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時期知識分子赴延安浪潮的形成及其啟示

2018-05-24 09:55顧婷婷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3期
關鍵詞:抗戰時期浪潮知識分子

【摘 要】 抗戰時期大量知識分子仁人志士由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奔向延安。知識分子赴延安浪潮形成的原因是:知識分子強烈的抗日救國責任感、使命感及愛國情懷的驅動;國共兩黨的鮮明對比、中共中央的熱切感召。當年知識分子奔赴延安的啟示有兩點:一是當代青年知識分子應具有家國情懷,責任意識;二是黨和政府要做好各個階段的知識分子工作。

【關鍵詞】 抗戰時期;知識分子;延安;浪潮;原因;啟示

抗戰時期的延安,是代表著自由、平等、民主的“圣地”和“樂園”。彼時,大量知識分子仁人志士由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奔向延安?!暗窖影踩ァ背蔀閻蹏嗄甑男撵`呼喚,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

1938年夏秋之間,知識分子赴延安浪潮達到了頂峰。據統計,這一年僅5至8月經八路軍辦事處介紹赴延安的知識分子達到近兩千三百人,每天都有近百人到達延安。1938年全年共計知識分子一萬余人奔赴延安。直至抗戰后期,延安形成了四萬余人的知識分子群體。

一、赴延安浪潮形成的原因

1、知識分子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及愛國情懷的驅動

“九·一八”事變后,中華民族面臨空前民族危機,懷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的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出路和自己的歸宿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斷。面對“走向何處”(淪陷區、國統區或延安)的問題,無數知識分子做出了正確的人生選擇,義無反顧地奔向延安。當時的進步知識分子們的普遍心理狀態正如李慎之先生所說:“只要你當年內心還有一點熱血、一點良知,你就不會選擇走另一條路”。

知識分子們奔赴延安的過程大都經歷了許多波折。其中,一些人受到家人的百般阻撓,有的悄悄離家,半路被家人攔截,幾經曲折,最后還是沒有放棄赴延安之路。多數去延安的知識分子在路途中歷經了各種艱辛曲折、艱難險阻。許多從華東、華南、西南、東南等地區去延安的青年,由于路途遙遠,風塵仆仆,辛苦跋涉,很多路程全靠步行,經過日占區還要經受敵機轟炸的危險。還有一些知識分子在赴延安途中遭遇國民黨的封鎖、阻攔、扣留甚至迫害,也絲毫沒有動搖赴延安的決心??箲饡r期奔赴延安的知識分子大多出身于官僚、地主、資產階級或小資產階級及富商家庭,能夠放棄原本優越穩定的生活條件,不顧家人的阻攔及途中的艱難險阻,選擇奔赴偏遠荒涼貧瘠的邊區延安,必然有著強烈的責任感、愛國熱情和堅定的革命理想。

2、國共兩黨的鮮明對比、中共中央的熱切感召

在中華民族面臨空前民族危機的時刻,國民黨政府對外推行“不抵抗主義”,對內封鎖追殺共產黨,壓制群眾抗日呼聲。而共產黨人始終堅持民族立場,高舉全民族抗日旗幟。全面抗戰爆發后,國民黨消極抗日,推行片面的抗戰路線,致使大量國土進一步淪陷。而共產黨始終堅持團結抗日的進步立場,使敵后戰場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國民黨的腐敗與共產黨的進步形成鮮明對比。知識分子們認識到,只有依靠共產黨才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抗戰初期,中國共產黨敏銳而深刻地認識到知識分子在壯大革命力量、奪取革命勝利上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視知識分子。為吸引更多人才到延安,抗戰期間中共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首先,1939年12月,中共中央發布毛澤東的《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文章,明確了黨的知識分子政策。要求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加入共產黨和黨的軍隊,對來延安的革命知識分子不加任何限制。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的陳云提出“要廣招天下士,誠納四海人”,“快下手”搶各種青年知識分子人才,強調各根據地要“形成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的環境與氣候”。政治上,中共要求在各級政權中實行“三三制”原則,吸收包括進步知識分子在內的人員參加抗日民主政權。工作上,中共根據“德才兼備”的原則將知識分子合理安排,很多外來知識分子都被委以重任。教育上,聯合一切不反共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大批吸收和鼓勵知識分子擔任中小學教員,包括分散在鄉村中的游離知識分子或半知識分子。中共使來到延安的知識分子們能夠各得其所,人盡其才。生活上,中共對外來知識分子關懷備至,予以特別優待。當時,發給一部分外來的當教員或主任教員的知識分子每月的津貼費遠遠超出紅軍出身的各級領導干部。其次,中共駐南京、長沙、武漢、重慶、西安、太原、桂林、廣州等城市的八路軍辦事處,應中共中央要求將吸引、組織知識分子到延安作為一項緊迫任務,均作為合法機構做赴延安知識分子沿途的組織、招待工作,負責將他們安全送往延安;中共在延安設立了交際處,專門負責接待和安置到延安的知識分子,根據其各自業務專長、生活特點進行合理安置。

其次,中共在延安大規模地創辦學校,面向全國招生,安置來自五湖四海的知識青年??箲饡r期,中共中央創辦了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延安女子大學等各類院校共十幾所,招收大批知識青年。為做好招生工作,黨成立專門的招生委員會。被譽為“紅色橋梁七賢莊”的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即是當時負責招生工作的中心。此外,中共大力開辦戰時青年訓練班,積極對知識青年加以大規模培訓并發展黨員。在整個抗戰時期,延安各類院校訓練干部共約20萬人。

此外,為更好地配合吸收知識分子工作,中共通過新聞報刊以及中外記者來延安實地采訪報道等,大力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以及延安的政治、法制、教育等情況,以擴大延安的影響力?!犊箲稹纷鳛榭箲饡r期的代表刊物,除了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報道抗日救亡運動情況,還刊登了有關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等學校的招生情況,并告訴有志于投考這些學校的青年前往延安的途徑。美國記者的《西行漫記》,對抗戰中的延安和共產黨作了紀實報道,此書出版后轟動了海外華僑聚集地乃至全世界。

二、啟示

1、當代青年知識分子應具有責任意識

回顧歷史,知識分子進步青年以其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歷史使命感,放棄安逸與享樂,在抗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促進了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在當代,在中華民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階段,青年知識分子更應肩負起社會責任,勇于擔當,筑牢信念,將“個人夢”融入“中國夢”;熱愛祖國,心系國家,堅定理想信念,主動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去,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奉獻自我,努力奮斗,譜寫青春的樂章。

2、黨和政府做好各個階段的知識分子工作

知識分子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知識分子能夠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智力支撐。黨和政府應始終重視知識分子工作,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充分信任知識分子。了解當代知識分子群體的新特點,掌握好知識分子隊伍的現狀,制定落實好知識分子政策,為廣大知識分子提供更好的學習、工作、生活條件,為國家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知識分子隊伍,從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中共北京市黨委黨史研究室.在抗日救亡的洪流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

[2]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3] 朱鴻召.延安文人[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顧婷婷,女,西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在讀.

猜你喜歡
抗戰時期浪潮知識分子
論抗戰時期馬克思主義著作的出版與傳播
浪潮發布人工智能“浪潮元腦”系統
新色彩浪潮
從《電影與播音》回望抗戰時期川渝電化教育的發展
抗戰時期遷黔軍事院校體育活動研究
對知識分子的希望
對知識分子的希望
知識分子
你是知識分子嗎?
浪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