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婦女節應該改名嗎?

2018-05-19 05:12
新城鄉 2018年4期
關鍵詞:婦女節女王女神

每一年的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但近年來,每到這一天,大街小巷和網絡上的廣告,你會發現這個節日似乎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改名了,變成了“女神節”“女王節”。就連3月7日的“女生節”好像都比“婦女節”三個字喊得響亮一些。

需要契機讓“婦女”好聽起來

“婦女”一詞,古已有之,泛指女性,原本是一個很中性的詞。

但是在現代漢語中,“婦女”逐漸吸附了一些負面的潛在含義。人們通常使用的詞包括“家庭婦女”“農村婦女”“保護婦女兒童”,大都帶有底層、弱勢的含義。

2007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張曉梅提交提案建議將“三八婦女節”更名為“三八女人(性)節”。張曉梅認為,在現代人的普遍認識里,“婦女”是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女人,有知識的年輕女性多不會用“婦女”代指自己。

不過在語言的競爭中,無論“女人節”還是“女性節”都沒有贏得市場,脫穎而出的反而是“女神節”“女王節”。那么我們能否順應潮流,用“女神節”“女王節”來替代“婦女節”呢?答案很明顯,不可以。

“女神”“女王”雖然使用越來越廣泛,但缺乏嚴肅性。有人還認為,“女神”“女王”反映出對女性的物欲化傾向:她們雖然看起來高高在上,但男人只要花錢就能買得她們的芳心。

其實,詞語選擇的困境也是歷史上女性社會地位的一種反映。歷史上,女性的故事大多是由他人代言,是他人在稱呼女性、描述女性,以致至今都沒有一個約定俗成、涵蓋面廣、完全中性的女性對自我的稱呼。

其實我們應該換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既然“婦女節”已經是廣泛使用的書面用語,何不既來之則安之?如果越來越多獨立、自主的新女性理直氣壯地過婦女節,也許“婦女”一詞的弱勢含義也許就會逐漸淡化以至消失。我們需要一個契機,讓“婦女”好聽起來、新潮起來。

改個名字更有時代意義

女性本身不待見婦女節,當然是對這個節日的來歷及其賦予女性的意義缺乏深刻的認識。為什么有人不想過這個節日?我的第一感覺是,問題出在婦女這兩個字上。婦女是一個集合詞,泛指一切成年女性,但對個體,它貌似指的是年齡偏大的女性。

那么,就個體而言,我們所說的婦女與女生就有著年齡上的不同。在口語中,女生指的是比婦女年輕的群體。因此,高校的女學生,是不愿意把自己劃在婦女這個范圍內的。這就是為什么女生節一經山東大學提出,立馬就得到了全國各高校學生的響應,很快就形成了燎原之勢的原因。

另外,婦女這個詞毫無疑問是有政治色彩的,尤其是當它與勞動兩個字組合在一起時。婦女節的全稱是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但在中國,它的名字叫國際勞動婦女節。勞動的婦女,回到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它是把非勞動的婦女排除在外的。

我想說的是,像婦女這種政治色彩濃厚的稱謂,不受這個時代女性待見或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個人覺得,我們是否應該考慮順應這種潮流,中國婦女報的官方網站叫中華女性網,我想,它是與這個時代合拍的。

順應歷史的潮流,不是斬斷歷史的傳承,婦女節的實質是爭取平等爭取權利,這個節日的意義不言而喻,無論如何都不能廢掉,它用它的歷史提醒所有女性,性別平等只有通過抗爭才能夠實現。但是,改變它的名字,或許在這個時代會具有更新的意義。

猜你喜歡
婦女節女王女神
婦女節
“女王”
“女神”不易做
三國漫——婦女節
女王之忠犬
女王之忠犬
直銷她魅力——婦女節特別策劃
婦女節的由來
女神犯二的爆笑瞬間
女神犯二的爆笑瞬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