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非農產業就業與城鄉收入差距關系研究

2018-05-14 08:55張倩
財訊 2018年4期
關鍵詞:經濟運行差距經濟學

張倩

城鄉收入逐漸擴大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采,我國 城鄉收入差距從1978年的2.57逐漸上升到3.13,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的發展就很好的避免了上述問題,農村非農產業就業作為一種“離主不離鄉”的生產方式,有利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農村非農產業就業 城鄉收入差距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已經成為阻礙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成為重中之重。農村非農產業就業作為一種“離土不離鄉”的生產方式既可以避免轉移到非正規部門過程中產生的成本,又可以獲得高于從事農業生產的收入。

農村非農產業就業與城鄉收入差距概念

(1)農村非農產業就業

對農村非農產業的界定理論界是一致的,農村非農產業是指農村中的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批發貿易業、餐飲業和服務業,包括農村中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農村非農產業就業是指農村中從事農業就業以外的就業類型。農村主要的經濟體是農業,同時也包括一定的非農經濟,農村中非農經濟廣義上來說就是農村非農產業。從事農村非農產業的就業人員即非農產業就業人數。

(2)城鄉收入差距

城鄉收入差距一般采用城鄉收入差距指數來度量。用來度量城鄉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標有三個:城鄉收入比、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城鄉收入比指標沒有反映城鄉人口所占的比重,不能準確度量城鄉收入差距;基尼系數是將總人口劃分為不同的收入階層,所度量的是總的收入差距而不是對城鄉收入差距的準確度量,且城鄉收入差距也不能從總收入差距中分離出來;泰爾指數對兩端收入的動比較敏感,因而能更好地度量城鄉收入差距。

農村非農產業就業與城鄉收入差距現狀

(1)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現狀

農村非農產業就業是農村非農產業就業中最具代表性的產業形式,在農村非農產業就業中占得比重也最大,作為一種“離土不離鄉”的產業形式,自身具有獨特的優勢。

農村非農產業就業在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一是發展速度明顯放慢。1997年的農村非農產業就業增加值增長18%,遠遠低于高速發展階段時的平均水平。二是技術相對落后。由于農村非農產業就業主要還是在農村或縣域,技術水平及人力資本相對落后,在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發展的后期,技術水林的落后導致其遠遠落后于城市中其他部門的發展。

(2)城鄉收入差距現狀

從新中國建立初期,為了快速實現趕英超美,從1953年開始實施一五計劃,全國范圍內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一切為了工業的發展,農業也為工業服務,這給原本農業基礎薄弱的中國帶來了嚴重的后遺癥,農業更加落后,依靠農業為生的農民收入降低,生活水平下降,而重點發展重工業的城市居民收入逐漸增加,這就使得城鄉收入差距產生并越來越大。而之后的改革開放并沒有明顯改善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反而使其擴大的更快,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歐美國家原生態的工業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商業部門出現的時機不正確,影響了商業部門在工業化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導致我國城鄉收入差距越來越大。

農村非農產業的經濟學理論

(1)以經濟效益為基本理論范疇形成的農村非農產業理論

農村非農產業經濟學是研究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經濟運行規律的,其理論體系的主線是經濟運行,把經濟運行的經濟效益作為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范疇。為了使農村非農產業經濟學的研究不致于和其它經濟學科相同,就要從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的實際出發,尋求其區別于其它學科的質點。按照這一要求,農村非農產業經濟學所要研究的經濟效益,其基本質點在于資金的保本增殖。這主要是從價值形態上反映經濟效益。保本增殖是農村非農產業經濟村器名重含義中的一層重要含義。是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經濟效益的重要特征。

以價值的保本增殖為中心形成農村非農產業理論,是比較科學的。農民擺脫自然經濟的束縛,從土地上轉移出來去從事非農產業,是為了增加收入,這是不言自明的,而他們從事農業生產則是為了獲取農產品,在價值形態上虧本也要生產。另一方面,與國營企業比較也不一樣。國營企業實現經濟效益,很重要的是使用價值形態,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而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由于沒有完全納入國家計劃,所以,它的經濟效益的內涵在使用價值上就不明顯。因此,以保本增殖為質點的經濟效益是農村非農產業就業賴以生存和健康發展的基礎,它自然也就貫穿于整個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經濟學理論體系之中。

農村非農產業經濟學,以經濟效益為理論核心,較好地體現了農村非農產業經濟運行的主體目的性即謀求價值增殖,使盈利最大化,同時,也符合農村非農產業經濟運行的進程。謀求經濟效益,是農村非農產業生產經營的最初動機,它決定著農村非農產業的起步,也決定著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壯大,更決定著農村非農產業的未來,因此理論研究與歷史的發展是一致的??傊?,農村非農產業謀求價值增殖作為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經濟運行的核心是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的商品經濟特征決定的。作者就是以價值增殖為質點的經濟效益為基本理論范疇,貫穿于整個分析研究之中,從而展開對農村非農產業經濟運行的研究與探索的。

(2)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的農村非農產業理論

該理論主要運用新制度主義方法,對中國農村非農產業的演化邏輯及其歷史地位進行了系統分析。該理論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在于:其一,20世紀末大規模的企業改制已使農村非農產業就業退出了歷史舞臺,現在正是對它的歷史地位做出總體評述的恰當時機。其二,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的發生和發展構成了中國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內容,肉而成為轉型經濟學秘不可少的一部分。

該理論的創新之處在于:第一次對中國農村非農產業就業從計劃經濟體制的內在矛盾中產生、在市場化改革中發展、隨著體制轉型而進行改制的演化邏輯及其歷史地位進行了系統的總結。

[1]王亞飛,楊寒冰,唐爽,城鎮化、產業結構調整對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機理及動態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15(3):57-61

[2]張傳勇,資源要素流動配置與城鄉一體化發展一基于我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財經論叢,2011( 11):3-8

[3]楊曉軍,中國農戶人力資本投資與城鄉收入差距: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3(4):13-22

[4]李賓,馬九杰,勞動力流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基于生命周期視角[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 11): 102-105

猜你喜歡
經濟運行差距經濟學
基于微信公眾號的西方經濟學教學研究
經濟增長總體平穩 經濟運行預期穩定
2018年1—12月成都市經濟運行情況
變壓器經濟運行分析與應用
變壓器經濟運行分析與應用
2016年1—11月全市經濟運行簡況
2016年1—4月全市經濟運行簡況
課桌和電腦的差距好大
幻想和現實差距太大了
雷人的經濟學原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