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符號任意性和象似性的互補關系研究

2018-04-27 11:42劉宇珊
世界家苑 2018年1期

摘 要: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象似性是語言學界長期爭論的一個問題,爭論的焦點集中在語言符號的任意性是否存在,以及它與象似性的矛盾關系如何界定,本文從語言的起源和發展兩個方面論證了二者之間的關系,指出了語言符號既有任意性,又有象似性,二者都是可以論證的,同時存在,互相補充,而并非非此即彼的。

關鍵詞:語言符號;任意性;象似性;互補關系

1.引言

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與象似性古往今來一直為人們所關注,從來沒有一個統一的看法。自從索緒爾提出了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原則之后,任意性問題引起了語言學家們的足夠重視,它成為一個被持續討論并且具有爭議的話題。最近一二十年以來,關于這一問題的討論尤為熱烈。常常有人從語言結構象似性的角度來否認語言符號的任意性,把象似性看成是任意性的對立面,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然而,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存在并不是矛盾的。我們不能弱化或是否認一方的存在來強化和支持另一方的存在。一方面我們不可否認象似性的客觀存在,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無視任意性的本真狀態。它們是一種辨證互補的關系(黃斌,2006)。本文將采用歷時的研究方法,從語言的起源和發展的角度探析語言符號任意性與象似性之間的互補關系。

2.符號的任意性

2.1索緒爾符號任意性原則

《普通語言學教程》中,在引入任意性這一概念時索緒爾指出:“能指與所指的聯系是任意的,或者,因為我們所說的符號是指能指與所指相連結所產生的整體,我們可以更簡單的說:語言符號是任意的?!庇纱丝梢?,語言符號的任意性,主要是指在單個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兩層面之間不存在任何可以論證的實質性的關系,即能指對現實中跟它沒有任何自然聯系的所指來說是任意的。由此可以看出,他所說的任意性不包括雖然具有一定象似性,但在整個語言符號系統地位并不重要,而且為數不多的擬聲詞和感嘆詞外,也不包括復合詞和派生詞。這就意味著,索緒爾是從單個符號的角度而不是從符號組合或符號結構的角度來論述任意性的。這就是索緒爾所說的任意性的范圍(呂麗芳,2009)。

2.2索緒爾的符號絕對任意性與相對任意性原則

此外,索緒爾還提出了語言符號的相對任意性原則,他指出:符號任意性的基本原則并不妨礙我們在每種語言中把根本任意的,即不能論證的,同相對任意的區別開來。只有一部分符號是絕對任意的;別的符號中卻有一種現象可以使我們看到任意性雖不能取消,卻有程度的差別:符號可能是相對地可以論證的。

3.符號的象似性理論

3.1皮爾士的象似性理論

在對索緒爾結構語言觀進行評價和審視的過程中,認知語言學家試圖從皮爾士“符號”三分法理論中找到有悖于符號任意性原則的依據。在此過程中,他們通過考察皮爾士理論中有關圖像的符號學特征的論述,論證并發展了語言符號的象似性原理,以此來論證語言符號具有可規約性和可論證性,進而印證所謂“語言結構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結構”的觀念。皮爾士(Clarke,1991:63)根據符號和指稱對象之間的不同關系對符號進行了分類,并對每個種類的特征做了深刻地分析。根據他的理論,符號可分為“類象符號”(icon)、“指示符號”(index)和“抽象符號”(symbol)三類。指示符號與所指對象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或相關性,比如人的一些反映內心情感的面部表情。抽象符號與所指對象本無關系,兩者的關系是靠習俗約定建立起來的,符號具有明顯的代碼性(symbolization),如語言符號。皮爾士的分類表明,符號與該符號所指的事物之間是一種指稱關系,之所以具有這種關系就在于符號與該符號所指的事物或具有約定性(symbol),或具有象似性(icon),或具有相關性(index)。同時他看了句法的象似性。

3.2Haiman的象似說

Haiman(1980)認為,自然語言的圖像符號主要是意象和圖表,他將皮爾士的象似性簡化為意象象似(imagic iconicity)和圖表象似(diagrammatic iconicity)。Haiman 對象似性的研究集中在句法層面,他又將圖表象似分為兩種:成分象似(isomorphism)和關系象似(motivation)。典型的意象象似是擬聲詞和感嘆詞。但索緒爾認為擬聲詞和感嘆詞對于他指出的任意性原則并不構成威脅。他認為擬聲詞和感嘆詞不是語言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即使可以看成語言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數量也比人們想象的要少得多。如今語言學界對圖表象似的研究重點在于對關系象似性的探究。語言學家們總結了三條主要的關系象似性原則:距離象似性原則(principle of distance),順序象似性原則(principle of sequential order),數量象似性原則(iconic principle of quantity)。通過分析,語言的結構,特別是語法結構是非任意的,是有理據的,也就是說,語法結構跟人的經驗結構之間有一種自然的聯系。但這種象似性的確定與任意性的確定不在一個維度上。

4.語言的起源和進化---歷時研究法

關于任意性和象似性之間互補關系的歷時性研究方法主要是關于語言經歷的變化,側重于語言符號的起源和進化研究。雖然語言的起源和進化可能被認為是世界上關于人類的最神秘的問題之一,但是一些線索和調查卻闡明了語言符號的性質,包括簡單的語言符號和復雜的語言符號。

4.1語言符號的起源

4.1.1關于語言起源的理論

語言在人際交往和社會互動中的中心作用導致長期以來幾乎每個人都對它的起源感興趣,特別是好奇心強的語言學家。語言的起源,從簡單的語言符號開始就一直處于爭議當中,并一直以來都是令人感到困惑的謎團。依據相關證據,語言已經演變了至少5萬年,然而大多數研究人員卻提出約10萬年前語言就開始演變了。直到最近,語言是如何開始的已經成為了過時的問題。關于這個問題,有兩個主要的假設或信念(Aitchson,2002:4)。

4.1.1.1上帝創造說

歷史上的大多數社會都相信語言是神對人類的恩賜,因此人們解釋語言的起源時,總愛從他們所崇拜的神那邊尋找根據。古埃及有創造語言的索斯神;日本則有創造語言的太陽女神天照;中國有把語言和說話能力賦予人類的天子(裴文,2003:9)。流傳至今最完整的神創記錄是希伯來人的《舊約-創世紀》。在《創世紀》的第二章記錄著:于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創造了各種動物飛鳥,把它們帶到亞當面前,讓他命名。不管亞當如何稱呼每一件有生命之物,他就有了這樣的名。在這段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兩點,其一語言來源于命名,其二命名具有任意性,是人借神力作用的結果(聶玉景,2007)。然而當達爾文的進化論逐漸被人們接受時,這種宗教教條主義已經逐漸衰落。進化論表明人類語言以及人類本身,是基于自然選擇的結果并且人類不是天生就具有創造語言的能力和使用語言的能力。所以對語言起源的研究轉向了聲音模擬說。

4.1.1.2聲音模擬說

語言的演變伴隨著人類進化。語言是在人類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發明的。因此出現了關于人類基于更原始的交際系統有意識地發明語言的假說。其中聲音模擬說認為語言是從人類模仿自然發生的聲音或動作開始的。Ding-dong假說認為人類所做的各種模仿的聲音是為了模仿他們周圍的世界的聲音并主要模仿自然聲音,例如英語中的“ticktock”和漢語的“嘀嘀嗒嗒”來描述時鐘的聲音。這個假設認為人類詞語是一種類象符,符號與其對象有共同性質。根據這個假設,語言符號具有象似性的主要特征而不是任意性。然而,這個假設的問題是擬聲詞在任何一種語言的詞匯中所占的比例還不到冰山一角,另外這種命名只是針對少數能發出聲音實體,無法解釋眾多的不能發出聲音物體和表示抽象意義的詞來源。不同的語言模仿聲音的詞匯也不同。很顯然這個理論是無效的。Pooh- pooh理論認為最初的語言聲音來自于人出于自身情感而發出的,比如說疼痛、憤怒、開心等。根據這一理論英語中“ouch”這一詞中隱含的就是疼痛之意,而漢語中則用“哎喲”來表達。這個理論顯得牽強,這些詞在現存的語言中很少用到,更談不上能成為語言的起源。此外,他們是由文化決定的以及表現出很大的任意性。Bow- wow假說認為詞匯是從模仿動物聲音開始的。例如,英語中的“bark”和“meow”以及漢語中的“汪汪”和“喵喵”。它具有與Ding-dong假說同樣的問題。Ta-ta假說認為人類的肢體動作先于語言產生。語言就是人類在無意識地模仿這些動作的時候產生的。這個假說的問題在于雖然手語語言有一些模仿手勢,他們也包含相當任意性符號,并在不同的人類文化中有非常不同的意義。此外,這個假設的另一個困難是手勢和面部表達除非他們被看到否則是沒有用的。對于面部表情,溝通者也必須面對面。如果雙手在做別的事情作手勢將會很困難。每個聲音模擬說都被當作打擊任意性的武器,但事實上,他們每個都遇到一些問題并且不能自我解釋。一般來說,如果語言符號起源于模仿自然聲音,這些符號在所有語言應該是相同的,因為這些聲音基本相同。然而語言的多樣性對所有這些假說了“不”。

例子比比皆是,如漢語中的“樹”在英語中為“tree”;法語為“arbre”;德語為“Baum”。

4.1.1.3勞動喊聲說

Yo- he- ho假說主張,人們在共同進行一項體力勞動時為了協調一致,發出來的聲音可能是語言的起源。這樣一來,早期的人類的語言僅包含哼、哈、喊號子之類的沒有什么具體內容詞匯,適用范圍也很狹窄只有在一起打獵、抬樹才會用到。這一理論的語言學價值在于,它強調社會環境在語言起源中的作用,語言是因為最簡單的交流的需要產生的。但是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猿猴還有其他靈長目的動物也有這樣的聲音,但它們似乎沒有語言。

4.1.2語言符號產生的三種方式

4.1.2.1聲音模擬

正如鮑凌格(D.Bolinger)所說“交流的第一種形式必定是來自聲音的模擬”,聲音模擬被認為是簡單語言符號創造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方式。這種創造可包括兩種方式:一是來自對自然聲音的直接復制,這一方式廣泛地體現在擬聲詞中。例如,英語中“Kazoo”為一種玩具樂器的聲音,“bang”用來描述激烈碰撞某物的聲音。另外一種方式在現代語言中已經并非顯而易見,需要人們對語言符號的根源如詞源學或語音學進行探究。比如英語中動詞“bark”(剝樹皮)來自作這一動作的聲音,奶?!癱ow ”則來自奶牛的叫聲。漢語中“?!币彩莵碜耘5慕新?,動詞“鋸”則來自鋸木頭的聲音(胡鐵生,伍思靜,2010)。

4.1.2.2自然感嘆

自然感嘆也是非常重要的簡單語言符號創造方式。比如漢語中“芋”、“吁”等詞的產生?!墩f文》:“芋,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芋也?!毙戾|系傳:“‘芋猶言‘吁也?!?,驚詞,故曰“駭人”,謂之‘芋。芋狀如蹲鴟,故駭人?!笨梢?,古人在灌木叢中采集時,看見根部碩大的芋,感慨萬千,發出驚嘆聲“吁”,于是“芋”成為這種植物根莖的稱呼??梢?,古人在灌木叢中采集時,看見根部碩大的芋,感慨萬千,發出驚嘆聲“吁”,于是“芋”成為這種植物根莖的稱呼。

4.1.2.3形態模擬

形態摹擬指古人摹擬客體發音的形態而創造出簡單語言符號的方式。比如英語中的murmur,漢語中的“嘟囔”就是摹擬嘴唇粘合的形態而得名的。在漢語中另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就是“魚”,據許多語言學家分析,“魚”就是嘴唇形態摹擬魚的可愛的連續運動的樣子。當人類試圖像魚一樣移動他們的嘴時,聲音“魚”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4.1.3任意性和象似性對語言起源的貢獻

在以上三種語言符號產生的方式中,象似性,尤其是客觀象似性的作用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很多語言學家將它們作為論證語言符號象似性是第一性的主要論據。然而與此同時任意性仍然在潛移默化地起著重大的作用。

首先,對自然聲音和形態的模擬永遠也不會和自然界的聲音一模一樣,這是人類在創造過程中任意取舍的結果。比如公雞的打鳴聲,在英語中是crow,在漢語中是“喔喔”,這是因為英國和中國的公雞叫聲不一樣嗎? 顯然不是。這是古人模擬聲音創造簡單語言符號過程中任意性作用的結果。

其次,應當選擇哪一種方式創造新的語言符號仍然不是完全由該事物本身所決定的。比如,一個原始人獨自行走在叢林中,偶見一只從未見過的動物。這種動物看上去像一只長著長耳朵、短尾巴、白毛的兔子,然而它比普通的兔子要大得多,走起路來發出“嘻索”的聲音,而且發出“嗚嗚”的叫聲。這個原始人驚叫了一聲“啊”! 回到部落后,他要向同伴們講述這個動物,那么他將用什么方式給這個動物命名呢? 是根據動物的叫聲命名為“嗚”,根據它的樣子命名為“大兔子”,根據爬行的聲音命名為“嘻索”,還是因為自己的大叫將它命名為“啊”? 這些命名方式應該都是有可能的,那么這個原始人將選擇哪一種呢? 結果卻是不得而知了,因為這時候任意性起到了主導作用。再比如,“公”在中文中是一個合成詞,來自這種動物的性別和類別,而英語中的 cock 則來自這種動物的叫聲。顯然,對這同一種動物在不同語言中的命名也是任意性所起的作用。由于我們的發音器官不能完滿地模仿,語音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是任意的,不同民族使用了不同的組合,同一個單詞或多或少地習慣化了(即符號化了),使最初的簡單模仿變成現在不同的語音(李春梅,2009)。

4.2語言符號的發展

客觀事物的名稱與事物本身沒有必然的、本質的聯系,人在交際中給事物取名稱時,用什么語言形式代表該事物是任意的。語言符號與客體之間復制式的象似是極其偶然的個別現象,語言單位及其系列,與客體及其關系之間沒有必然的一一對應。任何語言單位及其組織規則一旦為社會公認,就可約定俗成(王德春,2001)。簡單語言符號生成的發展階段達到一定程度就會進入擴展階段。語言符號擴展時期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簡單語言符號擴展階段和復雜語言符號擴展階段。在簡單語言符號擴展階段,因為大部分的簡單語言符號是難以找到其理據的,因此可以推斷任意性起著主導作用。然而對音義關系的研究表明,即使在這個階段象似性也同樣對語言符號的產生具有一定的影響。

人們往往會因為在語言的發展中看到某些可論證性,從而否認語言的任意性。語言中的新質要素是在舊質要素基礎上形成的,每一種語言中,一些詞語的可論證性確實存在。如英語中,由自由詞根組成的復合詞如daybreak,blackboard,shoe-maker等是不計其數的,有些復合詞也并不完全是任意的,其形成是相對可以論證的。索緒爾并沒有否認語言系統內復合詞等的可論證性。在論述相對任意性時,他也注意到了復合詞的理據性(Thibault,1997:281)。他指出,法語中的復合詞dix-neuf(19)與vingt(20)相比,“有相對的理據”。當然,這里所說的理據與外部世界無關,指的是語言符號內部之間的聯系。他的意思是,dix-neuf的整體意義可從其組成成分的意義中推導出來。同理,像eggplant,pineapple之類的復合詞的意義也是有理據可言的。實際上,就語言符號系統本身來說,這種非任意性體現了語言符號與語言符號之間的關系,而任意性則反映了符號內部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系。

在一種語言內部,新的語言單位往往有明顯的理據性(王德春,2001)。在每種語言中,新的語言形式或新的意義來自現有的元素。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聲稱新的形式是象似的。從現有元素創建新詞以形成復合詞,衍生詞,混合詞等。比如,有一種事物,它是以電作為能源,起制冷、凍結作用,形狀是長方體的像個箱子,因此,把能代表這些性質的詞或語素組合起來,我們用“電冰箱”來表達這個意義?!半姟?、“冰”、“箱”是漢語中本來就已存在的語言單位,人們根據觀察到的事物的部分特征,用現有的語言形式來表達新的意義。任何一種語言中都有大量這種具有理據性的詞語,比如英語中的telephone,telegram,television等都是在tele表示“遠程”的這個詞素上建立起來的(顧嘉祖,王靜,2009)。在復雜語言符號擴展階段,來自構詞法的證據充分體現了象似性的重要作用,但是復雜語言符號的核心———簡單語言符號仍然是極具任意性的,而且選擇何種構詞法來構成新的復雜語言符號也是任意的。因此可做如下推論:在語言產生之初,簡單語言符號的產生常常都是有理據的、象似的,但是仍不排除任意性的作用;后來有理據的詞匯已無法滿足人們生存和發展的要求,人們開始任意地連接聲音形象和概念,并約定俗成地獲得了新的語言符號,此時任意性起到主導作用,但是象似性在音義關系中對語言符號的產生同樣起著不可否認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發現這些詞已經不再能夠對滿足對語言的需要,而創造更多的詞也不是很有可能的,于是,人們開始采用一些構詞法來創造新的語言符號,此時產生的語言符號往往更具象似性,但其核心仍然是任意的。所以任意性和象似性是互相作用,不可分割的。如果沒有任意性,語言符號產生之后就無法擴展了;如果沒有象似性,語言符號就無法象今天這樣豐富多彩(胡鐵生,伍思靜,2010)。

5.結論

本文從歷時角度,即從語言的起源和發展兩方面進行分析。語言起源迄今為止仍然是世界上最為神秘而迷人的話題之一。古往今來,關于這個話題語言學界和人類學界有很多影響深遠然而略顯牽強的理論,比如上帝創造說,聲音模擬說,勞動喊聲說等??偟恼f來,最初的簡單語言符號不外是來自聲音模擬,自然感嘆和形態摹擬。在這三種過程中,象似性,尤其是客觀象似性的作用無疑是非常巨大的,然而與此同時任意性仍然在默默地起著重大的作用。在語言產生之初,簡單語言符號的產生常常都是有理據的、象似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采用一些構詞法來創造新的語言符號,此時產生的語言符號往往更具象似性,但其核心仍然是任意的。所以任意性和象似性是互相作用,不可分割的。

參考文獻

[1]Aitchison,J.The Seeds of Speech:Language Origin and Evolu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P:3-6,57.

[2]Bolinger,D.The Form of Language.London:Longmans.1977.P:217.

[3]Thibault,P J.Re-reading Saussure:The Dynamics ofSigns in Social Life[M].London:Routledge,1997.

[4]顧嘉祖,王靜.語言既是任意的又是非任意的———試論語言符號任意性與象似性的互補關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6)

[5]胡鐵生,伍思靜.論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互動關系[J].學術交流,2010(8)

[6]黃斌.語言符號任意性和象似性的辯證關系[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6(2)

[7]呂麗芳.論語言符號任意性與象似性的關系[J].科技信息,2009(4)

[8]李春梅.從語言起源探討語言符號象似性[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9]聶玉景.語言的起源:假說與論證[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6)

[10]裴 文.索緒爾:本真狀態及其張力[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1]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12]王德春.論語言單位的任意性和理據性———兼評王寅《論語言符號象似性》[J].外國語,2001.

作者簡介

劉宇珊(1993.11.19),女,漢族,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研究生,哈爾濱工程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