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真誠對真誠,以生命對生命

2018-06-05 10:11曾榕清
今日教育 2018年4期
關鍵詞:生命傳統文化

曾榕清

《后漢紀》上說:“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比绻銌栁?,所謂經師與人師的統一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我會說,就像郭齊家先生這樣的。先生1960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親炙邱椿、毛禮銳、陳景磐、瞿菊農、邵鶴亭、張鳴岐、程舜英等老一輩中國教育史學者,后留校任教,長期從事中國傳統教育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與研究,晚年更是以極大的熱情、強烈的文化使命感投入到弘揚中華文化的事業中,2017年被評為“當代教育名家”。先生有著極為深刻的人生修為經歷,中年的病苦讓他從知識層面逐漸超越至精神層面,晚年的傳道讓他從學校教育逐漸走向文化普及。行走在知識與信仰之間,講課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儒者,練功時是“致虛極,守靜篤”的道骨,與人交談時是“拈花微笑”的佛心,無處不體現著“興慈運悲,不舍眾生”的情懷。他用他強大的人格魅力,對傳統文化無比的溫情與敬意感染著我們這些后知后覺的學生。

家庭:學校教養的基礎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強調:“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家風好,子女教育得好,社會風氣好才有基礎?!惫R家先生便成長在這樣一個注重“家教、家風、家訓”的傳統舊式大家庭,他曾形象比擬:“其實一個家庭就是一個民間私塾,就是一個家庭學校,父母親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母親教管我們多一些,她是‘生活老師兼‘班主任,祖父是我們家庭學校的‘校長兼‘老師”。

孝道是家庭教養的基礎,中國傳統教育強調報父母之恩,這是源于人內在真性情的流露,是仁心的顯發,并非外在強制性的束縛。郭齊家先生十分重視孝道的培育,他本人就為父母念了一千多遍《地藏菩薩本愿功德經》(注:此經被譽為佛門中的《孝經》),所謂“孝悌之門開,門門開”。他常常跟我們講這樣一個故事:日本有一個學生找工作,招聘他的企業家問他是否給媽媽洗過腳,學生說沒有。于是學生在企業家的感召下,當晚便回家給媽媽洗腳,當他發現媽媽身上有很硬的老繭時,想起媽媽的辛勞,便留下了眼淚。先生認為,這位學生的淚是自身人性被激發了出來。所謂真正的孝,是從心里開出的花,而不是靠外在的獎勵,那是機械式的操作,是用虛假的東西將真正的人性所掩蓋了?,F代的青年身處時代的澆薄,面對物欲橫流,盲目自恣,陷入一片彷徨、迷惘、郁悶、煩躁的境地,猶如無根之木,形如枯槁。那么何處尋根?其實根就在家庭的教養,就在孝道的培育中產生,它是人性人心的純真流露,是善性良心的深層開發,“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察精覺處即是知”(《傳習錄》),體認一分孝道,就要踐行一分孝道,如果一個人對孝道沒有深刻的體認,沒有實際的踐行,那么即使他的學識再淵博,名聲再顯赫,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另一方面,孝道的意義還遠不止于此,它更是在培育自己的生命根基,郭齊家先生說:“人的先天之命在最近這一階段上是直接由父母孕育的,雖然人出生后就獨立于父母之體,但人的根還扎在那里,數還存在那里,故而孝敬父母實際上也是在培固自己生命的根基。在道家看來,一個人的生命是由大自然和祖祖輩輩等諸多的時空因素演化而成,它不是孤立的,它是一條前因后果長線中的一段,一個諸多因素聯系網或球上的一點?!彼^天地恩澤、祖德流芳、報本返始、人文化成也?!盎厮菰搭^,傳承命脈”,中華文化的先祖們開創了華夏文明的長江大河,“孝悌忠信”的倫理道德,“內圣外王”的修身之道,“修齊治平”的政治哲學,“仁者愛人”的人世關懷,“道法自然”的生命智慧,“天人合一”的文化境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永遠灌溉著華夏子孫的民族心靈。

心性:學校教育的核心

《詩經·周頌·維天之命》:“維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蹦沧谌壬J為這是將人格神之天轉化為形而上之實體,從而下貫而為性,打通“性”與“天道”之隔閡。這一意識趨向決定了中國文化的中心不是在“天道”本身,即非“神本位”,而是天人合德的“人本位”。郭齊家先生認為,人要活得有尊嚴、有價值、有意義,要建立道德人格,要挺立道德人品,整部《論語》作為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它告訴你的正是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以及從中獲得的做人的樂趣。先生對于學校教育的認識即以此為核心,而這不得不提的是中年那場對他日后的學術人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大病。

1968年,由于特殊的政治環境壓力,先生得了美尼爾氏綜合癥,十年之間無法正常生活、工作,“幾乎是每天都犯病,有時候跟別人說話,說著說著就不行了,頭暈目眩,全身出汗,把別人搞得很尷尬。在飯廳買飯也是,人多的時候熱氣一轟,病了就暈倒在那里了”。后來在1978年年底,先生有緣接觸了郭林老師的新氣功——“慢步行功”,在家人的陪伴與鼓勵下,不到兩年間,身體漸漸恢復了,開始回到北師大教育史教研室工作。先生在此后還練了不少道家功,并研讀了《金剛經》《心經》等佛家經典。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寶貴的資源,卻長期由于各種原因受到人們的誤解,其實當我們剝去它們宗教的外衣,會發現其中是一片廣闊的天地,是超脫目前一般哲學理論與科學實驗范疇之外的生命科學。對于這段生病的經歷,先生曾說,這是禍,也是福,“我覺得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有了提升。我覺得中國文化,不僅是一種知識,這種知識背后還有一種精神、一種理念。所以,后來我講課也有了一點變化,逐漸從絕對的知識系統里超越出來,特別是對研究生的講課,課堂講授的知識要包含一種做人的東西,終極的目標是人文的關懷,終極的關懷”。

2004年,郭齊家先生于北師大正式退休,應邀南下,在北師大珠海分校教授《四書》等通識課程。先生講《四書》的立足點其實正是鼓勵同學們回到“人”本身,回到“心性”的修養上,而不是僅僅關注知識層面,關心分數,關心考試,要關注到技術背后的心性,不能一味用工具理性替代價值理性,片面用科學技術遮蔽人文精神。從2015年北京大學學生吳謝宇弒母,到2016年中國留學生江歌在日本被舍友前男友殺害,再到2017年沅江中學的“好孩子”弒殺班主任,各類事件層出不窮,識者痛心,愚者昧昧!

誠然,當下學校教育要回歸到“心性”上,要有真切的生活體驗,要有深刻的自我反省,追求人的身與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天地宇宙的和諧,守住道德底線,完善人格魅力,成就生活意義,光輝生命價值?;诖?,先生站在儒家思孟學派的角度認為,人性是善性,人心是良心,人情是真情,真正的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是靈魂與靈魂的感召,是生命與生命的依托,注重感恩心、觀照心、美感心的培育,完善人的性格、情操、心態,培養學生具有大愛的胸懷、高尚的德行,以及善念的種子。

經典:生命教化的智慧

自“五四”以降,主流學者們身處“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全面的“清算”,然而由于客觀環境的壓力與憂患,以及自身的急躁與激進,一味地求新求變,將傳統與現代對立,將中國故有學問與西方近代思想割裂,“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托缽效貧兒”(王陽明語),殊不知“體常而盡變”(《荀子·解弊》),“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當下的世界,當下的中國,物質文明的飛躍進步逐步取代了人文精神的陶冶,帶來了人與自然、人與身心的高度不和諧,人的“怵惕惻隱”之心在近乎病態的環境中“陷溺”,散馳游走,浮囂歧離,造就了一個生命有病的時代。

基于此,郭齊家先生主張回歸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尤其是少兒讀經,他認為這是一次新的啟蒙,是用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對中國人進行啟蒙,這是“五四”運動的超越和撥正,是對“五四”文化啟蒙的再啟蒙。他說:“中國文化經典可以陶冶現代人的性情,治療現代人的心理疾病,是‘天子以至于庶人真正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依據。我們學習《論語》《老子》等文化經典,不僅僅是為了增長見聞,或者附庸風雅,而是為了安頓自己的身心,涵養自己的性情,接上民族的傳統,使自己在天地之間可以站得穩、行得正,在紛紜的世事中找到一處心靈的樂土,在‘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中追求真善美的互詮、圓融無礙的人生境界?!?/p>

從2000年以來,先生開始不遺余力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在大學的課堂給學生們講,在社區給平民老百姓們,在國家圖書館給部級領導干部們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源于他內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片溫情與敬意,更是他作為知識分子的時代使命與擔當,他想用中國文化來治療現代人的心理疾病,通過經典來養志、養心、養生命,他說:“該我們做的,我們都要去做,去布施!財布施、法布施都要去做!”于述勝老師在《中國教育口述史(第一輯)》中給先生的評價是:“特殊的家庭和人生經歷,把他造就成一位有信仰的學者。他是以宗教家的情懷去教書育人、從事文化普及事業的?!弊鳛橹袊鴤鹘y教育的研究者,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親身受益者,他看到了我們民族文化經典背后不朽的價值,無論是對于個人心靈之安頓,還是對于民族生命之發展,亦或是中西文化之匯通,都有著深刻的價值與意義。

他在2004年香港衛視中文臺“世紀大講堂”講演《少兒讀經與文化傳承》時說:“‘五四我們引進了科學技術非常好,得到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也有一個缺陷,缺陷就是把中華經典文化給解構了,在教育上不提它了,漸漸我們中國人從教育上把自己民族的經典文化把它開除了,這個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沒有過的。我們現在回過頭來一看,這是很大的遺憾?!笔前?,很大的遺憾!先生時常表露出這份遺憾,這份痛惜。后來他在珠海講授《四書》等課程,每周四門大課,每門課100多名學生,除此之外還兼任其他學院的專業課,而先生每次上課都會提前半個小時到教室,拿著放大鏡照著自己的書稿筆記,在黑板上寫下滿滿的四面板書。學生們在心疼之余也有疑惑,為什么不把筆記打在課件上。他說:“如果我不寫黑板字,同學們就不會做筆記了,課件他們也不一定看的。如果板書的話,我辛苦,他們也辛苦,但是同學們會做筆記,會記住一些。還有,我也當練練字。我們不能總是靠打字啊,久了連字都不會寫了,我們的文化載體不能丟失??!中國漢字本身承載了巨大的文化基因與密碼,一字一乾坤,一筆一畫皆生命??!”

先生在每次上課前,主動向學生行禮,后來學生們也開始主動向先生行禮,一句“同學們好”,一句“先生好”,交織輝映成了北師大珠海分校最靚麗的一道風景,這是活潑脈動的文化生命的課堂!我也曾想,如果我們中國的每個孩子都能時刻在心里向古圣先賢行禮:“孔子好,老子好,孟子好,莊子好”,心中有山河,心中有宇宙,心中有父母,心中有圣賢,心中有家國天下,那么何愁教育的問題不能解決?

“許多經典書籍放在圖書館里,無人翻閱,繁體字看不懂,文言文看不懂,一代不懂,代代不懂!如此下去,中國傳統文化就會這么消亡了!”“我們的很多知識分子莫名其妙地驕傲,就因為讀了點書?!薄拔覀兒芏嗳司拖瘛憬兑粯?,外面是黃色的皮膚,里面卻是白色的,對西方文化略懂一二,對自己的祖國文化一竅不通?!薄巴瑢W們啊,我年紀大了,講不了幾次,將來靠同學們了。我們學傳統文化,不只是在課堂上,更要走進基層中去。你們要真正地去踐行國學,到社區給老百姓講我們的傳統經典文化?!薄拔彝砩先ド险n都會抬頭望望天,仿佛我的老師們就在天上看著我,我作為他們的學生,作為你們的老師,真的是不敢講錯一個字,倘若你們當中有一個墮落,那便是我的失職?!薄壬@些平實而意味深長的話語滋養了一屆又一屆的珠海學子,感染了我們這些后知后覺的學生。先生于2016年結束在珠海的十二年任教,返聘于北師大繼續教育學院,學生們都十分不舍,用各種方式表達了對先生的感激。不少學生表示,懷念跟著先生學習、晨練的日子,四書老莊,儒道佛,此后人生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是喜是憂,想起先生的風范與教導,便都覺得不算什么,一切都是平平凡凡、實實在在的。誠然如此,這是先生獨特的人格魅力,更是他背后凝聚的中國文化的精神所散發出的巨大磁場,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牟宗三先生在《人文講習錄》中說:“父母給予我一個生命,自己從徹底的沖破中找到另一個生命。即如師生間以慧命相承續,師長給我另一個生命。把牽連在現實中的生命激蕩一下,把糾纏的雜染完全剖剝掉,透出真正的‘我來,如海底涌紅輪,成為重生?!毕壬钦嬲軌蚪o予學生慧命的人,他是一代精神清潔的學者,沉斂溫厚、篤實平凡、原泉滾滾、成己成物,是真誠的教育家,是獨立的君子儒,本乎強烈的文化自覺,扎根深厚的文化土壤,顯發通透的文化生命。他的教育立命之道,是以真誠對真誠,以生命對生命,是用學問滋養生命,亦用生命踐行學問。贊曰:師心如燈籠,點火內外紅。有物可比擬,明朝日出東。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猜你喜歡
生命傳統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老傳統當傳承
誰遠誰近?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