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劇梅派胡琴藝術芻議

2018-06-09 03:37劉公望
戲劇之家 2018年9期
關鍵詞:梅派京胡京劇

劉公望

【摘 要】梅先生的藝術生涯中主要有三位琴師,分別是徐蘭沅、王少卿、姜鳳山。徐蘭沅先生與梅先生的合作是在早期;王少卿先生是在中、后期;姜鳳山先生是在后期的末尾。

【關鍵詞】京??;梅派;京胡

中圖分類號:J63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9-0043-01

京劇藝術形成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它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集舞蹈表演、唱腔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其中,唱腔音樂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一直以來都是廣大專業演員和戲迷票友的重點研習課題。膾炙人口的唱腔和耳熟能詳的旋律早已成為京劇藝術的聲音名片。

京劇藝術的流派眾多,不同的流派有著不同的劇目,也有著不同的表演風格、唱腔特色,各個流派的大師們都充分展現著自己的藝術風格特色,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同時,唱腔音樂中的京胡伴奏也是一個有著鮮明的流派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京胡藝術。眾多流派的京劇大師出現的同時,與其流派風格相適應的京胡大師們也紛紛活躍起來。例如梅雨田、孫佐臣、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汪本貞等等,都是個性鮮明的京胡演奏大師。

在京劇的眾多流派中,梅蘭芳大師的“梅派”稱得上是旦角行當中的魁首,表演的端莊大氣、中正平和,唱腔的圓融自然、不溫不火,都是為人們所稱道的。梅先生的藝術生涯中主要有三位琴師,分別是徐蘭沅、王少卿、姜鳳山。徐蘭沅先生與梅先生的合作是在早期;王少卿先生是在中、后期;姜鳳山先生是在后期的末尾。三人之中合作時間最久的,也是影響最深遠的,當屬王少卿先生。

梅先生早期的唱腔藝術主要是繼承學習了王瑤卿、陳德霖等老前輩的特點,這些老前輩的嗓音高亢、嘹亮,唱腔直來直去,沒有太多的潤色。梅先生在徐蘭沅先生的協同下,把老前輩的唱腔稍加潤色,使得唱腔圓潤細膩了許多,這樣也就產生了徐蘭沅先生的伴奏風格。徐先生的伴奏風格古樸、大方、圓潤、細膩。他的托腔保留了老一輩的特點:“字兒”單,沒有很花哨的墊頭,也沒有大段的花過門。平穩中見俏皮,節奏尺寸極其講究。如何銜接鑼鼓而起過門、如何轉換板式、如何收尾結束唱段,他都做得恰到好處。左手的指法,他以圓潤的指音為主,沒有沙音和破音,各種滑、抹、彈、打都運用自如。右手的弓法,他以富有彈性的腕力為主,單字兒拉弓,既大開大合,又輕巧敏捷,上弓迅速而下弓平穩,“勁兒”在上弓、“味兒”在下弓,這是老一輩京胡演奏家的鮮明特色。徐先生的這些技巧特點,與梅先生早期的唱腔風格協調統一、相得益彰,在梅蘭芳先生留下的老唱片中,就可以欣賞到徐先生的這種古樸大方、圓潤細膩的精彩演奏。

梅先生中期的唱腔藝術,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早已不再是那種只求高調門、直來直去的、相對單調的唱腔,而是充分發揮了他的嗓音寬厚嘹亮、圓潤細膩的特點,唱腔的旋律也有了豐富的變化和發展。這個時期的合作琴師王少卿先生,是早期琴師徐蘭沅先生的京二胡合作者,由于多年傍梅先生拉京二胡,又與徐先生默契合作,所以王少卿先生對于梅先生的唱腔特點、氣口勁頭等諸多方面都了如指掌,能嚴絲合縫地托腔保調。另一方面,在與徐先生多年的默契合作中,他也吸取了很多徐先生操琴伴奏的高超技法和托腔特點。在王少卿先生開始作為京胡琴師以后,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左手技巧豐富而又靈活多變,右手功力深厚、力度強大而又剛柔相濟的特點。他的操琴伴奏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沙音”運用的渾厚圓潤、穿透力極強。以西皮5的回滑音為例,左手指法由實變虛,又由虛變實,快速完成滑音的指法動作,同時配以右手強有力的拉弓,開弓音頭具有爆發力,而后整個弓子保持住結實響亮的音色,雙手配合渾然一體,產生出猶如“脆沙瓤”似的特色音響效果,氣場強大、音響渾厚、耐人尋味。他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散板的托腔極其嚴實緊密,隨著梅先生的唱腔旋律變化,音符時而稀疏、時而緊湊,長弓短弓交替更迭、張馳有序,與唱腔融為一體,巧妙地襯托了唱腔旋律變化,輔助了劇中人物的情感抒發。另外,他還創造了很多旋律跌宕起伏的大過門和俏皮的小墊頭,這樣就使得梅先生的新唱腔如魚得水,音樂性大大增強,也就為舞臺表演和劇情增添了無限光彩。

直到梅先生舞臺生涯的末期,才由與王少卿先生合作的京二胡姜鳳山先生接替京胡琴師的工作。他基本是沿襲了王少卿先生的操琴特點,方正大氣、圓融自然,又在王先生的琴藝基礎上有所拓展,進一步豐富了很多大過門和墊頭,使得梅先生的唱腔音樂更加具有新時代的氣息,也使廣大的年輕人更加易于接受了。

綜上所述,伴隨著梅派藝術的發展歷程,梅先生的三代琴師對于梅派唱腔音樂的發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琴藝也都充分地反映出了各自所在的時代特征。三位琴師的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充分熟悉梅派唱腔,對梅先生的一字一句、每一個氣口和勁頭都了如指掌,所有唱腔的抑揚頓挫和尺寸變化都爛熟于心,只有做到這樣,才能很好地托腔伴奏,才能使得琴聲與唱腔融為一體。我們作為梅派京胡藝術的愛好者,要想充分地了解和全面地掌握梅派京胡藝術的真諦和精髓,就有必要潛心研究梅先生每一個時期的唱腔藝術特色,研習三位琴師不同的操琴伴奏理念和技法,深入鉆研、融會貫通,只有這樣,才能把梅派京胡藝術完整地繼承下來,并且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盧文勤,吳迎整理記譜.梅蘭芳唱腔集[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猜你喜歡
梅派京胡京劇
作品欣賞
京劇表演開始了
晚風飄來京胡聲
丁曉君——舞臺夢 戲劇癮 梅派青衣丁曉君對京劇沁人心脾的情感
我的京劇之路
創辦少兒京劇班
她眼里只有京劇一件事
梅葆玖先生病逝
中國民族樂器(之六)京胡
我,京胡和電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