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歌閱讀在寫作中的潤色作用

2018-06-11 07:15張蓉龍淑華
商情 2018年19期
關鍵詞:潤色寫作

張蓉 龍淑華

【摘要】詩歌語言精練、意象豐富、形式優美、感情深厚,能觸動心弦、撥動情思。大量的詩歌閱讀不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更能給寫作起到一定的潤色作用,潤色作用表現在對寫作中詞語的潤色:對寫作中修辭手法的潤色:對寫作中情感的潤色。

【關鍵詞】詩歌閱讀 寫作 潤色

我國是“詩的國度”,現存大量優秀詩歌,這些詩歌是我國文學史上寶貴的遺產,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的產生,到唐詩的鼎盛,宋詞的大放異彩,元明散曲的別開生面,繼而到清詩及五四運動前后的“白話詩”,我國的詩歌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形成了其獨特的文學形式和藝術魅力。大量的詩歌閱讀不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更能給寫作起到一定的潤色作用。

一、詩歌閱讀對寫作中詞語的潤色

詩歌中的語言是經過作者反復推敲、反復對比驗證得到的,因此語言具有極高的準確性與精練性?!白x萬卷書,識萬般理”對詩歌的大量閱讀自然就可以積累豐富的詞語和句子,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字句堆砌而的。我國古代有《文選》“爛,秀才半?!薄澳茏x千賦則善賦”。①前人所謂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泵钍忠彩窃谛量嗟腻憻捪律傻?。沒有一定的深厚功底,只怕再怎么天成也偶得不了。文章的寫作歸根到底都是表現情,而往往情的表現需要景的補托。所以詩歌閱讀對寫作中詞語的潤色,也就是對景和情的潤色。

1、對景的潤色。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綠字?!熬G”是春天的顏色,是生命的象征,也是春天的主旋律,“綠”成功的寫出了,春回大地的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因此“綠”字用得非常貼切。宋祁《玉樓春-東城漸覺風光好》“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鬧”字不僅形容出紅杏的眾多和紛繁,而且它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點染出來了?!棒[”字不僅有色,而且似乎有聲,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雹跐M三省同學,她在寫作時很注意對字的考究,比如《故鄉》中“月亮像一個銀色的吲盤嵌在天上”。她這個“嵌”字就用的很好,“嵌”,是指把較小的東西卡進較大東西的凹陷里。在這里顯得很貼切、很飽滿,能把月亮的珍貴,與它在天幕上的煜煜生輝狀態給表現出來。

2、對情的潤色。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薄暗?、近”兩字,低,是由于詩人的視象造成的,不是實際情形,之所有有這種視象,是因為原野空曠,詩人又在船上,視線被鄰近的樹木擋住了,只能從樹葉的縫隙中望見遠處的天空,所以天顯得比樹還低?!敖?,月離人很近,給在異鄉的詩人一點慰藉,這又反襯出他在異鄉的孤獨感。這兩個字,將濃濃的客愁鄉情,無聲無跡融于畫境,尤覺新意撲面。杜甫《登高》詩“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薄氨铩边@個詞總體概述作者對秋的感覺、再加上“落木下”,“長江來”,描繪出一幅肅殺蕭瑟的秋景圖,詩人的悲秋之緒溢于言表。

二、詩歌閱讀對寫作中修辭手法的潤色

詩歌中經常使用各種修辭手法,最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夸張、對偶、排比、借代、擬人等等。這些修辭手法的使用使得詩歌形象鮮明,境界自出。

1、對比喻的潤色。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斑b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如《我的空中樓閣》這篇文章,就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辭手法,形象的展現的小屋的小巧、別致,獨具浪漫情調。沈小敏同學在寫《草》這篇文章時,她就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小草的堅韌、頑強、以及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展現的淋漓盡致;龍麗同學的《傲雪》“冰雪覆在月季上,就好像給她披上了一件雪白的披風?!彼驯└苍谠录旧媳扔鞒梢患┌椎呐L,不僅形象生動而且極富神韻。我們可以想像當風一吹,一個穿著在風中搖曳擺動的披風的女子向我們姍姍走來。王希同學的《梅》,她把梅比喻成一個落入凡間的天子。這樣一個晶瑩剔透,千層不染的梅的形象就凸現在我們的面前。這三位同學從小就是唐詩的愛好者,她們在寫作時很多方面都是受到唐詩的一個啟發。

2、對夸張的潤色??鋸?,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鞍装l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愁生白發,詩人用夸張的手法寫白發竟有“三千丈”那么長,可見愁思的深重。陳麗萍她在寫作時就化用了這一句,“憂愁是白發”形象的表現了,她當時的心境,憂愁就像白發一樣纏繞著她,讓她欲罷不能。

3、對對偶的潤色。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網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盁o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請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4、對排比的潤色。排比,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翱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純用名詞組合,構成典型環境。李茜茜在寫《理想》的時候她就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我覺得我是草,是飛馬,是樹頂,是云,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一個地平線”。這組排比句的使用,形象的展示了,在天地萬物中,我是多么渺小,世界是如此浩大,但我仍然有一定的價值,有存在的意義。

三、詩歌閱讀對寫作中情感的潤色

詩歌中蘊涵著豐富的情感。不僅表露作者的寫作目的,人生志向,而且包含了一定的生活哲理,給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和審美情趣。

1、激勵學生的遠大志向:讀過曹操的《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在心中久久回蕩;讀過杜甫的《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不斷在耳畔回響;讀過李白的《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總是抹之不去。這些詩句無不激勵著學生在人生的征途上要有宏偉的報負,要立下遠大的志向。如張小玲她在《我的夢想》一文中就引用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幾滄?!?,表現了她在面對困難時的勇氣和決心。肖芳玲在《飛》這篇作文中她引用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北憩F了她會樂觀的對待人生。

2、豐富學生的生活哲理:陸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學生明白了人無進退維谷的境地,只要努力奮斗,眼前總會呈現出一派花團錦簇的現象;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啟迪學生在生活中看待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朱熹的《觀書有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告訴學生只有不斷的學習,補充新知,才能與時俱進。這些詩句幫助學生明白了生活中的許多道理,豐富了他們了人生閱歷,指導他們在生活中一步步地走好。

3、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龔白珍的《己亥雜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雖然辭官還鄉,但仍然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擔心照汗青”,詩人為了國家,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這些詩句無不讓學生明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自己應該努力讀書,為將來國家的建設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劉亞娟《回憶》一文中引用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擔心照汗青”的詩句,表現了她愛國精神。

4、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將銀裝素裹的冬天淋漓盡致地展現地眼前,王維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出了邊塞的奇麗風光,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寫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機。這些詩句寫出了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美,也使學生深深地陶醉在其中,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

5、教給學生的做人之理:孟郊的《游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教會學生懂得去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李商隱的《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說人應該有奉獻精神:陳毅的《青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教育人應該敢于面對挫折。這些詩句無疑都指導著學生應該怎樣去做人,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參考文獻:

[l]王維《人間詞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岳麓出版社2002年版

[3]別林斯基《俄國文學一瞥》 時代出版社1952年版

[4]艾青《艾青詩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吳亦農主編《寫作原理》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猜你喜歡
潤色寫作
圖說
刪繁就簡更向好 潤色增彩方顯美
傳承傣族文化,豐富校園文化
在初中語文寫作中潤色作文的方法
探“大家”之妙,究潤色之道
試論中專語文教學中的寫作教學
中國古代與現當代語境下的語文寫作教育觀比較研究
淺論小學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
如何讓小學生寫作返璞歸真
高中英語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