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散文理論研究

2018-07-30 10:59鐘麗
關鍵詞:文藝理論

鐘麗

【摘要】在中國古代散文理論發展史上,明清散文理論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明清時期,因為散文流派層出,所以散文理論也可謂恒河沙數。本文主要從明、清兩個時代各個派系散文的理論來研究這一時期散文理論的發展。最后,總結了明清兩代散文理論的共性以及在未來的發展走向。

【關鍵詞】明清散文 文藝理論 散文流派

【中圖分類號】I20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295-02

中國古代文藝理論是一座非常精深、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人類文化寶庫。與其他各體理論相比,中國古典散文理論最顯著的特征是其所論對象具有雜文學性質,也就是說其中相當部分是應用性或理論性文章。這一文體特性決定了散文與社會政治制度、傳統思想及文人的人生目標存在著密切關系,也決定了古代文論的核心內容是對文章價值意義的確認和闡發??梢哉f,古典散文理論研究是中國散文理論一個永恒的主題。

明清散文理論作為中國古代散文理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章,有著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社會價值。明清時期,散文成為文法理論批評的核心問題,散文理論的重要性遠超前代。明清散文理論的豐富性、全面性與所達到的理論深度,都是此前散文理論無法比擬的。明初時期館閣諸臣“頌圣德,歌太平”的散文理論,明中期以后針對程朱理學、八股文的羈絆,前七子發起“復古運動”,他們倡導文必秦漢。他們對改革八股文風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同時又走上了模擬古人的老路子,后來的后七子也再一次重復了他們的錯誤。歸有光等的“唐宋派”首先起來反對復古派,接著是萬歷年間的公安派也加入猛烈抨擊擬古主義的大潮。公安派認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學,因此他們反對貴古賤今,仿效古人。袁宏道更處于作家的主觀要求提出了“性靈說”。公安派革新的直接產物是晚明出現大量的小品文,這是傳統散文理論的一個發展。至明末清初,清初古文三大家在散文理論方面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到清朝中期,經學家、史學家和文章家分別對著作散文提出了較為詳細的的理論要求,直至桐城派的出現,其散文理論是以孔孟善美為核心、兼融程朱客觀唯心主義美學家主張的復雜的儒家美學體系。他們主張學習左傳、史記,講究義法,提倡義理,要求語言雅潔,反對俚俗。桐城派以明歸有光接緒唐宋八家而上追史遷,遠溯秦漢,為其文統之源流,故其文論不僅完整系統,且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桐城派的散文理論,是對秦、漢歷代以來史傳文學寫作經驗的吸取和總結。

本文之所以選擇明清兩代散文理論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到了明清時期,散文成為文法理論批評的核心問題,散文理論的重要性遠超前代。明清散文理論的豐富性、全面性與所達到的理論深度,都是此前散文理論無法比擬的。然而近年來,有不少學者只是對明清散文做過研究,或闡述其流派演變,或研究其文學思想,或論述其中的某一或某幾個派系,或探討對后世散文的影響,這些研究中間或提到了明清散文理論,只是有所涉及或是一些散見的論點,而沒有系統全面的進行探討研究,例如熊禮匯的《明清散文流派論》,陳平原的《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等等。這些著作可以說是明清散文研究的優秀成果,而若從“系統工程”這種科學認識來考察,則今后可以繼續努力的空間確實還非常廣闊,我們在前輩學者的啟發下做一個系統全面的分析整理,使之更加系統化和全面化,這對指導以后的散文創作以及對整個文體的發展將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意義和現實意義。如何認真清理和總結明清散文理論中業已形成的獨特概念與范疇系統,使之系統化、全面化,這是古代散文理論研究中一項迫切的任務。

一、明朝散文理論

(一)明前期館閣諸臣的散文理論

(二)著眼文法的擬古派理論

(三)以心會道的唐宋派理論

(四)高唱性靈的公安派理論

(五)晚明散文理論

二、清朝散文理論

(一)清初古文三大家的散文理論

(二)清中期的散文理論

(三)桐城派散文理論

明清時期到近代,是古典散文的終結期。這時期散文理論發展的主導傾向是開始探討和總結創作的原則和規范。因此,散文理論出現了突破性的進展,從前后七子的摹擬秦漢到唐宋派之從八大家文中尋找“首尾開闔經緯錯綜之法”,到桐城派之提出“義法說”,講究“義理、書卷、經濟”,理出一條“文統”,歸納出“神、理、氣、味、格、律、聲、色”八個文章寫作要素,都體現了這一傾向。清代中后期有所謂駢文的中興和宗法魏晉的主張,基本上也屬于同一精神。在這個時期,與總結探尋古代散文創作規范同時,已有新的傾向出現。自明代中期李贄、徐渭主張抒張個性,到公安派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其主要表現在以“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為核心的散文理論的確立?!蔼毷阈造`”直接在人的心靈與藝術之間架起了橋梁,強調了散文表現思想情感、觀照內宇宙世界的功用,它標志著明清散文從本體的高度確立了表現的藝術本質,構筑起自己的基本理論;“不拘格套”以無形之形為己形,以無法之法為己法,它標志著明清散文從本體的高度確立了以“散”為主的形式特征,構筑起自己的形式理論。竟陵派追求“幽情單緒,孤行靜寂”,至晚明發展成以張岱、王思任等為代表的小品文創作高潮,延續到清代袁枚、鄭板橋的作品理論,明顯的表現了脫離古文傳統的傾向。理論是自覺地代表,是成熟的標志,明清散文理論的自覺,充分顯示出明清散文所滴答的成熟之境。明清散文理論與明清時期的政治社會生活等各方面都有密切的關系,流派交疊更替,理論百家爭鳴,這是一個時期文化繁榮的體現,更是一代文人為尋求更新的社會生活而推陳出新的結果,新的時代已經到來,明清散文理論也必將退出歷史舞臺,迎來的將是全新的文學觀念和全新的散文理論體系,但是這些散文理論將會是中國散文理論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古代文學史(第四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3]王文生,中國文學史·明清文學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4]蔣寅,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清代卷,陜西:人民出版社,2010.

[5]阮忠,中國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猜你喜歡
文藝理論
20世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價值與借鑒
——評《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視角下《幻滅》的現實主義藝術特征探析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中國文聯出版社“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著書系”
馬克思文藝理論的精神品格及其當代啟示
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三化”的成功經驗及當代啟示
“文學主體性”的價值與局限——劉再復文藝理論觀點的思考與歷史意義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ymbolism in the Great Gatsby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當代下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當代形態建構的困境與出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