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與發展的矛盾

2018-05-30 11:50吳桂琴陸睿青
中文信息 2018年5期

吳桂琴 陸睿青

摘 要:1998年貴州省六枝特區在生態博物館理念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生態博物館,建立目的是想借助生態博物館新理念更好地保護當地文化。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梭戛長角苗的文化實際上并沒有得到有效地保護,生態博物館理念也發生了變形。本文旨在探討梭戛長角苗生態博物館對當地文化保護與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及反思。

關鍵詞:生態博物館 梭戛長角苗 保護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G26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5-0-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得到了快速發展。發展的同時,與之相關的一個概念——生態博物館,悄然傳入中國,并生根發芽。1998年貴州省六枝特區在生態博物館理念下建立了——貴州省六枝特區梭嘎生態博物館。建立的目的是想借助生態博物館理念對當地文化進行保護,這是一種不同于傳統博物館理念的新理念。

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矛盾,是老生常談的問題。矛盾體現在于:一方面,梭戛長角苗文化在旅游業的帶動下,給當地政府和居民帶來了切實利益;另一方面,借助于旅游業的發展,梭戛長角苗文化更多的用在商業展演中,導致梭其文化內涵消失或形式化。這與當初建立生態博物館的理念是相違背的。要發展旅游業,必然要把民族文化推向市場,最終導致文化內涵消失。發展是全人類共同的權利,在追求保護民族文化的同時,就應該扼殺當地民族文化發展的權利嗎?保護民族文化就意味著停滯不前嗎?人們可以因為社會變遷而感傷,但終究無法挽留傳統文化發展的步伐。因此,許多人將研究重點放在如何在發展中尋求保護民族文化的路徑研究。本文也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嘗試探討在生態博物館理念下建立的梭戛長角苗生態博物館,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當地文化保護與發展存在什么樣的問題?如何在保護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求得發展。

一、作為研究的梭戛鄉長角苗

梭戛鄉長角苗位于中國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內,這里居住著苗族的一個分支——箐苗。因他們頭上梳著長角的發飾,也被稱為長角苗。長期的生產生活和歷史積淀使長角苗擁有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長角苗文化,主要有獨特的服飾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等。因此,在這里誕生了中國第一座生態博物館。得益于生態博物館和旅游業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民族文化獲得更多人的關注與研究,當地人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民族意識不斷加強。與此同時,當地的民族文化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比如梭戛長角苗住上統一的新村,但原本有豐富民族文化內涵與特色的建筑文化消失了。這些變化與而當初生態博物館強調要保護的傳統文化藝術的理論是背道而馳的。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梭戛長解苗的文化實際上并沒有得到真正有效地保護。生態博物館的理念發生了變形,梭戛生態博物館演變成了一種在今日中國最為常見的民俗文化旅游村。

二、生態博物的理念

生態博物館,是對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在其原產地由居民進行自發保護,使之較完整地保留社會的自然風貌、生產物和環境處于固有的生態關系中,從生活用品、風俗習慣等文化因素的一種博物館理念。

生態博物館相對于傳統博物館理念而言,有很大的區別。首先,在保護方式上?,F行的傳統博物館理念是指將所需保護的文化遺產進行收集,并放在特定的博物館中擺設保存。這樣的保護方式,因其遠離了原生的文化環境與地域環境,或者失去了其本身使用者和使用價值,導致這些文化遺產失去了“生命”。而生態博物館則主張將博物館建立在一個開放、完整的空間內,這個空間又稱為社區,社區就是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是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的承載體,也是整個博物館文化的展廳。社區中的文化仍然在當地居民生活中發揮著應有的功能,文化既是生態博物館的一部分,更是當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發生變化,是具有“生命”的文化。其次,在文化保護主體上。傳統博物館的保護主體是政府,生態博物館的保護主體是多元的,包括政府、專家和當地文化所有者居民。最后,在文化保護的內容上。傳統博物館的藏品更多的是物質文化,而生態博物館的“藏品”內容較為豐富。這些“藏品”是一個活的文化群,社區里的居民和一切與居民有關的民俗風情都可稱之為藏品。

總而言之,生態博物館理念可總結為:生態博物館保護的文化遺產應原狀保護和保存在其所屬的社區及環境中。在生態博物館中,文化遺產、語言、自然景觀、建筑、可移動實物、傳統風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均有特定的價值和意義。所有文化都以社區的形式完整地保護在其原生的環境中。

三、保護與發展的矛盾

梭戛長角苗生態博物在成立之初,在保護民族文化上承擔著重要的角色。以整個村寨為單位,形成一個以當地居民和所創造的文化為主體的開放空間,當地居民是該民族文化的保護者,這是一種自覺、主動的形成。

然而,現實和理論之間總會存在一定的差距,生態博物館理念畢竟是在西方的歷史背景下提出來,中國的實際情況與西方不同,因此當西方生態博物館的理念與中國實際相遇時,其理念并不能夠完全體現在梭戛生態博物館下的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上,甚至發生了一些變化。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單一管理結構

按照生態博物館的理念,對當地的文化保護與發展,應是由多元主體共同管理,主體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以當初梭戛生態博物館的管理人員構成為例,其管理人員有:政府、博物館學專家—徐美陵和當地居民,構成了“三位一體”的結構。成立之初,的確做到了三方共同管理當地文化,村民的積極性也較高,對當地文化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吉斯特龍先生非常強調當地居民參與管理的重要性,并設想隨著博物館的發展,其管理結構應過渡到村民自己管理自己,民族自覺不斷加強的模式。然而事與愿違,隨著徐美陵館長退休之后,其管理結構已然變成了由政府單一管理的結構。結構的變化導致梭戛在生態博物館理念下的“文化保護”走向了依靠民族文化發展旅游,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究其原因在于:一是專家學者缺乏。有志于博物館學且又精通當地文化的學者少之又少,當徐美陵退休之后就沒有人接替。二是村民積極性不高,整體素質偏低,短時間內難以承擔起管理的責任。同時又沒有相應的措施來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和素質,導致當地民族文化難以持續。三是中國地主政府的慣性思維影響。長期以為,政府習慣包攬一切,隨著專家、居民的退出,政府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管理的唯一主體。這極大挫傷了當地村民的積極性,導致“等、靠、要”的思想出現。在地方政府的單一管理結構下,梭戛長角苗生態博物館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旅游景區,成為了依靠民族文化發展促脫貧致富的手段。

2.環境因素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旅游業在中國得到蓬勃發展,梭戛生態博物館因其獨特的民族文化也加入到了旅游業發展的潮流中。梭戛生態博物館要發展旅游業,必然將其文化推向市場,形成商業化行為。走向市場的梭戛長角苗文化在經濟上得到了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其文化內涵也在市場化的過程慢慢消失,這與完整保護民族文化內涵的生態博物館的理念是沖突的。

3.多方干預形成的矛盾

隨著梭戛生態博物館建立梭戛長角苗獨特的文化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人們各自關注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是有很大差別的, 比如地方政府認為要發展民族文化提高生活水平;旅游部門則認為梭戛長角羈的“文化獨特,具有巨大的旅游開發價值”;學者們認為這里是文化的活化石。對于梭戛村民來說, 他們需要來自任何一方的關注。因此,他們對所有外界的關注都予以積極的接納和響應,導致梭戛長角苗發展五花八門。梭戛的發展事業, 并不缺少各種各樣的設計者, 缺少的是既能宏觀把握、積極協調, 又能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的單位和部門, 從而最終導致矛盾激化,使梭戛生態博物館的建設發生畸變,背離建設初衷。

四、反思與啟示

客觀來看,生態博物館理念本身,一直還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之中,還不成熟。梭戛生態博物館作為一種外來理論保護模式的借鑒、植入和嘗試, 存在著這些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是不是意味著本土文化的消失?從目前情況來看,這并不是本土文化走向滅亡的標志,而是這些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發展的結果。借用外來文化對中國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的嘗試,探索解決矛盾的辦法和思路,無論對于梭戛長角苗村民,還是當地文化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梭戛生態博物館運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的各種矛盾中, 最主要的是當地村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民族文化自覺能力不足的矛盾。而文化自覺能力的不足則有與他們缺乏對本土文化的縱向把握和橫向比較的能力相關。換句話說, 當地村民長期以來過著生活質量不高的生活, 使得他們喪失了最起碼的文化反思和自覺的能力。而外來的“替代性反思”又畢竟難以取代本土的反思, 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發展是全人類共同的權利,梭戛鄉長角苗總是要發展的,我們可以為其文化的變遷而感傷,但終究無法挽留傳統迅速流變轉型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吉斯特龍.生態博物館的理論和實踐[A].中國貴州六枝梭戛生態博物館資料匯編[C].中國貴州六枝生態博物館編, 1999 .

[2]蘇東海.在貴州建立生態博物館的考察報告[A].中國貴州六枝梭戛生態博物館資料匯編[C].中國貴州六枝生態博物館編, 1999 .

[3]張曉松.生態保護理念下的長角苗文化——— 貴州梭戛生態博物館的田野調查及其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

[4]林耀華主編.民族學通論[C].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1991.

[5]吳秋林、伍新明 著.梭戛苗人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苗族簡史編寫組.

[6]苗族簡史[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