析
會計與統計的比較研究
外固定架在創傷骨科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評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