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與“民權”:董時進的鄉村職業教育思想

2018-06-18 19:59葛靜波
職業技術教育 2017年36期
關鍵詞:民權教育思想民生

摘 要 民國時期,農業學家董時進提出了旨在改善民生、增進民權的鄉村職業教育思想。民國鄉村農民貧困與農校破敗的狀況促使董時進思索鄉村職業教育改革,并設計規劃了包括“學?!薄皩W生”“鄉村婦女”三方面的改革計劃。擔任江西省農業院院長后,董時進積極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并取得成效。董時進認為,職業教育改革要優先發展“民生”,其次推進“民權”,最終實現農民自身境遇的改善。

關鍵詞 董時進;鄉村職業教育;教育思想;民生;民權

中圖分類號 G719.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7)36-0069-05

熊培云在其所著的《一個村莊里的中國》開篇中即提到“董時進”并在書中介紹了民國時期董時進所提出的鄉村建設思想,稱贊他是一個始終保持獨立人格的知識分子,特別是“像那個時代孤獨的先知一樣,董時進所預言的許多事情在后來都一一應驗了”[1]。董時進1900年出生于四川省墊江縣(今屬重慶),青年時代赴美留學,獲康奈爾大學農學博士學位。1920年代中期回國后相繼擔任過北平大學農學院院長、江西省農業學院院長等職務,創辦了《現代農民》雜志。此外,他還加入過民盟,創建了農民黨。1949年前后,因反對土地改革遠走香港。民國時,就有人這樣評價董時進:“為人最喜歡真理,厭惡虛偽,富正義感,好主張公道……他雖生于地主之家,而思想是進步的,生活是簡樸的,他沒有官僚的習氣同政客的手腕,他不喜活動交際,更不愿隨便拉關系講應酬?!盵2]

近年來學界對于董時進的關注度不斷增加,對于其鄉村經濟改革思想以及生平方面的研究日漸增多。通過學術梳理可以發現,在豐富的研究成果中,關于董時進的教育思想,特別是職業教育思想被或多或少的忽視了。吳強撰文專門介紹了董時進的高等農業教育思想,對其所提出的“教學宗旨”“教學理念”“受眾群體”等方面展開了探討[3]。在翻閱相關史料后,筆者認為,在董時進的思想體系中,教育思想與經濟思想實則相輔相成,共同搭建起了其對于民國鄉村改革的整體藍圖。在董時進看來,民國鄉村破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落后。所以他認為發展鄉村職業教育,“不單是解決民生問題的要策,而且是培養民權,建立民主政治的根本方法”[4]。民生方面,可以為農民提供與農業有關的生產與技術知識;民權方面,可以讓農民增長視野,走出鄉村,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二者結合,不僅有助于農民擺脫貧窮無助的悲慘境遇,更能為鄉村經濟的改善以及鄉村現代化轉型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礎。

一、董時進鄉村職業教育思想的緣起

1920年代初,身在美國留學的董時進就開始在國內報刊上撰文談論有關中國鄉村的種種問題并發表個人見解。在他看來,雖然“農業是最有永久價值的生產事業”[5],但當時中國的農業以及農村狀況千瘡百孔,滿目瘡痍。特別是鄉村教育,董時進認為在農民自身與農校狀況兩個方面都存在嚴重問題。

第一,從農民自身角度來說,首先是因為經濟條件而無法接受系統教育。即“國民智識之低淺,是因為沒有機會受教育——因為沒有錢”[6];加之農村耕地有限,所以很多無一技之長的農民成為鄉村里的“無業游民”。其次,因為缺乏教育的緣故,農民沒有足夠的農業專業與技術知識,導致日常耕作“每與科學方法及經濟原則相乖謬,難收事半功倍之效”[7]。再者,就是農民又大都迷信,“無一人可當科學的三字”[8]。種種因素,使得中國的農民不僅“能力薄弱”,而且“凡一念及其經營法之窳陋,未有不令人大失所望者”[9]。第二,從農校角度考慮,董時進認為當時的高等農業教育在“宗旨”“課程設置”“科目設置”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與可改進之處。如“課程設置”流于表面,沒有針對性,“現時中國高等農業學校之課程,不倫不類,過于通俗,畢業學生,萬能而一無所能”;科目設置過于單一,“單科大學之課程及教授,大致均系不離本行,實屬一大缺點”[10]。由此,中國農校所傳授的職業教育無法直接應用于農業生產與實踐。

1932年,董時進回老家四川進行實地考察,他說:“我素來認為要知道鄉村的秘密和農民的隱情,惟有到鄉下去居住?!盵11]就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里,董時進對鄉村教育面貌的破敗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在他的記錄中,鄉村小學猶如“叫化院”,多半在破廟,甚至四周沒有墻壁;一般學校里只有十幾個學生和一個餓不死的先生??h立小學同樣簡陋不堪,教職員大多是青年,無法得到農民的認可。因此,“一般人都不樂意送孩子入學校,他們寧可不教讀書,或送去進私塾”。在教育理念上,農民送孩子入學只是為將來“不但要不受人欺侮,而且要說的話人家都依從”。至于農業職業教育,根本得不到重視;或者“即使某種職業真合實用,真可以賺錢,他們也會另用一種眼光去看,不會把他當作教育”[12]。面對此景,董時進篤定改革鄉村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乃當務之急,即“不僅是職業教育,尤其重要的是治愚的教育;要使鄉民全都調動起來,別人才不敢欺負”。當時民國政府對于鄉村的扶植力度有限,所以董時進認為只有讓農民接受系統的職業教育,提升“民生”與“民權”兩方面的意識,才能增強自身實力,即“解除了人民的束縛,除去了他們的障礙,他們就不難自己活動,自己發展”[13]。

二、董時進鄉村職業教育思想的設想與實踐

民國時期“鄉村教育思潮”一度是鄉村建設運動的主流。代表性人物與團體包括以晏陽初為首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在河北定縣創辦的鄉村建設實驗區;以黃炎培為首的中華職業教育社在江蘇昆山徐公橋創辦的鄉村改進實驗區;以陶行知為首的中華教育改進社在南京創辦的曉莊鄉村師范學校以及梁漱溟在山東鄒平創辦的鄉村建設實驗區等。晏陽初認為解決當時中國社會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人的改造”,為此他針對鄉村“愚”“貧”“弱”“私”四大問題提出了進行“文藝教育”“生計教育”“公民教育”“衛生教育”的鄉村教育模式,從而達到“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14]。黃炎培認為鄉村教育要兼顧理論與實際兩方面知識的學習,即“一面做,一面學。從做里求學。從隨時隨地的工作中間,求得系統的知識”[15]。陶行知認為鄉村建設的中心在于鄉村學校與教師,為此他提出:“我們要從鄉村實際生活產生活的中心學校,從活的中心學校產生活的鄉村師范,從活的鄉村師范產生活的教師,從活的教師產生活的學生、活的國民?!盵16]各方做法不同,但初衷都是為了改進鄉村教育、提升農民的知識水平。與上述鄉建團體不同的是,董時進鄉村職業教育思想的意義在于兩點,用他自己的話說,首先是“技藝和方法的傳授”,如組織管理、復雜機械的使用、防除病蟲害等;其次是“改良農業和鄉村生活”,就是讓農民獲得知識并且自身富裕之后,還能擁有管理鄉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17]。

1927年,董時進在《理想的東亞大農國》一文中提出了對于中國鄉村職業教育整體改革的愿景。他認為鄉村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農民有智識”與“農業有科學的基礎”,并且最應注重的是“獎勵研究”“農校添加政治、經濟、社會、教育諸學科”“因地制宜”“教育普及”4個方面。當時的董時進預料10年后,農民通過職業教育都可以“富于公益心”以及“富于政治的能力”。他還說:“那時候的農民,決不是沾手涂足的蚩蚩者氓。他們的智識很不低,說起國家大事,世界潮流,他們都可以同你談談?!盵18]董時進將鄉村職業教育改革的具體措施分為“學?!薄皩W生”以及“鄉村婦女”三個方面。

第一,農校改革被董時進看作是首要任務。早在1923年,他就認為“中國不欲改良農業則已,茍欲改良農業,第一步即當從事上述機關(學校)之設置、增添或擴充”,為此董時進提出了改進“國立農科大學”及“各省宜有農科大學,各縣宜有農業學?!钡脑O想。國立農科大學為“全國農學高深人材及各省農科大學教師之出產所資”,下轄“中央農事試驗場”;同時各省農業大學均設立“農事試驗場”[19]。到1930左右,董時進看到許多農民因為經濟原因無法到農校接受教育,提出必須進行“農業教育推廣”,即“將農業智識送去給他們,或者用別的方法使他們得到”。在具體做法上,規定了辦理推廣的人員必須要有農業訓練、最好用出身當地的農民;農民必須直接參加教育推廣;職業教育之外增添“識字教育”等,十分細致。董時進總結道:“農業推廣是要使機會不如人的鄉下人,跟得上時代的進化,使他們充分享受一切新文明的賜給?!盵20]第二,農學生問題也是鄉村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內容。1935年,已經就任江西省農業院院長的董時進責難當時的農學生普遍“貪圖眼前的便宜”,畢業后不肯回鄉,只想去“機關里混日子,拿幾塊現錢”。為此,他認為必須“用破釜沉舟的辦法,斷絕他們的后路,逼他們上前去”。學生畢業后,學校不幫他們介紹工作;但若有人想回鄉經營農業,則為這些人“供給良好種子、苗木、種畜、器具、介紹貸款,并給予各種技術上的幫助”。董時進希望鄉村職業教育不僅是在學校里傳授學生知識,更要讓學生懂得“務農也不失為一種名利雙收的職業”,鼓勵他們回鄉[21]。此外,董時進還提出過讓國家用“庚款”選派職業技術人員出國學習先進經驗的倡議[22]。第三,鄉村婦女同樣應該接受職業教育。董時進認為農業是一種“家庭的職業”,需要全家男女老少共同承擔。所以,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應該接受一些“農業智識、人生常識以及副業手工訓練”等教育[23]。而鄉村婦女“利用暇時經營一點兒副業,學習一點兒手工,也能賺幾個錢,分任家庭的負擔,然后方能幫助農業的改進”[24]。同樣,職業教育不僅可以改變鄉村婦女的地位,使她們在經濟上對家庭有所幫助;更可以讓這些獲得“智識”的婦女去鼓勵自家男子發奮上進,這樣每個家庭才可以更好的為農業改造做貢獻。

董時進為鄉村職業教育改革規劃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并不斷在實踐中努力探索各項方案的可行性。早在1925年留學歸國后,董時進就曾跟隨晏陽初等人代表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前往西北考察指導馮玉祥所推動的平民教育運動。在幾天的時間里,董時進等人不僅為馮當局傳授了平民教育的課程、教學法、管理法以及鄉村如何辦理平教等內容,還給當地教員作了培訓[25]。通過這次活動可以看出,董時進不光是在書齋中孜孜探求農業理論的學者,更是行動中的實踐者。

1935年,董時進擔任江西省農業院院長后,開始積極推進他此前有關鄉村職業教育的設想。在1937年1月他所寫的一份關于江西省農業院一年來工作情況的匯報中,可以看出各項工作都取得了顯著進展,比如相繼進行了良種推廣、米谷及特產調查、設立三湖果樹實驗場、開辦中心苗圃等工作。而在鄉村職業教育方面,更是成果頗豐。首先,農業院設立了“家畜防疫處及防疫所”,并相應開辦了“家畜防疫人員訓練班”。訓練班招收高中以上畢業生,給予三個月的職業訓練;訓練結束時成績優良者將被派往各縣擔任防疫人員。訓練班第一期自1936年7月招收29人,至11月所有人都合格畢業并前往各縣防疫所工作。其次,在江西全省開展了“農事訓練”工作。董時進特意強調農事訓練“不限于種物,智識訓練亦關重要”。農業院負責培訓各縣技士,并派人赴各縣演講農業相關知識;編制了專門教材,還在各縣開辦了訓練班。一年下來,農業院共計培訓12000余名農民。再者,農業院舉行了“縫紉烹飪成績競賽會”。這項活動專門針對鄉村婦女,意在給她們指導培訓除耕種之外的職業技能。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農業院還專門開設了“推廣陳列室”。陳列室內展出“已試驗成功之各種農產、用品、用具”等,讓人們通過參觀可以直接感受鄉村職業教育的重要性[26]。

抗戰期間,董時進也曾在四川開辦農業試驗廠,但因為戰爭期間人員流動不定,各種農業改革特別是關于鄉村職業教育的改革并沒有太多的推進??箲鸾Y束后,董時進開始關注農業集約以及大規模經營。他認為新式農場將“使用改良的新器具,雇請多數的工人,栽培新種類的作物,或飼養新種類的家畜,并且會應用新式的科學管理的方法”,因此,“農業會由家庭謀生的方法,變成一種企業,一種經營”[27]。這種新式農業更需要全新的管理與經營人才,鄉村職業教育的重點亦將由傳授農民農業知識轉變為培養這種新式農業人員。董時進將這些新式農業人員稱為“新農人”,這些人擁有豐富的農業智識以及一定的財力,將在普通農民與農業改進之間搭建起一道堅實的橋梁[28]。正是因為對農業規模經營以及農業機械化使用的期許,董時進在建國前后極力反對土地改革,最終遠走海外。

三、董時進鄉村職業教育思想辨析

民國時期,中國傳統的鄉村秩序與格局面臨著來自內外部的猛烈沖擊,既遭遇了多種危機所導致的困境,也面臨著農業改革和轉型的機遇。而董時進提出的鄉村職業教育思想,其內容既反映了對于鄉村現代轉型的深入思考,也彰顯了其與時代因素相沖突的一面。

首先,董時進鄉村職業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農民”。在他看來,中國傳統的農民一向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充分利用歷代相傳之老方法與老工具,絕少閱讀審報的興趣,也絕少試用新法,缺乏進步的精神”[29]。所以董時進所設想并付諸實踐的鄉村職業教育蘊含了“農業教育”與“社會教育”兩個面向,即他自己所說的“民生”與“民權”?!稗r業教育”的實質就是“教鄉下人如何耕田種地、如何養豬養牛、如何改良他們的生產方法”[30]。在1930年前后,董時進認為農民經濟生活的改善只是第一步,更為重要的第二步則是接受“社會教育”,即得到“民權”知識。如他所說:“(鄉村教育)不宜限于職業式的農業教育。鄉下人所需要的農業教育主要目的不是教他們怎樣作農,是要教他們知道農。因為他們本是做農的人,做總算會,最不會的是知?!盵31]另外,董時進也一直強調要讓農民擁有管理鄉村的能力并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農民參政者愈多,參政之智識愈高,參政之能力及欲望愈大,其國必愈文明,政治必愈優良”[32]。通過“社會教育”,農民才能真正增加“用腦的本領和做人的資格”,具體來說就是“使鄉下人看見天日,知道世界是怎樣的東西,現在是什么時代;使他們了解人生的意義,明白國家,社會,政治,是如何構成”[33]。董時進擔任江西省農業院院長并通過改革實踐進一步了解鄉村的實際狀況與農民的疾苦后,他才漸漸意識到鄉村職業教育更為關鍵的還是“農業教育”的部分?!懊裆迸c“民權”二者雖然都很重要,但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鄉村職業教育應該優先將重心放在“民生”方面。因為若擺脫不了貧困的狀況,“社會教育”灌輸給農民也是于事無補。

其次,董時進鄉村職業教育改革的另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為鄉村經濟轉型奠定思想與技術基礎。董時進一直希望整合傳統鄉村資源,建立起現代化的鄉村經濟網絡,以此實現鄉村經濟的現代化提升。而鄉村職業教育正是讓農民可以具有扎實的技術知識與廣博的社會思考,進而全面了解與認識鄉村改革的重要性。同樣是在江西期間,董時進提出并試行了“將畸形之谷作農業改為比較平衡之農業”的構想。他認為:“欲發展及改進江西之農業,惟有特別提倡畜牧、園藝與森林,以調劑農業之單純,增加農民之收入,且利用廣大之荒地,為全省增加財富?!倍@一改革“非普通中小農家所克勝任”,只能通過“添辦職業學校及訓練班之類,以造就實施之農業家或高等農民”這一途徑來完成。董時進期許未來的農民可以出現“領袖人才”,這種人才則必須具備“較高之智識,特殊之技能”[34]。反之,只有當鄉村經濟轉型成功并且進一步富裕后,農民才可以有更好更多的條件去接受更高水平的職業教育,即“寬裕的物質生活是一切文明之母”[35]。

再者,董時進還希望通過職業教育轉移鄉村剩余勞動力,讓農民在獲得除耕地以外的技能后走出鄉村,去選擇更適合自身發展的職業道路。董時進認為當時鄉村存在的一個最緊迫的問題就是“許多人有可以使用之勞力,而無可供耕種之土地”,以至于鄉村到處都是游民和苦力。這些人因為無地可耕,無事可做,便去從事“挑抬推拉等勞役,過世間最困苦的生活”,甚或是鋌而走險,淪為盜匪,成為“社會之寄生蟲,吸取生產份子之血液”[36]。而改變這種狀況的重要手段就是發展鄉村職業教育,讓農民可以進入鄉村加工廠或者進城務工,使得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身實際與需要獲得一技之長,并“從事效率高的生產工作,(并)獲得豐富的報酬”[37]。

四、結語

從董時進1920年代留學歸國開始,他就一直在探求鄉村職業教育的改革與實踐之路。他的初衷在于對農民抱以最大的同情與關切,認為他們“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他們是勞力的,是被統治的”,所以董時進一直認為“職業教育的最大功用,我認為是要使勞心者也能勞力,勞力者也能勞心,使治人者與被治者合為一體”[38]。先改善“民生”,再獲得“民權”,二者共同使農民改善自身的境遇。但無奈民國時期沒有一個長久且和平穩定的環境確保董時進的設想能全部付諸實踐并持續推進,連他自己也不止一次的提到只有和平的國內政治環境才能保證鄉村實現復興。如今,國家層面的鄉村改革與農民脫貧攻堅工作正在持續深入展開,以今天的視角審視董時進在民國時期提出的鄉村職業教育思想,不難看出其前瞻性。人們可以在董時進所提出的有關鄉村職業教育改革措施中,一方面了解民國鄉村在改革與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傳統與現代的矛盾;另一方面更可以為當今的諸多農村問題提煉一些借鑒與參考。

參 考 文 獻

[1]熊培云.一個村莊里的中國[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76.

[2]林鏗.農民黨黨魁董時進[J].新政治家,1949(9):11.

[3]吳強.董時進高等農業教育思想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1):14-17.

[4][20]董時進.在中國辦理農業推廣應具的基本觀念[J].農業推廣,1930創刊號:19.19-22.

[5]董時進.中國不應該有獨立的農務部嗎?[J].太平洋,1923(1):2.

[6]董時進.中國的經濟問題及其解決法[J].東方雜志,1924(19):22.23.

[7][9][19]董時進.農民效能之增加[J].中華農學會報,1923(4):2.2.4-6.

[8]董時進.科學的農業與中國之改造[J].科學,1924(7):739.

[10]董時進.中國高等農業教育的幾個根本問題[J].中華農學會報,1926(4):9-14.

[11]董時進.鄉居雜記(一)[J].獨立評論,1932(28):10.

[12]董時進.鄉居雜記(二)[J].獨立評論,1932(29):13-14.15.

[13]董時進.鄉居雜記(三)[J].獨立評論,1932(30):16.

[14]晏陽初.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運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216.109-125.86-98.

[15]黃炎培.怎樣辦職業教育(節錄)—敬告創辦和改辦職業教育機關者.教育與職業[C]//1931(8);載李帆主編.民國思想文叢:鄉村建設派[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3:323.

[16]陶行知演講、程本海筆記.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J].中華教育界,1927(10):4.

[17]董時進.農業教育之真義[J].山東民眾教育月刊,1932(5):76.

[18]董時進.理想的東亞大農國[J].東方雜志,1927(11):3-6.

[21]董時進.如何打通農學生的出路[J].江西農訊,1935(13):247-249.

[22]董時進.請庚款管理機關遴派技術人材赴歐美考察芻議[J].農村服務通訊,1935(3):3-4.

[23]董時進.技術演講講詞摘要[J].農村服務通訊,1935(3):11.

[24]董時進.農業改進中婦女之地位[J].江西農訊,1935(17):312-313.

[25]董時進.西北的平民教育[J].新教育評論,1925(1):22.

[26]董時進.江西省一年來農業之改進[J].經濟旬刊,1937(1-2):15-18.

[27]董時進.將來的農業經營[J].農場經營指導通訊,1945(3-4):8.

[28]董時進.智識農人與農業改進—為慶祝中國農業協會第八屆年會作[J].現代農民,1946(11):21.

[29]董時進.中國農業政策[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序言1.

[32]董時進.農民與政治[J].中華農學會報,1927(3):3.

[30][31][33]董時進.鄉下目前最需要什么樣的教育[J].獨立評論,1933(15):18.18.18.19.

[34][35]董時進.江西省應采之農業生產政策[J].江西教育,1935(3):12-13.

[36]董時進.國防與農業[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4:124.

[37]董時進.中小工廠與農村經濟[J]. 西南實業通訊,1946(3-4):3.

[38]董時進.職業教育與民主[J].教育與職業,1947(1):2.

“Peoples Livelihood”and“Civil Rights”:Research on Dong Shijins Idea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Ge Jingbo

Abstract Wh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gricultural scholar Dong Shijin put forwards the idea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imed at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promoting civil rights. Rural peasant poverty and farmer dilapidated situation prompted him to continue to think, design and plan the reform plan, which includs“school”,“student”,“rural women”three aspects. Served as president of the Jiangxi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he actively promoted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chieved results. S.T.Tun believed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peoples livelihood”, followed by the promotion of“civil rights”, and ultimately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farmers themselves.

Key words Dong Shiji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 idea; peoples livelihood; civil rights

Author Ge Jingbo, PhD student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作者簡介

葛靜波(1988- ),男,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文化史(北京,100875)

猜你喜歡
民權教育思想民生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上海民生輪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淺論羅家倫的民族主義教育思想
貫徹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強師德建設的研究
2016年我國民生發展重點
淺析現代化史觀下的個人現代化
金手指葡萄在河南民權的引種表現及豐產栽培技術
中國古代民主性精華
民生寄語
張之洞的奇談怪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