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對北非地區援助統計分析

2018-05-15 08:44熊青龍鄭欣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8年12期
關鍵詞:北非

熊青龍 鄭欣

[提要] 本文研究中國對北非地區援助的波動特征,分別從援助規模、援助方式、資金來源、援助增長率、援助占當地GDP比重和援助占當地接受援助總額(不含中國)占比等六個方面展開分析。探討產生波動的主要原因,認為中非經濟狀況、地緣政治和人道主義是產生援助波動的主要因素。本文認為援助波動不能完全避免,但應增加援助連續性、加強國際協調、提升援助能力建設,以減少援助波動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中國對外援助;北非;援助波動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援助波動對減貧影響的模擬、檢驗與援助分配優化”(項目編號:GJJ160789)

中圖分類號:F810.456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3月26日

引言

長期以來,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受援地,北非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受援地區,習慣上為撒哈拉沙漠以北廣大區域,即蘇丹、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埃及、南蘇丹。整個北非地區由于深受自然條件限制、政局不穩定,大部分國家經濟水平較低。當前北非國家正處在轉型期,國家的主要任務是消除貧困、改善民生。

中國一貫重視對非援助,長期以來中國對非洲的援助金額占中國對外援助總額的一半。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力的增強,中國逐漸提高包括北非地區在內的對外援助規模。有資料表明:援助波動是影響援助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升中國對外援助效率,梳理中國對外援助波動特征顯得尤為必要。

一、中國對北非援助變化和波動統計

21世紀以來,中國對北非地區援助總體不斷增長,然而在援助方式、資金來源結構、援助增長率、援助占當地GDP比重、援助占當地接受援助總額比重方面都存在較大的波動。

(一)援助規模變化統計

1、援助規模在波動中增長。從表1可知,盡管從2000年到2014年援助總額有所波動,中國對北非援助總額在21世紀明顯增加。2011年援助總量跌到近年來的最低點4.207億美元,到2012年援助總額激增至峰頂27.758億美元。2000~2014年中國對北非的援助總流量從0.321億美元上升到13.216億美元,增長了41倍,總體規模顯著增加。(表1)

2、援助對象逐漸擴大。從表1可知,2000年接受中國援助的北非國家有蘇丹、摩洛哥和突尼斯三國。蘇丹接受援助資金0.263億美元,占援助總額的82%。到2014年這一比例降至62%,援助資金為8.260億美元。2014年,除了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其他國家均接受中國援助。援助資金依次為蘇丹8.260億美元(占總額的62%)、摩洛哥4億美元(30%)、南蘇丹0.581億美元(4%)、埃及0.244億美元(2%)、突尼斯0.130億美元(1%)。摩洛哥由2000年的0.028億美元(9%)增長為2014年4億美元(30%)。突尼斯由2000年的0.029億美元(9%)變為2014年0.130億美元(1%)。

3、新世紀以來中國對北非地區援助中蘇丹接受援助總額最大,累計達80.038億美元,占北非總額的67%。埃及(20.922億美元),摩洛哥(9.910億美元)分別占17%、8%。累計總額最少的為突尼斯1.549億美元(1%)、利比亞3.030億美元(2.5%)、阿爾及利亞1.019億美元(0.8%)、南蘇丹3.854億美元(3%)。

需要注意的是,北非各國受援次數各不相同。接受援助資金次數最多的是蘇丹,從2000年至2014年每年均接受中國援助資金。其次是埃及11年,摩洛哥9年,突尼斯9年。次數最少的國家有利比亞2年(2009、2011年接受援助),阿爾及利亞4年(2002、2003、2004、2010年接受援助),南蘇丹5年(2008、2011、2012、2013、2014年接受援助)。

(二)援助方式變化統計。中國對北非援助的方式有債務豁免、債務重組、出口信貸、獨立的技術援助、捐贈、不含債務重組的借貸、提供獎助學金及其他,其中債務重組資金為零。首先,援助方式上,中國側重于貸款,累計資金達88.318億美元,占2000~2014年援助總額的73%。出口信貸累計總額17.384億美元,占比14%。獨立的技術援助和提供獎助學金累計總額最低,兩者占比之和不到1%;其次,援助方式向多樣化發展。2000年援助包括捐贈、借貸和其他方式,到2014年援助方式增加為出口信貸、技術援助、捐贈、借貸和其他方式。貸款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其他占比逐年減少,捐贈穩中有升。2000年,其他占總額的73%,捐贈和貸款分別占比10%,18%。2014年發生了戲劇性變化,貸款占總額的84%。捐贈和其他分別占比8%和2%;再次,新世紀以來,債務重組次數為零;獨立的技術援助僅在2014年提供過1次;2004年提供獎助學金1次;債務減免次數為3次,分別在2001年、2007年和2010年。出口信貸7次、其他10次、捐贈15次以及借貸14次。(表2)

(三)援助資金來源變動統計。通常,援助資金主要來自政府機構,如中國發展銀行、中國商務部、中非發展基金、中國大使館領事館、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人民銀行、中國政府指定機構,以及工商銀行等國企。2000~2014年累計達到120.325億美元。其中,中國商業部和中國大使館領事館未提供援助資金。大部分資金來自中國進出口銀行,累計58.828億美元,占49%。30%的資金來自中國政府指定機構,達36.197億美元。20億美元來自中國發展銀行,占17%。其余資金來自中非發展基金、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進出口銀行取代中國政府指定機構成為主要資金來源方。2000~2001年,中國對北非國家的援助資金全部來自中國政府指定機構。自2002年開始,中國進出口銀行參與援助,和國家指定機構一起成為援助資金的主要來源。2003年,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援助金額1.506億美元,占比66%;政府指定機構提供金額0.777億美元,占比34%。2014年,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援助達10億美元,占比76%,成為當年的主要資金來源;政府指定機構提供2.216億美元,占17%。

國家機構及國企援助資金逐年增加,比重大幅增加。2003年,中國人民銀行援助資金0.100億美元,占當年資金總額的1%;2009年,中非發展基金和中國工商銀行參與援助,資金合計5.200億美元,占當年總額43%;2012年,中國發展銀行達19億美元,占68%。(表3)

二、中國對北非援助波動特征統計

(一)中國對北非援助增長率波動統計。新世紀以來,中國對北非援助不斷增長,但增長率波動較大。雖然年平均增長率超過98%,但部分年份出現負增長。2001年較2000年增長57.80%,2014年較2013年增長了161.62%。2002年迎來第一個增長小高峰,2001~2003年三年連續正增長。2004年增長速度減緩,2004~2010年增長率頻繁上下波動。2007年漲幅跌至冰點-81.80%,2012年增幅最高,達559.80%。

從表4中可知,中國援助北非國家的重點在于蘇丹。蘇丹的增幅直接影響到總體趨勢。蘇丹和總體趨勢相同,2001~2003年三年連續快速增長,2003年蘇丹的受援資金增長率達到365.93%;2004年進入波動期,上升緩慢,穩中求進;2011年降至-80.96%后,2012年激增到1185.01%。2013年跌入冰點-96.76%,2014年達到頂峰1549.92%。蘇丹的年平均增幅高達255%。(表4)

北非國家中年平均增幅最大的國家是阿爾及利亞,4年平均增幅高達1888.17%;其次是埃及,年平均增幅1366.50%;年平均增幅最低的是利比亞,為負增長。

(二)中國對北非援助規模占當地GDP比重波動。中國對北非的援助金額不斷增加,同時當地經濟規模也不斷增長,因此國際援助占當地GDP比重起伏波動較大??傮w看,統計時段內中國對北非提供的援助占當地GDP之比波動較大。2000年中國對北非地區援助占當地GDP總占比為0.01%,2014年總占比增長到0.17%。2000~2003年中國對外援助事業剛剛興起,援助額節節攀升。2000年最低,總占比為0.01%,2012年總占比突增達到頂峰0.39%。北非國家中,中國援助占當地GDP之比最高的是蘇丹,平均每年占比0.07%。2003年中國對蘇丹援助占當地GDP比值高達5.05%,2013年最低,0.07%。中國援助占當地GDP之比最低的是阿爾及利亞。(表5)

(三)中國對北非援助占世界(不含中國)對當地援助總額比重波動。國際上非常重視對北非國家的援助,對北非的援助總額不斷增加,短短十幾年已經增加了十幾億美元。其中,埃及收到的援助最多。統計期間世界(不含中國)對埃及援助總額達241.853億美元。蘇丹、摩洛哥緊隨其后,分別達到207.708億美元和163.693億美元。突尼斯僅排第四位,75.808億美元。隨后依次為南蘇丹(從2011年開始接受國際援助)、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

從二戰結束后,全世界已累計給非洲提供了超過兩萬億美元的援助。作為新興援助國,中國更是不斷加強對非洲兄弟的援助。由表6可知,中國對北非地區援助占世界(不含中國)總援助額總比重有大幅變動。從2000年的1.29%增長到2014年的13.34%。2012年中國對北非地區援助占世界(不含中國)對當地援助總額之比達到峰值39.12%。(表6)

中國對北非地區援助占世界(不含中國)援助比值最高的北非國家是利比亞,其次是蘇丹,最低為突尼斯。

三、中國對北非援助波動原因分析

從前文可知,中國對北非地區的援助總體規模不斷增長,從不同指標看也存在較大波動。影響援助波動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具體到中國對北非地區援助看,導致這些波動的原因主要包括中非經濟發展狀況、地緣政治和人道主義因素。

(一)中國與北非地區經濟發展原因。第一,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長,為提升對北非援助提供了基礎保障。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2014年中國GDP總量破10萬億美元。從中長期看,國內GDP逐年遞加,且增長勢頭良好,因此中國有能力提高對北非地區的援助規模;第二,雙邊經貿聯系緊密程度存在差異。中國與北非各國間的經貿聯系并不完全相同,導致各國間的援助存在較大的差異。比如,中國與蘇丹長期存在緊密的石油貿易,中國對蘇丹的援助也最大。而在不同時期,中國與北非各國的經貿關系并不完全穩定,因此也導致援助規模在時間上的不穩定波動;第三,重大合作平臺的刺激。最為重要的是中非合作論壇的刺激作用,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對中國對北非的刺激作用較明顯,雖然其后每3年召開一次首腦會議,然而其刺激作用緩慢下降;第四,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率波動較大,總體呈下降趨勢,中國往往根據國內經濟情況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這些考慮自然導致中國對北非的援助增長率波動較大;第五,北非地區各國經濟增長也存在波動情況,使得中國對該地區的援助占各國GDP比重波動較大。

(二)地緣政治原因。第一,中國與北非各國的國家關系波動會引致部分援助波動。中國與北非各國的國家關系緊密程度存在較大差異,對中國友好的國家中國所提供的援助更多。這將引起中國與各國的國際關系的波動;第二,中國與西方爭奪非洲的競爭,這些競爭導致受援國接受援助產生波動。21世紀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重新重視加強對非關系,援助也成為其重要手段。一段時間內導致其對北非的援助增長,使得中國對北非地區所接受援助總額的比重呈現波動下降趨勢;第三,北非國家常有內亂或內戰,因而受援助次數、受援助金額都受影響。2005年蘇丹政府簽署了《全面和平協議》,結束了長達22年的內戰;2011年7月南蘇丹獨立;由于大國插手、中東地區的政治變化,利比亞等國政局長期動蕩;突尼斯在2010年終于實現了國內和平、民主的政治愿望,可是周邊國家大批難民流入國內,嚴重影響、拖累本國經濟。這些地緣政治原因都會影響到援助,導致不穩定。

(三)人道主義原因。第一,北非地區人道主義危機頻發導致援助波動。進入21世紀后,因自然災難、恐怖主義、內戰、顏色革命等原因,北非地區的人道主義危機頻發。這些事件促使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提供了更多人道主義援助,由于人道危機的偶發性和突然性,導致人道主義援助也存在較強的偶發性和非穩定特征;第二,中國在應對不同人道危機的能力并不完全相同。人道援助是對外援助的基礎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中國的救援能力也大大增加了。然而,中國在應對不同人道主義危機的能力并不平衡,中國在應對自然災害方面有較多的豐富經驗。而在應對貧困、疾病、戰亂和恐怖主義方面的能力相比西方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因而一旦北非爆發人道危機時,中國的應對能力和支援力度存在差距,從統計指標看會產生援助波動。

四、研究結論和啟示

中國對外援助對政治、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對外援助模式。比如,援助規模持續增長、借貸成為援助的主要手段、資金來源以政府機構為主。中國對北非地區援助的主要特征為:中國對蘇丹的援助增長率最大,對蘇丹援助占當地GDP占比最高;對當地援助占世界對當地援助總額比重最大的利比亞;援助各項指標常常出現波動且波動較大;各國接受援助的次數差別較大。

從上文可知,中國對北非地區的援助具有較大的波動特征,影響這些波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中國與北非經濟狀況、地緣政治和人道主義因素??梢哉f,援助波動是不可避免的,但減少援助波動的負面影響卻十分必要。

為此,國際社會應該確實減少援助波動性,加強合作,建議做好以下幾點:第一,中國應增強援助連續性,避免波動過大。不僅要避免援助資金的巨大波動,而且要增強對各國援助的連續性。加強援助的制度建設,形成一系列的法律規范,并確保制度的落實。這不但可以防止援助國與受援國的資源浪費,增強援助的有效性,還能減少受援國的沉重負擔,提高援助的質量和針對性;第二,加強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協調,維持援助的穩定。避免對各國的援助出現巨大差距,防止資源分配不均。作為傳統援助國,西方發達國家在國際援助事務中不僅有豐富的經驗和知識,還掌握了龐大的資源、完善的管理制度。既是援助國,又是受援國的中國在需求和發展問題上積累了大量經驗,有了成功的發展模式,對于其他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比傳統援助國更具意義。發展中國家和西方發達國家可以在交流中分享學習,協調互補;第三,增強援助能力建設,加大對人道主義的援助。從前的援助只關注減少貧困,現在的援助重點轉向培養受援國的自主發展能力,合理利用自有資源、加強非洲自主創新能力。和平與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目標,貧窮、疾病和恐怖主義活動與全世界都分不開。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非洲應該利用已有資源與周邊國家形成新的產業鏈,建設自己的貿易通道。

主要參考文獻:

[1]張春.中非合作的政策空間變化與應對戰略[J].西亞非洲,2015(3).

[2]張麗娟,朱培香.美國對非洲援助的政策與效應評價[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8(1).

[3]李小云,武晉.中國對非援助的實踐經驗與面臨的挑戰[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猜你喜歡
北非
北非花園
北非四國為美食申遺“和解”
北非路癡來集合
大數據視野下西亞北非與中國經貿合作人才需求與培養模式分析
Wild Boar野豬 & Peacock孔雀
北非印象·摩洛哥
多元整合與重構的藝術——當代北非實驗影像
兔子與斐波那契數列
非洲水泥工業現狀
政治、社會和工業的辯證肖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