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資源配置下的農民脫貧路徑探索

2018-07-18 17:52李旭光
智富時代 2018年5期

李旭光

【摘 要】在二元化問題凸顯嚴重的今天,農民作為整個社會中經濟基礎最為薄弱的群體該如何擺脫現狀成為全社會素質技能發展水平和經濟持續增長、產業轉型的關鍵。然而農民居住的農村區域各項基礎設施水平薄弱、發展機會少,迫使農民外出務工,加之城市吸收能力有限,使得不少農民處于退只能守三五畝田、進又無處安身的艱苦度日局面。本文便從農民自身素質技能提高為核心,仍然以市場配置為基礎,國家調控為輔助為資源配置原則,探討農民如何獨立自主地完成對自我局限的突破,實現現代化轉型發展。

【關鍵詞】市場配置;二元化;農民發展路徑;素質技能

一、市場資源配置下薄弱的農民經濟

在研究農民發展的一般性路徑前,需要對當前的現實問題進行探究,找到其阻礙的源頭從而可以更好地去解決。本文區別于其它以國家扶持為主要脫貧手段的問題探討,而是以農民自主脫貧能力為主要研究對象,正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農民自身的提升、以農民為主體進行脫貧路徑研究才是更具有持久性和科學性的,同樣也是以市場為資源配置機制手段的要求。所謂市場資源配置機制,就是以市場這一無形的手來決定社會上產品的價格、社會供需平衡點,這種以市場作為調節手段的機制勢必是趨利避害的,是偏好效率的,然而這種機制下那些具有資金、人才、生產資料、人力條件的人往往可以通過已經掌握的優勢獲取主動權,從而進一步地實現優勢的再擴大。然而,對于這種市場資源配置下對要素高效生產率的追求,使得既無先天資金優勢又無先天地位優勢的農民處于尷尬狀態。

在資源配置機制下,要素流動都帶有著逐利性,使得高質量的要素越來越多的聚集,而低質量的要素則被排斥。從資源配置角度來看,便不難發現農民貧困的原因,首先,農民大多數出生在農村,其出生以后多數便和家人一起居住,而其家人也多為農民,其家人本身就未受到良好優質的教育,也不具有較高的素質技能水平,因此在對子女的成長中就缺乏必要的教育以及素質技能提升方面的引導。其次,農村地區的教學水平普遍偏低,這種現象是上文所說的資源配置下要素擇優流動的結果,優質的教學資源一般會聚集在縣城而非鄉村,但并不是人人都能進入縣城享受優質的教學資源加之上述所說的父母缺乏引導和必要的財力支持,如果自身不努力的話很可能在正規傳統教育中落后于城市中的公民。最后,那些學歷水平低的大多數農村人口將進入廉價勞動力企業廠房這類行業中缺乏必要的素質技能培訓其所能學習到的也是一些低端簡單的體力勞動技能。

二、國家經濟發展與農民素質技能

有人可能會覺得農民問題只是一個階層問題,其實不然,它涉及到整個人類社會能否健康的發展,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好壞的表現,中國近些年來的確取得了經濟上較為迅速的增長率,但是這種增長率背后是以犧牲部分弱勢人口的生活水平為代價的。體現在產業升級方面,一方面,農村人口在總人口中占有相當一部分比重而這部分人口長期停留在小農業生產和低端工業品加工方面,則不利于產業結構鏈條的延伸和高端化,會阻礙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及應用于市場這是因為缺乏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和科技成果在工廠中的具體實施應用人員。另一方面,農村人口的素質技能偏低使其對農村土地耕作進一步產生依賴,使得幾千年的小農生產方式依舊無法應用現代化的生產成果,缺乏土地流轉的土地呈現分散化的特征,這種零散的土地很不利于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機械化。另一方面,土地也把農民限制在傳統的生產方式上,即農耕時代的素質技能水平,而隨著現代化建設和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得到發展,固守于農耕技能顯然已經無法滿足與工業化社會的需要,而社會上的工人有限,這部分工人是作為工業生產的必要條件,一旦工業廠房脫離了這些工人,則很難運轉。這種產業對人的同化和羈絆,不但使得產業自身的生產力水平難以突破瓶頸,也使得農民、工人的技能素質無法提高、從而其收入水平及對應的生活水平也很難改變。

一國的經濟是生產力水平穩步發展的結果,生產力水平的穩步發展離不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而產業的發展主要需要人的管理水平和個人生產力。前者的管理水平是為了讓個體的勞動者能夠將有限的個人生產力發揮到最大程度,也就是實現生產力的正外部效應,其本身雖不是創造勞動力但是卻關乎到整體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后者是勞動者的生產力水平,生產力水平的高低與勞動者自身的素質技能息息相關。要想提高農業的生產水平,還需要有一部分人撇開農作物耕作本身而專心于種子培育、抗病疫苗、化肥農資等農作物研究上面。工業屬于第二產業,工業是唯一生產現代化勞動手段的部門,它決定著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速度、規模和水平,在當代世界各國國民經濟中起著主導作用。那么如何提升工業的發展水平呢?這無疑也與從事工業活動的工人有關,工人素質技能的提高體現在對工業生產設備使用能力的提高,這種素質技能的提高將使工業生產流程更容易普及最新科技研究成果從而使工業生產更加自動化。

三、農民脫貧路徑探討

既然勞動者素質技能提升是產業發展的關鍵,那么勞動者素質技能提高的途徑是什么。首先,不得不承認,在短期來看,尤其是勞動者素質技能提升的初期,教育和培訓占有很大一部分影響,其中相對來看,專業性質的技能培訓要比常規的教育更能快速提升勞動者的素質技能。因而,要想提升農民的素質技能,在常規教育無法完全得到覆蓋和廣泛應用時,農民可以選擇偏向專業技能的培訓,使自身的技能更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其次,素質技能的提升必須與其所從事的生產方式相掛鉤,一畝三分田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永遠會將農業勞動者的素質技能提升限制在傳統的生產方式之中。而將土地流轉集中后進行農業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則可以將現代工業的成果應用在農業領域,也能夠使農民接觸到工業化的生產方式通過機械設備實現農業的自動化產出對這些工業設備成果的接觸過程中勢必會增加農民的生產思想。即便是由單純的農業生產轉變為工業生產方式,也不意味著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素質技能就已達上限,當其自身的資金要素和擁有了足夠的生產經營經驗,其同樣可以從工業領域轉入到服務領域,從而徹底實現農民身份的轉變,打破農民與農業相捆綁的束縛。

另外一方面,農民實現從傳統農業耕作方式到現代化工業器械化耕作方式

的轉變是其素質技能提升的關鍵,對于農民而言,要敢于突破對自身小面積土地的依賴,以勞動和資本集中并按程度分配利益的方式化零為整,購置農業耕作自動化機器設備來取代以往的手工勞作,隨著產量的增加可以尋找專門的協約采購部門,以協議價格來售賣糧食作物等以確保穩定的收益,這部分財富可用于學習新的技能或者是投入新的領域。通過農業的集中性生產可以使農民的收入水平增加,而這部分資金的積累加上已經有所提高的素質技能,可以聯合開設城鎮中小企業或者經營個體工商業進一步地進行資金積累和對其自身素質技能的提高。隨著工業化農耕技術的應用,勞動力密集程度將會下降,改變了原先傳統的農業生產,是農民脫離農業傳統生產方式的契機。為了能讓農民盡快轉移生產方式從而提高其生活水平,也是為了解決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政府在農民尚未能夠適應市場配置資源的前期應該給予必要的資金和設備支持,更重要的是促成土地流轉后的整體化,為大機械生產和公共防災設備的建立提供可能。

【參考文獻】

[1]彭琪.精準扶貧實踐中的困境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7(19):127-128.

[2]趙振國.山東省農民工返鄉創業發展的調查與思考[J].山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2017(6):16-2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