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膜下滴灌氮肥分期追施量對玉米氮效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響

2018-08-16 10:03張鵬飛張翼飛王玉鳳張文超陳天宇王懷鵬尹雪巍唐春雙楊克軍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8年4期
關鍵詞:分配比例氮量殘留量

張鵬飛,張翼飛,王玉鳳,張文超,陳天宇,龐 晨,吳 瓊,王懷鵬,武 鵬,尹雪巍,楊 麗,唐春雙,楊克軍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農學院/黑龍江省現代農業栽培技術與作物種質改良重點實驗室,黑龍江大慶 163319)

東北春玉米區是中國玉米主產區之一,玉米產量占各類糧食總產量的40%左右,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1–2]。其中,松嫩平原作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屬于典型的半干旱農業區[3],由于地處濕潤季風區與內陸干旱區之間的過渡帶,該地區年蒸發量遠大于年降水量,且分布極不均勻,氣候變化敏感,生態環境較為脆弱[4],特別是春季低溫、干旱頻繁發生,常造成玉米播期延遲和保苗率低等問題,嚴重制約區域農業的高效生產。膜下滴灌技術是將覆膜種植與滴灌相結合的一種栽培模式[5],既能提高地溫減少行間蒸發,又能利用滴灌控制水分、養分供給,進而明顯提高作物對水分和肥料的利用效率[6],綜合實現了節水、節肥、高效和增產之效果,是先進栽培技術與灌水技術的集成[7]。已有研究證實,由于土壤中的水熱環境、養分轉化運移過程[8]等方面的變化,使得膜下滴灌與常規栽培條件下,農田土壤養分特別是氮素的轉化、吸收利用過程存在顯著差異。近年來,盡管膜下滴灌栽培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松嫩平原西部的玉米生產,有效緩解了玉米生育前期低溫冷害、干旱少雨以及生育后期脫肥等玉米豐產高效的瓶頸問題,但松嫩平原西部玉米種植田土壤較貧瘠,保水保肥性較差,在膜下滴灌栽培模式下,大部分農戶為了追求高產,氮肥管理上仍沿用傳統栽培模式下的氮肥運籌方式,尚不能充分發揮膜下滴灌技術“少量多次”按需供應的肥料高效運籌優勢,導致肥料利用率仍較低、土壤無機氮殘留過多、地下水硝酸鹽污染等問題及生態環境風險不斷增加[9]。因此進一步優化膜下滴灌栽培模式下的氮肥運籌,提高用肥精準性,對于促進玉米提質增效生產,實現我國2020年農用化肥的“零增長”目標,推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綠色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前人針對玉米膜下滴灌的肥料類型、施肥量和施肥頻率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氮肥運籌已逐漸成為滴灌施肥管理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習金根等[10]研究發現,在同等施氮量下,與傳統露地栽培相比,膜下滴灌栽培模式更有利于玉米植株對氮素的高效吸收利用,進而促進干物質的積累和高效轉運,最終顯著增加玉米籽粒的產量;劉洋等[11]試驗結果表明,在東北黑土區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模式下,分別于玉米拔節期、抽穗期、灌漿期3次等量追施氮肥50~66 kg/hm2,可有效提高玉米的株高、葉面積指數,進而實現高產;陳天宇等[12]對松嫩平原西部玉米膜下滴灌追氮方式的初步研究發現,在 30% + 60% + 100% 葉齡指數時期3次等比例追施氮肥,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產量均優于30% +60%葉齡指數時期2次等比例追肥處理和30% +45% + 60% + 100% 葉齡指數時期 + 吐絲后 15 天5次等比例追氮處理。此外,張鷹等[13]報道認為在吉林省東部膜下滴灌栽培模式下,生長季30%和40%氮肥分別在拔節期和抽雄期追施,可在滿足玉米生長發育需求的同時,提升玉米籽粒產量和氮素利用效率;Zhou等[14]在黃淮海地區的研究也表明,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模式下氮肥追施總量不變,通過優化拔節期、大喇叭口期和吐絲期的追氮量分配比例,可有效提高玉米干物質積累量,促進籽粒產量提高。然而,目前有關松嫩平原西部膜下滴灌玉米氮肥運籌的研究報道多集中于分次等量追施,且大多圍繞玉米產量、品質、生長發育和氮素吸收等方面進行探討,而關于生育關鍵時期追氮量的最佳配比及其對土壤無機氮的殘留、轉化和損失狀況,尤其是對作物-土壤系統氮素平衡的影響研究則鮮有報道?;诖?,本研究結合松嫩平原半干旱區自然環境條件和農業生產措施發展特點,采用大壟壟上雙行膜下滴灌栽培模式,通過設置不同氮肥追施水平和關鍵生育時期追氮比例組合,研究不同氮肥運籌方式對玉米產量、氮素積累與利用、土壤無機氮殘留與礦化以及系統氮素平衡的影響,綜合考慮玉米產量、氮素利用和氮素平衡而明確膜下滴灌最佳的氮肥分期追施量,為完善和改進松嫩平原半干旱區玉米膜下滴灌標準化栽培技術體系,實現在玉米養分需求關鍵時期合理、精準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5—2016年在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現代農業栽培技術與作物種質改良重點實驗室試驗基地 (46°37′N、125°11′E) 進行,海拔高度 146 m,該區域位于松嫩平原腹地,屬于典型的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光照充足、雨熱同季、降水偏少。春季冷暖多變,干旱多風,水資源嚴重匱乏;夏季前期干熱,后期降水集中且變率大;秋季多寒潮,降溫急劇。試驗基地多年平均氣溫4.2℃,降雨量427.5 mm,蒸發量 1635 mm,無霜期 143 d,年日照時數2726 h,平均風速3.8 m/s。試驗地土壤類型為草甸土,肥力均勻,0—20 cm耕層土壤平均容重1.25 g/cm3、土壤 pH 值 7.79、有機質 29.72 g/kg、全氮 1.41 g/kg、堿解氮 115.89 mg/kg、有效磷 5.11 mg/kg、速效鉀106.34 mg/kg。玉米生長期內平均溫度、降雨量、降雨分布、蒸發量等數據由試驗基地小型氣象站提供 (圖1),2015—2016年玉米生育期內活動積溫為2815.3℃和2872.7℃,總降雨量為415.3 mm和 413.6 mm,蒸發量為 581.2 mm 和 634.4 mm,差異較小。

1.2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裂區設計,主區因素為3個氮肥追施水平,分別為 90 (T90)、120 (T120)、150 (T150)kg/hm2,在葉齡指數為 30% (拔節期)、60% (大喇叭口期) 和 100% (吐絲期) 時追施,供試氮肥均為尿素。副區因素為三個生育期追施氮肥的分配比例?;谇叭搜芯康淖罴训首肥╊l次[11–12],三個時期追施比例設為 5∶5∶0 (A1)、3.3∶3.3∶3.3 (A2)、4∶5∶1 (A3)、3∶5∶2 (A4) 和 2∶5∶3 (A5),其中A1為松嫩平原半干旱區生產上常用的氮肥追施分配方案。另設滴灌覆膜不施氮 (CK) 處理為對照,總計16個處理 (表1),每個處理重復3次,共48個小區。各小區行長 30 m,寬 6.6 m,小區面積 198 m2。

圖1 玉米生育期間降水量、蒸發量和日平均氣溫Fig.1 Rainfall, evaporation and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 of maize

表1 各處理氮素追施總量及在三個生育期的具體分配比例和追施量Table1 Total topdressing amounts of nitrogen and the distributing ratios and amounts in each treatment at the three growth stages

各處理均采用大壟壟上雙行膜下滴灌栽培模式,相鄰兩壟間距110 cm,壟臺寬80 cm,壟高15 cm,每壟種植兩行玉米,種植密度為75000株/hm2,壟上行距為40 cm,壟間行距70 cm,供試玉米品種為試驗區主栽品種鄭單958。使用白色透光高壓低密度聚乙烯地膜,覆膜寬度100 cm,厚度0.008 mm。播種前,對試驗地進行旋耕、翻平耙細起壟,旋耕深度20—25 cm,并結合測土配方施肥,基施純N 60 kg/hm2,P2O5135 kg/hm2,K2O 105 kg/hm2。待土壤表層5—10 cm溫度穩定在7~8℃時,采用2BMJ-6氣吸式鋪膜播種機完成種床鎮壓、噴施封閉除草劑、開膜溝、鋪滴灌管、鋪膜、膜邊覆土、膜上打孔精量點播 (播種深度5 cm)、膜孔覆土鎮壓。滴灌帶沿玉米行向鋪設于壟臺中央,每條滴灌帶控制兩行玉米,滴灌帶滴頭間距30 cm,工作壓力0.1 MPa,滴頭流量為 2.0 L/h。

每次追肥前使用 Field TDR 200 (Spectrum 公司,美國) 進行田間土壤含水量檢測,確定各時期追肥灌水定額。2015年生育期內灌水量為1745 m3/hm2,其中在30%、60%、100%葉齡指數時期灌水量分別為450、590、705 m3/hm2;2016 年生育期內灌水量為2005 m3/hm2,其中在30%、60%、100%葉齡指數時期灌水量分別為520、695、790 m3/hm2。利用壓差式施肥罐按照“1/4–1/2–1/4”的模式施入,即前1/4灌水定額灌清水,中間1/2灌水定額用于施肥,后1/4灌水定額灌清水沖洗管道[15]。灌水量由水表和球閥控制,保證各小區灌水一致。通過施肥罐的水流壓差和管網系統首部的壓力,由安裝在施肥罐上下游的壓力表 (精度為5%) 控制,確保施肥罐上下游壓差控制在0.04 MPa,出水口壓力恒定在0.1 MPa。其它田間管理措施同大田膜下滴灌玉米生產。

1.3 測定內容及方法

1.3.1 土壤基礎理化性質和無機氮含量 在整地前取0—20 cm耕層土壤,根據鮑士旦[16]的方法,測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質。整地前和收獲后,每小區隨機選取5個位點,使用土鉆分別取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土層的新鮮土樣,將各區五個樣點的等層土壤混勻后,裝入塑封袋,放入冰盒迅速帶回實驗室。新鮮土樣過5目篩后,經0.01 mol/L 的 CaCl2振蕩浸提,采用 Auto-analyzer ⅢColorimeter (Bran Luebbe) 測定土壤中硝態氮與銨態氮含量[17]。

1.3.2 植株干物質積累及全氮含量 分別于玉米拔節后第 15、30、45、60、75 天 (分別以 15DAJ、30DAJ、45DAJ、60DAJ、75DAJ表示),在各小區選取長勢均勻具代表性的植株3株,15DAJ、30DAJ采集的植株樣品拆分為莖、葉、鞘三部分,45DAJ、60DAJ、75DAJ植株樣品拆分為莖、葉、鞘、雄穗、苞葉、穗軸和籽粒七部分,分別裝入牛皮紙袋,置于烘箱中,105℃殺青30 min,80℃烘干至恒重,稱重后的樣品粉碎混勻后,用濃H2SO4–H2O2濕灰化法進行消煮,稀釋后用凱氏定氮儀 (KjelFlex K-360,BüCHI) 測定含氮量,并計算植株 (不同組織器官) 氮素吸收量。

1.3.3 測產 在玉米成熟期,收獲各小區中間兩壟(4行)連續5 m長的所有果穗,統計有效穗數后稱重,計算平均穗鮮重;選取具代表性的20個果穗(誤差小于0.05 kg),脫粒,稱重,計算出籽率,最后測定籽粒含水率,折算公頃產量 (14%含水率)。

1.4 計算公式及數據處理

1.4.1 計算公式 參考巨曉棠[18–19]的方法計算 0—100 cm土層氮素平衡參數:

土壤無機氮殘留量 (kg/hm2)= 土層厚度 × 土壤容重 × 土壤無機氮含量/10;

土壤氮素凈礦化量 (kg/hm2)= 不施氮區作物吸氮量 + 不施氮區土壤無機氮殘留量?不施氮區土壤起始無機氮累積量;

土壤氮素表觀損失量 (kg/hm2) = (施氮量 + 土壤起始無機氮累積量 + 土壤氮素凈礦化量) ? (作物吸氮量 + 土壤無機氮殘留量);

氮素盈余量 (kg/hm2) = 氮素表觀損失量 + 收獲后土壤無機氮殘留量;

氮肥偏生產力 (kg/kg)= 施氮區產量/施氮量;

氮肥農學利用率 (kg/kg)=(施氮區玉米產量 – 不施氮區玉米產量) /施氮量;

氮肥表觀利用率 (%)=(施氮區作物吸氮量 –不施氮區作物吸氮量) /施氮量 × 100;

土壤氮素依存率 (%)= 不施氮區作物吸氮量/施氮區作物吸氮量 × 100。

1.4.2 數據處理 本研究所用產量數據為 2015 年和2016年的試驗數據,其余均為2016年試驗數據。采用SPSS 21.0進行統計分析,Duncan多重比較和T檢驗分析不同處理的影響差異,多因素方差分析因素間的交互效應,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3繪制圖表。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氮肥分期追施量對玉米籽粒產量的影響

由圖2可以看出,2015年以T120A4處理的玉米籽粒產量最高,達11643 kg/hm2,且顯著高于其他處理。經方差分析可知,氮肥追施水平、不同時期追氮量分配比例及二者互作效應對玉米籽粒產量的影響均達極顯著水平。玉米籽粒產量隨氮肥追施水平的增加,表現為 T120 > T150 > T90,且各氮肥追施水平處理間差異顯著,其中T120較T150、T90處理分別高出7.4%、20.7%。籽粒產量隨不同時期追氮量分配比例的變化表現為 A4 > A5 > A2 > A3 >A1,A4處理顯著高于其它處理11.6%~26.0%。在2016年試驗中,各處理玉米籽粒產量變化與2015年的整體趨勢一致,T120A4處理籽粒產量達12952 kg/hm2,在不同時期追氮量分配比例一致的條件下,T120籽粒產量分別顯著高于T150、T90處理9.02%、21.27%;氮肥追施水平一致的條件下,A4籽粒產量較其它處理明顯提高14.3%~29.1%。

圖2 不同氮肥分期追施量對玉米籽粒產量的影響Fig.2 Effects of nitrogen topdressing amounts at various stages on grain yield of maize[注(Note):柱上不同字母表示處理間差異達0.05%顯著水平Different letters above the bars mean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among treatment.]

2.2 不同氮肥分期追施量對玉米各器官氮素積累的影響

由圖3可知,隨著玉米生育進程的推進,各處理的莖稈 + 葉鞘 + 雄穗及葉片的氮素積累量動態均呈拋物線的規律變化,并分別于45DAJ時期氮素積累量達峰值,其中以T120A4處理最高,莖稈 + 葉鞘 +雄穗為 38.89 kg/hm2,葉片為 63.82 kg/hm2。不同時期追氮量分配比例一致的條件下,莖稈 + 葉鞘 + 雄穂和葉片氮素積累量均表現為 T120 > T150 > T90。各氮肥追施水平處理,莖稈 + 葉鞘 + 雄穗和葉片的氮素積累量隨不同時期追氮量分配比例變化在15 DAJ 表現為 A1 > A3 > A2 > A4 > A5,30DAJ表現為 A1 > A3 > A4 > A5 > A2,而 45DAJ至 75DAJ時期則表現為 A4 > A5 > A2 > A3 > A1。玉米的苞葉 +穗軸及籽粒氮素積累量隨著生育進程的延續呈持續上升趨勢,各時期亦以T120A4處理表現最佳。不同時期追氮量分配比例一致的條件下,隨氮肥追施水平的增加,各時期苞葉 + 穗軸及籽粒氮素積累量總體表現為 T120 > T150 > T90。氮肥追施水平一致,各時期苞葉 + 穗軸及籽粒氮素積累量隨不同時期追氮量分配比例的變化表現為 A4 > A5 > A2 > A3 >A1,且僅45DAJ時期A4處理籽粒氮素積累量與其它處理未表現出明顯差異。

2.3 不同氮肥分期追施量對土壤剖面無機氮殘留量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氮肥追施水平、不同時期追氮量分配比例二者互作效應除對80—100 cm土層影響不顯著外,對其它土層影響均達顯著或極顯著水平。深層土壤無機氮殘留量隨前期氮肥追施比例的增加而升高,而淺層土壤則與之相反。氮肥追施水平單因素除顯著影響80—100 cm土層無機氮殘留量外,對其他土層無機氮殘留量及總殘留量影響均達極顯著水平。隨氮肥追施水平的增加,各土層無機氮殘留量及總殘留量均表現為 T150 > T120 > T90,其中T150處理顯著高于T90、T120處理。不同時期氮肥追施量分配比例單因素除對80—100 cm土層無顯著影響外,對其他土層無機氮殘留量及殘留總量均有顯著或極顯著影響。其中0—20 cm、20—40 cm 土層均表現為 A2 > A5 > A4 > A3 > A1,且各處理間差異均達顯著水平;40—60 cm土層A4處理無機氮殘留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8.2%~27.9%;60—80 cm土層A3處理較其他處理顯著提高0.81~3.09 kg/hm2;無機氮總殘留量受不同時期氮肥追施量分配比例單因素影響與0—20 cm、20—40 cm土層規律相一致。

圖3 氮肥分期追施量對玉米各器官氮素積累的影響Fig.3 Effects of nitrogen topdressing amounts at various stages on nitrogen accumulation in maize organs

2.4 不同氮肥分期追施量對土壤–作物系統氮素平衡的影響

由表3可知,氮肥追施水平、不同時期追氮量分配比例及二者的交互效應對氮素輸出所有項目、氮素盈余均具有顯著或極顯著的影響。T120A4處理玉米植株吸氮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其值為255.09 kg/hm2,同時其氮肥表觀損失量及氮素盈余方面均處于較低水平。不同時期追氮量分配比例一致的條件下,玉米植株吸氮量表現為 T120 > T150 > T90,且各處理間氮素表觀損失量、盈余量差異均達顯著水平,其中T120處理氮素表觀損失量、氮素盈余量分別顯著低于T90、T150處理56.94 kg/hm2、32.81 kg/hm2,34.98 kg/hm2、57.08 kg/hm2。氮肥追施水平一致的條件下,A4處理玉米氮素吸收量最大,較其它處理明顯增加7.5%~24.4%,同時其氮肥表觀損失量分別顯著低于其它處理10.24~58.41 kg/hm2,且氮素盈余方面明顯低于A1~A3處理。

表2 氮肥分期追施量對土壤剖面無機氮殘留量的影響 (kg/hm2)Table2 Effects of nitrogen topdressing amounts at various stages on residual soil mineral nitrogen

2.5 不同氮肥分期追施量對玉米氮素利用率的影響

由表4可以看出,所有氮肥利用率指標均受氮肥追施水平、不同時期追氮量分配比例及二者互作效應顯著或極顯著的影響,其中T120A4處理各項氮素利用效率指標均處于最優水平。在不同時期追氮量分配比例一致的條件下,T120處理下氮肥農學利用率、表觀利用率表現最佳,分別為20.61 kg/kg、61.49%,顯著高于T90、T150處理7.18 kg/kg、8.46 kg/kg,31.02%、21.68%,同時,土壤氮素依存率表現為 T120 > T150 > T90。氮肥追施水平一致的條件下,A4處理氮肥偏生產力、農學利用率、表觀利用率分別顯著高于其他處理13.9%~28.4%、48.5%~144.8%、9.3%~25.5%,此外,其土壤氮素依存率較A1、A2、A3、A5處理分別顯著降低14.3%、7.9%%、9.1%、5.7%。

3 討論

通過合理的氮肥運籌可有效提高玉米籽粒產量[20]。已有學者研究表明,隨施氮量的不斷增加,玉米籽粒產量呈單峰曲線的規律變化[21]。本研究也得出相似結論,兩年試驗中,玉米籽粒產量隨氮肥追施水平的增加均表現為 T120 > T150 > T90。盡管已有學者[11–12]針對東北地區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模式,提出了優化的施氮量和3次等比例的追施氮肥方式可顯著提高玉米產量,但本試驗在松嫩平原西部半干旱區的研究發現,3種氮肥追施水平,在30%、60%和100%葉齡指數時期氮肥追施比例為3∶5∶2處理(A4) 下,玉米的籽粒產量明顯高于3次等比例追施處理 (A2) 9.75%~25.41%,且分別較傳統等比例2次追施處理 (A1) 顯著增加21.18%、30.43%和35.03%。此外,玉米對氮素的吸收積累直接影響其生長發育,進而影響籽粒產量[22]。戰秀梅等[23]研究認為,通過氮肥減量后移及不同時期合理的追氮配比,可使玉米生育中后期營養器官氮素積累量仍處于較高水平,促進生殖器官氮素積累,提高籽粒氮素積累量。本研究結果表明,30%、60%和100%葉齡指數時期氮肥追施比例為3∶5∶2處理,其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氮素積累量在45DAJ~75DAJ階段均優于其他處理。分析認為,該處理可較好地滿足玉米對氮肥的需求,調優不同組織器官的氮積累動態的同時,維持玉米全生育期營養器官中較高的氮素積累,促進生育中后期的物質合成及氮素向籽粒中的運移,進而提升籽粒氮素積累量及產量。

表3 氮肥分期追施量對土壤-作物系統氮素平衡的影響Table3 Effects of nitrogen topdressing amounts at various stages on nitrogen balance in soil-crop system

無機氮是作物吸收利用和氮素在土壤中存在的主要形式,但氮肥的不合理施用造成土壤無機氮的大量殘留,其在降雨過程中或灌溉條件下將向下淋溶,污染地下水[24]。已有研究證明,收獲后殘留的無機氮主要分布在淺層土壤中,但如果殘留量過多或施用量、時間不當,將導致大量無機氮向深層移動、積累[25]。葉東靖等[26]對0—90 cm土層研究表明,淺層土壤無機氮殘留量明顯高于深層土壤,本研究中各處理無機氮主要殘留于0—60 cm土層中,而僅19.3%~29.0%無機氮殘留于60—100 cm土層中,這與其研究結果大致相同。趙士誠等[27]研究認為,基于玉米不同生育階段的氮素吸收特點進行分期施氮,可降低0—100 cm土層無機氮殘留;本研究中,A4處理無機氮總殘留量與其他處理相比處于中等水平,分別低于A2、A5處理14.16%、3.01%,高于A1、A3處理11.45%、5.96%,同時其0—60 cm土層具有相對較高的無機氮殘留量比例 (占總殘留量78.1%)。另外,本研究還發現,在同等氮肥追施水平條件下,不同時期追施氮肥比例處理對各層次土壤無機氮殘留量影響程度存在差異,其中0—40 cm土層以A2和A5較高,A1最低;40—60 cm土層A4處理明顯高于其他處理8.2%~27.9%;60—80 cm 土層表現為 A3 > A1 > A2 > A5 > A4;80—100 cm土層,A1最高,而A5最低,其他處理無機氮殘留量較為接近。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A1、A3處理在葉齡指數30%時期氮肥供應過量,導致未被玉米所及時吸收的氮素在淋溶作用下移向深層;玉米在葉齡指數100% 時期至成熟階段對氮素需求較低,而A2處理在100%葉齡指數時期追氮量最大,同時該階段降雨量較低并停止灌溉,淋溶作用較弱,致使其0—40 cm土層無機氮殘留量在收獲后處于最高水平。

表4 不同氮肥分期追施量對玉米氮素利用率的影響Table4 Effects of nitrogen topdressing amounts at various stages on nitrogen use efficiencies of maize

氮肥施入土壤—作物體系后的基本去向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被作物吸收,二是以無機氮形式殘留于土壤中,三是以淋洗或徑流、氨揮發等途徑損失至環境。氮肥運籌不當不僅造成氮肥大量盈余,且損失量也會顯著增加。已有報道[28]認為減量多次分期追施氮肥可降低土壤—作物系統中氮肥盈余,減少氮肥表觀損失,提高氮肥利用率。本試驗結果表明,隨氮肥追施總量的增加,玉米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呈拋物線的規律變化,氮肥追施水平為120 kg/hm2(T120) 時,玉米氮素積累量明顯高于其它追氮量處理,同時氮素盈余與表觀損失量顯著低于其它追氮量處理,且氮肥利用率表現最佳。同等氮肥追施總量條件下,在30%、60%和100%葉齡指數時期氮肥追施比例為3∶5∶2處理 (A4) 玉米氮素積累量明顯高于其它追氮量分配比例處理7.54%~24.42%,氮素盈余及表觀損失量與其他處理相比也有較為明顯的下降,同時氮肥偏生產力、農學利用率、表觀利用率均優于其它追氮量分配比例處理。梁冬麗等[29]研究發現,作物吸收的氮素主要由土壤供應,其次為氮肥,本研究也得出相似結論,但本試驗還表明,T120A4處理氮素土壤依存率低于其它處理1.7%~32.6%,顯著提高玉米對肥料氮的吸收比例。分析認為,通過優化氮肥分期追施量可實現在玉米養分需求關鍵時期合理、精準施肥,達到按需施肥的目的,既促進了玉米對氮肥的吸收與利用,又可有效減少氮肥損量及盈余量,降低因施用氮肥對環境造成的負面效應。

4 結論

氮肥追施水平與不同時期追氮量分配比例直接影響玉米產量,追施氮肥120 kg/hm2,并在30%、60%、100%葉齡指數時期氮肥追施比例為3∶5∶2的處理組合 (T120A4) 可對玉米氮素的吸收積累與分配起到良好的調控作用,使玉米在生育中后期各營養器官氮素含量仍維持較高水平,有效促進了籽粒產量的增加,其產量表現最佳。同時其可通過有效減少玉米農田中0—100 cm土層無機氮殘留總量,適度增加0—60 cm土層無機氮殘留比例,減少土壤—作物系統中的氮素盈余與損失,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氮素淋失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因此,在松嫩平原半干旱區玉米膜下滴灌栽培生產實踐中,應重視優化玉米各生育關鍵時期的氮肥追施數量,適當減少玉米生育前期氮素供應,增加生育中后期追氮數量,可有效增加玉米籽粒產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減少氮素損失,從而進一步發揮膜下滴灌栽培模式精準、高效的技術優勢。

猜你喜歡
分配比例氮量殘留量
頂空氣相色譜法測定明膠空心膠囊中EO和ECH的殘留量
氮肥施用對不同燕麥品種生長發育的影響
HPLC-MS/MS法檢測花生中二嗪磷的殘留量
海南北部幼齡小葉欖仁單木生物量及空間分配特征
黨參中二氧化硫殘留量的測定
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中的分配比例探析
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征地增值收益問題探討
浙貝母中有機氯農藥殘留量和二氧化硫殘留量分析
高、中、低產田水稻適宜施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長期不同施肥對土壤各粒級組分中氮含量及分配比例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