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暴力對青少年的影響

2018-05-30 09:47王睿
環球市場信息導報 2018年1期
關鍵詞:網民暴力青少年

王睿

研究發現網絡暴力對青少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為傷害,甚至可致受害者逃學或者有輕生的念頭。經過分析,我認為網絡暴力在青少年群體中之所以普遍存在,首先與網絡本身的匿名性有關,其次與行動盲目性、群體消遣性有關,更與青少年個體所生活的家庭與社會環境緊密相關。通過文獻研究發現,網絡暴力持續存在將對青少年造成諸多負面影響,例如面對輿論失去應有的判斷力和思考力、降低社會責任感和道德約束力、缺乏生命意識等,因此我們應當對網絡暴力實施有效的監控,加強網絡立法建設,規范網絡規則和網站行為,同時教育和引導青少年遠離網絡暴力以及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隨著互聯網普及率不斷提高和各類網絡服務持續發展,網絡暴力正在以其獨有的方式破壞著公共規則、觸犯道德底線,侵害領域逐步從公共空間涉及具體個人空間,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高度的重視。

網絡暴力概念界定

國內一般把“網絡暴力”當作一種利用電子郵件、聊天室、拍照手機、交友網站等互聯網手段,對他人進行侮辱、誹謗、騷擾之類的言語行為,尤其是“人肉搜索”和“網絡暴力游戲”;相反,英語國家對網絡暴力的認識要深刻的多,Heidi Bemdebosch等學者研究認為,網絡暴力至少包括這樣幾個特征:主觀上對受害者的有意傷害,客觀上對受害者的心理產生了持久的傷害;在頻率上需要多次反復;施暴者與受傷害者之間權力上的不平衡性,傳統暴力行為中的弱者有可能利用網絡媒體的匿名性特點成為網絡暴力中的強勢方;網絡暴力大都發生在熟人之間,而與由陌生人發起的網絡爭辯、網絡戲弄,及網絡病毒發布等行為不同。因而我們可以把“網絡暴力”定義為一種使用現代通訊技術,例如電子郵件、計算機、手機、攝像機等進行的惡意騷擾,使對方無法進行有效的自我保護,從而在身心兩方面造成了較大傷害的網絡侵犯活動。多個知名或不知名的人所進行的平等爭論或論戰不屬于網絡暴力。

網絡暴力的特點

行動盲從性

網絡暴力往往來自對某一事件的披露,但互聯網發布信息的隨意陛使得消息來源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得不到保證。而很多推波助瀾的網民在言論批評中表現得盲目、偏激、沖動、缺乏理智,有的甚至只是憑借新聞標題就義憤填膺。比如,《浙江金華一公安局長雇人在別墅區挖井引爆煤氣管》這一報道使東陽市公安局長俞流江迅速成為網絡熱議的對象。網友們質疑:哪來的這么多錢買別墅,這恐怕只是冰山一角。而后,更有匿名發貼者指名道姓,稱俞流江背后潛伏著一個帶有黑社會性質、稱霸一方的“永康俞家”,并羅列了一些“禍害永康人民”的滔天罪行。此貼四處匿名散發,成了網民們譴責的主要論據,也引發主流媒體關注。然而,金華市紀委發布調查結果表明:其聯體排屋的購置支出為其妻金偉錦的企業經營所得。匿名帖子指稱的其他事情,也逐一調查求證,結果發現都是子虛烏有,或者添油加醋,惡意誹謗。

身份匿名性

匿名性使得網上言行肆無忌憚,不負責任,不計后果。這可以用心理學中的去個性化理論來解釋。去個|生化是指處在群體中的個體不是以個人的方式來行動而是溶化于群體中,喪失個體可辨別性的一種狀態。它是網絡暴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原因[2]。

群體消遣性

在大量“人肉搜索”事件當中,窺探網絡事件、網絡人物的背后細節、隱私、背景,成為一些網民熱衷的活動。有的網民在參與網絡暴力的活動中,可以從對當事人進行威脅、中傷、暴露隱私等行為中獲得一種畸形的狂歡感,也就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傷害別人的基礎之上。

網絡暴力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5年2月公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情況統計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新增網民311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47.9%,其中有43.8%的網民表示喜歡在網上發表評論,其中18歲~24歲的網民人數呈上升趨勢。日益壯大的青少年網民隊伍亟須具備與新媒體技術發展相匹配的網絡媒介素養。然而,網絡暴力的存在卻阻遏了青少年媒介素養的形成。

青少年面對輿論的判斷力和思考力

現代人處在一個信息龐雜的時代,每天都要面對大量真假難辨的信息,文字、圖畫、視頻的大量涌現湮沒了人們思想的平靜,往往在真相尚未明了的情況下,不少主觀的評論聲音就已經出現,大眾甚至來不及核實信息,也來不及冷靜思考,就隨波逐流地作出判斷。例如,2013年12月3日,一則“外國小伙北京街頭扶摔倒中年女子遭索賠”的圖文消息經由網絡廣泛傳播,迅速引發了“太丟人了,外國人怎么看我們中國”的大討論。然而,經北京警方調查,該女子確系被外籍男子駕駛摩托車在人行橫道內撞倒,該外籍男子無駕駛證,且所駕駛摩托車無牌照。無獨有偶,2015年8月,一則“中國老人在日本碰瓷索賠10萬日元”的消息出現在網絡上,迅速引發“丟人丟到國外”的解讀。事后,老人的家人和涉事旅行社領隊堅決否認碰瓷,并拿出老人受傷的各種證據,輿論也隨之發生反轉。這樣的情形正如一位網友所評論的那樣: “媒體、自媒體和輿論都犯了狂躁癥了,不怕自己說了假話,只怕自己來不及說話?!本W絡提供了便捷的發表通道,微信、微博的普及帶來了表達的碎片化和隨意性,單片的圖像不僅不能揭示事件的真相,反而遮蔽了事件的全貌,對國人素質和社會現狀的不滿導致人們陷入了思維的死角。

群體性的匿名與網絡狂歡

在所有的網絡暴力事件中,群體性的匿名狂歡使網民可以戴著面具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他們可以大膽,肆意地觸碰現實生活中不敢觸碰的雷池和禁區,沉浸在一種自由自在的宣泄快感之中。網絡的匿名性和隱蔽性使網民產生責任弱化和責任分散心理,降低了個體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約束力,被現實世界壓抑的想法和欲望也呈井噴式出現。這些表達充滿了原始沖動,往往是一種去個性化的無理性的表達,而群體的競相響應、不負責任的點贊叫好、推波助瀾以及更進一層的口誅筆伐,使得人們僅有的一點理性也喪失殆盡。

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中指出: “群體感情的狂暴,會因責任感的徹底消失而強化。意識到肯定不會受到懲罰——而且人數越多,這一點就越是肯定——以及因為人多勢眾而一時產生的力量感,會使群體表現出一些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動。所以群體很容易干出最惡劣的極端勾當”。例如,2015年5月3日,網上的一段35秒的視頻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視頻顯示,在成都市嬌子立交處,一名男司機將一名女司機逼停后當街暴打,在半分鐘內4次踢向女司機臉部。視頻曝光后,被打女司機獲得了網民的廣泛同情。然而,隨著男司機張某行車記錄視頻的曝光,不少網友開始轉而譴責女司機的隨意變道行為,立刻開始了憤怒聲討,有人人肉出女司機的身份信息、駕駛違章記錄、開房記錄等,引發了一場網絡暴力事件。

應該說,在類似的網絡狂歡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會整齊劃一地認同某一觀點和做法,但是如果一個人發表出來的想法背離了群體的聲音,往往就會有一種自絕于同類的風險。德國心理學家伊麗莎白·諾埃爾·紐曼曾經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論,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時,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使這類觀點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如果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競爭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勢越來越浩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發展過程。沉默其實是一種屈從,是對結果的放任,是對道德約束力的放逐。

對他人尊嚴的踐踏導致生命意識的缺乏

生命意識,就是人類對自身生命和其他生命的尊重和關愛,包括處理好個人與他人的關系,與人和諧相處,關心他人,同情弱者,尊重與珍愛他人的生命等等。青少年如果長期處于打人者被拍手點贊、弱者受傷被曲解為“碰瓷”、幫老師打傘被定義為“諂媚拍馬”的輿論環境中,看不到人性美好溫暖的一面,就會感覺到生活中惡意無處不在,感覺到人與人是相互對立、相互提防的,既而衍生出對自我以外的其他生命的蔑視。即使是一件充滿正能量的網絡事件,在網民的評論中也不乏揶揄和扭曲,嘲笑、譏刺、否定成為一些人的評論法寶。在他們心目中,沒有感動,沒有悲哀,只有麻木、懷疑、處處詰問的灰色情緒。

網絡蔓延與法律意識

網絡暴力的存在對青少年產生了許多消極影響,當他們看到實施網絡暴力的人并沒有得到應有的懲治,法律的觸角還沒有延伸到網絡的各個角落時,很容易蔑視本就淡薄的法律意識。隨著思想防線的失守,自我約束的壁壘轟然倒塌,網絡上的戾氣很容易從網上蔓延到現實生活中。從許多校園暴力的案件中我們可以看到,網上的語言攻擊、謾罵很容易轉化為現實中的拳打腳踢、暴力侵犯。這就如同充滿暴力的網絡游戲極易激發青少年在現實中的暴力傾向一樣,在網上習得的處事方式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成為其心智結構的一部分而很難改變。青少年一旦開始嘗試用暴力解決問題,社會道德、社會秩序便會遭遇巨大挑戰。

對網絡暴力的監控與引導

隨著網絡暴力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與日俱增,我們可以清楚地意識到杜絕網絡暴力對青少年的精神腐蝕已經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對此,諸多學者和相關人士也紛紛表達了他們的觀點。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秘書長路琦表示: “不良行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前兆,當未成年人具有特定不良行為時,其犯罪風險指數上升,需要嚴重預警?!币虼?,對日益猖狂的網絡暴力進行監控與引導已經刻不容緩。

加強網絡立法建設

規范網絡規則,以法律手段來約束和制裁網絡暴力言行。姚建龍學者說: “從長遠來看,立法顯然是建立網絡規則系統最重要的途徑?!本湍壳盃顩r而言,多數法律法規都流于形式,只打“擦邊球”,一個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是需要相對成熟的法律法規作為制度保障的,而不僅僅是某一階段從高空刮過的“一陣風”,過后毫無痕跡。

規范網站行為

社會承擔起網絡信息“把關人”的角色,“在線未成年人保護不是禁止他們上網?!币垖W者強調,在線未成年人保護的目標應當側重兩個方面:一是防止未成年人接觸不良信息,二是防止成年人通過網絡侵害未成年人?!币虼?,需要規范網站行為,提高企業的道德標準,并大力倡導行業自律,使網絡企業形成積極健康的良好風氣,自覺承擔起“把關人”的角色,大大降低網絡暴力的發生幾率,為青少年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加強法制教育

要增強青少年的網絡法制觀念及網絡媒體素養,構筑紅色“防火墻”,用先進文化思想提高青少年的免疫力。社會各界都要引導青少年自覺遵紀守法,遵守網絡規范、遠離違法犯罪,社會、學校、家庭等多管齊下,形成一股具有正向引導力的強大合力,共同抵制網絡暴力,也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客觀環境。

加強教育和引導

教育引導青少年遠離網絡暴力以及提高自我保護能力。要引導青少年對網絡信息的辨別,反思網絡中信息良莠不齊的現狀,讓青少年養成在虛擬環境下能思考、會節制、有辨別的能力。并且在在教育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面對面的、生動的、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網絡時代的人生觀和道德觀教育,提高他們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為青少年學生進入網絡時代作好心理上的準備,以提高其自我保護能力。

結語和展望

作為肩負社會責任的未來力量,青少年應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關注國家大事,關注世界發展趨勢,關注科技進步,關懷他人生命,充分利用寶貴時間增長知識、錘煉意志,不被真假難辨的網絡言論所攪擾,不在撲朔迷離的網絡泡沫中逗留。著名學者朱大可曾經指出: “哄客的社會關注焦點,應從小人物的道德事端上移開,投向更為重要的領域,理陛地喊出自己的宏大聲音。而這才是舉起未來中國的正確支點”。只有心懷遠志,目光遠大,人格獨立,才能百毒不侵,不被網絡低俗之風困擾,遠離網絡暴力。

猜你喜歡
網民暴力青少年
反性別暴力
青少年發明家
“暴力”女
網民低齡化 “小網蟲”的明天誰來守護
有關公路,網民有話說
暴力云與送子鸛
向暴力宣戰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他為青少年開展普法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