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大學生榮辱觀視域下的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研究

2018-06-07 09:36郭玲
科教導刊 2018年2期
關鍵詞:大學生

郭玲

摘 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高校教書育人的重要依據,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基礎。通過調查當代大學生榮辱觀現狀,從學校、家庭、社會多角度分析現狀背后的原因,探究加強大學生榮辱觀教育更具實效性的途徑和方法,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作用,結合校園文化育人,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全員育人機制。

關鍵詞 大學生 榮辱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1]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用最為淺顯易懂的表述方式,為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行為、確立其價值準繩、引導其行為模式,提供了統一而明確的準則和范式。當代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其道德準繩和價值取向決定了個人的未開成就和國家的人才儲備質量。通過調查他們對榮辱行為認知的現狀,分析其觀念形成原因,探究加強大學生的榮辱觀教育的方式方法,對于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我國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1 當代大學生榮辱觀現狀分析

本次調查選取某高校90后學生200人作為研究樣本,通過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折射出當代大學生對榮辱觀的了解和自身榮辱觀的現狀。

1.1 理論認知稍顯不足

在調查中,當被問及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礎,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時,96%的學生表示聽說過,61%的學生知道一部分內容,12%的學生幾乎知道全部內容,這其中以學生黨員居多??梢妼τ跇s辱觀理論的認知,學生黨員、積極分子等學生骨干接受這方面的學習教育相對較多,當代大學生對此普遍還只停留在比較膚淺的層面。

1.2 誠信意識有所下降

在調查中,當被問及針對考試作弊等誠信問題時,57%的同學表示從未做過弊,也不想作弊,28%的學生有過作弊的想法,而15%的學生表示曾經作弊。在召開的誠信主題班會中,部分學生對作弊等誠信問題不以為然,或者認為管好自己就行,或者認為只要不被發現就不是問題,并未覺得欺騙是一種可恥行為,誠信意識堪憂。

1.3 對公共事件表現漠然

在調查中,當發現擾亂社會秩序的違法違紀行為時,9%的同學表示會主動制止,38%的同學會報警其他方式尋求幫助,53%的同學會選擇視而不見盡快離開。2011年11月發生的大學生楊艷艷在沈陽乘坐141路公交車時,目睹一男子扎傷女公交司機,在車上乘客都離開時,她一個人打車將女司機護送到醫院,受到了全國的關注和褒獎。針對這一事件,同學們展開討論,表示崇敬和贊許,但多數人表示自己可能做不到??梢?,相當一部分當代大學生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對公共事件表現比較冷漠。

1.4 組織紀律性較差

遵紀守法是對公民最應有的基本要求,作為大學生遵守校規校紀應是無可厚非的。然而在調查中,只有56%的學生表示在上課、早操、晚自習中從未有過無故缺席或遲到早退現象,31%的學生有過缺席或遲到早退現象,13%的學生有過缺席或遲到早退現象,并認為只要期末考試通過這些無所謂。這種對違紀現象的不以為然,表現出了極為明顯的紀律意識淡漠,也是榮辱意識的缺失。

2 當代大學生榮辱觀現狀成因分析

2.1 榮辱觀等道德教育傳統化、單一化,未能適應當代大學生特點

當代大學生隨著時代變化、生長環境變化,價值取向越發多元化,更注重關注自我利益和得失,愿意接受對個人發展有利的觀點和事物,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F今的教育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還都是重專業知識學習,輕道德修養學習,在德育教育上重灌輸、輕引導。道德教育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基礎教育中對道德理念和行為的簡單灌輸,高等教育中價值觀教育目標不明晰,導致教育內容停留在紙面,教育效果停留在表面。大學生群體思想活躍,簡單的說教式教育模式無法激發其思想認同和主觀能動性,教育效果事倍功半。導致無法適應個體化差異較大的廣大學生,以致學生對理論的認知和接受度都較低。

2.2 家庭教育的缺失與錯位

目前的在校生中絕大多數為家庭的獨子獨女,父母幾乎舉全家之力為其學習生活保駕護航。在孩子考入大學之前,學業成績成了判斷其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家長很少將精力放在對孩子進行愛國守法、明禮誠信等公民基本的道德規范教育??既氪髮W之后,更是認為孩子已經成人,無需再進行教育引導,甚至只要孩子在校有所成績,家長會滿足孩子所有訴求,哪怕是不合理的或是超出能力范圍的。家長將德育教育的責任完全依托給學校,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缺失,讓學生失去了最好的道德文明養成的環境基礎。學生在步入大學前長期的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環境下,導致在大學期間習慣自我中心,不顧他人感受,人際交往困難,適應環境能力差;時事不關注,政策不關心,社會責任感缺失;行為隨意,善惡不明,組織紀律性差,榮辱意識淡漠,逐步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2.3 社會中不良風氣對學生榮辱意識的削弱

社會風氣體現著一個國家國民的文明素質程度,良好的社會風氣可以營造出促進人們思想道德提升的外部環境,而壞的社會風氣則會導致人們道德水平不斷下降。青年大學生的特點表現出極易受到外部環境影響和帶動的傾向。社會輿論導向、媒體報道角度所引領的社會風氣,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如網絡等媒體經常報道危難之時伸出援手卻被誣陷訛詐的例子,就會引發大學生思考“扶不扶”問題,產生負面影響。社會中的一些貪腐現象,也會間接影響大學生處世之道,將一些不良風氣和做法用在考試、評優評先等方面。外部不良風氣長期熏染下的大學生,漸漸失去對榮辱的感知力,即使對不良現象不予認同,不會隨波逐流,但也逐步失去了與不良現象作斗爭的勇氣和堅定信念。這在客觀上是對不良現象的縱容,主觀上則是對不良現象和錯誤思想的容忍和接受,這就是榮辱意識削弱的現實表現。

3 培養大學生榮辱意識,加強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3.1 以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課堂為陣地,發揮榮辱觀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校要把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入教材、引入課堂、引入學生頭腦。[2]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在課程設計和建設中,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基礎榮辱觀教育加以滲透和凸顯。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不斷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將知榮辨恥、揚榮抑恥、近榮遠恥的價值觀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3]科學設計教育教學內容,注重課程的思想性和趣味性。通過引古喻今啟發學生,通過實踐教學鍛煉學生,通過豐富手段吸引學生,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思考,提升教育效果。進而將所學轉化為思想觀念,將理念應用于實踐,轉化為實際行動。

3.2 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全員育人機制

一個人的榮辱觀念是耳濡目染逐步形成并通過實踐行為不斷固化的,因此,最初一定是受家庭影響產生的。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需要與家庭聯動進行教育,使家庭先期對孩子進行積極、健康、向上的引導與培養。雙方思想教育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家庭教育偏重于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高校對大學生的教育偏重于三觀教育,把榮辱教育的內容融入到校風班風建設、師德師風建設、媒體網絡平臺、校園文化活動等中,將榮辱觀全面滲透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會的職責則是為青年學生提供積極正向的思想引導和行為示范,學校將教育引入社會大舞臺,在社會實踐中加深榮辱認知,明辨榮辱行為。只有三者形成教育合力,建立全員育人機制,才能實現教育的長遠效果。

3.3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育人實踐載體

如果說社會文化是影響國民價值追求和行為取向重要因素,那么高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校園文化則是影響青年學生道德品質、行為模式養成,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因素,即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發揮校園文化在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深入思考研究榮辱觀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契合性,將其融入校園科技、文體、實踐等活動中。從凝練活動主題,到設計實施環節,再到總結宣傳活動成果,將弘揚主旋律、倡導核心價值、引領青年思想,貫穿于活動始終。高校通過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合成的校園文化,賦予廣大學子以時代精神。在校園硬件建設中,應注重打造建筑的寓意,形成文化精髓。在制度建設中,應注重核心價值的引領。在精神文化建設中,引導廣大學生崇尚優良校風、學風、班風,打造知榮明恥、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軟環境。

參考文獻

[1] 寧先圣,石新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J].黨史文苑,2008(11下):41-42.

[2] 周濟.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貫穿學校教育的全過程[N].光明日報,2006-03-18(2).

[3] 譚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路徑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猜你喜歡
大學生
第29屆世界大學生 冬季運動會精彩掠影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新學期大學生網球裝備精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