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時代立傳 為勞動者塑像
——度錢松嵒《積肥圖》

2018-05-30 02:24
老年教育 2018年5期
關鍵詞:淤泥勞動者勞動

“為時代立傳,為勞動者塑像”,是美術創作的重要功能之一。勞動者的形象和他們所生活、勞作的場景,更是美術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在中外美術史上,出現了數不盡的歌頌勞動者形象的精品力作,婦孺皆知的如:米勒的《拾穗者》、庫爾貝的《石工》、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劉文西的《陜北老農》系列等等,皆為具有經典力量的勞動者美術形象。

在畫家的眼中,那些在我們看似簡單枯燥的勞動場景不僅不顯得乏味,反而是充滿情調和藝術美感的。在他們的筆下,一幅幅人物與環境相互襯托、相得益彰的佳作不斷地湍湍流出,并成為經典。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步入了經濟建設的正途。20世紀50年代至今的中國畫作品,記錄了國家建設從初期的百廢待舉、熱情朝氣到大干快上、欣欣向榮的質樸,以及改革開放的銳意進取和變革精神。這些作品中被塑造的美術形象,皆來源于勞動在三百六十行里的辛勤勞動者,以及我們可感可觸、熱情生動的生活場景,最終,通過畫家的毛筆化成了世代流傳的經典形象。拋開筆墨技巧不言,單從形式和內容、傳統和創新上來講,這批以勞動者形象為表現主體的中國畫作品,已然超越了畫面本身所體現的意義。

錢松先生可謂是那個時代美術創作者中的佼佼者之一。他的美術創作以山水著稱,他喜歡游歷并注重寫生,同時堅持在學習傳統的基礎上追求創新,形成了自身濃郁清新的藝術風格。他的創作立足整體氣勢、地方特征和時代精神,其中飽含了自己對祖國山山水水的熾熱情感,其作品中的山石、樹木、小橋、流水都煥發著人性的光輝,充滿活力。1960年,他懷著無限的創作熱情與傅抱石等畫友一道,歷經大江南北,進行了23000里的旅行寫生。經過此次寫生,他拋開了傳統的拐棍,胸襟大開,氣局拓展,創作激情如噴薄欲出的旭日一發不可收拾,隨之涌現了一大批驚世駭俗的佳作。

經過不斷的寫生實踐,他對生活的認識越來越深刻,眼前的社會現象和生活場景愈發生動、深深地融入他的藝術創作中去。他曾畫過一批表現現實生活,反映當時工農業建設的盛大勞動場面的作品,將那個時代大干快上的集體勞動場面生動地記錄于筆端,“為時代立傳,為勞動者塑像”成了他創作的重要部分。他那種“為人生而藝術”的創作姿態,昭然筆下。

《積肥圖》,是江蘇省美術館館藏的錢松先生的作品之一。他曾畫過多幅以太湖積肥為題材的作品,皆真實自然,將人們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定格在咫尺畫幅中。所謂積肥,就是把一切可以腐蝕、發酵的物質,腐蝕、發酵后產生生物菌肥,以此來提供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因為那個時候沒有化肥,農業生產全靠土肥,且農業生產的模式是集體化,以生產隊為單位作業,積肥也是一年四季的長期活計。無論春夏秋冬,積肥都是集體和農家日常的事情。

《積肥圖》錢松嵒紙本設色 51cm×35.8cm 江蘇省美術館藏

此圖描繪了太湖湖畔春暖花開、綠柳成蔭的陽春三月,某個“集體”或者生產隊成員于太湖挖淤泥積肥的情景。一起勞動的男男女女們滿面春風,干勁十足,充滿了勞動的激情。圖中人物大致分為三組。近處的15個人為一組,其中又分為三個工序:5人負責將收集的雜草切碎,4人負責將切碎的雜草扔進打撈上來的淤泥當中,其余6人負責用長耙將打撈上來的淤泥摟到草屑上使其摻雜。中景,撈滿淤泥的小船??吭诤?,船上的兩人正將淤泥卸上岸邊,其中一只滿載湖泥的小船正向岸邊駛來。遠景則是密密麻麻的挖泥小船,每只船上兩人一組,正在緊張地勞作著。圖中,人物形象生動,動作自然到位,畫家將盛大的勞動場面真實、自然地描繪了出來。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的本質區別,就在于中國畫是“傳情達意”的,是一種精神的表達?!斗e肥圖》所表現出的,正是在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之后所隱含著的勞動者發自內心的生產熱情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也是對當時全社會勞動者形象的塑造。

一幅《積肥圖》,勾起了多少人的回憶——里面不僅有他們過往的生活經歷,更是承載著那個年代無法尋回的快樂和激情。這就是美術作品本身的價值所在,也是超越咫尺畫幅內容所承載的意義。

猜你喜歡
淤泥勞動者勞動
蓮為何出淤泥而不染
致敬勞動者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勞動者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勞動者的尊嚴不應被“扔”在地上
熱愛勞動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
在云端
WK-G1固化淤泥填筑路基性能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