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念隱喻新類型中的認知機制探討:共現性還是相似性

2018-06-11 08:45范振強郭雅欣
江蘇理工學院學報 2018年5期
關鍵詞:相似性圖式本體

范振強 郭雅欣

摘? ? ?要:當今隱喻研究分為認知派和交際派兩大主流研究范式。共現性和相似性是兩派爭論的焦點和熱點課題。對概念隱喻新類型中的共現性和相似性進行分析,研究發現:(1)三大隱喻雖然生產和理解機制不同,但并不是截然分離,而是存在交叉并呈連續統分布;(2)連續統的一端是以共現性為主的初始隱喻(由最初的方位隱喻發展而來),連續統的另一端是基于相似性的本體隱喻;(3)位于中間地帶的結構隱喻分為兩類:復合結構隱喻基于共現性,因而與初始隱喻交叉;復雜結構隱喻基于相似性,因而與本體隱喻交叉。

關鍵詞:概念隱喻;本體隱喻;初始隱喻;結構隱喻;復合結構隱喻;復雜結構隱喻;共現性;相似性

中圖分類號:H0-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5-7394(2018)05-0032-11

一、 隱喻認知機制的共現性和相似性之爭

當今隱喻研究分為認知派和交際派兩大主流研究范式。[1]3以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MT)為代表的認知派[2]認為,所有的隱喻都基于共現性,即便相似性也是共現性創造出來的相似;而以刻意性隱喻理論(Deliberate Metaphor Theory)為代表的交際派[3-5]認為,隱喻生成和理解的機制是相似性。

首先,CMT的哲學根基是體驗哲學(embodiment,又譯作具身認知),強調人與外界互動積累的身體經驗對認知的重要作用。CMT認為,隱喻最根本的機制是源域和目標域事物在人們經驗中的共現,最終存儲于長時記憶,為神經所表征。Lakoff & Johnson[6]126-127列舉了四大理由,將相似性隱喻驅逐出了研究的領地,也認為:“相似性假說是完全錯誤的?!?[6]127

其次,CMT以外的很多其它理論(如傳統的修辭學理論[7]、以關聯理論為代表的語用學理論[8]、以塞爾為代表的語言哲學理論[9]以及心理學語言學的范疇歸屬理論[10]等)都認為,隱喻是基于相似性。最近興起的刻意性隱喻理論[3]更是交際派的典型代表,它呼吁人們重視交際層面概念隱喻的相似性機制。兩派陣營在國際隱喻界掀起一股隱喻機制重新審視的論戰交鋒,除了在Metaphor and the Social World(2011年第1期)、Journal of Pragmatics(2015年第90卷)和Intercultural Pragmatics(2017年第1期)等期刊推出特刊或專欄外,還專門出版了以《隱喻與具身認知》《隱喻與交際》等論文集[1],[11]。

認知語義學家Grady[12]曾嘗試呼吁將所有的隱喻分為共現性和相似性兩大類別,但他沒有具體說明兩種機制和CMT概念隱喻類型之間的關系。CMT的提出引發了隱喻研究的革命,將隱喻從語言層面提升到了概念認知層面。據此,Gola & Erva[11]2認為,CMT是“隱喻研究的理論參照點”。本文聚焦概念層面的隱喻,以CMT最新的概念隱喻分類(初始隱喻、復合/復雜結構隱喻和本體隱喻)為主線,分門別類地詳析它們與相關性和相似性兩大機制之間的關系,旨在為隱喻生成和對其理解機制的研究朝精細化方向發展提供參考。

二、概念隱喻理論及概念隱喻分類

(一)經典CMT及其概念隱喻分類

CMT被譽為“當代隱喻理論” [13],它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思維和行為方式,在人類交際的多個模態中都有體現[1]297。具體而言,隱喻是源域與目標域概念成分的系統映射。

例1? Look how far weve come.

Were at a crossroads.

Well just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s.

We cant turn back now.

I dont think this relationship is going anywhere.

Where are we?

Were stuck.

Its been a long, bumpy road.

This relationship is a dead-end street.

Were just spinning our wheels.

Ou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Weve gotten off the track.

This relationship is foundering.

CMT指出這些呈系統性的規約語言隱喻背后的概念隱喻是“愛情是旅程”,具體表征為源域“旅程”和目標域“愛情”的系統性映射。也就是說,言為心聲,語言中的隱喻按認知域有規律成組出現,折射出思維層面的系統性隱喻映射,如圖1所示。

就隱喻的分類而言,在理論提出之初,Lakoff & Johnson[2]區分了方位隱喻、結構隱喻和實體隱喻三大概念層面的隱喻類型。實體隱喻的源域是現實世界的事物實體,目標域是活動(He put a lot of energy into his attack)、情感(he has fear)或思想觀

點(We have an idea)等抽象事物。結構隱喻指的是用結構清晰的事物作為源域來理解結構相對模糊的目標域(如Argument is war)。方位隱喻指的是基于空間方位關系構建的隱喻(如Happy is up)。如圖2所示。

CMT用體驗哲學解釋概念隱喻的生成機制,認為概念隱喻源自源域和目標域在人們經驗中的共現。但是共現只能解釋方位隱喻,以Happy is up為例,直立的身體動作往往和積極的情感同時發生,而人們在消極情緒下往往表現出往下的動作,如低頭聳肩等。

(二)CMT的新概念隱喻分類

隨著研究的日益深入,概念隱喻的分類經過了多次完善和更新。首先,方位隱喻的外延擴大,包含所有意象圖式隱喻和基于初始事件的隱喻,統稱為初始隱喻(primary metaphor):方位隱喻是意象圖式的一種,都是源自人類身體經驗,因此方位隱喻的概念外延擴展到包括所有的意象圖式;像Knowing is seeing這樣的初始事件跟More is up

一樣,都基于經驗共現,因此歸于一類。其次,很多結構隱喻(如love is a journey.)的產生并不是基于源域(love)和目標域(journey)在人們經驗中的共現。于是CMT吸收了Grady[12]的初始隱喻理論,指出結構隱喻最初源自初始隱喻,即時空共現隱喻,認知主體的隱喻習得需要經歷混合(conflation)和分離(deflation)兩個過程。例如:人們要完成某一目的性活動(喝茶),總要去某個地點(有茶水的地方)。目的性活動和地點在人們的各種經驗中反復出現就形成了初始隱喻Purposes are destinations,這種基于共現的初始隱喻是結構隱喻love is a journey生成的基礎。結構隱喻包含復雜結構隱喻和復合結構隱喻兩類[14][15]94。最后,CMT后來將意象隱喻單獨列為一種,認為意象隱喻涉及意象之間的映射,如隱喻句horse with a mane made of short rainbows.將彩虹的意象特征映射到馬鬃的意象。意象隱喻的提出對體驗哲學提出了挑戰,因為CMT堅持認為概念隱喻的基本生成機制是共現性,意象圖式的建立是基于兩個意象的相似性,而與共現性無關。意象隱喻成為CMT的短板[16]438,“意象隱喻的存在對CMT構成了嚴重的挑戰”[17]79。由于意象圖式基于相似性,可與基于相似性的本體隱喻歸為一類。根據Lakoff & Turner[18],本體隱喻分為屬性相似隱喻和行為相似隱喻:綜上所述,自1980年提出以來,概念隱喻的分類發生了較大變化,可梳理概括如下,見圖3。

三、 四類概念隱喻類型中的共現性與相似性

(一)初始隱喻的共現性

初始隱喻以共現性為機理,以方位隱喻為例。

例2 MORE IS UP

The number of books printed each year keeps going up.

My income rose last year.

The numbers of errors he made is incredibly low.

His income fell last year.

“方位”和“數量”在人類的身體經驗中反復共現,即物體或物質的量的增減會導致容器內或堆積物品沿空間方位上下的同步波動,這種共現是初始隱喻源域和目標域具有共現性的體驗哲學基礎,如圖4所示。

類似的方位隱喻成為一種直接有意義的意象圖式。UP/DOWN意象圖式與其他經驗(如power、control、authority等)高頻率地在人們的經驗中共現。例如: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成人憑著比兒童個頭高,塊頭大,就可以控制兒童,即便兒童使出吃奶的勁也難逃被父母抱到床上催睡?!皞€頭低”和“被控制”兩種經驗形成反復性共現,而高個頭和高權威也同步共現。兒童還認識到:即便個頭等同,在玩競爭性游戲或爭斗時,處于高處會帶來優勢,而勝利的一方也往往最終在高位,比如摔跤時把打敗的騎在胯下。久而久之,power和up之間產生了關聯。同理,人們在高興時,總是表現出向上的動作(如抬頭、揚眉、手舞足蹈等),而沮喪時更多表現出往下的動作(如低頭聳肩、垂頭喪氣等),于是就有了Happy is up和Sad is down。[19]24

方位隱喻僅僅是意象圖式隱喻的一種,其他的意象圖式隱喻包括path, force, balance, control等,都源于經驗共現性。比如:在人與各種形式的力量打交道的過程中逐漸圖式化形成了force圖式,也從無數的經驗中提取出“起點-路線-終點”這樣的path意象圖式。

實際上,除了意象圖式隱喻,初始概念隱喻還包括各種初始事件隱喻。例如:Affection is warmth(She gave me a warm embrace.),大人在抱兒童時,兒童感受到溫暖的懷抱,同時體驗到成人的愛。再比如:Knowing is seeing. (I see what you mean)的具身理論基礎是“看到”和“知道”往往同時發生。Grady[12]把這種隱喻稱為基于初始場景(primary scene)的隱喻。跟方位隱喻的習得一樣,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對這類隱喻的習得經歷是一個混合階段(conflated stage),即“see”和“know”同時發生。直到8歲的時候,兒童才將兩種經驗分離開來,學會使用真正的語言隱喻(See what I mean?)。這是Lakoff & Johnson把該類隱喻作為反對相似性的主要論據,它們“并不表達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相似性,因為我們無法真的親眼“看到”別人的意思,所以“知道”別人的意思(know what someone else means)和“看到”別人的意思(see what someone else means)沒有真正字面上的相似性。源域和目標域之間共享某些概念并不能保證隱喻一定表達相似性”。[12]126

總之,初始隱喻以共現性為基礎,是CMT用來反對相似性作為隱喻機制的利器。

(二)結構隱喻的共現性和相似性

結構隱喻源自于初始隱喻,結構隱喻又分為復合隱喻和復雜隱喻。初始隱喻可以橫向聯合,構成復合隱喻;也可以縱向具體化和細化為復雜隱喻。

1. 復合性結構隱喻基于共現性

由兩個或多個初始隱喻整合構成的結構隱喻稱為復合隱喻。這類隱喻的源域和目標域不直接在人們的經驗中共現,因此,沒有直接共現性,但由于它們是由多個基于共現性的初始隱喻復合而成,因此這類結構隱喻間接基于共現性。經典的“傳導隱喻”就屬于典型的復合類結構隱喻。該隱喻將交際過程比喻成“發出者將信息放入容器并傳輸到接受者一端”。構成這一隱喻的初始意象圖式隱喻有:

例3 CONSTITUTES ARE CONTENTS,例:The main idea in what he said.

例4 BECOMING ACCESSIBLE IS EMERGING,例 his innermost musing finally surfaced.

例5 TRANSSMISSION OF ENERGY IS TRAN-

SFER. 例give a speech.

例6 ACHIEVING A PURPOSE IS ACQUIRING A DESIRED OBJECT. 例如: I cant grasp that argument.

另一個最常引用的復合隱喻例子是THEORIES ARE BUILDINGS。該隱喻可以分解為ORGANIZATIAON IS PHYSICAL STRUCTURE (He put together a new theory)和PERSISTING IS REAMAING ERECT(He pulled down all my arguments)兩個初始隱喻。它們是人們憑借從對外界多種事物無數次體驗中獲得的初始概念結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從各種復雜物體的組織結構中提取出“物理結構”這種初始概念,物理結構的提取和認知同時發生,具有共現性。例如:視覺上感知到具有組織結構的桌子和認知上形成桌子的概念結構同時發生。這些反復出現的初始經驗是ORGANIZATIAON IS PHYSICAL STRUCTURE的具身機理。同理,功能正常的事物多是樹立的,而大樹、墻等事物如果被毀壞就會倒塌,這是PERSISTING IS REAMAING ERECT的具身原理。意象圖式源自身體的感官經驗“本身不需要任何解釋,它本身就具有意義,當被激活時,就可與范疇或概念相對應,意象圖式結構是最重要的語義結構”[20]176。這些初始意象圖式隱喻源自直接經驗,直接具有意義,可以用來對相對抽象的概念進行推理。

這兩條初始隱喻在人們的經驗中經常同時發生。例如:當一堵墻倒下的時候,它的組織結構也不復存在;相反,樹立不倒的墻,其組織結構往往是合理的?!凹热弧ㄖ菢淞⒌奈锢斫Y構體,而持久的‘理論也需要條理的內部組織結構,因此出現“Theories are buildings”這樣的復合隱喻就顯得順理成章”[14]176。這種共現性使得兩個初始隱喻在人們理解語言層面隱喻的時候也同時激活。舉例如下:

例7 He pulled down all my arguments.

例8 He put together a new theory.

例7盡管凸顯的是理論觀點的不可延續性(理論倒塌),但同時失去的也包括理論的組織結構,甚至兩者之間有某種因果關系。例8盡管強調理論的組織結構(組建理論),但現有成熟理論的組合也預示了其可延續性。而更多時候,兩個初始意象圖式隱喻會得到相同的凸顯,特別是話語中動詞比較寬泛的時候。舉例如下:

例9 He build/put up the theory in three different stages.

例10 He destroyed/demolished my theory.

兩個例子中,動詞沒有具體顯現兩個初始隱喻中的某一個,所以可以同時得到激活。

復合性隱喻基于兩條初始隱喻的可以從語言中得到證明。源域“建筑”和目標域“理論”之間的映射是不充分的,只有在跟兩條初始隱喻(即組織結構和持續性)相關的隱喻在人們的認知中出現映射并且在語言上體現時才具體展現。

可見,從歷時角度看,復合性結構隱喻發源于在人們經驗中反復共現的初始隱喻,并且從共時來看,它們在人們理解隱喻時又往往同時共現而發揮作用,因此,總體而言,復合性隱喻的生成和理解機制主要是基于初始隱喻的共現,如圖5所示。

2. 復雜性結構隱喻基于相似性

復雜結構隱喻是由相對抽象的隱喻意象圖式經過具體化和復雜化而形成的隱喻。以“LOVE IS A JOURNEY”為例,該隱喻的基礎是“PURPOSES ARE DESTINATIONS”,后者幾乎是所有涉及目的性活動的隱喻背后的生成和理解機制。例如:“LIFE IS A JOURNEY,” “A CAREER IS A JOURNEY,” “A BUSINESS I S A JOURNEY,”。與傳導隱喻和THEORIES ARE BUILDINGS隱喻不同,LOVE IS A JOURNEY不是多個初始隱喻的疊加,構成該隱喻的映射是上位隱喻圖式“PURPOSES ARE DESTINATIONS.”中的“槽位”進行賦值填充形成的具體化和示例化結果:“目的行為實施者”對應“旅者(或沿路徑移動的實體)”,“目的行為實施者之間的關系”對應“交通工具”,“目的執行的過程”對應“沿著路徑前移”,“困難”對應“路障”,“實施階段”對應“路標”,“目的的實現”對應“終點的到達”。以話語隱喻We are at a crossroads為例,在LOVE IS A JOURNEY語境下,該隱喻可理解為戀愛雙方在通往共同愛情終點的過程中到達了一個不確定的抉擇點;而同樣的表達換成BUSINESS IS A JOURNEY語境,指的是商務合作各方在到達理想結果的過程中面臨不確定因素?!拔覀冋J為,LOVE/LIFE/A CAREER/A BUSINESS IS A JOURNEY等隱喻是復雜隱喻而不是復合隱喻。它們建立在核心的初始映射的基礎上,而不是將多條初始隱喻進行復合”。[14]176

從復雜結構隱喻的對應、映射和推理不難看出,這些結構隱喻都是上位圖式參數填充后形成的相對復雜的隱喻。這個上位圖式是這些隱喻的共核,也是這些隱喻的相似點,即“目的性活動”。

正是因為復雜性結構隱喻以相似性為基礎,所以,源域和目標域之間可以雙向映射,這跟基于共現性的單向隱喻形成鮮明對比。這些隱喻因具有相似基因而被形象地稱為“隱喻家族”。這些認知域之間共享框架結構,因此,認知域之間可以來回映射。[19]67其中一個家族是“競爭”框架,以這個框架為共核或相似點的認知域包括戰爭、格斗、論辯、商業競爭、競選、體育賽事、捕食等。這些認知域共享的框架涉及兩方或多方參與者,但只有一方最終才能取得預期結果。

(三)本體隱喻的相似性

本體隱喻主要基于相似性。鑒于意象隱喻和本體隱喻多是一次性映射的相似性隱喻,在此統一歸為本體隱喻討論。根據體驗哲學的觀點,在語言使用中,人們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解具體概念用到的是同一部分腦區,即意象感知或動覺感知區,因此,很難將意象隱喻與概念隱喻截然分開,在下文討論中,只選擇各自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根據本體的不同方面,本體隱喻細分為屬性映射類隱喻和行為映射類隱喻。[18]81

1. 本體隱喻的屬性相似性

在CMT誕生之初,本體隱喻指的是一種將抽象的“事件、活動、情感、思想等理解或喻為實體和物質的過程”[18]25,抽象概念有形化最主要的作用是可以讓認知主體更容易對它們進行“指稱、量化或分類”[18]25,例如:INFLATION IS AN ENTITY。但僅僅將非物理事物有形化對人們的認知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而本體隱喻可以進一步將這些抽象概念具體化為某一特定物體。[18]27Lakoff & Turner[18]給出的例子是“心智是機器”。抽象概念和具體事物之間的隱喻關系顯然是施喻者主觀發揮構建出來的相似性。實際上,隱喻創造相似性這一認知功能已經得到了隱喻學界的認可。

例11 歡樂啊,像涌往心田的蜜?。ā段膶W比喻詞典》614)

例12 生活像面鏡子,映照出人的靈魂;時間像一把尺子,度量著人生的價值。(《比喻大關》477)

例13 思考是一臺分析器,它可以分清精華與糟粕;思考是一個萬寶囊,它可以收藏經驗和知識。(《比喻詞典》530)

如果說例11中的歡樂和蜜之間的相似點可以直接感知,例12中的生活和鏡子,時間和尺子之間的相似性更多是建立在推理基礎上,而例13中的思考和分析器、萬寶囊之間的相似點的獲取完全是基于施喻者的想象而創建,相似性的主觀性更加明顯。這些從具體到抽象映射的方向性使得本體隱喻和復雜結構隱喻之間有相同之處,體現為交叉。

本體隱喻的主觀相似性在例14中體現地更加明顯,

例14 她叫月兒……心地好,純凈地像晴空的明月;……那秀氣而含羞的圓臉,也像是半掩在云彩里的月亮。(《比喻大觀》張致鈞,1988:196)

因為女主人公名字中有個月兒字眼,因此該例中將女主人公和月亮建立隱喻關系。而名字是一種語言符號,能指和所指之間具有任意性。因此這種名字引發的應景隱喻更加清楚地證明了隱喻兩個認知域之間不存在預先存在的共現性,源域意象“含羞的圓臉”和目標域意象“半掩在云彩里的月亮”之間的隱喻關系完全是基于相似性,也跟復雜結構隱喻交叉。

CMT的本體隱喻概念后來經過修正,Lakoff & Turner[18]中引入了存在巨鏈隱喻(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metaphor),將具體到具體的映射也納入了本體隱喻的范疇。[21]43

具體到具體隱喻中相似性最明顯的是意象隱喻。意象隱喻指的是意象間的拓撲映射,“意象隱喻的映射和其它隱喻映射并無二致:一個認知域的結構映射到另外的域。但這里的認知域特指心理意象。意象隱喻既包括部分整體結構又包括屬性結構”。[18]90部分整體關系結構包括“房頂和整棟房子之間的關系,或者是墓碑和整座墳墓之間的結構關系”;屬性結構包括“顏色、光線的強度,曲度等事物屬性,也指事件,包括時間的整體形狀,比如離散性和連續性、重復性和非重復性、延續性和即時性等”[18]90。意象隱喻分為靜態和動態意象隱喻兩類。[22]

關于靜態隱喻,Lakoff & Johnson[18]給的例子是“My wife…whose waist is an hourglass.”該隱喻是某特定女性腰身形狀和沙漏之間的疊加,這兩個事物之間沒有共現性,因此隱喻的生成主要是基于兩個意象之間結構形狀的相似性。這類意象隱喻跟復雜結構隱喻交叉。

基于相似性的意象隱喻還表現在相似屬性的疊加。舉例如下:

例15 倒塌的亭子邊還有一株山茶樹,從暗綠的密葉里顯出十幾朵紅花來,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魯迅《彷徨》)

例16 滿的大棉桃,顫巍巍地抖動著。(何雁鳴《潔白的山茶花》)

以上兩例隱喻的目標域都是山茶花,為了凸顯其顏色和形狀屬性,分別利用其與“火”“棉桃”之間的相似性,建立的意象隱喻。

此外,意象隱喻還可以建立在動態意象相似性的基礎上,例17同樣是描寫山茶花。

例17 她高舉著手里的山茶,使勁地搖著,象一片晃動的云。(何雁鳴《潔白的山茶花》)

該隱喻在“茶花搖動”和“云晃動”之間建立了相似性意象隱喻。

與典型的意象隱喻相比,相對抽象的本體隱喻背后的機制也是相似性。如Erviti[23]對基于相似性的動物本體隱喻進行檢索發現,大部分的動物名稱沒有隱喻用法,只有那些和特定屬性相關聯的動物才有隱喻用法,這些特定屬性既可以在感知方面凸顯,也可能在文化中凸顯。而且檢索還發現,習語中每種動物和一種凸顯屬性一一對應,盡管從理論上講,“豬、老鼠、牛都可以表現出‘臟這個屬性,但事實并非如此,在人們的常規慣性認知中,只有豬和‘臟固定成為了隱喻的源域”。[23]164在本體隱喻PEOPLE ARE ANIMALS中,可以生成He is a rat、John is a lion或 Mary is a cow等隱喻話語。在英語文化中,分別對應的動物屬性是“吝嗇”“勇猛”和“愚蠢”。

總之,意象隱喻完全基于相似性,因此和復雜結構隱喻呈現交叉,如圖7所示。

2. 本體隱喻的行為事件相似性

首先,有些行為比較常規 [12]177-178,如

例 18? Big thunder, little rain. (雷聲大,雨點小。)

這是一個俗語,隱喻地描述人類行為事件。該隱喻具體推理圖式如下:

據源域和目標域的相似性可知,這是對人們說話浮夸不切實際的行為的隱喻,比喻做起事來,聲勢造的很大,實際行動及結果卻很少。該俗語也喻指哭泣時只發出聲音而沒有真正流下眼淚。一系列動態事件或行為相似點的推理,使得此類本體隱喻和靜態的行為隱喻區分開來。其次,還有一類行為類隱喻對語境依靠性強。如:

例19? Mary是John的秘書,兩人在討論公司的一項可能有爭議的議程,兩人對該事持相同意見。John由于是公司的負責人,他不適合在全員大會上提議,他問Mary是否可以讓員工Robert來提議。Mary回答說:“Of course he can, Robert is a bulldozer”。該隱喻的生成和理解需要交際者在認知層面啟動類比(相似性)推理,對兩個認知域的某些成分之間有選擇性地建立對應關系,并透過始源域來映照目標域。在當前語境下,談論的話題中心是John能否有魄力在大會上提議,并且有膽識有效應對各種異議。相似性的推理構建過程圖式如下:

[1t]、[2t]、[3t]是目標域已有信息,由于用源域對應的語句來描述,相當于在認知上啟用了源域的成分作為“放大鏡”來觀察,因此得到了彰顯。該隱喻用源域的“推土機強力推土事件”來比喻“Robert在論辯和提議行為中的強勢作風”。因此是基于多種相似性的行為類隱喻。

行為類隱喻主要以說理為主,并具有一定的意象性,因此,和意象隱喻呈現交叉。同時,行為隱喻涉及事件,而事件總是呈現一定的結構,因此,該隱喻和結構隱喻也有交叉。尤其是像“雷聲大,雨點小”這樣的常規行為隱喻,剛開始真的是指稱字面義場景,后來也用來泛指任何類似的虛張聲勢的事件,經歷了泛化和圖式化的過程,因此,和復雜型結構隱喻具有重疊之處,見圖8。

四、結論

(一) 結論

認知派和交際派圍繞共現性和相似性隱喻機制的爭論成為概念層面隱喻研究的前沿焦點課題。以概念隱喻新類型為綱,對每一類共現性和相似性進行分析,發現:(1)三大隱喻雖然生產和理解機制不同,但并不是截然分離,而是存在交叉并呈連續統分布;(2)連續統的一端是以共現性為主的初始隱喻;(3)連續統的另一端是基于相似性的本體隱喻;(4)結構隱喻分為兩類:復合結構隱喻基于共現性,因而與初始隱喻交叉;復雜結構隱喻基于相似性,因而與本體隱喻交叉。見圖9。

(二)優勢對比

本文的分析與前人研究有明顯不同。Grady[12][24]也曾談及共現性和相似性的關系,但他沒有詳細說明這兩種機制和概念隱喻主要類別之間的具體關聯。為了凸顯本文分析的優勢,現嘗試將研究結論與Grady的結論做一比較。

首先,Grady[12]曾根據方向性、本體性和常規性三個標準將所有的隱喻分共現性和相似性兩大類別。但他的區分存在如下問題:方向性不能區分共現性隱喻和相似性隱喻。Grady認為基于共現性的隱喻是單向的,而基于相似性的隱喻具有雙向性。但最新研究顯示[1],除了本體隱喻外,部分基于共現性的隱喻也具有雙向性,而且,結構隱喻雖然基于共現性隱喻,但是也表現出了雙向性(如隱喻家族)。根據本文的分析可解釋為,初始隱喻和復雜結構隱喻呈現交叉,表現出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具有一定的雙向性。

其次,以本體性作為標準,會導致只關注隱喻連續統的兩個極端,忽略了隱喻的中間地帶?!跋嗨菩噪[喻涉及同類概念之間的映射,而共現性隱喻是兩類不同概念之間的共現”[12]96,該界定的一端是涉及不同類事物的初始隱喻,另一端是同類型的本體隱喻,處于中間地帶的結構隱喻情況比較特殊,從本文分析可以看出,結構隱喻中的復合隱喻涉及不同事物(理論和建筑),結構隱喻中的復雜隱喻涉及同類事物(戰爭和戰斗)。但從Grady論文的取例來看,他在論證共現性隱喻時取的都是典型的初始隱喻,而在分析相似性隱喻時取的都是典型的本體隱喻(擬人和擬物),忽略了結構隱喻。

最后,Grady認為,共現性隱喻多為常規性,而基于相似性的隱喻具有新奇性。但新奇或常規也不是區分隱喻共現性和相似性的有效手段。初始隱喻也可以是新奇隱喻,比如The number of students rocketed this year 是初始隱喻MORE IS UP的較新奇用法,而用本體隱喻中用狗來比喻忠誠的人似乎已經是常規化隱喻了。

(三)研究意義

本文的研究可對理論爭鳴提供參考。例如:很多理論在論證概念隱喻的不足時,往往從相似性的一端選取本體隱喻為例。例如:概念整合理論的經典案例The surgeon is a butcher、Johnson is bulldozer[25]等。再如,Dunn[26]通過對關聯理論、語言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的文獻做元分析(mata-analysis)后發現,三個理論所分析的隱喻例子并不交叉,例如:

例20? a. Robert is a computer.

b. Susan is a wild rose.

c. Sally is an angel. [27]

例21? a. Juliet is the sun.

b. Sally is a block of ice.

c. Washington is the father of his country. [28]

例22 a. Bills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LOVE IS A JOURNEY)

b. He destroyed my defenses.? (ARGUMENTS ARE FIGHTS)

c.Your theory is falling apart.? (THEORIES ARE BUILDINGS) [2]

上面的例20-例22分別對應的是從關聯理論、語言哲學和CMT的文獻中析取的典型例子??梢钥闯?,前兩組例子都是研究的本體隱喻并且聚焦相似性機制,而CMT多使用結構隱喻和初始隱喻的例子,例如:Lakoff & Johnson [29]批評相似性時完全取方位隱喻的例子。

(四) 未來研究展望

CMT拓展了隱喻理論的視角[30],但在未來研究中,CMT應多關注相似性和本體隱喻,方能實現解釋“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的宏偉目標,從而有效應對各種理論批評和挑戰。同樣,其他理論在批評CMT時應多分析偏向共現性隱喻一端的例子,才能證明其解釋力的優勢。只有在分析相同的語料時,理論之間才有可對比性。

參考文獻:

[1] HAMPE B. Metaphor: Embodied Cognition and Discourse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2]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 STEEN G J. Deliberate Metaphor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main tenets, urgent issues [J].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2017,14(1): 1-24.

[4] 孫毅,陳朗.蓄意隱喻理論的學術進路[J].現代外語,2017 (5): 715-724.

[5] 范振強. 論隱喻理論構建的參照維度及連續統[J].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8(3):78-89.

[6] 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7]ARISTOTLE. Rhetoric and Poetics[M].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1954.

[8] DAN S,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 Cognition[J].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 Cognition, 1995, 16(1-2):77-92.

[9] SEARLE J. Metaphor[C]// ORTONY P.?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10] GLUCKSBERG S. Understanding Figurative Language: From Metaphor to Idioms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1] ELISABETTA G,FRANCESCA E. Metaphor and Communication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7.

[12]GRADY J. A Typology of Motivation for Conceptual Metaphor: Correlation vs. Resemblance[C]// GIBBS R,? STEEN G.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9: 79-100.

[13] 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C]// ORTONY A.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202-251.

[14] RUIZ DE MENDOZA F J, P?REZ HERN?NDEZ L.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Myths,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 [J]. Metaphor & Symbol, 2011 (3):161-185.

[15] 張松松.關于隱喻理論最新發展的若干問題[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6(1):90-97.

[16] GLEASON D W. The visual experience of image metaphor: Cognitive insights into imagist figures[J]. Poetics Today, 2009(3):423-470.

[17] CRISP P. Imagisms metaphors: A test case [J].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996 (2): 79-92.

[18] LAKOFF G, 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19] DANCYGIER B, SWEETSER E. Figurative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20] 王寅. 認知語言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1] RUIZ DE MENDOZA F J ,OTAL CAMPO L. Metonymy, Grammar and Communication [M]. Granada: Editorial Comares, 2002.

[22] URE?A J M, FABER P. Reviewing imagery in resemblance and non-resemblance metaphors[J].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10 (1):123-149.

[23] ERVITI A I. Resemblance operations and conceptual complexity in animal metaphors[J]. Revista de Lingüísticay Lenguas Aplicadas, 2012 (1): 163-178.

[24] GRADY J. ASCOLI G A. Sources and targets in primary metaphor theory: Looking back and thinking ahead [C]// HAMPE B. Metaphor: Embodied Cognition and Discour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25] FAUCONNIER G, TURNER M.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26] DUNN J. Three Types of Metaphoric Utterances That Can Synthesize Theories of Metaphor [J]. Metaphor & Symbol, 2015, 30(1):1-23.

[27] WILSON D. Parallel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metaphor in relevance theory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J].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2011(2): 177-196.

[28] SEARLE J R. On Metaphor [C]//孫毅. 認知隱喻學經典文獻選讀.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10:1-33.

[29] 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30] 邵欽瑜,馮蕾.“概念隱喻”理論興起的動因[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3(6): 68-72.

責任編輯? ? 趙文清

猜你喜歡
相似性圖式本體
思維圖式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眼睛是“本體”
透過“圖式”讀懂兒童
重載交通瀝青路面荷載圖式探討
12個毫無違和感的奇妙動物組合
一種新型水平移動式折疊手術床
基于隱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慣用句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
潛析結構 把握性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