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芻議蘇州“十番鑼鼓”與昆曲樂器

2018-06-14 21:00呂佳慶
參花 2018年5期
關鍵詞:伴奏

摘要:世界上任何一種音樂形式都不是單一存在的個體,一定會和其他對象產生細微的聯系,這種微妙的聯系包括內在與外在的對象。在蘇州“十番鑼鼓”的音樂模式中,我們可以真切地感覺到內在體系中包含的文字結構、曲式結構以及聲音結構等等,外部體系包括傳承方式、傳播的媒介以及社會效益等多個方面。在發源和生存時期,“十番鑼鼓”依附于昆曲堂名這一生存載體而存在,并對后來的昆曲樂器,尤其是昆曲鑼鼓的演變產生了塑造和滋養作用。

關鍵詞:“十番鑼鼓” 昆曲樂器 伴奏

明萬歷年間,在蘇州、南京一帶流傳著一種民間音樂形式——十番鑼鼓。清代葉夢珠《閱世編·紀聞》中記載:“吳中……有十不閑,俗訛稱十番,又曰十樣錦。其器僅九:鼓、笛、木魚、板、鐃鈸、小鐃、大鐃、大鑼、鐺鑼,人各執一色,唯木魚、板以一人兼司二色?!艄澖詰痹~,無肉音……類軍中樂,蓋邊聲也。萬歷末,與弦索同盛于江南。至崇禎末,吳閶諸少年又創為新十番,其器為笙、管、弦”。明代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中記載:“又有所謂十樣錦者,鼓、笛、鑼、板、大小鉦、鈸之屬,齊聲振響,亦起近年,吳人尤尚之。然不知亦沿正德之舊。武宗南巡,自造《靖邊樂》,有笙、有笛、有鼓,有歇、落、吹、打諸雜樂,傳教南教坊。今吳兒遂引而申之,真所謂今之樂猶古之樂?!?/p>

根據葉、沈二人的記載,十番以鼓、板、笛為主要樂器,蘇州的新十番中又重新添加了弦、笙、管。在明萬歷年間,蘇州十分盛行昆曲和弦索,其中新十番中所加入的“管”就很有可能來源于昆曲,而當中的三弦很可能源于弦索。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一當中對揚州“十番”有著這樣的記載:“是樂不用小鑼、金鑼、鐃鈸、號筒,只用笛、管、簫、弦、提琴、云鑼、湯鑼,木魚、檀板、大鼓十種,故名十番鼓……后增星、鈸,器輒不止十種?!魥A用鑼鐃之屬,則為粗細十番?!?/p>

而在《揚州畫舫錄》卷五中,李斗是這樣描述當時揚州昆曲班中樂器和樂手的:“后場一曰場面,以鼓為首,一面謂之單皮鼓,兩面則謂之葧薺鼓。名其技曰鼓板?!易又?,兼司云鑼、嗩吶……笛子之人,在下鬼門,例用雌雄二笛?!炎又?,兼司小鈸?!现毤鎲顓??!¤屗緫蛑凶酪未渤?,亦曰走場,兼司叫顙子。大鑼例在上鬼門?!劣谔柾?、喇叭、木魚、湯鑼,則戲房中人代之,不在場面之數?!?/p>

我們根據李斗的描述和記載可知,乾隆年間的昆曲戲班中,涉及打擊樂的部分,大多都是在使用云鑼、木魚、小鈸、大鑼、鼓板等,在管弦樂器上則主要使用號筒、雌雄二笛、笙等樂器。與現在昆曲班的組成和樂器配置如出一轍。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昆曲伴奏樂器的規模和配置在乾隆年間已經基本確立。

明末清初,昆曲結束了“合曲必用簫管”的歷史,一直到了乾隆年間,昆曲才最終確定了以笙、笛、三弦為伴奏樂器的表演形式。這三種樂器又恰恰是蘇州十番的主要演奏樂器。揚州的昆曲班和十番均以“雌雄二笛”作為主要樂器。昆曲的堂名主要是坐唱昆曲戲文,兼職演奏十番鑼鼓等曲種。大多都是一些民間班社組織產生于明末清初。主要活躍在蘇南城鄉一帶以及浙江部分地區。在蘇州地區,堂名在當時以一種精神消費商品的形式存在,主要服務于滿月、喬遷、掛牌、婚禮等民間活動當中。所謂的堂名都是以“四戲一鑼鼓”為一個單位,就是說在開始坐唱每排戲之前要先演奏一套十番鑼鼓,用此聚齊人氣引起人們的關注,以此烘托喜氣熱鬧的氣氛。明朝萬歷年開始,十番和昆曲在蘇州和南京等地廣為流行。當時的家庭女樂和歌姬都十分擅長器樂和戲曲。當時的民間樂手和歌姬,都可以很容易地加入到昆曲的演奏和演唱中,而且擁有此技能的人不在少數。這樣的現象也促進了昆曲和民間音樂的交流。在“陸九觀以十番子弟入串班”的記載中,也描述了樂手可以輕松演奏昆曲和十番鑼鼓,并且有很多十番子弟還加入昆曲戲班,從而促進了十番鑼鼓和昆曲的交流。清代以來,十番鑼鼓主要依托民間的堂名班社存在,職業或者半職業的堂名藝人也是十番鑼鼓樂手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十番當中主要使用的樂器,也被昆曲的“場面”所吸收,并且逐步取代了簫管的地位,成為主要的伴奏樂器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昆曲在清乾隆年間舍簫管,以雌雄二笛、笙取而代之,也同樣囿于戲臺演出的需要。昆曲作為當時的代表曲目,在各種“大會”場所中演出,場面盛大。而笛和笙音色亮聲高,聲音傳播得很遠,比簫更加適合演出使用。所以,自清乾隆年間以來,昆曲一直以雙笛伴奏,佐之以笙。

參考文獻:

[1]黃舒拉,史小玲.戲畫中明清時期昆曲家班的場面[J].小演奏家,2011(12).

[2]沈興,李明月.“十番”研究的學理之路[J].音樂研究,2011(01).

[3]程桂林,劉小萌.民俗禮儀中的蘇中十番樂——邵伯鑼鼓小牌子的田野考察[J].人民音樂,2016(04).

[4]范楊.蘇州地區十番鑼鼓探微之太倉堂名[J].音樂時空,2013(10).

[5]郝思震,范楊.蘇州地區十番鑼鼓歷史傳承中的問題與思考[J].大舞臺,2012(09).

(作者簡介:呂佳慶,男,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演奏員,研究方向:昆曲伴奏理論與表演)(責任編輯 劉冬楊)

猜你喜歡
伴奏
論瓦格納《魏森東克歌曲》的藝術價值
鋼琴伴奏在初中音樂課的重要性
簡論戲曲鑼鼓經
作曲技術理論在民族樂器及鋼琴伴奏教學中的應用
淺談中國民族器樂鋼琴伴奏踏板運用的心得體會
淺談聲樂演唱中伴奏的重要性
音樂美學視角下的鋼琴即興伴奏
伴奏在揚琴專業教學體系中的重要性研究
淺談鋼琴伴奏中的彈唱結合
論打擊樂在樂隊中的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