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像修飾的隱喻

2018-07-23 06:35楊曦
藝術科技 2018年2期
關鍵詞:攝影術肖像審美

摘 要:圖片修調是現代社會中最流行的數字媒體技術,其廣泛的影響已涉及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本文通過對當下現狀的梳理,同時究其歷史溯源,試圖還原肖像修飾的歷史、社會學、美學方面的因素,并展開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肖像;修飾;社交領域;攝影術;審美

在數字技術不斷發展的當下,作為主要交流方式的一種,圖片影像對人類社會的綜合影響已逐漸超過文字的作用,有相關研究指出,基于圖片影像建立的社交平臺,如(ins,snap)在增強社交親密度方面的作用遠超基于文本建立的Twitter等平臺。在現代技術的助力下,使用圖像精準傳達信息已成為每個普通人可輕松運用的技能。然而一個奇怪的現象是,在各類數字媒介技術窮盡心力終于達到對真實世界的精準還原的今天,互聯網上最流行的軟件卻是形形色色的圖片修調軟件。

以國內最流行的“美圖秀秀”APP為例,該軟件自2016年左右進入海外下載平臺,2017年初在谷歌應用商店的下載量就為1000萬次,不僅風靡歐美,也廣受俄羅斯、巴西等國的歡迎。美圖秀秀公司甚至基于海外市場的需求,將使用多年的中文APP圖標更換為以英文字母為基礎設計的圖標。同時,該軟件的風靡還受到了西方主流媒體的特別關注,登上了《時代》周刊、《每日郵報》等媒體的評論版。從技術能力來說,在修圖軟件市場上有融合了Photoshop主流功能的snapseed、photoblender等功能強大的軟件在前,圖像修調和濾鏡的綜合實力并不突出,何以在APP市場上異軍突起呢?通過數據調查可得知,美圖秀秀最受關注的功能為它的手動人像美顏功能。通過該功能,沒有任何圖像處理基礎的普通人能夠自如地在軟件的算法幫助下對自己的照片進行瘦臉、修身、磨皮美膚、放大眼睛——其終極目的是讓用戶的圖片形象得到快速但又接近于逼真外貌的提升,以此獲得社交平臺上更多的贊美。

近代心理學研究論述顯示,社交媒體上獲得的點贊、評論等交互活動能很大程度地降低人的孤獨感與焦慮感,美麗健康的個人肖像照片是獲得贊美的重要源泉,大量外貌心理學研究就人類的美麗外貌能獲得更多的認同感方面已有深入論證。而在新興的模擬社會平臺上,圖像修飾處理技術能讓那些從出生以來外形上已形成的人群分級重新洗牌,通過修飾的圖像能使肖像所有者獲得更高的形象評分,這也是美圖秀秀這類APP能夠迅速獲得全球手機用戶認可的原因。

可以想見,針對攝影圖片的修調一定違背攝影術發明者的初衷,這項將實體世界固化為平面圖像的技術一開始是作為超寫實繪畫的補充而被發明。被稱為“攝影術之父”的達蓋爾本就是一個造型能力不高的二流畫家,有相關資料可推定,在他之前的以寫實能力著稱的畫家維米爾,其所有的畫作幾乎都借助了攝影器材的前身“畫箱”;其他文藝復興后期的著名畫家如魯本斯、凡艾克等都被指是秘密借助了“畫箱”達到對人物的逼真描繪。這也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何西方繪畫自文藝復興后期開始,逼真寫實的整體造型水平突然拋物線式提高。

從歷史上來看,肖像藝術品寫實與否,往往取決于統治階級對形象的意義界定。如中國古代畫論中有云:“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策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發于天然,非由述作?!边@段話把繪畫形象的功用性提高到了人倫與典籍層面,并超越了人力,圖像需要傳達承載相關的精神力量,是否形象逼真則不是最重要的。無獨有偶,古埃及在繪制權力的集中者“法老”和其他貴族時,基于對其神權的敬畏,都遵從特定的宗教制式而回避個人寫實特征,只有在表現低等身份的人時,才出現了高度寫實的雕塑。這也說明,形象寫實與否,在表現技術之外,某些一定程度上依賴于肖像所有者對其向外界所傳遞信息的需求。

個人肖像繪畫之于西方,真正興起時間不過文藝復興后的數百年,基于人文主義的興起,個人的成就與社會榮譽及聯姻需要,肖像畫開始興起——其社會功用性類似于今天的形象照或者紀念照。15世紀末期,波提切利繪制了一幅幾乎正面的《青年肖像》,肖像中的青年容顏俊美,頭發與姿態優雅,符合當時的完美男性的標準。同一時期,多美尼科·吉蘭達約用當時的標準肖像制式、正側面的特寫描繪了權貴洛倫佐家族的貴婦。在這幅肖像的背景中配有一篇悼文,因此可見該肖像可能用于紀念死去的家族成員。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肖像繪畫的格式都被沿用至今,從社交層面來說,波提切利的這種通過動作、輪廓與光影對描繪對面進行優美修飾的肖像風格顯然更為流行,而刻板記錄原貌的正則面表現法也被保留下來——不再用于遺像,而是入獄照的標準格式之一。這種對自身迷戀的審美傾向很顯然建立在古希臘的人文主義基石上。古希臘雕塑家波留克列特斯的理想雕像法則論述了如何利用比例的和諧來展現人體的美——在平面藝術中,這種協調性的運用遠比三維的雕塑更易于操控,于是,《青年肖像》式的肖像模式經由波提切利,通過魯本斯、倫勃朗、安格爾等人的固化,迄今已成定論。

在今天的藝術人像攝影中,倫勃朗式的肖像已成為一種基礎審美標準,以至于我們往往評價一件肖像攝影時,會以它“符合倫勃朗模式,還是不符合倫勃朗模式”作為一種依據。雖然這種“臉上有陰影”的造型模式在一兩百年前的東方造成過巨大的恐慌,在今天已經沒有人懷疑它在美學上的合法性,因為這種模式在大概率下讓人看起來“最美”,最美既正義。從神權手中解放出來的西方人最早展開了這種自戀式的個人形象追逐,與中國式“祖像”繪畫模式不遺余力地把形象主人的每一顆痣都記錄下來的模式截然相反。幾乎所有的西方肖像繪畫中,主人公的皮膚都是光滑、健康的。能夠惟妙惟肖地表現人物神情,同時又能對描繪對象進行智慧的美化的畫家,總是能受到貴族們的熱烈追捧。著名的油畫《跨越阿爾卑斯山圣伯納隘口的拿破侖》,借用馬匹彌補了拿破侖矮小的身材,同時用紅色的斗篷和陡峭的山形凸顯了人物的英雄氣概。在這幅肖像中,我們不用細看拿破侖的長相,就能領會到人物的個人魅力,以至于拿破侖看到這幅畫后滿意到又另外定制了相同的4幅。

攝影術興起后,一度被當時的主流媒體稱為“低級的趣味”,原因即在于與繪畫相比,攝影術過于真實地展現了肖像主角的缺陷,波德萊爾將它稱為“從屬于藝術的低下的仆人”。這種觀點的踐行者,著名的茜茜公主——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之妻,在其40歲之后開始拒絕拍攝肖像,只接受繪制的油畫,可以想見,這位著名的“歐洲第一美女”一定會是當代PS技術的第一擁簇者。

在今天,肖像攝影理所當然地繼承了歐洲的繪畫傳統,我們可以看到,英國王室的每一張對外公布的合影中,考究的光線、背景、服裝配色與膚色的修調,無一不體現了王室希望公眾接受的形象訴求。同樣,一張沒有經過修飾的模特照片被擺進商場,或是沒有美化過的政客肖像被從官方媒體發布都是在當代社會中不可想象的事。也許這種對“美”的追逐是人類社會的天然屬性,從維綸道夫的維納斯到今天ins上的每一張自拍,人們都在按照一種理想的模板修飾自身的外貌,攝影術帶給了人類社會還原真實的能力,圖像修調技術則賦予了人類建造理想國的力量。蘇珊桑塔格說:“人類無可救贖地留在柏拉圖的洞穴里,老習慣未改,依然在并非真實本身而僅是真實的影響中陶醉”。這是美學的終極宿命?還是對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感的隱喻?很難定論——一切“在時間里發生,因而必須在時間里解釋”!

作者簡介:楊曦(1980—),女,四川西昌人,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攝影攝像。

猜你喜歡
攝影術肖像審美
大自然的肖像
大自然的肖像
地毯肖像
攝影術180年 靜觀傳承百年的影像視野
How photography was developed
發揚藝術之光,讓美術滌蕩靈魂
本刊可直接使用縮略語的詞匯(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