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根,世界人

2018-05-14 16:38徐璐嶺
知識文庫 2018年14期
關鍵詞:天主教工場學徒

徐璐嶺

探索上海近代城市文明的發展軌跡,你會發現,它是與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十九、二十世紀,上海已經成為了一個“國際化”的城市。來自美、英、法、德、日本、印度、東歐、東亞、東南亞……各個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定居在上海,多元文化在商業、文學、藝術、建筑、工藝、音樂等領域相互碰撞交融,一派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景象,而徐家匯地區是這一“多元文化”和諧并存發展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在徐家匯地區曾經還存在著一種西方天主教文化。鴉片戰爭后,道光皇帝下達弛禁天主教上諭,西方天主教耶穌會的傳教士們前赴后繼來到上海。1847年,傳教士們在徐家匯建立了江南傳教區的中心會院,此后一系列宗教、科學、文化、教育、慈善機構也隨之興建,土山灣孤兒工藝院便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傳教士們不僅帶來了西方新的文化藝術形式和技藝,并逐漸與上海本土文化相融,在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內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多元文化”藝術教育形式。院內出品的許多藝術品曾多次代表中國參加法國、比利時、美國等多個國家的世界博覽會并屢獲殊榮,還培養了諸如張充仁、徐寶慶等一代代享譽世界的中國藝術名家??梢哉f,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在西方藝術在中國的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海派文化的淵源,是中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先導,開近代上海乃至中國風氣之先。

本文試從土山灣多元文化形成的淵源,土山灣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培養模式、教學體系構建、教學方法及內容,土山灣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啟示等方面著手,剖析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如何培養具有“中國根,世界人”格局和精神的藝術人才,還原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整體面貌。

土山灣的地理位置大致位于現在上海市徐匯區徐家匯以南,主要集中在今裕德路,漕溪北路地區。之所以得名土山灣,是由于其處于肇嘉浜、法華涇和蒲匯塘三河交匯的轉彎處,形成一個天然的灣嘴,又因為林則徐為兩江總督時,推動河道疏浚工作,上海地區疏通肇嘉浜,而挖泥堆土于此,形成一個小土山,所以人們形象地取名為“土山灣”。

1864年,西方天主教耶穌會在此購買土地,將土山墩削為平地,建立了土山灣孤兒院,并設立了許多工藝場。不曾料想,就是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卻因“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在中國近代藝術教育史、美術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等上留下了濃墨重彩、輝煌燦爛的一筆。

土山灣孤兒工藝院自1864年建立,直至1960年結束,歷時近百年,先后收養了近萬名孤兒和貧困幼童,工藝院為解決孤兒長大后的謀生能力和江南地區宗教用品的需求,引進并傳授西方藝術技藝,同時又融入了本土文化,培育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及觀看世界的視野,造就其“中國根,世界人”的人生格局。土山灣出品的油畫、水彩畫、雕塑、印刷制品、中西家具、工藝木雕、金屬制品等,遍及全國,名揚海外。院內的畫館被譽為“中國西洋畫之搖籃”;木工部所制作的工藝品“能與歐洲最好的工場媲美”;花玻璃工場是“中國彩繪玻璃的第一出品處”;印書館是“中國近代印刷技術的引領者”……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培養和造就了一代代工藝美術人才,也陶冶了一批批海派藝術大師,如美術教育家周湘,攝影大家安敬齋,畫家徐詠青、張聿光,建筑師潘克恭,印刷師邱子昂,雕塑大家張充仁,海派黃楊木雕大師徐寶慶等,可謂人才濟濟,綿長深遠。

1 土山灣多元文化形成的淵源

土山灣多元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它有其很深的歷史和政治淵源。

首先,徐光啟的學習、接受并向國內介紹西方科學文化的過程是土山灣多元文化形成的歷史淵源。追根溯源,土山灣多元文化的形成與明末文淵閣大學士、“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徐光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徐光啟1562年出生于上海,此時正值明末社會衰敗落后之時,亟需從外界汲取營養,以獲取新的活力。當時的西方天主教耶穌會掌握著最先進的思想和科學文化技術,西方傳教士們紛紛抵達中國,傳播天主教教義以及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文化技術知識。其中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最早開拓者之一,徐光啟便是通過他“開眼看世界”。1605年,徐光啟和利瑪竇攜手共同翻譯了古希臘數學名著《幾何原本》前六卷,是首部譯成漢文的西方數學名著。1612年,他與意大利傳教士熊三拔合譯《泰西水法》,為中國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中國中世紀最重要的一部關于農田水利科學的著作。1629年,晚年的徐光啟奉旨修歷,在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的協助下,他將中國傳統測天制器的優秀方法與西方第谷天文體系相結合,最終編撰成《崇禎歷書》,破除“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提高日月食和其它天文計算的精確度,奠定了后三百年天文歷法的基礎……徐光啟勇于正視中國學術的弱點,他向西方學習的目的之一是“思窺其象數之學,以救漢宋以來空言論學之失”,即以西方的數學思維來彌補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從而實現他畢生以來的“富國利民”的理想。1633年,徐光啟在北京病逝。1641年,徐光啟歸葬于肇嘉浜和法華涇兩水匯合處(今上海徐匯區南丹路光啟公園),他的后裔自此守墓而居,故稱為“徐家匯”。為了更便利地向西方學習最先進的科學文化,徐光啟不僅自己入了天主教,他還在自己的親友和上海農莊的佃戶中發展教徒,他的家人、族人中有很多也成為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在徐光啟的影響下以及他的家人、后代的大力支持下,徐家匯地區成為了傳播天主教文化的重鎮以及中西方科學文化交融的重要載體。

其次,鴉片戰爭后,禁教令取消,西方傳教士紛至沓來并興建天主教文化設施,這是土山灣多元文化形成的政治淵源。1720年,清政府開始禁止傳習天主教。1723年,清政府正式頒布禁教令。此后的一百多年時間里,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教活動轉入地下秘密進行。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古老中國的大門被打開,清政府的禁教令也有所松弛,耶穌會傳教士迅速在上海得以卷土重來。1842年,法國巴黎省耶穌會借鴉片戰爭之機,派遣法國傳教士南格祿等來上海傳教。此時僅上海耶穌會里,來自西方各個國家的傳教士就達36人。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與西方國家簽訂了《黃埔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迫使清政府徹底取消了對天主教長達一百多年的禁令。這些不平等條約為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打開了大門,也為天主教在上海徐家匯地區建立各種機構提供了依據。1847年,天主教江南教區選擇具有天主教歷史淵源的徐家匯建立了耶穌會會院,并實施“江南科學計劃”。此后,一系列天主教科學、教育、文化、慈善機構陸續興建,如:天文臺、博物院、藏書樓、公學、教堂、大小修道院、圣母院、孤兒院等,至二十世紀初,徐家匯地區已經成為近代中國最具規模與影響的天主教文化重鎮。其中,天主教耶穌會于1864年在土山灣建立了慈善機構:土山灣孤兒工藝院。

2 土山灣多元文化藝術教育概述

土山灣孤兒院及其工場是在西方天主教耶穌會的直接影響與需求下創辦的,由西方修士擔任“理院”,之后也有中國人出任。所以總的來說,它是以西方文化藝術為載體,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下,滲入了中國的文化藝術形態,建立了適于自身長期運營的模式,并在客觀上對中國近代藝術教育、院內孩童的人生格局和精神起到了啟蒙與推進的作用。所以,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土山灣的多元文化藝術教育依然有著獨特的魅力和借鑒的價值。

2.1 土山灣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培養模式

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內的工藝工場是由西方傳教士建立的,院內藝術教育模式也是由他們帶來,可以說是西方藝術教育的整體移植,有很深的西方藝術教育模式的烙印。因此,土山灣孤兒工藝院的藝術教育的理論基礎可以從西方藝術教育中追本溯源。在西方藝術教育史中,最為重要的兩種方式是以師徒傳承制為基礎的工場教育和具有現代意義上的學院教育。

西方封建社會的中世紀盛期,隨著新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形成,經濟飛速發展,藝術也隨之繁榮,這就強烈的刺激和推動著藝術生產和工匠的培養,以往的建筑師、雕塑家、畫家等已不再是修道院里的修士,而成為城市中的手工業者?!肮觥本统蔀榱艘粋€從事藝術活動以及藝徒們接受技藝訓練的主要機構和場所。西方師徒制的教育模式都是在工場中由師傅帶徒弟開始的,這種師徒相授的過程是非常嚴格的。師傅和學徒幾乎整日生活在一起,關系非常密切,時刻都有接觸與交流。聰明的有天賦的學徒在幾年內有可能晉升為助手,助手協助師傅管理工場并管教學徒。在整個學徒期滿后,師傅會對學徒進行嚴格的成績認定,成績合格后,由師傅發給一張培訓證書。如果再能通過一些權威性的考試,學徒就有可能獲得進入師傅行列的資格,成為獨立的藝術家,另立門戶,開設自己的工場。像烏塞羅、馬薩喬、喬托等這樣的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藝術大師都有在師傅的工場中當學徒的經歷。

隨著西方各國文藝復興思想的不斷深入,政治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大眾對藝術的追求達到了空前絕后,贏得了教皇、王公貴族的青睞和民眾的愛戴,藝術家們的地位也隨之逐步提升。此時,藝術家們已不能以位列地位卑賤的工匠為滿足,他們開始注重自身人文素養的培養和藝術理論造詣的積累。此前占主導地位的工場不能滿足藝術家們進行更深層次藝術教育的需求,于是,各工場的教育形式逐漸開始轉化,單純師承的藝術教育模式趨于系統規范,開始有了明確的研究對象和教學體系,以培養人文學者型的高雅藝術家為目的,并構建純藝術理論,教學內容也更為嚴謹和規范,強調理性和科學性,設置數學、透視學、解剖學、素描等課程,標志著學院式藝術教育模式初步形成。

回到土山灣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培養模式,對比以上歐洲“工場制”和“學院式”兩種藝術教育模式,可以說土山灣在組織形式上與西方工場式的藝術教育具有非常強的相似性,而在教學方法與課程設置上則具有西方藝術學院基礎技能培養的特點。

2.2 土山灣多元文化藝術教育教學體系的構建

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建立的原因之一是為了滿足當時江南地區大量的對宗教用品的需求。因為這些宗教用品從歐洲直接運送來中國不僅時間長,而且成本巨大。所以,土山灣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教學體系主要是圍繞這個需求而建立的,也就是為了生產宗教用品,進而培養宗教藝術人才。后期,隨著土山灣各個工場的不斷發展壯大,院內生產的藝術品類型也不僅僅局限于宗教題材,也承接一些大眾定制的世俗題材類藝術品。另一方面,土山灣孤兒工藝院期望院里的孩童們能夠接受中西文化融合下的教育,掌握一個得以安身立命的能力,過上溫飽甚至富足的生活。

所以,土山灣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教學體系是圍繞著以上兩個目的而構建的,大致可以歸結為,男性兒童入院后,先經過簡單的中西文化教育——半工半讀式學徒——工場實習生——正式學徒——滿師參加工作5個階段。

2.2.1 初級小學教育階段

土山灣初級小學階段的基本期限為四年,采用學年升級秋季始業單軌制,學科和普通學校一樣,不同的是,學生每天還要重復望彌撒、行禱告和教理問答。一般而言,孩童在孤兒院經過四年的文化基礎知識學習,能粗通文字、寫算,即可從初級小學畢業。1941年,孤兒院改組,小學便定名為慈云小學。

2.2.2 高級小學(半工半讀)教育階段

土山灣高級小學階段的基本期限為二年,升入高級小學后,早晚仍繼續學習各科基本知識,如:公民、經濟、史地、計算、外國語等,使將來學成后具備充分的國民常識與道德基礎。其余時間便到孤兒院內的各個工場,在師傅的帶領下學習各種技藝。其中聰穎的學生,則可被送進匯師、徐匯公學等進一步深造,重點培養,以期成才。

2.2.3 實習班教育階段

在完成了前兩個階段的宗教、文化教育后,學生升入實習班,即為各工場的實習生,每天九小時工作,為期二年。孤兒院會按照每個人的天資秉性、才能性情,因人而異安排他們進入相應工場。

2.2.4 學徒期

當他們接近10-12歲的時候,實習班畢業后,他們就要正式進入工場轉為三年學徒,每個學徒在各個工場都會輪流做一段時間,由師傅與自己選擇能力與水平相適應的工場,作為自己學徒的所在,根據不同的情況,其學徒時間為3-6年不等,以繪畫為最長。每一個車間都由一個耶穌會的修士領導,并由車間的師傅助教,通常這些師傅都是土山灣出徒者來擔任。

2.2.5 滿師后

快滿十八歲滿師的時候,土山灣的學徒們主要有兩條出路:一是留院工作,取得“老司務”即正式工人的資格;二是外出自謀職業。事實上,更多的學徒們選擇留在土山灣孤兒院繼續工作,根據他們的工作情況和出勤率來領取工資。剛開始的時候每個月7到8個鷹洋(18到20法郎);最高的收入則可以達到每個月20到30鷹洋(50到75法郎)。這樣的工資水平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已實屬不低。

2.3 土山灣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教學方法及內容

土山灣之所以能夠出品出遍及全國、名揚東亞和歐美的油畫、水彩畫、雕塑、印刷制品、中西家具、工藝木雕、金屬制品等,之所以能培養和造就出一代代工藝美術人才、陶冶一批批海派藝術大師,與其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教學方法和內容密不可分。

藝術教育中最基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技藝訓練,無論表達何種情感,藝術形式的多樣性都需要得到豐富的技藝支持。而土山灣內的孩童們所接受的藝術教育,不僅包括各個藝術工場的技藝訓練,也承載著“樹人”的目的,即培育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及觀看世界的視野,造就其“中國根,世界人”的人生格局和精神。

土山灣孤兒工藝院自1864年建立,直至1960年結束,歷時近百年間先后創立了印刷部、照相部、發行部、木工部、五金部、中西鞋作、圖畫部、彩繪玻璃部等工藝工場,下面筆者將簡要介紹其中3個最主要的工場的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

2.3.1 畫館

土山灣畫館,前身為“徐家匯畫室”,由西班牙人范廷佐、意大利人馬義谷于1851年在徐家匯老堂創辦,主要從事教堂藝術創作。范廷佐教授素描和雕塑,馬義谷教授油畫技法和傳授油畫顏料研磨、顏色調制技術。1872年,范廷佐和馬義谷的中國學生陸伯都和劉德齋將畫室遷入土山灣孤兒工藝院。

畫館教授的主要科目分為水彩畫、鉛筆畫、擦筆畫、木炭畫、油畫和雕塑等,學徒必須嚴格掌握基本西洋畫法和顏料制作,從初學劃橫豎粗細不同的線條開始,通過臨摹、寫生,采用透視、明暗、敷色等手法,從事步驟嚴格的繪畫工藝。同時,土山灣畫館也讓學徒在學習過程中接觸大量西方一流水平大師們的繪畫和雕塑作品,開闊眼界,比如雕塑藝術承襲意大利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后來又追慕法國現代派雕塑大師羅丹;油畫技巧沿襲意大利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后期又融入了法國印象派畫風;水彩畫則模仿法國著名水彩畫家維涅爾。土山灣畫館在保持西洋繪畫技法的同時,還融合了中國繪畫的筆墨元素,強調用中國畫來打底子,形成了土山灣畫作的獨特風格,洋溢著一股濃郁的“中西合璧風”。

土山灣畫館是最早向中國人系統傳授西洋畫技藝的美術機構,它培養了中國水彩畫第一人徐詠青、上海創建美術學校第一人周湘、早期西畫教育家張聿光、著名雕塑大師張充仁等一批西畫人才,丁悚、杭稚英等都曾在畫館學習過,徐悲鴻、劉海粟、陳抱一等美術大家也和畫館有過千絲萬縷的關系。這些藝術大家們在土山灣畫館的啟蒙下成為了中國近現代西方繪畫藝術的傳播者和美術教育的開拓者、先行者。徐悲鴻更是盛贊土山灣為“中國西洋畫之搖籃”。

2.3.2 木工部

土山灣木工部,是土山灣孤兒工藝院中最早設立也是最大的工場。木工部又細分細木工場、雕花間兩個工場,附設油漆部,油漆各色器具。木工部早期以制造教堂工藝品著稱,當時中國天主教各地教堂的祭臺、圣像、圣器等裝飾用品,大多由土山灣木工部制作。澳門、香港以及越南、菲律賓、日本等地教堂的高級裝飾,也有很多采用土山灣木工部的作品。發展到后期,木工部也會根據客戶的要求,依托其精美的雕刻工藝,制作包括椅子、櫥、寫字臺、柚木長沙發等家具用品。在上海的歐洲人,尤其是英國人、德國人和美國人非常喜歡土山灣的家具,稱土山灣木工部“可以與歐洲最好的工場媲美,是真正的杰作”。

土山灣木工部的工藝品制作有著嚴格的工藝流程和良好的質量控制。在技法上,體現了我國傳統雕刻工藝與西方雕塑藝術的有機結合;在題材上,融入了我國的民間傳說和西方的生活場景,圓雕、浮雕、金銀彩繪,精彩紛呈、充滿了創意。土山灣中國牌樓、86座中國寶塔模型、比利時中式小樓、彩繪玻璃雕花櫥柜等木工部作品曾參展包括世博會在內的多次中外盛會并屢獲金獎。木工部也涌現出諸如建筑大師潘克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黃楊木雕”創始人徐寶慶等在內的一批批工藝大師。

2.3.3 印書館

土山灣印書館創辦于1867年,在引進石印、珂羅版和照相銅鋅版印刷等先進技術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相比商務印書館,土山灣印書館的技術曾一度領先20年。土山灣印書館遠東聞名,每年出版中西文書刊達百余種,內容涵蓋科學、人文、教育、社會和宗教,語種包括法、英、德、意、拉丁文等。印書館編輯出版的《漢學叢書》,其中五本獲得了法國出版界的最高榮譽——儒蓮漢學獎。土山灣印書館是天主教在中國創辦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出版機構,也是上海乃至中國近代印刷技術的引領者。

1796年,德國人發明了石版印刷技術。印刷原理是在具有多孔性、善吸水、質地細密,且能較長時間保留水分的石版石上,用脂肪性物質直接描繪、書寫圖畫和文字,再經過化學腐蝕而制成的印版,直接放到石印機上進行印刷。

珂羅版印刷技術是一種照相平版印刷工藝,俗稱“玻璃版”,由德國人于1869年發明。印刷原理是以玻璃為版基,涂上明膠印刷質,通過照相制版把圖像反映到膠質上,根據水墨相斥的著墨原理,然后用無網點印刷的方式將印品印刷出來。

照相銅鋅版印刷技術可分銅版和鋅版兩種,1855年由法國人發明。原理是將原稿拍攝成陰像底片,貼敷在涂有感光層膜的銅鋅版之上進行曝光,底片上的圖文即可轉移到銅鋅版表面,再經化學藥液腐蝕處理,制成圖文高于版平面的金屬凸版,上版印刷。

土山灣印書館百年間出版的各類書籍鋪就了一條黃皮膚的人們與其他膚色的人們之間的道路,架起了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3 土山灣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啟示

英國哲學家羅素曾在《中西文明比較》中寫道:“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過去已被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鑒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摹仿阿拉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則仿效拜占庭帝國……”正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才使得這些文化在自身的發展中不斷地向外汲取營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世世代代延續下去。

在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內,西方傳教士們不僅將先進的西方藝術技藝一絲不茍地傳授給學徒們,為他們打下牢靠的基礎,同時又讓學徒們認識、了解并尊重自身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價值。而學徒們也在此多元文化藝術教育過程中包容了雙方文化差異造成的認知差異,產生了情感共鳴,進而表現出中國人具有的勤奮、智慧與創新,并逐漸自強崛起,成為了具有“中國根,世界人”格局和精神的文化藝術人才。

多元文化藝術在土山灣獲得萌芽與勃發,土山灣出品的藝術品雖然是采用西方技藝游刃出的作品的感性直觀,而散發出的卻是顯而易見的中國氣質。屬于土山灣學徒們的技藝不是單純的對西方技藝的復制,而是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熔鑄在藝術品中。土山灣出品的藝術品,連同“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名稱本身,無疑是對中西方燦爛文明相交融的永久記憶。

(作者單位:上海市徐匯區土山灣博物館)

猜你喜歡
天主教工場學徒
今日菜色
手藝網+手藝工場
如何處理好干與學的矛盾
芬蘭大多數學徒是成人學習者
滄州教會學校創建歷史及其影響
基督教與天主教的沖突
創造與創生
康雍時期的天主教
聯想打印工場體驗分享
創新工場:李開復暫別的這一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