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芻議

2018-05-21 09:40周楊龔維忠
出版廣角 2018年5期
關鍵詞:學術期刊期刊轉型

周楊 龔維忠

【摘 要】 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正處于數字化期刊向數字期刊的過渡階段,在長期實踐中,探索出加入數據庫、自建門戶網站和開發專業APP等多樣化的轉型路徑。面對數字化盈利模式不明確、體制機制限制以及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學術期刊應堅持學術質量為王,創新學術期刊產品形式,并順應移動化大趨勢,實施移動優先戰略,同時布局全媒體,構建立體化傳播格局,最終才能實現跨越發展。

【關 鍵 詞】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數字出版;移動出版

【作者單位】周楊,《礦冶工程》雜志社;龔維忠,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5.005

全球新一輪數字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數字技術對出版生態的重塑,傳統學術期刊在出版傳播方式、產品形式、盈利模式和競爭優勢等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以數字出版為代表的數字化轉型日益受到政府和讀者的青睞,已成為學術期刊打造出版競爭新優勢、搶占未來出版發展先機的關鍵。

作為傳播新思想、新發現與新創造的重要陣地以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橋梁和紐帶,我國學術期刊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做出了許多有益的努力和嘗試,經過十余年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長足進展。但具體到個刊,我國學術期刊的數字化仍面臨許多問題,包括傳播效應、期刊管理體制機制、盈利模式和數字出版產業鏈上下游的利潤分配等。

一、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現狀和問題

《2016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顯示,2016年,我國共出版期刊10084種,其中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和第二批認定的學術期刊共6449種[1],占比63.95%。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不僅關系著學術期刊自身的生存發展,更關系著我國科研軟實力的提升、出版傳播形態的轉變,以及出版產業乃至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盡管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學界一般認為期刊數字化轉型至少包括兩個階段:數字化期刊和數字期刊。數字化期刊是基于傳統紙質期刊的數字化期刊,即利用數字化技術改變紙質期刊內容的載體形式和用戶閱讀方式,主要體現為介質多元化、推廣網絡化和傳播立體化[2]。而數字期刊則是一種植根于互聯網的全新出版方式,完全脫離紙質載體,以數字內容的編輯出版為流通介質,以互聯網或電信為流通渠道,以網上支付或電信支付為交易手段,完全實現在線收稿、審稿、編輯加工、組版和發行等編輯流程[3]?,F階段,數字化期刊與數字期刊并存,學界認為后者代表了行業發展方向。

經過十余年的探索和積淀,我國學術期刊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并積累了相應的經驗,但仍面臨許多問題。當下,我國學術期刊在數字化轉型上持被動觀望態度的居多。

1.意識被動,動力不足

學界與業界都清楚,我國學術期刊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并沒有占據主導地位,由于缺乏明確持續的盈利模式,無論是自建網站還是新媒體運營都沒能帶來顯著的可量化利益,因而轉型意識被動,能力和動力均不足。當前,許多學術期刊創建的門戶網站在內容、欄目及功能上嚴重雷同,對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的應用也僅限于申請開通試運營階段,除了偶爾發布期刊目錄、編輯部新聞等消息推送,更多學術期刊的微信公眾號及微博淪為常年不用的僵尸號。學術期刊對新媒體的應用還非常有限,僅僅只是形式上的作秀[4]。

在與網絡出版運營商的博弈與利潤分配中,學術期刊常常處于弱勢。學術期刊通過向知網、萬方和維普等大型數據庫提供論文資源并獲取分成收益。然而,網絡出版運營商在市場博弈中占據了產業鏈的主導地位,壓縮了內容供應商等其他環節主體的競價空間,導致收益分配失衡[5]。學術期刊每年收到各數據庫的報酬非常有限,這些報刊僅占各數據庫版權費收入的10%左右[6]。以中國知網為代表的大型商業數據庫的目標不止停留在收益分成上。2017年,中國知網推出了學術期刊開放獲取與出版經營合作業務,力圖包攬期刊排版印刷發行,以強大的平臺強勢瓜分與搶占市場,并聯合500余家學術出版單位開創學術論文首發出版新模式,免費為各出版單位提供網站設計、在線采編和參考文獻校對等一系列配套編輯出版系統,以增強學術期刊對數據庫的依附程度。在強大的網絡出版運營商面前,學術期刊在新型出版產業鏈上的籌碼和談判話語權日漸式微。

2.傳統期刊管理體制機制的限制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學術期刊的產生具有計劃經濟色彩,在主管主辦制度下,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大量重復辦刊,造成我國學術期刊布局結構嚴重失衡,一直呈現全、散、小、弱、重的結構性問題[7]。一方面,學術期刊在實行跨單位、跨學校的深層次合作上仍存在許多障礙;另一方面,學術期刊在學術資源和人財物資源上依附于主辦主管單位,所能創造的經濟效益十分有限,而所創造的社會效益又無法量化,因而,學術期刊編輯部在單位中常常處于邊緣地位,難以受到重視。此外,在主辦主管單位有辦刊資金撥付的條件下,部分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既缺乏市場的明確利好,也缺乏主辦主管單位的夾逼,因而動力不足。由此,中國特色的學術期刊體制和市場機制給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帶來重重困難[8]。

3.專業人才缺乏

體制機制限制帶來的首先是數字化人才難以引入的問題。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期刊數字化人才既要懂專業,懂出版,又要懂數字技術。然而,在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主管主辦的體制下,單個的學術期刊編輯部大多不具備人員聘用權,加之,由于編輯部處于單位的邊緣部門,院校能夠給予的福利薪酬根本無法吸引既懂專業又懂新媒體技術的人才。此外,我國雖已成為學術大國,但離學術強國仍有相當距離。由于評價機制與職稱評定對論文發表數量的要求,學術論文出版呈浮躁化、泡沫化和粗糙化傾向。

二、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的依據與必要性

數字技術與出版業自結合之日起便顯示極大優勢,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1.數字化本身的優勢

互聯網、大數據及云計算構成了現代創新活動的基礎,借力互聯網技術,學術期刊不僅可以加快刊發速度,增強出版時效性,推動新成果的快速傳播,還可以擴展出版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傳遞更豐富的信息,從而滿足讀者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知識需求。

(1)加快刊發速度,增強出版時效性,推動新成果的快速傳播

目前,我國科技期刊出版時態分為以下幾種:數字版滯后于印刷版;數字版與印刷版同步;數字出版略先于印刷版;首發出版。這四種模式時效性逐漸增強。2017年10月16日,中國知網與首批合作的436家學術期刊編輯出版單位發布了學術論文錄用定稿網絡首發聯合公告,開啟了我國學術期刊首發出版新模式,將期刊已錄用、初步定稿或定稿稿件以單篇或整期的形式通過中國知網平臺優先出版。根據中國知網在2017年12月22日舉辦的“網絡首發期刊編輯出版業務培訓班”上所公布的數據,自2017年10月以來,中國知網收到 519家網絡首發期刊提交的 8900 余篇稿件,正式發表 7400余篇,全球下載量迅速達到32.7 萬篇次,其中單篇最高下載量達 1.90 萬次。由此可見,這種即定即發的首發出版模式可使論文刊發時間大大縮短,有助于搶占創新研究的首發權,推動新成果的快速傳播,同時延長了論文的傳播周期,提高了被發現、被引用和被轉化的概率。

(2)擴展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傳遞更豐富的信息?;ヂ摼W技術使得現代形態紙刊、增強出版方式等可極大程度擴展出版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提供圖文聲像兼備的表達方式以及紙刊之外的資源和服務。

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與智能手機的普及給讀者的閱讀習慣乃至生活方式帶來了顛覆性變化,全面解構了傳統的出版理念與方式?;诙S碼的掃描方式可將線下紙質期刊與線上新媒體有機結合。武漢理工數字傳播工程有限公司開發的rays系統將二維碼應用發揮到極致。通過rays系統,編輯可隨時隨地創建系統庫所提供的應用并進行個性化編輯,同時生成一個二維碼并將其刊印在紙質版上供讀者掃描。每個二維碼都代表一個小程序,包括直播、投票、問卷調查、問答和題庫等。rays系統基于二維碼提供應用服務,其價值在于為出版業提供了一種數字化轉型的新模式,且通過大數據提取及分析技術,可溯源讀者的閱讀痕跡,準確掌握讀者的需求。

除了利用二維碼,學術期刊數字化的方式還有增強出版方式。增強出版方式簡言之就是在數字出版物中植入多媒體和超鏈接元素,包括圖、表、照片、視頻音頻、實驗方法及過程、正文涉及的表格及擴展數據和過程討論等附加文件。增強出版方式極大地擴展了作者表達的空間,可呈現的內容是傳統紙質載體的數十倍,乃至數百倍。

2.讀者閱讀方式改變

學術期刊聚合了一系列主題相關的學術論文,而論文的內容并不因載體改變而改變,對一種載體的選擇意味著對另一種載體的排除,至少是降低另一載體購買的可能[4]。讀者購買整本期刊所需支付的貨幣成本和心理成本都較高,而當前以中國知網為代表的論文數據庫不僅能提供某一主題的系列相關文章,還支持單篇下載。

歷年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近五年,我國成年國民綜合閱讀率持續走高,但期刊閱讀率持續走低,由2012年的45.2%降至2016年的26.3%,而數字化閱讀率卻由2012年的40.3%增至2016年的68.2%。與閱讀率相適應,期刊人均閱讀時長也由2012年的13.19分鐘降至2015年的8.83分鐘,且2016年呈繼續下滑趨勢。由此可見,傳統紙質期刊不斷式微,正日漸失去讀者。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近五年,我國期刊平均期印數逐年下滑。學術期刊專業性強,受眾面窄,傳播范圍有限,發行量本來就小,面對讀者閱讀方式的改變,紙刊發行量持續萎縮。

3.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及大力扶助

早在2010年,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就印發了《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大力推動傳統出版單位數字化轉型,并提出“到2020年,傳統出版單位基本完成數字化轉型,其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的運營份額在總份額中占有明顯優勢”的發展指標。2015年4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出版等戰略性新興出版產業。

除此之外,國家更是將對數字出版的大力扶持和產業規劃連續寫入我國新聞出版業的“十二五”“十三五”發展規劃。2017年12月15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了“到‘十三五期末,數字出版營業收入達到9600億元,年均增速不低于17%,其中,數字期刊收入達到37億元”的發展目標。傳統媒體數字化進階、新舊媒體融合的頂層設計為我國學術期刊的轉型發展指明了目標,提供了機遇。

三、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的方向和路徑

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同期刊的數字化起點、進度、推廣力度及資源占有等差異較大,難以提出統一的發展路徑,應鼓勵各期刊編輯部根據自己的辦刊能力和水平,嘗試走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9]。盡管我國學術期刊發展路徑及方式各有側重,但總體而言應堅持學術質量為王,創新學術期刊產品形式,并順應移動化大趨勢,實施移動優先戰略,同時布局全媒體,構建立體化傳播格局。

1.堅持學術質量為王,創新學術期刊產品形式

數字化時代,我們面臨的是國際化的競爭,學術期刊的出版本質是植根于讀者需求,提升學術價值。學術期刊應在堅持提升學術質量的前提下,創新學術期刊產品形式,不斷探索數字化語境下適合互聯網的新表達形式,著力生產好的產品,使學術期刊數字化進程由簡單相加邁入相融。

首先,學術期刊要堅持質量為王,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學術產品。優質的內容資源始終是構建期刊品牌的根本,是各刊社競相爭取的對象,在數字化浪潮中,誰對內容資源擁有更強的整合與拓展能力,誰就能擁有真正的核心競爭力[10]。其次,學術期刊還要加快刊發速度,對優質科研成果迅速做出反應,通過首發出版等方式即定即發,及時推廣傳播,搶占創新成果的首發權。再次,學術期刊要借助超鏈接、二維碼等數字手段,豐富論文的表達方式及呈現形式,提供圖文聲像兼備的附加資源,拓展論文的廣度和深度,以適應數字時代碎片化、個性化、可視化和直觀化的閱讀需求。最后,學術期刊在產品設計上要盡可能便于讀者閱讀、獲取、溯源、引用和傳播,以節約讀者對信息的搜索和使用成本。

2.開放獲取的差異化,內容資源的多元化利用

當前,我國學術期刊的數字化盈利模式可以看作是紙質期刊原有盈利模式的線上順延,主要集中在內容傳播、期刊廣告及增值服務上,數字化優勢并未得到足夠釋放,有待深入挖掘。

在內容傳播上,當前學術期刊主要通過與中國知網等數據庫合作,獲取有限的收益分成,而在自建網站上實行全文免費開放獲取,雖暫未實現明確的現金轉化,但給刊物帶來了可觀的流量。與紙質期刊以整期為傳播單位不同,數字化期刊以單篇論文為傳播單位,因而學術期刊可以嘗試差異化全文開放獲取,采取一部分資源免費、一些優質資源付費的模式,還可以將自身擁有的內容資源進行重構、深加工,按主題、學科或專業等類別聚合擴展傳播,并對優質論文中有價值的附加延伸內容、元數據等打包推廣傳播。對期刊廣告,期刊出版機構除了在學術期刊網站上刊登廣告,還可以通過在免費開放獲取的文章后嵌入廣告實現連帶推送。除此之外,深耕微博、微信公眾號,構建與原刊優勢互補的新媒體傳播平臺也是實現學術期刊廣告營收、推行增值服務的重要手段。學術期刊應當不斷深挖現有盈利模式,豐富并深化“內容+廣告+增值服務”的多元化經營路徑,謀求數字化的持續發展。

3.同類聚合,集約化發展

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是一個長期培育的過程,期間需大量的資金投入,而單刊力量薄弱,無力負擔,且分散經營,難以產生規模效益。當前,我國學術期刊的集約化模式主要分為三類:其一,借助中國知網等第三方大型商用數據庫平臺實現聚合;其二,實現同一主辦主管單位旗下的刊物資源聚合;其三,實現同專業、同學科和同類型學術期刊的橫向聯合[11]。我國絕大多數期刊因受限于各為其主的機制,要實行跨單位、跨學校的深層次集約協同仍存在許多障礙,且單刊基本不具備集團化經營能力,因而通過同類橫向聯合實現集約化發展是較為可行的方式。集群內的單刊可共享刊群的品牌資源和傳播效應,集群所帶來的專業性、規?;图s化等優勢可大大降低生產和營銷成本[12]。此外,單刊在與大型商業數據庫的博弈中往往處于弱勢,橫向聯合刊物集群的增多對大型商業數據庫構成沖擊和競爭,有利于提高刊群的整體議價能力,增加學術期刊的談判籌碼,同時倒逼商業數據庫為學術期刊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4.順應移動化大趨勢,實施移動優先戰略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5G技術、人工智能不斷進步與完善,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新媒體必將引領媒體發展方向。在我國成年國民閱讀媒介中,手機媒介獨占鰲頭,占據了用戶絕大多數的時間。讀者閱讀的小屏幕化、移動化、碎片化和淺閱讀化轉變倒逼學術期刊必須順應移動化大趨勢,實施移動優先戰略,建立并優化適應智能手機端的移動化采編系統、傳播系統、閱讀系統及讀者互動系統。目前,許多學術期刊使用的在線采編系統和網刊系統能實現手機移動端投稿、審稿、查稿及論文傳播,但總體而言仍是電腦端的附屬延伸,移動端用戶體驗還有待優化。在文章閱讀上,大多學術期刊仍需下載pdf全文后才能閱讀,為此,我們應積極探索學術期刊適合手機端閱讀的格式轉換。此外,讀者碎片化、淺閱讀化的轉變為期刊內容拓展提供了契機。學術期刊可在提供專業性強學術論文的同時,通過微信、微博等平臺提供與之相關的科普類讀物,打造與刊物定位一致、優勢互補的移動閱讀平臺。

5.全媒體布局,構建立體化傳播格局

在自媒體時代,幾乎每種媒介都積累了數量龐大的用戶,然而單一的傳播渠道不足以覆蓋刊物的受眾,單一的內容生產也不足以滿足讀者個性化需求。當前,學術期刊應積極發揮自身積累的期刊品牌優勢,以傳統紙質刊物為基礎,全方位多渠道入駐互聯網,全媒體布局,搭建多渠道傳播平臺,構建立體化傳播格局,為讀者提供載體多樣的媒介選擇權。隨著微博、微信、博客、手機報、APP和短視頻等載體不斷涌現,新媒體功能日趨豐富,用戶對各類媒介的差異化訴求使不同媒介呈多樣化的特征。學術期刊應強化自身對內容資源的整合與拓展能力,根據不同媒介的表達特點和用戶差異提供適合該媒介傳播的內容,以碎片化表達應對碎片化閱讀,以直觀化表現應對直觀化認知,以可視化象征應對可視化語境,以實時性速度應對實時性需求[13],以此吸引更多用戶,達到傳播效用的最大化。同時,學術期刊應將各媒介運營納入期刊整體戰略規劃中,實現媒介間資源的互融共通,形成載體多樣、渠道豐富和覆蓋廣泛的傳播矩陣[12],以擴大期刊影響力,強化期刊品牌,為學術期刊積累用戶、轉型升級和創造新的盈利點奠定基礎。

四、結語

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14],國家更是從頂層設計上將新舊媒體深度融合、一體發展作為關系行業生存發展的戰略工程,在資源配置上給予極大傾斜。這場時代大潮對任何學術期刊而言都是挑戰和機遇并存。學術期刊只有秉承優良傳統,同時不斷探索數字化語境下適合互聯網的新表達形式,創新出版模式,增強出版時效性,擴展內容廣度和深度,傳遞更豐富、更具價值的信息,才能不斷增強自身的實力,提升自身數字出版的競爭力,謀求跨越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新樂.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示第二批學術期刊認定情況[N].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7-02-06.

[2]姚晟,張婷,田方斌. 近十年來我國期刊數字化研究進展[J]. 出版科學,2016(4):62-66.

[3]郭黎陽,紀秀明. “互聯網+”背景下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的盈利模式[J].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125-128.

[4]曹晅. 新媒體環境下期刊數字化轉型與編輯能力加強——以學術期刊為例[J]. 學習與實踐,2015(10):135-140.

[5]于春生. 論數字期刊產業鏈價值創造與收益分配[J]. 中國出版,2012(17):33-37.

[6]李潔. 學術期刊的數字化轉型[J]. 新疆新聞出版,2013(2):61-62.

[7]曾絢琦. 我國學術期刊的數字化轉型及體制創新——“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的創辦啟示[J]. 科技與出版,2013(11):30-32.

[8]孫艷. 媒體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的轉型路徑[J].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129-132.

[9]吳建宇. 數字化環境下期刊出版和運作新模式探討[J]. 理論導報,2014(7):41-42.

[10]王秀玲,劉普. 我國學術期刊集約化的發展脈絡與對策研究[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12):1253-1258.

[11]策劃人語. “刊群”現象探微[J]. 傳媒,2015(17):4.

[12]李宇先. 搭建新媒體時代的立體傳播平臺[N]. 人民法院報,2015-01-17.

[13]劉奇葆. 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體[N]. 人民日報,2017-01-11.

[14]習近平.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EB/OL]. (2013-10-01)[2017-12-28]. http://politics.people. com. cn/n/2013/1001/c1024-23094554. html.

猜你喜歡
學術期刊期刊轉型
期刊更名啟事
期刊簡介
轉型發展開新局 乘風破浪向未來
航天器在軌管理模式轉型與實踐
學術期刊引證指標
學術期刊引證指標
期刊問答
轉型
河海大學學術期刊創辦百年
灃芝轉型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