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閱讀中提問的“三性”與“三指”

2018-05-14 10:31曹麗萍
閱讀(教學研究) 2018年2期
關鍵詞:指事字源會意

曹麗萍

【摘 要】字源識字教學是基于漢字文化視野下的識字教學實踐活動,教師對一定數量的漢字追溯其現今形體的來源,分析其構字理據及演變過程,揭示漢字構字規律,幫助兒童建立漢字形、音、義之間的聯系,感受漢字的神奇與美麗,培養兒童對漢字的整體感覺和深厚感情。

【關鍵詞】字源 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在“經典危機”的信息時代,我們呼喚文學經典閱讀,給兒童柔弱而稚嫩的心靈灌注以一種積極的、高貴的精神生命,進行價值引領、信念認同。當下,文學閱讀已全然走入小語界。然而,教師怎樣引領學生讀好文學作品,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提問是一種教學方法,而且是最為常態、最為核心、最為重要的教學方法。教師設計出好的提問是提升閱讀教學品質的關鍵所在。

美國普杜大學卡皮克博士的最新研究表明,通過學習,人們已經將信息存儲在大腦中,從而可以簡單地提取并生成問題的答案。為了獲得問題的答案,人們必須提取相關的信息。從“提取”的視角來看,好的提問應當能不斷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建立起與先前知識的聯系,不斷產生認知沖突并在沖突中產生新的認知結構。因此,教師要在洞察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表現形式后,立足于學生的學習渴求和明晰的教學目的,精心設計問題,提出具有思考性、有助于學生成長的問題,來深化閱讀的內涵,提升學習的效果。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努力做到提問的“三性”與“三指”:

一、提問“三性”

人類一直是基于“問題”進行學習和思考的,不能示范性地提出能夠鼓勵學生深入閱讀的問題,那我們的學生永遠只會是表面的閱讀者而已。因此,教師的提問要具有“三性”,要能夠引出更強的思考動力,引發更強的追究企圖,導出更多疑問與探究動能。

1.問題具有開放性。

文學作品沒有絕對的是非判斷,只是提供一種價值取向或暗示一種人文培養目標。開放性的問題注重讓學生從書中讀出自己的獨特觀點,悟出自己的“哈姆雷特”,悟出適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義,富有挑戰性。

在進行繪本閱讀指導課《愛心樹》時,一問學生:長大了的男孩又回到了大樹的身邊,仿佛一切又回到了從前。此時,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1:感覺現在又快樂了。

生2:感覺又回到了從前。

生3:可是,大樹的樹枝、樹干都沒有了,回不到從前了。

生4:但大樹還有這個男孩的陪伴。

師:是呀,盡管大樹老了,很多事物改變了,但是孩子又回來了,大樹感到快樂。

二問學生:大樹為男孩奉獻了一切,奉獻了全部的愛,直到自己一無所有了,卻還希望能給孩子點什么,你覺得這是一棵怎樣的大樹?

生1:這是一棵很善良、有愛心的大樹。

生2:這是一棵一味犧牲自己,把自己的所有都給予他人的大樹。

生3:給自己的孩子提供了一切,無私奉獻。

生4:把一切都給孩子,不求回報。

師:對,它給予孩子所有的愛。

這樣的問題坦率、自由,具有探索性,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感悟。

2.問題具有思辨性。

從閱讀入手,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任務。黃玉峰老師在《如何看待經典及如何看待思辨》一書中說:“語文學科的內容決定它往往是感性特質的,因此在語文學科內強調批判性思維,主要就是讓學生能夠形成對于知識生成過程諸多環節要素的敏感性和反思習慣,在面對某種知識或意見時,能對其本身的可靠性進行獨立的、有條理的分析與考察?!薄芭行运季S乃至思辨性閱讀應該包含兩個維度:第一是強調思維過程的反思性;第二是強調理性態度的重要性?!币虼?,教師要精心設計思辨性問題,指導學生以批判的態度閱讀理性的文本。

以《愛心樹》為例,問學生:大樹為男孩奉獻了一切,你贊成大樹的這種做法嗎?

生1:我覺得這樣做很好,能讓孩子的愿望全部實現,死而無憾。

生2:我不贊成。大樹這樣做,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貪心。我以前看過一篇文章:有一個小哥哥,他問媽媽要錢,媽媽每次都給他,他就越要越多。等到他長大成年了,問媽媽要了很多很多的錢。后來,媽媽沒有那么多錢了,他就發脾氣,最后把媽媽給殺了。

生3:我聽過一只狗和主人的故事。從前有一只狗,它的主人一直給它喂食。有幾次,它想去廚房里吃塊肉,每次主人都會罵它幾句,但最后還是給它吃。后來,主人的朋友給他出了個主意,說不能讓狗這么貪心,寧愿罵它少一點,也得把肉給搶回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主人不能太寵狗,寵壞了,狗會無法無天、得寸進尺。而媽媽也不能太寵孩子,否則孩子會越來越自私。

從學生的回答來看,整個閱讀過程洋溢著濃濃的思辨色彩或批判性思維色彩,學生的思維已經超越了文本,其思維品質明顯提高。如果這樣的閱讀形式成為一種習慣和常態,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對可以、應該或者值得去思辨的點自行作出反應,從而養成以批判的態度、反思的精神、理性的思考進行閱讀的習慣,如此,學生的思維品質就能逐步提升。

3.問題具有比較性。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很多文學作品是學生獨立閱讀的,少有幾本是教師在課堂上指導閱讀的。教師指導閱讀與學生獨立閱讀之間會有很大差異。

在借班上《愛心樹》時,課前交流環節,我意外地發現有的學生已經讀過這本書了,于是在教學的最后環節,我問了學生這樣一個問題:今天老師帶你們讀了《愛心樹》,跟你之前自己第一次獨立閱讀,有什么不同的收獲嗎?

生1:有。第一次讀,我只覺得那棵大樹很有愛心,現在,我又感覺到小男孩沒有愛心,很自私。

生2:第一次呢,我看了沒怎么感動。但是這一次呢,我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小男孩是多么的自私,想到了爸爸媽媽對我無私的奉獻……一開始,我覺得這是一本很平凡的繪本,現在呢,我覺得它很不平凡。我想向大家推薦一本書,叫《愛心伴愛心成長》,主要講的是中國文化,教我們怎么做人,包括了《愛心樹》里所有的內容。

生3:我一開始讀這本書,感覺沒告訴我們什么意思,現在跟老師一起讀,感覺這本書太感人了,快要流出眼淚了。

生4:我第一次讀這本書,感覺這棵大樹為這個孩子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但這次跟老師讀了之后,我感覺大樹做這些,都是對孩子的無私奉獻,而作為一個孩子,不能一味索取,不能這么貪婪。

師:好的兒童文學作品,它就是教會我們怎樣做人,怎樣生活,怎樣愛,給予我們心靈的陽光。

這一比較性問題引發了學生的閱讀總結,讓整堂課亮了起來。孩子們的肺腑之言讓我欣慰,諸多的收獲證實了教師指導閱讀的成功與價值,讓我的心也明亮、溫暖起來。

二、提問“三指”

問題是引子,引導學生從一個點出發,到達某個目的地。文學閱讀中的提問應以文本的“事實”為依據,問題提得具體而明確,即指向清晰,讓學生的思維活動與教學內容緊密地聯系起來,促使學生去與作品深度對話,從而發散思維,讀懂作品的核心要素。

1. 提問指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小說以刻畫人物為中心,人物形象是三大要素之一。閱讀小說,教師的提問毫無疑問要指向對人物的賞析、理解,指向對“人”的心靈世界的凝聚、審視。蘇霍姆林斯基說:“備課時要從這樣一個角度考慮教材,即找到若干一下子看不出來的關鍵地方,而這里卻有因果關系,從這種因果關系中能產生問題。因為問題能喚起求知欲望?!边@話告訴我們,教師要獨具慧眼,捕捉潛藏的、內隱的具有規律性的點,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發現。

祝禧老師上《草房子》,從眾多人物中聚焦桑桑、杜小康、禿鶴、細馬四個人,步步設問:桑桑、杜小康、禿鶴、細馬四個人,他們各自經歷了怎樣的苦難?他們對待苦難的態度分別是什么?他們有什么共同之處?由此梳理出這樣一個框架結構圖,突顯了主人公的可貴品質。

2. 提問指向作者。

文學作品是作者有感而發的承載體,是作者抒發情感的產物,它傳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師的提問不容置疑地要指向作者,促使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但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隱含在曲折的故事情節、生動的語言描述中,教師的提問就要把學生帶回到閱讀文本中,引發學生去統整、分析、梳理文章中的內容,充分運用、汲取文本的優質語言資源,得出自己的答案。

竇桂梅老師上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阿長與

<山海經>》,她“步步為營”,精心設計問題,問:寫了阿長的哪些事?主要寫了哪三件事?你讀出了怎樣的阿長?魯迅究竟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阿長?……最終以坐標的方式呈現出作品的框架結構:

這樣的板書將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寫作特色等要素都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呈現出作品內隱的框架結構,同樣也突顯了魯迅以抑欲揚的表達意圖,看似寫阿長不好,但其實言語間透著愛,滿滿的都是對阿長的回憶。

《草房子》一書最后有這樣一段關于草房子的描寫:“油麻地小學的草房子,那上面的草又用得很考究,很鋪張,比這里的任何一個人家的選草都嚴格,房頂都厚,因此,油麻地小學的草房子里,冬天是溫暖的,夏天卻又是涼爽的。這一幢幢房子,在鄉野純靜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樸來,而當太陽一瀉千里時,那房頂上金澤閃閃,又顯出一派華貴來?!弊l蠋熖釂枺翰莘孔颖臼枪艠愕?,但作者為什么說是“華貴”的?通過討論,引導學生理解草房子里那一群孩子的人性光芒,使得草房子雖簡陋而溫馨,作者把草房子寫得這么美,一是因為那群孩子樸實、華貴,二是作者一心向往那種寧靜而古樸、夢幻而華貴的境界,他身居高樓,心向草房,他在我們心里建造了一個精神家園。又問:為什么沒有用“金光閃閃”而是用了“金澤閃閃”?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曹文軒因童年生活在水鄉而喜歡帶水的文字,了解作者的語言特色。

3.提問指向讀者自身。

閱讀文學作品,不能停留于“理清情節、分析形象、分析環境、概括主題”等方面,停留于“文本的意義”,而忽略了小說蘊含的“現實意義”。因此,教師的提問要引導學生從文本跳出來,指向讀者(即學生)自身。蔣軍晶說要多提提延伸性問題,多以“if(如果)”來開頭,目的就是要增加書和學生的生活關聯,讓學生感受到書對于我們的生活是有影響和指導意義的。

以《愛心樹》為例,問學生:在你的生命中,有沒有這樣一棵大樹?它是誰呢?

生1:我生命中有這樣一棵大樹,是爸爸和媽媽。因為他們給予了我無私的奉獻,陪我玩,陪我做作業,讓我的生活很快樂。

生2:我的生命中也有一棵這樣的大樹,是我媽媽。她給了我無私的愛,但不是我想要什么就給我什么,她會認真思考我的要求,看對學習有幫助才滿足我,所以我感覺她是一棵很好的大樹。

生3:我生命中有幾棵這樣的大樹,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因為他們都很關愛我,爸爸辛苦地賺錢養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我的生活,媽媽關心我的學習。

生4:我生命中的大樹是媽媽。媽媽每天放學過來接我的時候都給我買好吃的。每次做作業的時候,她都會陪我??荚嚳嫉貌缓?,她不會罵我,會問我哪里不會。

學生動情的話語讓人感動。這棵“愛心樹”無疑已深植于孩子們的心靈。

總之,文學閱讀是兒童成長的必需品,它能以卓越的象征和隱喻方式建立起一個超越世俗的、永恒的、完美的世界,灌注給兒童一種積極的、精神生命。而教師要多為學生輸送契合他們心靈,能令他們的心靈產生感動、悲憫和無限美好遐想的作品,在閱讀指導時要精心設問,注重“三性”“三指”,引導學生把作品讀懂、讀透,獲取豐富的理解、多元的感悟、精神的滋養。

【參考文獻】

[1]朱自強. 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法[M].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2015. 9

[2]蔣軍晶. 閱讀教學第四講[EB/OL].http://blog.sina.com.cn/u/2209572007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市科教新城實驗小學)

猜你喜歡
指事字源會意
李學勤《字源》形體說解辨證舉例
求“源”有度,識字有“法”
“會意”讀書法
畫說漢字——百
小學字源識字教學的策略研究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意象閱讀:讀出文本的真與美
《識字7》(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會意”與“欣然”
為啥我們沒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