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偏癱的臨床觀察

2018-04-15 09:48劉瑋姜永珊
健康必讀 2018年8期
關鍵詞:偏癱康復訓練中風

劉瑋 姜永珊

【摘 要】目的:探索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偏癱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7月22日至2018年7月22日期間我院中風后偏癱100例患者(實施奇偶數法分組模式),對照組的50例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治療,觀察組的50例患者進行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結果:觀察組FMA評分(69.87±5.36)分、ADL評分(68.98±6.54)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中風后偏癱患者實施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效果顯著。

【關鍵詞】針灸;康復訓練;中風;偏癱

【中圖分類號】R2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152-01

中風偏癱是中風患者最為常見的表現,主要是指一側肢體失去正常狀態,無法自控,又稱之為半身不遂,通暢情況下,右側大腦半球病變時,可引起左側偏癱,左側大腦半球病變時可引起右側偏癱,由于此類患者無法生活自理,需依借他人完成,容易增加家庭負擔,對此還需盡早實施治療,恢復患者肢體功能 [1]。目前常通過康復訓練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但康復時間較長,對此還需聯合針灸療法,從而達到治標治本功效,縮短療程 [2]。而為了探索有效的治療方案,本次在中風后偏癱時,運用了不同治療方案,如下文報道。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在面對100例中風后偏癱患者時,還需采用奇偶數法分組,兩組中各50例,人員均在2017年7月22日至2018年7月22日期間收治。入選標準:(1)患者經CT診斷確診為中風后偏癱;(2)患者均無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逆性局部神經功能缺損現象;(3)患者均未進行血腫清除術、腦出血開顱減壓術;(4)患者均無蛛網膜下腔出血現象;(5)患者均無嚴重血液系統疾病。觀察組平均年齡(68.42±2.34)歲,發病時間(6.54±1.78)天;性別:男性28例,女性22例;肌力分級:25例為II級,18例為I級,7例為0級;偏癱位置:左側24例,右側26例。對照組平均年齡(68.59±2.78)歲,發病時間(6.63±1.59)天;性別:男性29例,女性21例;肌力分級:26例為II級,19例為I級,5例為0級;偏癱位置:左側23例,右側27例。兩組資料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康復治療,肢體擺放:仰臥位、健側臥位、患側臥位,保持患側肢體伸指、伸腕、伸肘、外展肩關節,下肢保持踝背屈、屈膝、屈髖等狀態,動作輕柔緩慢,從近端到遠端的順序進行,預防關節痙攣。多進行踝背伸和外翻、屈膝、伸髖、手指伸展等,多鼓勵患者自主進行。在對患者進行被動活動時,需注意造成軟組織損傷,教會患者翻身訓練,十指交叉,活動肘關節,維持伸直狀態,且肩上舉90°,頭轉向健側,帶動軀干向患側轉動,同時健側足需用力促使下肢和骨盆轉向患側,在向健側翻身時,采用同樣方式。在患者適應后,還需進行橋式運動:將臀部抬高,離開床面,仰臥位,維持5~10秒。

觀察組采用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康復訓練方式與對照組相同,針灸療法:主穴:下肢:雙足三里、雙膝眼、伏兔;上肢:合谷、曲池、外關;頭針:運動區;體針配穴:昆侖、丘墟、懸鐘、條口、環跳、手三里、后溪、天井、肩三針等。操作方法:使用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直徑0.35×40mm),采用平補平瀉手法,中間行針一次,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連續治療10次,一療程結束后,休息1~3天,繼續下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FMA評分、ADL評分。

FMA評分(四肢簡化Fugl-Meyer評分) [3]:下肢功能評分共34分,包括17項;上肢功能評分共66分,包含33項,總共266分,若患者關節功能越好,分數越高。

ADL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4]:包含大小便控制、穿衣、修飾、洗澡、進食等項目,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當前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22.0軟件處理本次統計值差,當P<0.05,代表存在差異性。

2 結果

觀察組FMA評分、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3 討論

從中醫角度分析,中風偏癱患者主要是因喜飲酒飽食、憂思憤怒、心肝腎陰陽失調或外邪內侵、房室不節導致氣血痹阻、肝氣郁結、肝陽上亢、蒙蔽清竅。通過針灸治療可發揮活血化瘀、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疏通經絡等作用,利于改善腦血流障礙,為建立腦部血管側支循環創造條件,緩解組織缺血情況,增大損傷局部血液流量,對偏癱患者具有獨到之處,發揮安全性高、經濟效益強、有效性高等優勢。而康復訓練能夠在適當刺激下,促使中樞神經系統再生,改變大腦病變后的功能性和結構性,減輕病變所造成的影響。分析本次結果,觀察組FMA評分、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更能夠改善微循環,加快血流速度,促使腦血管擴張,增高大腦皮質興奮性,增高腦血液圖波幅,緩解機體疼痛感和不適感,增肌肢體活動功能。

總而言之,針灸結合康復訓練具有雙向性調節和整體性作用,用于中風后偏癱患者中效果顯著,可提高生活質量,促使肢體功能康復。

參考文獻

[1]劉剛翠,陽軍,周偉等.中藥聯合康復訓練及針灸治療中風后偏癱肩痛臨床觀察[J].陜西中醫,2017,38(7):850-851.

[2]張安邦,姜喜鳳,侯惠斌等.康復訓練聯合針灸對偏癱早期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3):113-114.

[3]王威力.針灸聯合康復訓練對中風后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廣西中醫藥,2018,41(4):29-30.

[4]肖磊,羅中梅,王宏麗等.針灸與中藥結合康復訓練的方法對中風偏癱痙攣狀態的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17,39(2):85-86.

猜你喜歡
偏癱康復訓練中風
慢阻肺緩解期患者行肺康復訓練護理的臨床效果觀察
膈肌訓練在腦卒中中促進偏癱康復恢復中的應用
腦卒中患者護理中吞咽障礙康復訓練的應用及效果研究
老年慢阻肺緩解期患者行肺康復訓練護理的效果及臨床意義分析
神經肌肉關節促進技術在腦卒中康復訓練中的療效觀察
針刺聯合中藥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
探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效果
“紅黃綠”三色套餐查中風
漫畫
中風后偏癱可治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