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對管弦樂發展的影響

2018-06-14 21:00王媛
參花 2018年5期
關鍵詞:管弦樂發展

摘要:近年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經濟、科技、文化的進步,管弦樂也在發展。老一輩的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知識和財富。筆者走訪了幾位六七十年代管弦樂演奏家,對這一時期管弦樂的創作發展進行了簡單的梳理和總結,從演奏者學習管弦樂的目的和管弦樂創作等方面,探究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對管弦樂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六七十年代 管弦樂 發展

一、管弦樂的發展史

管弦樂是指除協奏曲、交響樂之外的由管弦樂隊演奏的作品。管弦樂是隨著16、17世紀聲樂與器樂的發展逐漸形成的,到了18世紀以后,海頓確立了管弦樂隊編制和主調音樂樣式;莫扎特則進一步加以肯定,貝多芬以交響性、戲劇性手法寫作管弦樂序曲。19世紀到20世紀,管弦樂發展達到鼎盛時期,一大批優秀作曲家與優秀作品相繼出現。

管弦樂隊通常由弦樂、木管、銅管、打擊樂等不同樂器組合而成。有時因創作意圖和演出條件的不同,可對樂隊編制適當調整,或加用鋼琴、豎琴、鋼片琴等。我國的管弦樂隊為增強作品的民族風格或地方色彩而加入一些民族樂器,亦屬常見。

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管弦樂創作尤為繁榮,擴大了題材范圍,加強與文學的結合,興起了由柏遼茲倡導的標題音樂創作。羅西尼、威爾第、比才等作曲家,尤其是瓦格納,擴大了歌劇中管弦樂的表現力,充實了樂隊編制,豐富了配器手法,突出了音樂色彩,發展了和聲語言。其在體裁上也更為多樣,出現了李斯特的標題交響詩,比才、格里格的樂隊組曲,約翰·施特勞斯的圓舞曲,以及諸如狂想曲、音樂會序曲等大量管弦樂作品。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西方管弦樂創作中產生了各種主義和流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德彪西的印象主義、亨德密特和斯特拉文斯基一度熱衷的新古典主義、拉赫瑪尼諾夫的晚期浪漫主義、以勛伯格為代表的新維也納樂派的表現主義和十二音體系。同時,美國爵士音樂也借助管弦樂的外殼風行于世,并滲透到格什文、格羅菲等人的創作之中。許多管弦樂作品形式更為自由,調性更多變化,節奏更為復雜,有些則有力度猛烈、結構濃縮以及講究線條對位等傾向。這些為我國的管弦樂演奏者提供了借鑒,為推動我國管弦樂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二、我國演奏者學習管弦樂的目的

筆者對青島地區管弦樂器的演奏者進行了簡單的走訪,得出以下結論(見表一)。

從表一中可以看出,在五六十年代,學習管弦樂器的人大多生活在城市,人們學習音樂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家里人擔心小孩子出去頑皮、惹事,通過學習練琴的方式,把小孩子留在家中;二是小孩子通過收音機等媒介聽到自己喜歡的聲音,主動去學習音樂。周承瑞說:“五十年代,學習管弦樂器的家庭大部分都是知識分子家庭。他的母親是教師,父親是醫生?!倍鴱埓蠼『椭芄珡娋蛯儆谕ㄟ^收音機里播放的音樂,喜歡上了某種樂器,然后才去學習的。周承瑞還提到,“在那個年代,如果會拉琴可以進部隊當文藝兵,許多人在家練琴準備報考文工團?!边@或許就成為那個年代人學習管弦樂器最直接的目的。當問及當時所教授的樂曲時,周承瑞說,他50年代開始學習大提琴,第一個大提琴老師是曼哲克。①當時他用的是一本叫《霍曼》的德國教材,曼哲克也教他一些古典音樂并給他一些古典音樂的譜子。當時古典音樂是不允許演奏的,古典音樂的譜子也被沒收了。盧林說,他是70年代開始學拉中提琴的。

三、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管弦樂作品

1964年年底,交響樂實際上就是形式主義的東西,幾個樂章沒有什么內在聯系。②周承瑞說,1974年開始,演奏的曲目主要包括《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紅燈記》《奇襲白虎團》《海港》《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周公強還說,演奏要求非常嚴格,不可以擅自改動樂曲,演出也不允許出錯。盧林說, 1970年他在青島市文工團工作時,還專門到中央芭蕾舞團學習了《白毛女》。通過他們的講述,可以看出20世紀六七十年代,演員們對排練、演出都有著嚴格的要求。

1970年,由中央樂團創作的鋼琴協奏曲《黃河》,可以說是那個時期最成熟的管弦樂作品。該作品根據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的主旋律創作而成,表現了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人民的英雄氣慨。與《黃河大合唱》不同的是,協奏曲在第四章《保衛黃河》中達到了高潮,奏出了《東方紅》。尾聲也在堅定有力的步伐中,出現了《東方紅》和《國際歌》結合的音調。

綜上所述,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期間涌現出大量的管弦樂作品,《第二交響曲——忠魂篇》(李序曲,1972年)、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吳祖強、王燕樵、劉德海曲,1973年)、小號協奏曲《草原頌》(魏家稔曲,1973年)、交響組曲《白毛女》(瞿維據舞劇《白毛女》音樂改編,1974年)、鋼琴協奏曲《海的女兒》(儲望華、朱工一曲,1975年)等。③這些作品不僅記錄了中國特殊的歷史時期,更激勵著幾代中國人浴血奮戰,成為中國管弦樂創作方面的經典之作。

1976年之后,各大音樂學院又開始恢復教授和演奏古典音樂作品。周承瑞說,“那個時候譜子很少,我的譜子是我自己手抄的?!?981年,我國設立了“全國交響音樂作品評獎”。大批優秀的作品在這個時期被創作出來,如李忠勇的交響音畫《云嶺寫生》、杜鳴心的《青年交響曲》、朱踐耳的《交響幻想曲》等。由此觀之,音樂創作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音樂作品不僅能陶冶人的情操,更能反映出時代的訴求。在和平年代里,我們仍需銘記那些崢嶸歲月,砥礪前行。

注釋:

①曼哲克:德國,原山東大學,音樂系教授。

②③梁茂春:《中國當代音樂》,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頁、179頁。

參考文獻:

[1]梁茂春.中國當代音樂[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王媛,女,碩士研究生,青島求實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音樂學)(責任編輯 葛星星)

猜你喜歡
管弦樂發展
管弦樂《紅旗頌》配器手法淺析
淺談管弦樂在音樂教育中的發展
區域發展篇
高等院校藝術類學生中管弦樂的選修教學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樂配器
圖說共享發展
圖說協調發展
圖說創新發展
教師發展
我們究竟來自哪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