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三條及其意義

2018-07-18 17:52楊憶雪
智富時代 2018年5期
關鍵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唯物主義創新型

楊憶雪

恩格斯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文中簡稱《提綱》)的序言中提到:它作為包含著新世界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是非常寶貴的。[1]《提綱》為“新唯物主義”哲學世界觀的創立奠定了基礎,同以往的一切舊哲學徹底劃清界限,是馬克思系統構建新唯物主義世界觀的起點和標志。其中《提綱》第三條馬克思則是立足于科學實踐觀的觀點,提出了實踐基礎上與人環境、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關系。

一、《提綱》第三條內容解讀

(一)對舊唯物主義的批判

《提綱》第三條一共分為兩段,第一段則主要表現為馬克思對舊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批判,批判就唯物主義只片面強調人對環境的作用,而忽視了環境對人的影響。原文是這樣的:“關于環境和教育起改變作用的唯物主義學說忘記說了:環境是由人類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必然會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于社會之上?!盵2]馬克思認為,舊唯物主義所探討的人對環境的決定影響是離開實踐的,因此只能走向相反的方向,并越走越遠。盡管如此,在批判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的過程中,在反對封建神學的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愛爾維修指出:我們在人與人之間所見到的精神上的差異,是由于他們所處的不同的環境,由于他們所受的不同的教育所致。[3]舊唯物主義者總是認為意識是主體,意識支配著世界,從而很難擺脫唯心主義觀。

(二)實踐基礎上的人與環境的思想

第二段: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4]在這里馬克思進一步強調了環境的改變和自我改變的一致性,同時,只有將實踐的觀點納入其中才能科學合理的分析兩者的關系。不難發現,馬克思所表達的是只有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也能看出,只有社會實踐才是人與環境相統一的基礎。從而跳出唯心主義的環境決定論和意識決定論。

二、《提綱》第三條的特點

(一)實踐要素之間的協調性

實踐要素是指自然世界,人類世界以及社會環境等,這些要素之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各個要素相互協調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達到最佳的社會效果。如果一旦缺少其中一個要素或者并沒有發揮要素之間的協調性,這樣都無法更加準確的認識馬克思主義歷史觀,都是沒有意義的。

(二)實踐要素的歷史性

實踐要素的歷史性是指在社會實踐中各要素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發展,不是一層不變的,不是自古就有的。與此同時,社會實踐也會相應的發生變化,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環境的改變會影響人的生存和發展,促進人的改變;相反,人的改變或者經過改變了的人也會對環境產生影響,反作用于環境,從而進一步促進環境的改變。因此就會賦予實踐要素一定的歷史性。

(三)實踐活動的必要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缺少實踐的理論會缺乏生命力,對社會的發展則不會有任何意義,實踐是理論創新的基石。正如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毛澤東形象的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比喻為箭和靶的關系,他指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之失射中國革命理論之靶,由此確立了“以研究中國革命實踐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的方針”。[5]

(四)人生價值實現的途徑

對價值的衡量有多種方式方法,但不管通過什么方式來衡量人生的價值,一個有價值的人生必不可少的就是實踐。實踐也正是貫穿《提綱》全文的一個中心思想,第三條中實踐是主體與客體統一的基礎的思想也是人生價值實現的途徑,實踐是人生價值實現的唯一途徑。

三、《提綱》第三條的意義

(一)教育思想及其意義

馬克思在《提綱》第三條第一句就提到:教育、環境、人的改變以及實踐的關系,實踐是其統一的基礎。因此,在新時代的教育中,首先要注重實踐教育,也就是教育者在授課的過程中不只是通過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而應結合實踐,將灌輸式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讓受教育者親身體會,比如讓學生身份的轉換,從學生變成老師,體驗老師教學的艱辛,通過實踐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受教育者自主學習,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教育者的施教。其次,創造良好的而學習環境,自古就有孟母三遷的故事,當下社會某些不良環境下對教育環境也有了一定的沖擊,比如網貸、邪教、暴力校園等等,學習環境是有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營建的,都是相互作用并相互反作用著。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最后,提高教育創新能力,新時代國家強起來靠創新,創新靠人才,對于教育來說,教育創新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一旦有了創新型人才,就會提高實踐效率,加速對社會進行改造,比如我國高速公路的建設和高速鐵路的建設。提高教育創新能力有利于促進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從科技跟跑到科技并跑再到科技領跑的一步步飛躍,建設創新型大國。

(二)新時代社會價值

1.有利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

良好的政治環境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前提,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體現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的權益,激發人民的創造力。只有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偉大實踐才能發揮其優勢和特點,這也正好是《提綱》第三條的思想在我國民主政治上的展開和延生。

2.創新型發展的必然要求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我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就不懂真正強大起來,強起來要創新,創新要靠人才。因此要協調好創新和人才及教育的關系,將其統一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實踐中,就有利于更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短峋V》第三條中的人與環境統一于實踐的思想對于我國創新型發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也突出了創新型發展的必然要求。

四、結語

《提綱》第三條包含了豐富的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現,對我國教育事業的創新,人才的培養,都具指導性意義。因此對于《提綱》第三條的思想我們應與時俱進的掌握和運用,結合當代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使其成為“活的”理論。

【參考文獻】

[1]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2009:266.

[2]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9.

[3]愛爾維修.十八世紀法國哲學[M].商務印書館,1963.

[4]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9.

[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歡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唯物主義創新型
唯物主義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與“再生”
學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
實踐唯物主義的三重辯護
巴斯夫推出創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術
哲學唯物主義不必擁抱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
“新唯物主義”與馬克思哲學
高等教育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