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極,跨越萬里影響你(獨家報道)

2018-04-23 06:22馬俊
環球時報 2018-04-23
關鍵詞:南北極極地科考

本報記者 馬俊

4月22日恰逢第49個世界地球日,地球的南北極氣候與環境的劇變正在嚴重影響全球氣候和人類的生存環境。就在同一天,“中國高校極地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北京師范大學隆重舉行。多名與會專家呼吁,盡管極地與中國的整體戰略密切相關,但當前中國極地人才的培養不足與極地探測技術和裝備的落后,嚴重制約了中國極地科學的發展,同時也將影響我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征程。

據介紹,極地聯合研究中心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吉林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25所國內高校聯合共建,旨在服務國家極地戰略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北師大教授、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程曉表示,目前中國已建成擁有五站一船(南極中山站、長城站、昆侖站、泰山站和北極黃河站,雪龍號極地考察船)的南北極科學考察體系,其中國內高校累計已派出超過千名師生參加極地科考,擁有國內規模最大的極地研究隊伍。因此極地聯合中心的成立,將助推中國從極地大國向極地強國的轉變。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南北極與中國的距離非常遙遠,然而與會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極地發生的一切,都與中國密切相關。在“一帶一路”建設方面,北極航道被定位于“冰上絲綢之路”,而南極及毗鄰的大洋洲、非洲和南美洲則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拓展,可以惠及更多國家和地區。2018年1月國務院新聞辦發布《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更明確表明了我國對北極所持的態度。

即便對于普通中國人,南北極的變化同樣會跨越萬里影響到日常生活。1999年中國首次北極北冰洋考察隊領隊兼首席科學家陳立奇研究員介紹說,除了大家熟知的南北極冰蓋融化會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影響中國沿海發達地區外,它還直接威脅到我們的生活。他舉例說,專家預計到2040年左右,北極夏季的海冰將完全融化,屆時會發生北半球氣候劇變。沒有海冰覆蓋的北冰洋海水水汽將大量而快速地蒸發,形成從北極到赤道的“漏斗”,南方冬春季將可能頻繁發生凍雨等特殊天氣。

盡管極地研究與中國的未來發展密切相關,但現實情況依然不容樂觀。程曉介紹說,雖然我們目前已經擁有“五站一船”的南北極科學考察體系,但整體上看,在極地裝備領域,我們還處于十分落后的狀態。這一方面是由于我們起步較晚,國家投入也有限。美國、蘇聯、澳大利亞等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在南極設立科考站,而中國直到1985年才建成第一座南極科考站長城站。當前我們在極地還是以能力建設為主,主要集中在科考站設施修建,缺乏大型科研項目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氣候變化是一個長期過程,相關科研需要漫長時間的積累,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他在讀博期間,曾在美國阿拉斯加參與過一個關于北極冰蓋的科研項目,幾十年過去了,現在該項目依然在進行。相比之下,目前我們的極地科研主要還是以短期項目為主,這反過來也影響了中國極地專業人才的培養,部分學科甚至出現萎縮的尷尬局面。

另一方面,極地科學儀器需要面對嚴峻的自然環境,尤其是各種電子設備需要抵御超低溫,這在技術上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需要培養專門的技術人才從事相關技術的開發。程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高精度極地科學儀器到運輸用的固定翼飛機,目前絕大多數都需要進口。

此外,由于極地自然環境惡劣,各國越來越多地應用衛星參與極地監測。2017年7月,兩顆美國衛星發現一座面積相當于上海的超級冰山與南極冰架分離,漂向南美洲。程曉表示,類似事件通常都是由歐美科學家告訴世界,反映的正是中國極地遙感衛星能力的缺失。目前中國各種遙感衛星普遍缺乏極地模式,如今中國極地科研所用的衛星數據幾乎完全依靠歐美。不過他也提到,由于特朗普政府否認全球變暖,美國用于地球科學的預算被大幅削減,例如已持續40年的海冰監測衛星項目就面臨斷檔風險,我國是國際航天大國,理應在該領域發力,有望填補美國退出后出現的空白,體現出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程曉介紹說,目前北師大計劃在今年年底發射BNU-1極地觀測小衛星,監測范圍可實現對南北極的快速完整覆蓋,所有數據免費公開下載,除服務極地科研,還可為極區航行船舶提供可靠的冰區航行保障服務?!?/p>

猜你喜歡
南北極極地科考
可怕的極地雪融
勇敢與小心
氣候 南北兩極異常升溫30°C
如果地球被我們吃掉了
恐龍跑得快嗎
在極地蓋房子
極地之星
中國南極科考30年歷程
出行南北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