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責任

2018-04-20 03:55程新文
藍盾 2018年2期
關鍵詞:公序良總則民事責任

程新文

2017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84條規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條規定也被社會稱為“好人法”。但是,如果施救人有重大過失、特別粗心甚至故意造成受益人損害,是不是也不承擔責任?

對此,人民法院可以依據具體案件情況,分析認定是否可以適用184條規定,對施救人給予免責。施救人的救助行為確實符合規定的免責要件時,依法獲得民事責任的豁免。

善意施救者的責任豁免須具備以下要件:第一,行為人具有救助他人的善意;第二,行為人在他人處于危難或困境中時,采取了緊急救助措施;第三,善意救助者的救助行為不當,造成了被救助者的損害。具有上述三個要件,就可以依據民法總則的規定,免除善意救助者的民事責任。

救助人的緊急救助行為是基于自愿,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的行為,而不是專業救助行為,救助是發生在緊急情勢之下,即受助人的人身健康等處于緊急情況需要獲得立即救助。

緊急救助行為應當符合生活常識,符合常人思維方式,符合公序良俗,符合自然規律、科學規律。輕微過失可以免責,但有重大過錯還是要承擔責任。

善意救助條款所涉及的救助行為前提是救助人自愿實施救助,若基于法定或者約定義務,或者是出于故意等非善意的目的對受助人造成損害,救助人需承擔法律責任。此外,如果救助人的見義勇為行為超過必要限度,如救助人理應預見會對受助人造成非必要的、不應有的損害,或其損害遠超過原本狀況對受助人的損害,仍實行超限度的救助行為,那么救助人應對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

猜你喜歡
公序良總則民事責任
《民法典》中的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是什么?
“墓碑式”銀行窗口違背公序良俗
“公序良俗”何以協調推進
民事責任能力問題的探討
在你身邊
網絡服務商的版權侵權民事責任分析
論儲蓄合同中銀行卡盜刷的責任承擔
淺談設立民法總則的必要性
合同自由與公序良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