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曲如何“留得下,傳得開,唱得響”

2018-07-08 01:52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
黃梅戲藝術 2018年1期
關鍵詞:戲迷小戲中國戲曲

○ 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 崔 偉

近年來,我國戲曲藝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興盛景象,打造出一大批優秀新作,培養出眾多優秀新人??梢哉f,歷經千百年發展,當下的中國戲曲藝術越來越以厚重的思想含量、濃郁的審美特色、鮮明的時代風格,煥發出無窮的活力,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民族文化、服務群眾文化生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但同時,如何更好踐行“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時代要求,發揮戲曲文化在社會和人民群眾中的獨特影響力;如何更好體現凸顯中華審美的獨特魅力和戲曲審美的獨特優勢;如何把當代戲曲文化從時下的惠民、為民的“輸入式”,變成駐民的“存在式”,還有許多可為空間。

近年來,安徽省安慶市京話藝術劇院堅持送戲進社區,深受廣大黃梅戲戲迷歡迎

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臺·十八里相送》, 黃梅戲戲迷葉李萍飾演祝英臺、姚娟飾演梁山伯

制作、推廣要考慮基層的需求和演出條件

當前各地戲曲院團呈現極大的創造活力,新作品的數量、質量形成了多年未有的興盛景象。為了展示成果,各種調演、匯演成為時下常態化的戲曲推廣形式。

多種多樣的調演、匯演是必要和有益的。但是,中國戲曲最重要的土壤不是大都市的舞臺和獎臺,而更應該花繁葉茂于基層、喜聞樂見于百姓,其生命力和影響力應是“自下而上”的。目前,不少劇目的題材意旨、生活提煉、人物形象、審美價值、舞臺制作等,都與基層群眾的需求和欣賞條件存在較大距離。

我在基層調研時,詢問起戲迷對新戲的評價,他們沒看過的不在少數??催^的觀眾對一些戲也頗有微詞,認為內容表現不深刻、不真實,感到藝術欣賞不滿足、不親近。在戲曲進鄉村、進校園的文化惠民活動中,仍以傳統戲為主,對近年的新作極少問津。

原因是顯而易見的。

參加調演、匯演的劇目,往往追逐大題材、大制作、大陣容,基本藝術標準瞄準的是“國家”水準,靠攏的是“專家”口味,這樣的作品當然不符合基層的演出條件與欣賞口味。于是,才有了“獲獎作品反而缺藝術生命力”的怪現狀。不少新戲制作,要分參賽版、普及版(中等城市)、簡化版(基層觀眾)的生產模式——令人驚訝的是,這種等級化制作還被作為經驗推廣。

如此現狀,值得深思。

重視小戲,親近戲迷,新戲才能獲得生命力

戲曲文化所承載的民族精神、家國情懷、生活理想、善良品德,以其高臺教化的社會責任感和潛移默化的藝術感染力深深植根民間。這就形成了中國戲曲自古至今的藝術生態:一是具有許多講述日常倫理的生動小戲;二是觀眾不僅是欣賞者,還是表現者、創造者。

但是,在近年的戲曲發展扶持工作中,對扶持大戲、大作傾力不懈,對最能接地氣、載民意的小戲創作的關注嚴重缺位,對培養基層戲迷的重要作用更是視而不見。長此以往,很容易形成“上面轟轟烈烈,下面冷冷清清”的局面。

民間小戲充滿活力,千百年來扎根民間、流傳鄉里,讓百姓寓教于樂,天然和人民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如歌頌清官大義無私的《包公賠情》,諷刺庸官昏庸顢頇的《三不愿意》,宣傳鄰里親睦祥和的《王婆罵雞》,批評自私貪婪的《張三借靴》,無不是演出時間不長的小戲。但廣大觀眾樂此不疲,劇目在民間盛演不衰??梢?,戲好何須大!

其實,注重小戲的創作演出,是中國戲曲特有的好傳統和大優勢。歷史上流傳著許多這樣的軼聞佳話——鄰里糾紛的,看場戲就化解了矛盾;生活困頓時,看場戲又振奮起精神??梢哉f,許多基層小戲盡管“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但卻承擔著“文藝輕騎兵”的文化使命與中華戲曲傳承發展的責任。

然而,民間小戲的創作,更多是作為群眾文化工作的內容,始終沒有提升到戲曲傳承發展的高度通盤規劃,沒有通過國家平臺隆重推出形成示范、引領、促進作用。我從安徽、貴州、福建、甘肅等地鄉村的調研中了解到,目前在基層還存在著不少有創作功力的小戲作者,但他們普遍感到自己的理想追求與當下的鼓勵、展示機制漸行漸遠,努力不受關注,成果不受重視。小戲不應當成為邊緣,對小戲作者的關注扶持不應成為盲點。

對戲迷的關心和引導,同樣是戲曲傳承發展的大事。據統計,隨著國家對戲曲文化的普及、社區文化建設的加強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全國各地戲迷組織近年大幅增長,有一定規模固定票房的組織近萬,未來必將呈繼續擴大之勢。

自古以來,戲曲界都極為注重對觀眾的培養,戲曲家更是極為重視建立和他們的血肉聯系。許多流派正是在戲迷的傳唱下發揚光大,不少新戲更是因戲迷的傳播而成為經典,包括梅蘭芳在內的名家大師,都把聽取戲迷意見、加強與他們的交往互動,看成檢驗自身藝術發展和創造水準的重要內容。

但是,這一優秀傳統正日益式微。戲曲家與觀眾的深入交流越來越少,更是很少到戲迷中去教唱新劇目,介紹新的藝術追求和藝術理念。自古名段無不是由藝術家創造、戲迷傳播、社會傳唱,這樣才能留得下,傳得開,唱得響?,F在的許多唱段本身就缺乏傳唱的便捷性,基層觀眾又遠離劇場,怎么能對新戲、新段耳熟能詳呢?

當下新戲傳播的成功案例也證明,哪個劇種戲迷傳唱多,哪個劇種的推廣就好。豫劇、越劇的成果最明顯,以至于戲迷參賽都用新劇目新唱段,許多新戲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也就充分顯現出來。

黃梅戲優秀傳統小戲《鬧黃府》 張恒飾演楊三笑

因此,我們目前大力強調文藝要深入基層“送”文化、“種”文化,但應看到小戲、戲迷本身就是“長”在基層和戲曲土壤中的。關心他們,親近他們,服務他們,才會使戲曲根扎沃土,枝勁花繁。

更新創作理念,充分呈現劇種風格、發揮表演魅力

中國戲曲的一大特色,就是地域文化成就的劇種多樣性和中華審美鑄就的表演精湛感。不同劇種呈現出不同品格,創造出多姿多彩的藝術元素和審美效果。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盡管我們的許多新戲在內容和題旨上充滿了時代感和創造新意,但卻越來越多地淡化著劇種風格,弱化著表演看點。

雍麗娟飾演黃府奶奶,王懿佳、王媛飾演二丫鬟

其實,藝術的趨同源于許多新戲題材選擇和處理的同化傾向。不少創作者不是深扎劇種所在地的生活沃土,也未潛心發現并抒寫發生在身邊的時代變化,而是在題材上盲目跟風逐熱,甚至醉心編故事、編人物,不注重表現地域文化環境特有的情感關注與人文關懷,必然導致題材的劇種風格被淡化、弱化。在傳統戲曲中,同是書寫剛正不阿的清官,京劇的包公威嚴鐵面,豫劇的唐成倔強機智,秦腔的海瑞大義凜然,其獨特魅力恰恰在于:不同劇種極為注重在藝術表現上立足地域文化,凸顯劇種特色,自然能夠營造出千姿百態、神同形異的經典人物。這些劇目與人物,往往成為劇種最具代表性的精華。

劇種特色的弱化,還在于當下戲曲創作理念和創作團隊前所未有的同化。劇種固有的表現手段、長項、風格,抑或音樂、鑼鼓、程式,甚至方言的使用,都在不熟悉劇種文化的大牌創作團隊成為創作主體后蕩然無存。難怪許多觀眾感嘆新創劇藝術面貌嚴重雷同,越來越難找到以往中國戲曲劇種鮮活多樣的不同魅力了。令人遺憾的是,人們已經普遍意識到外來物種會對原有生態環境產生巨大侵害,卻對戲曲藝術的原生態被改變視而不見。

與劇種特色弱化相伴的,是戲曲新劇目中演員的表演創造力越來越呈現萎縮狀態,缺乏亮點。一方面,作為舞臺呈現主體的演員,面臨創造力得不到尊重與發揮的尷尬;另一方面,除了外在因素,許多演員對自身藝術追求的目標較為模糊,主觀能動性很弱,對于如何發揮自身表演條件思路不清,迷??斩?,特別是缺乏用戲曲手段與劇種方式塑造人物的創造性和自覺性。這必然導致很多新戲故事文學性大于表演魅力,編導作用大于主演魅力。激發并調動演員表演創造自覺性、扭轉演員群體創作力的孱弱,已成為當務之急。

消解了劇種特色和缺乏表演創造的中國戲曲,不能稱為完整的中國戲曲;沒有了劇種風格的與時俱進、鮮活體現的戲曲舞臺,不能稱為精彩的戲曲舞臺。更重要的是,沒有當代戲曲藝術家卓越貢獻的戲曲,是有愧于我們偉大時代和戲曲前人偉大創造的。

猜你喜歡
戲迷小戲中國戲曲
昭往彰來——《中國戲曲志》編纂出版工作紀實
“前?!迸c當代中國戲曲評論
從心所欲不逾矩——為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以史為綱:民間小戲實證研究的新范式——讀陳美青《質野流芳:山西民間小戲研究》
張春華:為票友組建民間“戲迷之家”
小戲迷登臺
古鎖里藏了個小戲精
且慢過度夸贊“小戲骨”演技
中國戲曲為何形成多種聲腔
丁洋瀾??《小戲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