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嶺南民俗舞蹈中道具的表象性符號意義

2018-07-12 11:07星海音樂學院附屬中等音樂學校510500
大眾文藝 2018年20期
關鍵詞:稻穗表象嶺南

(星海音樂學院附屬中等音樂學校510500)

嶺南民俗舞蹈根植于嶺南民俗文化這片沃土之上。

鐘敬文先生于1991年在北京師范大學的民間文化講習班上作了《民俗文化學發言》演講,提出了民俗文化學的概念、性質、范圍、特點、體系構想、方法論等多方面的問題,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就是民俗與文化的結合。他說:“民俗文化,大體上包括存在于民間的物質文化、社會組織、意識形態和口頭語言等各種社會習慣、風尚事物”。

嶺南民俗從衣食住行到節慶游藝,從交際往來到婚喪禮儀;呈現出了異常厚實的文化底蘊和千姿百態的面貌風情。而民俗舞蹈更是嶺南民俗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皫X南民俗舞蹈文化與其民俗文化的內涵和表征是分不開的。它是嶺南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它不僅體現了嶺南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精神文化和心理特點的民間風俗與習慣,還概括地反映了嶺南民間舞蹈植根于勞動生活,并在嶺南文化不斷前進中發展、積累、美化與形成的歷程。以身體符號語言作為主要表達方式的嶺南民俗舞蹈,在各類民間活動中得以延續與傳承;而在這些民間舞蹈中,多采用道具進行表演。如禾樓舞(跳禾樓)是用稻穗作為道具進行表演;潮汕英歌舞是演員帶著各種臉譜面具進行表演;席獅舞(打席獅)中,是用席子裝扮成獅子的模樣進行表演;瑤族“耍歌堂”中的舞蹈,是拿著瑤鼓進行表演;中山的醉龍舞是拿著酒壇和龍頭來表演;而“沙灣飄色”中的表演更是運用了各種道具,等。道具在這些民俗表演中,輔助了身體語言的表達,為表演更添色彩;同時,道具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特定歷史背景下的舞蹈文化內涵與人們的生活習性。

道具在嶺南民俗舞蹈中的大量運用,讓我們在研究嶺南民俗舞蹈的過程中,不能避開對其的研究。而我們在探索中,只有了解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才能總結出結論,從共性到個性,完成不同民俗舞蹈的創新。這過程,我們需要符號學理論的指導。因此,研究道具在嶺南民俗舞蹈中的符號意義是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嶺南民俗舞蹈,從而更好地發展它。這是歷史傳承的需要,這也是時代創新的需要。因為,隨著人們對民俗舞蹈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越來越多的民俗舞蹈被搬入課堂與舞臺,而在發展的同時,原生態的“固有模式”會被改變、被重塑,這才能使得嶺南民俗舞蹈在傳承的基礎上得以創新。

從符號學的角度來說,事物可分為“能指”和“所指”,索緒爾1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一書中指出, “我們建議保留用符號這個詞表示整體,用所指和能指分別代替概念和音響形象......我們所說的符號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聯結所產生的整體”?!澳苤浮?,是語言符號的“音響形象”,而“所指”是它所表達的概念。由“象”到“意”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只有了解到了舞蹈中的“形象”,才能繼續探索其背后的文化意義。因此,通過對嶺南民俗舞蹈中道具的表象性符號意義的探索,可以對嶺南民俗舞蹈的文化內涵進行理論性的解讀,有助于其符號理論系統的建立;同時,為符號美學理論指導嶺南民俗舞蹈的發展與創作,提供了理性的思考。

一、以具象性道具直接“表象”,突出直觀性

從符號學的“能指”意義上來看,道具的符號意義之一是它輔助舞蹈肢體,以象形道具直接表象。鮑列夫說: “舞蹈形象產生于具有音樂性和節奏性的表演動作, 它們有時需輔以啞劇, 有時還需配上特別的服裝以及日常生活、勞動和軍用物品(武器、頭巾、器皿)。這里的武器、頭巾、器皿等物品都屬于道具的范圍。潮汕英歌舞就是運用了道具臉譜的表象符號意義,描繪出“人”形,讓觀眾直觀性地看到人物的形象。

英歌舞,又稱“扣英歌”、“跳英舞”,主要流傳于普寧、朝陽、惠來等地,是潮汕地區的民間武舞。每逢春節或者重大的喜慶節日,都會有英歌表演。表演英歌舞的演員都會帶著不同的面具,如紅臉面具的是關勝或秦明,烏臉面具的是魯智勝,等。這些“象形”面具帶上,人物形象頓時栩栩如生。

“完整的英歌隊伍應由108人組成,領頭一人為時遷......隊伍左邊一列頭槌是黑面黑須李逵,右邊一列頭槌是紅臉紅須的關勝......”。僅僅從舞蹈演員的動作形態上來看,不足以看出人物特征,面具在這里作為一種表象符號,幫助了舞蹈中“水滸人物”的塑造。這些人物對于人們來說耳熟能詳。他們或謙虛謹慎、疏財仗義;或沉著冷靜、足智多謀;或性格剛烈、義氣為先;或聰明伶俐、行俠仗義......面具臉譜配合著演員們剛勁有力的肢體動作,展現出一幅扣人心弦、激烈紅火的戰斗畫面,重現了梁山好漢劫法場救宋江的英雄義舉,使人們深深地感受到那種古樸、雄渾之美。

二、以象征性道具間接“表象”,突出象征意義

1.以象征意義的色彩道具“表象”

在《中華舞蹈志·廣東卷》一書中,編者曾根據民間風俗、宗教信仰、社會功能、舞蹈形式與內容等標準,將“廣東舞蹈”大致分為“歲時節日祈福吉慶舞”“尊神敬祖宗教祭祀舞”“互勉自慰勞動生活舞”“中華蘇維埃革命歌舞”四大類。其中,節慶舞蹈主要是在歲時節日中舉行,它常常與很強的民俗活動聯系在一起,并且常與一定的信仰、儀式相結合。手拿稻穗而舞的《禾樓舞》就是其中的一種。

禾樓舞,又稱“跳禾樓”,流傳于廣東郁南、云浮、清遠等多個地方,從古至今,雖演變發展成了多種不同的表演形式:或帶有宗教色彩性質的、或具有歌舞結合性質的;但其表演時,都會運用到道具“稻穗”(或“禾穗”)。

被收錄在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郁南禾樓舞,有如下記載:“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郁南縣連灘鎮都要舉辦跳禾樓的活動......舞者戴面罩.....眾“族人”依次出場;過火門,拜族長,雙手將稻穗舉過頭頂,慶祝五谷豐登,祈求上天賜?!?。從這里可以看出,人們跳禾樓舞是為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它反映出了當地男耕女織、勤勞質樸的農俗生活。人們手舞足蹈、載歌載舞,從肢體語言上能看出他們的勞作之態、喜慶之情;而道具稻穗的運用,進一步加深了這種語言符號的表達、情緒的渲染。人們為何喜悅而舞?因祈年而舞,因豐收喜悅。而稻穗正是豐收的象征,它是人們祈求的目的與結果。那一抹金黃色,是麥田的象征、是豐收的色彩,極具直觀表象性審美效果。

在有著“漢族舞蹈活化石”之稱的禾樓舞中,其道具稻穗是輔助性符號語言,它的色彩表象,幫助了肢體語言完成了舞蹈直觀畫面的表現。讓觀眾通過道具感受到舞蹈形象的質感,進一步體會到內在情緒的渲染,以及舞蹈作品中所蘊含的歷史沉淀及人文情懷。

2.以象征意義的造型道具“表象”

動物舞蹈是嶺南民俗舞蹈中的一大特色種類,有舞龍、舞鰲魚、舞牛、舞麒麟、舞獅等。而這些舞蹈藝術的產生離不開社會的發展,在漁獵社會,人們接觸的多是動物,他們的圍獵、慶豐、祭祀等活動,多與動物有關。嶺南地區開發比中原晚,一些偏遠山區直到20世紀初才從漁獵時代進入農耕時代,所以保存下來的這些傳統舞蹈并比較豐富......這些動物舞蹈具有宗教儀式之能、具有圖騰崇拜之貌。追根溯源,從其中,我們能探尋到嶺南古代社會的風貌:在生產力低下、科學之光尚未開啟的時代,人們崇尚自然之力、歌詠祖先之德,因此出現了一大批反映生活場景、宗教祭祀等的動物舞蹈。

其中的獅舞歷史悠久,民間廣為流傳,在傳統社會生活中有著重要影響。而對于獅子舞的社會功能與民俗功能,主要有:娛樂健身、表演競技、驅儺逐疫等。嶺南獅子舞大多運用道具獅子完成表演,其中,梅州客家席獅舞(又稱“打席獅”)的獅子形象最為特別,它是運用了道具席子形成造型,間接地完成了“獅子”的形象表達,可謂是“似獅非獅”。

“蓆獅舞的道具很特別,舞法也別具一格。由兩人表演,一人就地卷起一張鋪地的草席,捏成獅子模樣,另一人手持蒲扇和一把青葉伴舞,隨著鼓點音樂翩然起舞,或騰挪翻滾、或縱橫跌撲、情趣橫生”。在這里,通過席子的造型象征,給人以直觀性的視覺沖擊。此外,在原有“獅擺頭”、“獅脖伸縮”、“參獅”、“睡獅”、“臥獅”等舞蹈動作的基礎上,道具席子的運用,使得原有動作的幅度加大,獅子的形態更具有靈動性與趣味性,從而強化了獅子的表象特征,“在似獅非獅中顯示出一種特有的質樸、親和的美”。

席獅舞流傳于梅州一帶,是梅州客家地區特有的民間舞蹈,它沿起于清代、流傳于當地佛教場中,是僧、尼為民間舉行吊亡儀式時跳的一種祭祀性舞蹈。在表演中,道具席子起到了象征獅子的功能。通過直觀的模擬形象,讓人感受到獅子或騰挪翻滾、或縱橫跌撲的動態趣味逗樂圖。在悲愴的吊亡場合中,這種妙趣橫生的形象調節了祭祀時的氣氛,“寓哀于樂”,是當地民俗的一大特色。

三、結論

我國舞蹈理論家袁禾曾說:“‘象’不是生硬的概念, 而是一個活脫脫的能變化的生命體,其鮮明生動的形象易于為人所感知,并在感知的過程中通過聯想、體悟去領受更多、更深的‘意’,有利于人們從整體上把握對象?!睂Φ谰咴趲X南民俗舞蹈中表象性符號意義的解讀,只是道具“符號性”文化意義的一方面。隨著未來符號學在藝術領域中的進一步運用和道具在舞蹈創作中的運用的不斷探索,道具在嶺南民俗舞蹈中的符號學意義勢必會得到進一步的拓展。

注釋:

1.費爾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813年),瑞士語言學家,現代語言學理論的奠基者,代表作有《普通語言學教程》等。

猜你喜歡
稻穗表象嶺南
嶺南荔枝紅
漢代嶺南考古學特征拾零
廣州市嶺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表與里
表與里
驕傲的小稻穗
母親
稻穗
透過表象看公式
表象與真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