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與大眾審美

2018-04-27 11:42王曉慧
世界家苑 2018年1期

摘 要:設計是為大眾服務,而設計的主體是設計師,大眾審美能力的提升,使得專業設計師與普通大眾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他們之間時常會出現“矛”與“盾”的沖突。許多設計非自己所愿,客戶說什么就是什么,不滿意不付款,這讓設計成了一件費心力的事情。因此,面對當下設計發展現狀,設計師應該以批判性思考來探尋其根源。

關鍵詞:大眾審美;《現代設計史》;大眾消費

引言

《現代設計史》幾乎是每一個研究生的必讀書目之一,作為現代主義設計的發源地,德國在早起對于設計的宣傳教育是具有很大的啟示性的,德國在設計發展的初期,政府制作了很多“設計宣傳車”,其造型類似于今天的可口可樂的演出車,側面可以開啟,形成一個臨時的流動小展廳,展廳中擺放著許多當時德國的設計先驅們的設計作品,并附有簡短的說明,在全德國進行流動宣傳。

正是這種看似很傳統的方法,天長日久,把設計理念傳達給了千家萬戶。上至古稀老人,下至懵懂的孩子,他們可能并不知道怎樣去設計,但是他們大都知道什么樣的是好的設計,并且愿意為好的設計買單。

我們國家由于歷史原因,有相當長的時間處在“粗制濫造的大工業生產”這樣一種狀態,這就導致了我們國家的設計行業因為教育和需求兩大不足長期處于低速發展的狀態,以下是對設計與大眾審美的一些認識。

一、大眾的審美

審美,是人們對事物的美丑好壞所做的一個判斷評析,即美感與否的產生和體驗,可以說,這是一種客觀反映在主觀的一種心理活動過程。既然是一種心理活動,(1)那么它必然受制于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比如時代背景、文化氛圍、審美觀念等。同時也會受到一些主觀因素的干擾,比如個人的知識水平、文化修養、興趣愛好等等。

從事專業設計的設計師,多數曾長期受過專業訓練,對于事物美的認識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也即專業設計師以“設計師的眼光”來審視事物。他們與大眾的審美感知不同。

二、追求與眾不同的設計

創新與靈感是設計師的靈魂,設計師在設計的追求和表現上,都最大限度地展現自己的個性和創意,即與眾不同。缺乏個性的設計,尤其是對于平面廣告設計,將會使設計作品逐漸陷入大眾化和平庸化的泥淖。設計師潛在的審美認識呈現在其設計的作品個性中。在平面設計行業里,設計師與大眾相比,對美的認知更具有專業性和權威性,人們通常認為被設計師視作美的事物,應該是大眾及整個社會公認的美,如同“盾”,設計師希望將其審美趨勢傳達并保護起來。

三、設計作品應該與藝術作品一樣受到重視

在設計師的眼里,自己設計的作品如同藝術家創作的作品一樣,都是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表達,設計師的設計有時候會被認為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不接地氣,往往被束之高閣,或者完成的設計作品,需要按照客戶非專業的眼光要求進行修改,甚至是重做。設計與藝術如同孿生一樣,二者雖有著不同的創作領域,但在精神上是一脈相承,需要有獨立的設計創作與審美欣賞的空間。

四、設計不應該被規則束縛

設計是人類按自己的意志對自然界進行的創作,用于改善人類的生活,或者說設計的發展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的縮影,設計的審美就是社會文化的亞系。在當今,每一條信息傳遞都通過了設計的美化,設計美以無可替代的獨特性呈現在社會的每一處。在設計師的眼里設計是天生有趣無拘束。如果設計師墨守成規、按部就班,我們所見的事物是否都會以同種方式呈現,變得單調無味,所以設計師的創意應該是天馬行空,不斷突破和嘗試創新。

五、大眾審美對計師的影響

設計師,會針對不同客戶,解決其具體的需求。(2)同時設計的審美會受到這些目標消費群體的共同需求傾向的制約,即設計受大眾消費的影響,因而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局限性,面臨著“矛”的攻擊。在這場與“矛盾”的交鋒中,設計師和大眾消費如果能實現設計審美的共鳴,那可能會產生一個名利雙收的好結果,但實際上這樣的主動權往往是大眾掌握設計審美,而不是設計師。

無法回避的是,客戶是大眾審美的參與者和提倡者之一,會在設計之初或設計進行時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要求,如“去掉所有英文,只留中文,消費者看不懂的”、“不要做這么洋氣,不然消費者會認為太過高端超出他們的消費水平”等等。這樣一些非專業的評價和要求,嚴重地干擾和束縛了設計師的專業創作,導致設計無所適從,只能低就,因此一些設計混亂、無美感的作品也就源源不斷地產生。

受到客戶這種簡單粗暴的思維導向的影響,使廣告的表現形式缺乏美感。目標受眾群體長期觀賞這樣的廣告,逐漸接受并認可這樣類型的廣告。隨著時間的推移,就造成了一種假象,人們認為大眾的審美觀日趨單一化和同質化,好像所有的受眾群體都持這樣的審美觀。設計師處于這樣氛圍的環境中只有去迎合目標大眾的審美,設計的引導功能就變得越來越微弱。

六、大眾審美與設計師的關系

大眾審美與設計師審美具有因果的關系,同時又是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如果大眾客戶的想法得到采納,并且大眾最大限度地給設計師提供發揮創意的個人空間,便可使廣告達到功能與價值、美觀與形式統一的效果。反之,大眾審美一味主導設計師的設計思路,就會有不和諧的審美作品出現。

(3)基于這樣的關系,在設計領域,無論是以什么樣審美效果來吸引大眾眼球,都應該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讓人們在關注視覺設計本身同時,應更加關注大眾與設計師在社會建構中的重要作用。相信在社會活動中,如果大眾受到美的環境的熏陶,他們的審美能力必然會有質的提升。

總結

在美國,任何產品設計完成之后準備投放量產之前,都需要經過嚴格的消費者測試,測試的目的就是要知道大眾的看法。在這一體制里,個人喜好無足輕重,數據是判斷對錯的原則。對于商業而言,沒有審美的高低貴賤,有的只是大眾和小眾之分,大眾意味著回報率高,小眾意味著風險。

設計是一門大眾傳播的科學,沒有幾個出資人愿意自己購買的設計不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因為設計公司和設計師應該用大眾審美的眼睛看待世界,這雙眼睛是什么?它就是數據。(4)只有在敬畏消費者的前提下科學調查,才能得到比較準確的審美數據。

參考文獻

[1]李印白.理想與現實間的一種妥協——設計與大眾消費審美淺議[J].中國藝術,2017(02):64-67.

[3]楊光.消費結構引導設計的審美意識[J].消費導刊,2008(04):1.

[4]余嵐.消費文化對設計審美的影響[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7(07):8-10.

[5]徐超.產品設計與消費[J].浙江工藝美術,2003(04):39-43.

作者簡介

王曉慧(1993.4-),女,漢族,江蘇連云港人,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設計藝術學專業,研究方向:景觀設計研究。

(作者單位: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