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歷史維度窺探西方音樂美學

2018-05-16 08:54王凱錕
戲劇之家 2018年8期
關鍵詞:音樂美學

王凱錕

【摘 要】在西方人的腦海中,“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這一觀念相當牢固,但是,對于該領域進行的專項性或歷史性研究目前仍然不夠充分,存在于西方人思維中的隨著歷史變遷而演變著的審美意識,我們的研究還是相當薄弱。因此,文章試圖在現有文獻資料的基礎之上,以18世紀前西方音樂文化發展的各個有代表性的歷史階段為順序,盡可能地揭示出不同歷史時期的情感論音樂美學思想的真實面貌,使我們對西方音樂文化的認識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

【關鍵詞】音樂美學;情感論;和諧觀;表情說

中圖分類號:J6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8-0066-02

一、古希臘羅馬時期

古希臘羅馬時期,關于音樂與人之情感間的內在聯系的問題,相關理論有“和諧觀”、“模仿說”、“凈化論”等。

畢達哥拉斯學派①所提倡的“數的觀念”和“和諧體系”在音樂上得以具體實現,即通過計算琴弦之間的長短比例確定出音樂之間的和諧關系。這一原則同樣被運用到對人的觀察上來:一方面,身體美“在于各部分之間的比例對稱”;另一方面,人的魂靈也被一種內在的“和諧”所影響著。他們認為,人與外部世界之間有著同聲相應的契合關系,一旦碰到和諧的外部世界的事物,人就會自然而然與之產生感應。正是基于這種認識,畢達哥拉斯學派堅信音樂具有熏染靈魂的力量,但只有好的音樂才能起到凈化靈魂的作用。

“模仿”是西方早期文藝理論及美學思想體系中的核心范疇,據歸納,古希臘人使用模仿一詞所表達的意思主要有以下三種:性格的塑造、仿效自然的范本和行為方式、對事物表象即外部特征的模仿。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32)將音樂、繪畫、戲劇等主要藝術形式都歸為“模仿藝術”的范疇,并指出人的不同心情、態度和性格能夠在音樂中得到反映。在這里,亞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情感論音樂美學思想的兩個最基本的原則——“表情性”和“現實性”。

二、中世紀時期

中世紀的音樂思想帶有濃厚的神學色彩,古希臘的音樂表情觀在該時期繼續延續和演變著,“禁欲主義”音樂觀居于主宰地位。

中世紀神學理論家們接受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音樂的本質——即比例與數的觀念,他們也同樣相信普遍和諧的信條。但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思想家們所感興趣的并不是具體的、感性的、實踐的音樂,而是絕對抽象化的、形而上的一般理論。在音樂實踐中,教會的神父們將用來表達人類情感的旋律都視為邪惡的因子,他們譴責世俗音樂對聽眾的所謂迷惑性、刺激性和腐化性。在這種形勢下,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希臘傳統思想中關于音樂表情的學說受到了冷落。

盡管中世紀的音樂思想領域籠罩在濃厚的神秘主義和禁欲主義的氣氛之中,但在當時一些觀念較為超前的音樂理論家、思想家當中,已然奏響了文藝復興運動的前奏曲。公元6世紀中葉,卡西奧多(Cassiodorus,480-575)就已經提出了音樂實踐分類法,把音樂研究劃分為“和諧學”、“節奏學”和“韻律學”三部分,這種劃分顯然繼承了古希臘音樂思想中屬于亞里士多德的部分傳統觀念。12世紀至13世紀期間,以騎士歌曲為代表的世俗抒情音樂蓬勃發展,那些身披鎧甲、手執長矛的騎士們在具體的創作實踐中把音樂真正實現為一種表現情感的藝術。繼騎士歌曲之后,民間音樂迎來了它的繁榮期,牧歌、獵歌、敘事歌等音樂體裁紛紛涌現。人們已經從音樂實踐中深深地體會到:音樂是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傳達人的情感體驗的一種有效手段。

三、文藝復興時期

真正把音樂看作一門與人的情感不可分割的藝術,情感論音樂思想作為各類近現代音樂美學理論中最有影響力的學說之一,其發端還是應當歸根于文藝復興運動②。

眾所周知,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場深刻的人性解放運動。所謂“解放”,一方為理性的弘揚,二為感性的拓張,具體體現為科學的發展與藝術的繁榮。音樂作為藝術大家庭中的一名積極分子,也勢必不可避免地受到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并在音樂思想領域中確立了“以人為本、以情為主”的近代情感論音樂美學思想的基本原則。至此,中世紀的神學家們所標榜的“宇宙音樂”或“天體和諧”等形而上的神秘主義觀受到了猛烈的抨擊。

該時期涌現出大量藝術價值較高的作品及體裁,例如流行于法國的尚松,所表達的就是根植于現實的世俗生活,反映出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喜怒哀樂;起源于意大利的牧歌,則更傾向于把音樂的表情性與描繪心理的戲劇性聯系在一起。另外,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音樂也逐漸出現世俗化的傾向,這一事實在馬丁路德(Mantin Luther,1483-1546)發起的16世紀德國宗教改革運動中得到了最集中的反映,具有世俗特色的宗教音樂對眾生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因為它把對上帝的信仰同人們情感的表述有效地結合在了一起。

四、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時期的藝術家們在藝術創作上明顯存在著某些共同的東西——即更重視動態的、更有力度的情感狀態表現語匯。歌劇的誕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這種要求。

情感表現問題在歌劇的初期創作中被視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論題,對歐洲17世紀歌劇藝術的發展貢獻最大的作曲家蒙特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在創作思想上就是一位徹頭徹尾的情感論者,并把自己開創的音樂風格稱為“激情風格”(Concitato)。而17世紀末18世紀初以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59-1725)為代表的拿波里樂派③,在情感表現方面則更注重對情感類型的概括與劃分,并且在樂隊的配置和使用上也采用了許多類型化的表情手法。

在同一時代的德國音樂思想家中,“音樂修辭學”理論的應用更加引人注目。但有關修辭學與音樂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研究,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就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了,德國音樂理論思想家們所做的是試圖將古人的思想與實踐予以整理、總結,使之更規范、更系統,從而順應巴洛克音樂的情感表現的需求。

巴洛克時期的情感論音樂美學思想的意義就在于,把古希臘羅馬時期以來產生、形成、演變的音樂表情觀念發揮到極致,為后人繼續探索音樂藝術的本質而提供了更多有價值的支持。

情感論音樂美學的思想理論貫穿于西方音樂文化的各個歷史階段,但如何解決好音樂美學研究中歷史與理論相結合的問題,仍然是對我們重大的考驗。尤其在我國,音樂美學理論建設尚處于基礎階段,我們只有對西方音樂思想的歷史演變和發展成果潛心研究、鑒別,取其精華、為我所用,才能最終建立起屬于中華民族的音樂美學思想體系,為民族文化在該領域的偉大復興而致力奉獻。

注釋:

①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所創立的集政治、學術、宗教三位于一體的組織,成員多是數學家、音樂學家、天文學家。

②盛行于14到17世紀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興起于意大利,以后擴展到西歐各國。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之一。

③巴洛克時期的三大歌劇派別之一。

參考文獻:

[1]邢維凱.情感藝術的美學歷程--西方音樂思想史中的情感論美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董娟.試論中世紀基督教音樂與其中的情感表現[J].北方音樂,2014(9).

[3]黃宗權.“音樂修辭學”與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美學解讀[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3).

猜你喜歡
音樂美學
音樂家白居易的雙重音樂美學思想
不可復制的貝多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