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豆專家”李飛

2018-04-20 03:42尹邦明
當代貴州 2018年10期
關鍵詞:李飛中國農科院晚疫病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尹邦明

李飛主持選育的馬鈴薯新品種黔芋8號,通過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在全省推廣種植。他是全國第一個在馬鈴薯上發現耐寒基因的人,研究成果已經由真菌克隆印證。

3月的貴州大地,乍暖還寒。

在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一旁的試驗基地已被翻新等待播種馬鈴薯。

“這樣的天氣對馬鈴薯的種植和生長不利?!辟F州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農科院博士李飛告訴記者。

這個判斷,源于他16年從事馬鈴薯研究的經驗。

馬鈴薯引進到貴州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盡管貴州是全國最早種植馬鈴薯的省份之一,但對它的研究在21世紀以前,幾乎還是空白。

2002年,李飛開始從事馬鈴薯遺傳育種研究,對貴州馬鈴薯黔芋1號、2號、3號、5號、7號品種付出了心血汗水。2016年,他主持選育的馬鈴薯新品種黔芋8號,通過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在全省推廣種植。因為在該領域的貢獻,他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農業科技一等獎、貴州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榮譽。

與土豆結緣

從貴州大學農學院園藝系畢業后,李飛就和土豆結緣了。

2003年,李飛作為貴州省農科院的工作人員前往黔南州羅甸縣董王鄉推廣脫毒馬鈴薯種植。

董王鄉位于羅甸縣西北部,喀斯特地貌廣布,巖山面積占全鄉總面積的80%以上。由于土地貧脊,嚴重缺水,當地的苗族群眾種植的作物大部分是玉米,一年下來,收入微乎其微。

李飛告訴記者,那時候董王鄉幾乎不種雜交水稻,也不種馬鈴薯,90%的農戶養豬要兩到三年才出欄。

李飛自帶被子和米糧,住進村里,推廣脫毒馬鈴薯威芋3號。2003年,董王鄉種植了1000多畝馬鈴薯。

那一年,李飛26歲。

2005年,李飛赴北京中國農科院攻讀碩士學位,師從現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金黎平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馬鈴薯遺傳改良。

碩士畢業后,李飛從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引進了4萬多個基因型的馬鈴薯育種材料到貴州開展馬鈴薯新品種選育。

次年,貴州省的馬鈴薯種植面積雖然在增加,單產和總產卻出現下滑。原來,從山東和云南引進的薯種,抗晚疫病能力低,抗凍能力弱,不適應貴州的氣候條件。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09年,李飛攻讀中國農科院博士學位期間,以馬鈴薯野生種的耐凍性評價以及耐凍基因的挖掘作為研究方向。

目前,李飛已發現了馬鈴薯耐寒基因,他是全國第一個在馬鈴薯身上發現耐寒基因的人,研究成果已經克隆在真菌上得到印證。

“我一直都在與馬鈴薯打交道,將來也還要繼續打交道?!崩铒w說。

李飛在馬鈴薯實驗基地觀察馬鈴薯長勢。(受訪者供圖)

11年潛心育種

在貴州,山地和丘陵居多,低緯度高原的立體氣候,讓貴州冬作馬鈴薯的種植有著現實的可能性。

一次去黔南州三都自治縣考察時,李飛看到一些群眾種的老品種馬鈴薯遇到低溫冰凍,抗凍能力弱,最終顆粒無收,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培育出適合貴州冬季生長的馬鈴薯種。

起先,他單純地研究馬鈴薯的耐凍性,企圖解決防凍環節的問題,但抗凍只是馬鈴薯實現冬季種植的第一步,要讓老百姓真正通過種植馬鈴薯得到收益,還得培育出生長周期短、高產的品種。

而這其中的難度有多大,只有李飛自己知道,“要篩選出早熟又抗晚疫病的品種,真是難上加難。通常的早熟品種都不抗晚疫病,兩個性狀并不關聯?!崩铒w說。

迎難而上,說干就干。2006年,李飛和他的團隊開始配制雜交組合;2007年春季進行溫室育苗;2009年至2011年進行田間株系鑒選;2012年進行品系預備試驗;2013年進行品系比較試驗;2014年至2015年參加貴州省馬鈴薯區域試驗和品質檢測……

2016年,經過系統選育以及多年的田間實地論證,李飛終于選育出中早熟馬鈴薯品種“黔芋8號”,并通過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11年春去秋來,4000多天,李飛帶著團隊就這樣年復一年地試驗著,他的實驗室里保存著不計其數的馬鈴薯試管苗。

“‘黔芋8號’生長繁育為82天左右,擁有抗病性好、二次生長發病率低、結薯集中、商品薯率較高、蛋白質含量較高等特點,是鮮食特色品種?!崩铒w說。

目前,“黔芋8號”已在貴州多個地區開展微型薯繁育,并在畢節、六盤水等地生產種薯約100畝,成為貴州馬鈴薯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主推品種之一?!按N薯成熟后將在全省進行大面積推廣、種植?!崩铒w說。

李飛(右四)在黔南州三都自治縣周覃鎮給村民講解“黔芋8號”馬鈴薯的特性,并指導配套的種植技術。(受訪者供圖)

扎根基層富百姓

在三都自治縣周覃鎮的早熟馬鈴薯種植基地,李飛一大早就來到地里指導村民種植馬鈴薯和噴灑晚疫病防治藥劑?!?月上旬一直到4月份收獲,晚疫病開始發病了,不處理的話至少產量會減少30%以上?!崩铒w說。

“李所長到田頭指導,所以才有那么高的產量。按去年一畝2500公斤,今年種的46畝我估計最低都有25萬元的收入?!蓖约业乩飫偡N下的馬鈴薯,新仰村村民吳榮全說。

在周覃鎮,像吳榮全一樣,靠種植馬鈴薯脫貧致富的不下萬人。但就在幾年前,這個時節的土地仍然雜草橫生。

“千年大山萬年塬,洋芋開花賽牡丹?!蔽羧詹黄鹧鄣鸟R鈴薯,如今變成了農民發家致富的“金蛋蛋”。

如今,馬鈴薯作為貴州的第三大糧食作物,2017年種植面積1100萬畝,居全國第二位。

2017年,作為貴州“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的一名科技特派員,李飛將自己的研究基地再一次轉向基層。

在開展新品種選育工作的同時,李飛也注重新技術的推廣工作,包括種薯和商品薯的高產栽培技術、輕簡化栽培技術;注重農機具的使用,特別是小型農機具的使用,提高生產效率。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服務好‘三農’,我們義不容辭?!崩铒w說。

為了讓老百姓種植的馬鈴薯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李飛還主持研制出了馬鈴薯花生冰凍曲奇、馬鈴薯榛子千層酥、馬鈴薯芝士蛋糕等馬鈴薯主食制品,豐富馬鈴薯食品的品種。下一步,李飛還準備將馬鈴薯主食化推向航空食品和學生營養餐。

猜你喜歡
李飛中國農科院晚疫病
揭示晚疫病菌負調控植物免疫的新機制(2020.8.19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方法
河北承德馬鈴薯晚疫病防控技術要點
創新前沿覆蓋我國全域的“土壤大數據庫”建成
回來
試論黑龍江省馬鈴薯晚疫病的研究進展與綜合防治
趣味數學游戲
《JIA“中國食品安全??薄吩诰┌l布
倒霉透頂
14歲少年竟是大毒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